高永亮
(中國傳媒大學廣播產業(yè)研究所,北京 100024)
2011年度中國電影海外獲獎情況及困境分析
高永亮
(中國傳媒大學廣播產業(yè)研究所,北京 100024)
2011年,共有295部次(其中參賽121部次、參展174部次)中國影片參加28個國家及港澳臺地區(qū)的82個國際電影節(jié),其中55部次影片分別在18個電影節(jié)上獲得82個獎項。從所獲獎項內容上看,獎項分量不夠厚重,演員獎項較多,影片、導演、編劇類獎項相對較少。從獲獎影片類型上看,劇情片和動作片在獲獎影片數量和獎項數量上占絕對優(yōu)勢,驚悚懸疑影片嶄露頭角,文藝片可圈可點,商業(yè)片表現乏力。從獲獎地區(qū)上看,港澳臺地區(qū)獲獎最多,美洲地區(qū)獲獎也較多,歐洲地區(qū)獲獎項較少,亞洲電影節(jié)無一獲獎。影片制作水準不高、“文化折扣”的影響和商業(yè)利益對藝術追求的驅逐導致中國電影海外獲獎遭遇困境。
中國電影;海外獲獎;文化折扣
據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局相關資料,截止2011年底,各電影制片單位選送295部次影片(其中參賽121部次、參展174部次)參加28個國家及港澳臺地區(qū)的82個國際電影節(jié),其中55部次影片分別在18個電影節(jié)上獲得82個獎項。具體獲獎情況如下:
這一地區(qū)獲獎數量最多,共參加6個電影節(jié),參賽31部次影片,有21部次影片在5個電影節(jié)上共獲40個獎項。在第3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jié)及第五屆香港亞洲電影節(jié)上,《唐山大地震》獲最佳女主角、最佳視覺效果、最高票房獎三個獎項;《葉問2》獲最佳男配角獎;《讓子彈飛》獲最佳造型設計獎。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中,《打擂臺》獲最佳電影、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創(chuàng)電影音樂四個獎項;《狄仁杰之通天帝國》獲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造型設計、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6個獎項;《線人》獲最佳男主角獎;《孔子》獲最佳攝影獎;《葉問2》獲最佳動作設計獎;《李小龍我的兄弟》獲最佳新演員獎。
第48屆臺灣金馬獎中,《桃姐》獲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女主角獎;《讓子彈飛》獲最佳改編劇本獎、最佳攝影獎;《到阜陽的六百里》獲最佳女配角獎、最佳原著劇本獎;《刀見笑》獲最佳新導演獎、最佳造型設計獎;《武俠》獲最佳美術設計獎、最佳動作設計獎、獲最佳視覺效果獎。
第二屆澳門數字國際電影節(jié)上,《擺手舞之戀》獲最佳數字電影獎;《背上歌聲去遠方》獲文化多樣性成就獎(特別獎);《過河》獲中國最佳紀錄片獎;《最長的冬天》獲中國紀錄片創(chuàng)新獎;《玉品人生》獲最佳紀錄片獎;中央電視臺副臺長高峰獲推動紀錄片事業(yè)終生成就獎;導演顧長衛(wèi)獲人道主義最佳成就獎。
第三屆澳門國際電影節(jié)上,《倮·戀》獲金蓮花優(yōu)秀制片人金獎;《2012來了》導演邢瀟獲最佳新銳導演獎。
在美國和加拿大參加了24個電影節(jié),有43部次中國電影參賽,其中26部次在6個電影節(jié)上共獲31個獎項。加拿大國際電影節(jié)上,《浮出水面的影子》獲優(yōu)秀故事片獎。在第16屆洛杉磯國際家庭電影節(jié)上,《精誠大醫(yī)》獲電影節(jié)鼓勵獎;《幸福的白天鵝》中的小演員劉增輝獲得最佳兒童演員獎;《天邊》獲最佳外語故事片獎;《我們的嗓噶》獲最佳外語音樂影片獎;《炫舞天鵝》導演獲最佳新銳導演獎。在布法羅尼亞加拉電影節(jié)上,《浮出水面的影子》獲最佳影片、最佳外語片、最佳女演員三個獎項。在第44屆休斯敦國際電視電影節(jié)上,《浮出水面的影子》獲最佳外語片評審團特別大獎、最佳劇本獎。在第八屆圣地亞哥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上,《琴動我心》獲最佳家庭電影獎、最佳演員獎;《心靈的陽光》獲最佳教育獎;《幸福的白天鵝》獲最佳美術獎;《駿馬少年》獲最佳兒童電影獎;《天邊》獲最佳新人導演獎;《心靈之舞》獲最佳兒童演員獎。在第7屆中美電影節(jié)上,《鋼的琴》的王千源獲“金天使獎”最佳男演員獎;《大太陽》的倪萍獲最佳女演員獎、導演楊亞洲獲最佳導演獎?!堆┗厣取贰锻脗b傳奇》《秋之白華》《狄仁杰之通天帝國》《英雄喋血》《守望天山》《永生羊》《大武生》《桃姐》和《夏日樂悠悠》獲得“金天使獎”十大優(yōu)秀影片。
在歐洲,21部次中國電影參加了13個國家的32個電影節(jié)角逐,其中5部次在5個電影節(jié)上共獲7個獎項。在第13屆莫斯科國際偵探題材電影節(jié)上,《異度公寓》獲偵探電影特別獎。第9屆海參崴國際電影節(jié)上,王寶強憑《Hello,樹先生》中的表演獲最佳男演員獎。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桃姐》獲最佳女演員。第六屆羅馬電影節(jié)上,《最愛》中的章子怡獲“個性女演員獎”。在第三屆英國萬像國際華語電影節(jié)上,《浮出水面的影子》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三個獎項。
在這一地區(qū),只有一部《Hello!樹先生》參加了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兩個國家的4個電影節(jié)競賽單元。第五屆“亞太銀屏獎”中,王寶強獲最佳男演員獎;張藝謀獲亞太地區(qū)導演杰出貢獻獎。
在這一地區(qū),9部次中國電影在埃及、尼日利亞、安哥拉3國的4個電影節(jié)上參賽,2部次影片獲2個獎項。尼日利亞的第八屆阿布賈國際電影節(jié)上,《麋鹿王》獲最佳動畫片獎;《李米的猜想》獲最佳女主角獎。
2011年,24部次影片參加了韓國、馬來西亞、日本、土耳其、伊朗、以色列、新加坡、印度等7個國家的12個電影節(jié),其中12部次參賽,沒有獲得任何獎項。
1.獎項分量不夠厚重。眾所周知,以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意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jié)、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jié)、捷克卡羅維發(fā)利國際電影節(jié)、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jié)等為代表的世界知名電影節(jié),一直被電影人看作電影藝術的神圣殿堂。在這些電影節(jié)獲得獎項是至高無上的榮耀,是對電影創(chuàng)作的充分肯定,是電影真正走出國界、為世界所認可的重要標志。但2011年中國電影在海外獲得的82個獎項中,除《桃姐》中的葉德嫻在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獲最佳女演員獎外,其他獎項無一來自上述著名電影節(jié)。從數量上看,82個獎項并不少,但是分量遠遠不夠。換言之,在真正高水平電影競技舞臺上,中國電影還沒有一席之地。
2.演員獎項較多,影片、導演、編劇類獎項相對較少。在82個獎項中,最多的獎項是演員獎,包括最佳男/女主角/配角獎、最佳演員獎等,共23項,占總獎項的四分之一以上。最佳影片獎5項,占總獎項的6%,最佳導演獎占12%,劇本獎則更少,只有3項,占總獎項的3.6%。這表明,在參賽的電影節(jié)中,演員表演獲得了一定程度的認可,影片、導演、劇本這些構成電影核心競爭力的要素還未獲得較大認可。從整體上講,中國電影在參賽的電影節(jié)中還不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1.從整體上看,獲獎影片類型多樣。獲獎影片包含了劇情片、動作片、驚悚懸疑片、歷史傳記片、愛情片、兒童片、文藝片等10幾個類型。
2.劇情片和動作片在獲獎影片數量和獎項數量上占絕對優(yōu)勢。在45部獲獎影片中,劇情片14部,占獲獎影片總數的31%,動作片8部,占獲獎影片總數的17%。這兩種類型的影片之和占到獲獎影片總數的近一半。在全部82個獎項中,劇情片獲15個獎項,占總數的18%,動作片獲23個獎項,占總數的28%,這兩種類型影片所獲獎項之和占總獎項的近一半。動作片依然是2011年中國電影海外獲獎的絕對大戶。
3.驚悚懸疑影片嶄露頭角。2011年,《浮出水面的影子》《異度公寓》《線人》3部驚悚懸疑片獲得11個獎項,其中《浮出水面的影子》在萬象國際華語電影節(jié)、加拿大國際電影節(jié)、布法羅尼亞加拉電影節(jié)、休斯敦國際電視電影節(jié)一舉獲得9個獎項。這表明,中國的驚悚懸疑片正在逐步獲得世界的認可,其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正在逐步提高。
4.文藝片可圈可點?!短医恪贰兜礁逢柕牧倮铩穬刹课乃嚻搏@7個獎項,且都是影響較大、含金量較高的獎項。其中《桃姐》獲5個獎項,分別是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最佳女演員獎,第七屆中美電影節(jié)“十大優(yōu)秀影片”獎,第48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女主角獎。《到阜陽的六百里》獲第48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5.《唐山大地震》《讓子彈飛》表現乏力。這兩部創(chuàng)造6億多元國產電影票房紀錄的商業(yè)大片,在國際電影節(jié)上的表現顯得不盡如人意。《唐山大地震》獲得第3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jié)及第五屆香港亞洲電影節(jié)最佳女主角獎、最佳視覺效果獎、最高票房獎3個獎項?!蹲屪訌楋w》獲第3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jié)及第五屆香港亞洲電影節(jié)最佳造型設計獎,第48屆臺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最佳攝影獎。與其在國內的票房號召力、觀眾口碑及社會影響力相比,這兩部影片獲得的這幾個獎項或許多少有些讓人出乎意料。也許只有回到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即叫好不一定叫座、叫座不一定叫好,才能解釋這種錯位。
表1 2011年中國電影在不同地區(qū)的獲獎情況
1.港澳臺地區(qū)獲獎最多
從地域上看,在港澳臺地區(qū)獲獎項最多。參賽影片31部次,有21部次共獲40個獎項。也就是說,整個2011年中國電影在海外所獲82個獎項中,有近一半是在港澳臺地區(qū)獲得的。
2.美洲地區(qū)獲獎也較多,但多為專業(yè)電影節(jié)
在6個電影節(jié)上獲得了31項獎,其中中美電影節(jié)獲獎最多12部13項獎,但是含金量不高,因為僅限于中美兩國參展;一些專業(yè)電影節(jié)獲獎較多,如圣地亞哥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6部7項獎,但是這些兒童片在國內基本沒有影響力。家庭電影節(jié)也獲獎較多,第16屆洛杉磯國際家庭電影節(jié)上5部電影獲得5項獎。
3.歐洲地區(qū)獲獎項較少
歐洲32個電影節(jié)中,有21部次中國電影參賽,最后只有5個部次電影在5個電影節(jié)上獲7個獎項。除了《桃姐》在威尼斯電影節(jié)獲獎外,中國電影幾乎與真正具有較大國際影響力的歐洲電影節(jié)獎項無緣。結合上文提到的美洲地區(qū)獲獎情況,不難看出,中國電影雖然在這兩個地區(qū)有所收獲,但仍然難以獲得真正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獎項。在美洲、歐洲主流電影節(jié)上,中國電影的聲音依然十分微弱。
4.亞洲電影節(jié)無一獲獎
12部次中國電影參加亞洲7個國家的12個電影節(jié),結果空手而歸。東南亞的新加坡、東北亞的日本和韓國,與中國同屬“東亞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有相近的文化血緣關系,但這些地方的電影節(jié)對中國電影并不買賬。由于文化差異,中國電影短時間內還難以真正進入歐洲、美洲主流電影節(jié),這一點情有可原。但是在與中國沒有太深文化隔閡的亞洲國家,中國電影都難以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這不能不讓人深思。如果中國電影都不能走向亞洲,那么走向世界更是無從談起。
2011年,全年生產故事影片558部,電影頻道生產供電視播出的數字電影102部,全年生產的各類電影總產量達到791部。在海外獲獎的影片僅55部次(這里還包括“次”如果僅是部,還達不到55),占影片總數的不到7%,并且所獲獎項中真正在國際影壇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屈指可數。中國電影遠遠沒有進入國際主流電影節(jié),中國在世界電影領獎臺上的聲音微乎其微,中國電影在海外電影節(jié)競賽中正在遭遇困境。導致這種困境的原因主要有:
1.國產影片制作水準有待提高。從好萊塢經驗看,真正高水準、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影片大致可以分為故事驅動型、明星驅動型、技術驅動型三種。故事驅動型影片以精彩的故事引人入勝,明星驅動型影片靠大牌明星(包括編劇、導演、演員)吸引眼球,技術驅動型影片靠先進的數字技術產生的震撼性視聽效果讓人流連忘返。在這幾方面,中國電影都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從電影內容看,銷往海外的中國電影多為功夫片、動作片,類型單一且故事陳舊。外國觀眾對《臥虎藏龍》《英雄》這類大片中眼花繚亂的武打特技的新鮮感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加劇的審美疲勞。從導演與演員的知名度看,外國觀眾知道的導演依次為:李安(55.2%)、王家衛(wèi)(38%)、張藝謀(30.5%),其他幾位導演如陳凱歌、馮小剛、賈樟柯等基本都持平在8%左右,這說明中國導演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很不夠,排在前兩位的李安和王家衛(wèi)都是港臺導演,內地只有張藝謀排在第三位,而且喜歡的程度也不太高,僅受到約三成外國觀眾的喜愛。至于演員,外國觀眾知道的男演員依次為:成龍(68.4%)、李小龍(38.4%)、李連杰(30.5%)、周潤發(fā)(29.5%);女演員影響力相對較小,依次為:鞏俐(18.4%)、章子怡(17.5%)。在男性演員中,排名前四的成龍、李小龍、李連杰與周潤發(fā)全是香港演員,內地演員無一人入選,內地女演員中鞏俐和章子怡雖然榜上有名,但是喜歡的程度均不超過兩成,這與國際著名演員的受歡迎程度有相當大的距離[1]。從技術上看,盡管近年來中國電影制作技術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在特技、創(chuàng)意、數字技術運用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電影的放映素材、文字翻譯、字幕配套等方面還達不到國外放映的質量要求,無法在國外放映。此外,《阿凡達》讓世界觀眾徹底為3D、IMAX技術所折服。但遺憾的是,“在3D電影越來越受全球觀眾歡迎的今天,我國電影在技術、產業(yè)、美學上都沒有完全為3D時代做好準備。因此3D電影這種以高成本為基礎的技術和藝術混合所創(chuàng)造的新電影形態(tài)使本來就技術相對落后的中國電影面臨更高的國際競爭門檻,在海外推廣方面也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2]。
2.“文化折扣”的影響。一般認為,“文化折扣”是指對于文化產品所反映的風格、價值觀、信仰、歷史、社會制度等內容不熟悉的消費者,文化產品的吸引力、影響力大大降低的現象。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各種復雜原因,西方觀眾對中國文化普遍感到陌生。許多西方人甚至把中國文化僅僅等同于漢語、孔子、故宮、長城等一些表象的符號。加上一些中國影片帶有較為強烈的政治說教色彩,因此只要中國電影中文化背景稍微復雜一些,海外觀眾就感覺理解困難、不能接受甚至刻意排斥。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和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聯合開展的“2011年度中國電影文化的國際傳播研究”調研表明,在所有受訪者中,在理解中國電影的困難方面,選擇“文化差異”的占47.5%;其次是“對白”占43.3%;選擇“畫面”的最少,占 10.2%(圖 1)[1]。其實,對白和劇情理解上的困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化差異導致的。這種文化差異使中國電影在走出去過程中產生了“文化折扣”,使西方人對中國電影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的評判與我們自己的判斷和期待出現偏差甚至是錯位。
圖1 國外觀眾理解中國電影的主要障礙
調查發(fā)現,外國觀眾對中國電影中最感興趣的文化符號是中國功夫、自然景觀和中國建筑,其中中國功夫最為突出(圖2)[1]。功夫、自然景觀、中國建筑這些只是簡單的中國文化符號而已,中國電影中體現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和核心價值,才是中華文化的精髓。這些恰恰是西方人很難真正理解和體會的。這種文化理解上的偏差和錯位,是中國電影不被世界主流電影節(jié)接納和認可的重要原因。
圖2 外國觀眾對中國電影中文化符號的興趣度
3.商業(yè)利益對藝術追求的驅逐。對于電影人來說,到國際電影節(jié)參賽的動力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對電影的藝術理想和追求。電影人希望通過在國際電影節(jié)獲得獎項使自己的藝術成果得到國際電影界的承認,在世界電影藝術舞臺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許多中國電影人曾成功沖擊國際大獎,為中國電影贏得了國際認可。但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是,很多時候得獎并不代表一定會帶來票房,許多孜孜以求、在電影藝術百花園辛勤耕耘的電影人不斷遭遇因經濟壓力帶來的生存危機。一些電影人不得不忍痛暫時擱置藝術理想,投身經濟利益豐厚的商業(yè)片。令人擔憂的是,沒有多少人能夠真正抵制經濟利益的誘惑,許多電影人從藝術片轉向商業(yè)片之后嘗到了甜頭,便深陷其中難以自拔。進而將藝術理想從暫時擱置變成長期擱置、無限期擱置,最終導致對藝術理想和追求的背叛。
近年來,國際知名電影節(jié)上中國影片、中國電影人的身影越來越難以見到。以柏林電影節(jié)為例。從1982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三個和尚》獲得第3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銀熊獎開始,很多中國導演都在這里捧走金熊或銀熊大獎,柏林電影節(jié)也因此成為中國影迷最關注的電影節(jié)之一。1988年張藝謀的《紅高粱》獲金熊獎后,吳子牛、謝飛、李少紅、王小帥、顧長衛(wèi)、王全安等都曾在此獲得過金、銀熊大獎。但是在2011年第61屆柏林電影節(jié)上,華語片集體缺席主競賽單元[3]。與此同時,出現了一些影片“只賣不賽”、搭電影節(jié)之車進行商業(yè)宣傳的現象。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陳凱歌的《趙氏孤兒》都只參展不參賽,目的就是為了賣片;陳可辛攜《武俠》和《血滴子》進行宣傳;施南生負責的發(fā)行工作室則力推李連杰主演的《白蛇傳說》和《龍門飛甲》;王家衛(wèi)的《一代宗師》還未拍完就花巨資在電影節(jié)期間買下展位進行全球銷售[3]。商業(yè)利益對藝術理想的沖擊、腐蝕和顛覆,直接威脅中國電影的藝術前途。
中國電影要想登上世界電影的領獎臺,必須首先在影片質量上達到國際電影市場要求,能夠為國際電影市場認可和接納。從總體上看,近年來國產影片的質量在不斷提高,但與國際市場、世界觀眾的要求和期待還存在一定的距離。每年500多部故事片真正能夠銷往海外的不過十分之一。這十分之一中能為國際市場認可的更是鳳毛麟角。因此,中國電影要真正走出去,必須首先不斷從內容上和技術上提高質量。也就是電影界常說的“講一個好故事”、“講好一個故事”。
幾千年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中國電影創(chuàng)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故事素材,中國電影并不缺少故事。關鍵是要用海外觀眾能夠接受的方式或者稱為國際化的方式來講述中國故事。有人曾形象地說,如果能用康德、黑格爾的語言向西方觀眾介紹《論語》、講述孔子的故事,這樣的電影一定會在國際上叫好又叫座。事實上,這一點已經為實踐所證明?!痘咎m》《功夫熊貓》這些講述中國故事的電影經過好萊塢改頭換面之后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電影市場大獲全勝。好萊塢甚至把中國故事當作一個新的賣點和增長點,不斷從中撈取實惠。香港電影《無間道》《見鬼》都已被好萊塢翻拍,章子怡的《非常完美》也被好萊塢公司買去翻拍權,姜文的《讓子彈飛》重拍權也被好萊塢購買。因此,提高用國際化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的水平和能力,對中國電影人而言迫在眉睫。另一方面,中國電影制作技術水準亟待提高。在影片特技、字幕、翻譯以及3D等現代化電影技術方面要不斷吸收、借鑒國外影片的成功經驗,增加技術設備投入,注重培養(yǎng)和引進技術人才,使影片制作技術水平真正與國際接軌。
電影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世界電影節(jié)的舞臺本身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百花園。文化差異導致的“文化折扣”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同文化存在一定的差異、區(qū)隔甚至是對立、沖突,但并不意味著不同文化之間不能交流、溝通和共融。事實上,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溝通和共融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現實的。這種可能性和現實性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湯一介先生所說的文化的“共通價值”。他把“共通價值”解釋為:“在不同民族文化之中可以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價值觀念;這些相同或相近的價值觀念應具有'共通價值'的意義,在一定情況下可以為不同民族所接受,而且這些具有‘共通價值’意義的觀念又往往寓于特殊的不同文化的價值觀念之中?!保?]他舉例說,中國儒家的“仁”,西方基督教的“博愛”,印度佛教的“慈悲”,三者雖然形式不同,但都體現著“愛”這一共同的價值理念,故而具有“共通價值”的意義。實際上,除此之外,人類對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對假、惡、丑的厭惡和唾棄,對生命終極意義的觀照和追問等等,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不同形式的體現和表達,這些都是具有“共通價值”的文化因子。因此,電影創(chuàng)作中要不斷探索、發(fā)掘、梳理、歸納不同文化的“共通價值”,用反映“共通價值”的影像消弭“文化折扣”導致的接受隔膜和障礙。這是中國電影跨越文化鴻溝躋身世界影壇的重要進路。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和完善,電影產業(yè)化進程日益加快、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以及中國加入WTO之后大量國外電影的引進,導致中國電影制作、發(fā)行、放映格局及管理體制機制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引發(fā)了電影創(chuàng)作觀念、創(chuàng)作手法及電影人價值取向的一系列震蕩甚至是變革。其中最顯著的變化就是資本對電影的深度介入?!百Y本的特性使電影創(chuàng)作在藝術理想和現實生存需要之間不斷沖突、妥協(xié)、掙扎、變異,而資本突圍的結果則往往以文化被困為代價”,進而出現了“追逐商業(yè)利益過程中,只講商業(yè)不講藝術,形式上的粗糙拼湊、創(chuàng)意全失的商業(yè)拷貝,以及無視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功能主旨不明、嘩眾取寵的形式鋪排”[5]。現實的生存壓力和商業(yè)利益的誘惑使一些電影人義無反顧地投身商業(yè)大潮,放棄藝術理想與人文追求??斩吹膭∏?、蒼白的敘事、令人眼花繚亂的特技效果消解了影像的意義及其背后的審美理想和文化價值。作為影像的藝術,電影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背離對意義的追尋和對文化價值的探索。正如好萊塢劇作大師羅伯特·麥基所說:“如果一個藝術家認為觀眾只不過是想將他們的煩惱拋在門外,逃避現實,并把自己鎖閉在這樣的觀念之后,那么這便是對藝術家責任的一種懦夫式的拋棄。故事并不是對現實的逃避,而是一種載著我們去追尋現實的載體,讓我們付出最大的努力去挖掘出混亂的人生的真諦?!保?]中國電影人必須堅守藝術理想和人文追求,不斷探索和追問影像的意義,用反映民族文化及帶有文化“共通價值”的影像,與世界電影對話,與世界文化對話,不斷拓展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舞臺的生存發(fā)展空間,用影像向世界發(fā)出中國的聲音。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提高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等一系列文化戰(zhàn)略。電影是中國文化最直觀、最便捷、最有效、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增強中國電影在世界影壇的影響力,是提高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要把鼓勵和推動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納入國家整體文化戰(zhàn)略中,各級政府相關主管部門要在人、財、物及政策上給予強有力的支持。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既需要文化土壤也需要制度保障。尤其是對青年導演、編劇的扶持和藝術院線的建設。要整合政府、企事業(yè)單位及社會各界優(yōu)勢資源,不斷建立和完善鼓勵和扶持青年導演、編劇的體制機制,為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創(chuàng)作的機會、作品展示的機會,組織青年影人講座、論壇、評獎,激發(fā)和鼓勵他們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這方面,國家廣電總局及一些電影企業(yè)已經開始了一些探索和嘗試。如國家廣電總局2007年啟動了“青年導演資助計劃”,在劇本論證、影片發(fā)行等方面對青年導演給予政策支持。賈樟柯、高群書、寧浩等都曾獲得該項資助。天津北方電影集團、上海電影集團公司等企業(yè)也曾通過投資或舉辦講座、論壇、評獎等形式扶持青年導演。這些探索和嘗試對鼓勵和推動青年影人的藝術創(chuàng)作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但與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相比,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如在法國有專門對電影發(fā)行的資助,政府撥款資助影院,讓一些“叫好不叫座”的藝術電影有更多放映機會。香港、韓國有專門對參加各種影展的資助。此外,藝術院線的建設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藝術院線可以為藝術電影提供展示的舞臺,讓更多的藝術電影進入公眾視野,同時也有利于鼓勵和保護電影人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但目前除了北京的MOMA百老匯電影中心、上海的“長三角地區(qū)藝術電影放映聯盟”等少數藝術院線外,全國范圍內藝術院線可謂寥若晨星。只有建立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才能進一步激發(fā)、鼓勵和保護電影人藝術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進一步推動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的繁榮和發(fā)展,進而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精品影片,更好地與世界電影、世界文化對話、交流、競爭,讓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藝術舞臺綻放異彩。
2011年,中國電影在海外獲得了82個獎項。從數量上看,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但真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質量獎項微乎其微。中國電影要在世界電影藝術殿堂占有一席之地,發(fā)出強有力的聲音,必須首先進一步提高影片制作水準,減少文化折扣導致的西方對中國電影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判斷的偏差。更重要的是,中國電影人要堅守藝術理想和追求,擺脫商業(yè)利益的羈絆和綁架,堅持不懈地致力于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政府相關部門要建立健全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機制,為中國電影進入世界電影藝術主流行列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1]黃會林,等.2011年度“中國電影文化的國際傳播研究”調研分析報告(上)[J].現代傳播,2012(1):9 -16.
[2]陳 誼.中國電影國際營銷中面臨的挑戰(zhàn)及策略[J].企業(yè)經濟,2011(7):88-91.
[3]李云靈.中國電影離國際獎臺越來越遠[N].東方早報,2011-02-21(A27).
[4]姜義華.尋求文化中的“共通價值”——湯一介教授在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的演講[N].文匯報,2009-05-03(6).
[5]胡黎紅,李 春.中國電影,危機中期待藝術轉身——產業(yè)進程中的中國電影創(chuàng)作戰(zhàn)略分析[N].中國藝術報,2011-04-08(6).
(責任編輯 李雪楓)
An Analysis of Overseas Award Winning and the Plight of Chinese Films in 2011
GAO Yong-liang
(Institute for Broadcasting Industry,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024,China)
In 2011,there were totally 295 Chinese films participating in 82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s held in 28 countries and the regions of Hong Kong,Macao and Taiwan,among which 121 films participated for competition,174 for exhibition and 55 won 82 awards respectively in 18 Film Festivals.Judging from the categories of awards that Chinese films won,the awards were not those most important ones,with more actor and actress awards and fewer film,director and screenwriter awards.From the view of type of award - winning films,feature films and action films had the absolute advantages in number of both award - winning films and award categories.Besides,thriller and suspense films started to make a fame and artistic films showed many achievements worthy of praise,by contrast,the commercial films likeTangshan EarthquakeandLet the Bullet Flywere lack of influential power.When it comes to the award - winning region,most awards have gone to the regions of Hong Kong,Macao and Taiwan,more to America,fewer to Europe and none to Asia in film festivals.The dispelling of the poor production of films,the effect of“culture discount”and the commercial interests to the pursuit of art resulted in the fact that Chinese films encountered the plight in winning awards overseas.
Chinese films;winning awards overseas;culture discount
J992.7
A
1000-5935(2012)05-0135-06
2012-04-16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聯合資助項目“2011年度中國電影文化的國際傳播研究”(AICCCYJ2011001)
高永亮(1976-),男,吉林省吉林人,中國傳媒大學廣播產業(yè)研究所講師,藝術學博士后、文學博士,主要從事影視藝術學、媒介文化、媒介產業(y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