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廬山瀑布》是小學語文教材第七冊中的一首古詩,詩中描繪的是江西廬山瀑布的壯觀景象。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根據(jù)古詩的特點,總結出古詩教學的一種綜合性的方法,就是“解字詞——明詩意——賞意境——誦詩句”。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欣賞古詩的意境是古詩教學的難點。教學時,筆者通過以下幾點來引導學生欣賞詩中的意境。
一、用語言描繪情景,引領學生進入意境
筆者在教學時,采用“起興點撥法”。新課一開始,筆者就用一則謎語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瀑布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接著再導讀,回憶以前學過的葉圣陶先生的《瀑布》一詩,使學生受到語言描繪的情境感染,從而進入瀑布的詩境;接著,筆者向學生提問:“在葉老的筆下,瀑布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那么,李白又是怎樣描寫廬山瀑布的呢?”由此引出《望廬山瀑布》,再播放配樂朗讀錄音,渲染氣氛,帶領學生進入詩中的意境。
二、賞析詩的語言,體會意境
筆者注意引導學生抓“詩眼”,把握詩中有情感色彩、形象鮮明、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如“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香爐”一語雙關,它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爐,表示山極高;“紫煙”則較好理解其意思,但深究其原因,又值得學生細細分析。
筆者主要用以下幾種方式賞析古詩的語言。
1.咀嚼字詞,理解意境
教學“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時,筆者讓學生理解“生”的本義是“產(chǎn)生”,而在這句詩中“生”既有“產(chǎn)生”,又有“升起”的意思。于是,筆者進一步追問:“是什么東西產(chǎn)生并升起來了?”“是香爐峰的云霧、水氣產(chǎn)生并升起來了。”讓學生展開想象:從“生”字可以看到怎樣的一幅畫面?當學生欣賞詩的意境后,筆者再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生紫煙’的‘生’,詩人不用‘升起’的‘升’呢?”這時,筆者引導學生從詩的本義和詩的意境去進行理解:“升”僅僅能看到煙霧升起,一會兒就散去了、沒有了;用了“生”字,使人體會到香爐峰的云霧源源不斷地升騰這個畫面,也能聯(lián)想到香爐峰云霧繚繞的畫面,從而看出詩人用詞的精當。
2.根據(jù)詩意,想象意境
在教學“飛流直下三千尺”這一句時,筆者引導學生根據(jù)詩句的意思,想象瀑布急劇而下時會發(fā)出怎樣的聲音,讓學生體會“飛流直下”的浩大聲勢。
3.聯(lián)系上文,探討意境
在教學“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句時,筆者抓住一個“疑”字發(fā)問:“詩人為什么會說好像是銀河從天上落下來呢?”讓學生聯(lián)系上文進行討論,學生就容易產(chǎn)生瀑布從極高處傾瀉直下的表象??涩F(xiàn)實中“銀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詩人的想象而已,這種寫法給人留下無盡的遐想。
這樣,在教學中反復推敲字詞,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又使學生體會到古詩“美”的韻味。
三、以圖配詩,感受情境
在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更加直觀地感知詩的表現(xiàn)手法,筆者采用了古詩配畫的方法進行教學。筆者給“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這兩句詩配畫,后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夸張、比喻的意境本身也包含在畫面之中。實踐證明運用古詩配畫的教學方法,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又能夠加深學生對詩意的理解,有利于強化記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想象漫游,深入意境
為了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筆者在教學中努力營造氛圍、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般地置身于廬山瀑布的美景中。筆者先讓學生看錄像或投影,再加以解說詩意,然后鼓勵學生小聲地吟誦詩句。這樣,調動學生視、聽、說等多種感官,入情入境,再讓學生暢談感受,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五、反復誦讀,體會情境
古語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反復誦讀,可以加深對古詩意境的理解。因此,在授課接近尾聲時,筆者引導學生反復讀詩,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有機結合起來,并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另外,筆者還采用多種形式的讀,主要有自由朗讀、指名朗讀、小組賽讀、全班齊讀等。最后,筆者邊放音樂邊讓學生誦讀,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又使學生心中的情感得到升華。
?。ㄗ髡邌挝唬簭V東省河源市龍川縣培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