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學語文教育中開展審美教育是必要的。本文認為可以通過演示再現(xiàn)、誦讀與品味、想象與創(chuàng)作等手段來開展中學語文的審美教育。
關鍵詞:中學 語文 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和途徑,培養(yǎng)人具有正確健康的審美觀點、審美情趣,提高人欣賞和創(chuàng)作美的能力,并使其成為全面發(fā)展人的教育活動。語文新課標提出:審美教育活動有助于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fā)展。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豐富和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
一、演示與再現(xiàn)
審美教育既是一種美的形象教育,又是一種美的情感教育。它不同于知識的灌輸、道德說教、行政命令和法律制裁,它的特點是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將美的形象、高尚的情感呈現(xiàn)于人們的面前。這就要求教師立足教學內(nèi)容,用生動、感人的語言描述趣味橫生的事件或情境,或演示形象逼真的和教學密切相關的動作,來創(chuàng)造出審美意境。氣氛的營造可以使審美主體的情趣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產(chǎn)生審美的欲望。
如在講授《道士塔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西方列強的瘋狂掠奪給敦煌文物造成的巨大損失,教師可以用幻燈片的方式再現(xiàn)被擄的部分文物。這樣一方面可以給學生更為直觀的感受,另一方面又能使他們更深地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又如講到《守財奴》時,當講到“老頭兒上身一縱,撲上梳妝匣,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個睡著的嬰兒”一句時,為了更好地展現(xiàn)主人公不顧一切的瘋狂舉動,體現(xiàn)“一縱”“一撲”這兩個詞中蘊含的是貪婪、靈敏、兇猛之意,教師在課堂上不妨稍做動作演示。
二、誦讀與品味
對詩詞和散文作品的賞析,經(jīng)常會涉及到意境。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一個美學范疇,意境一詞概括了中國古代從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審美規(guī)律。由于中學生年齡小,生活經(jīng)歷較少,因此在指導學生感悟作品的意境時,注意避免使用那些太專業(yè)化的術語,應從較為簡單的誦讀入手,使學生在吟讀和品味中漸入佳境。
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的過程中,首先要告訴學生誦讀的過程是欣賞的過程,只有將心智和情感融入其中,求得情景的再現(xiàn)和心靈的溝通,才能領悟到作品所造意境的佳妙之處;其次,教師還應該通過積極的示范和引導,使學生對如何將靜止的書面語言變?yōu)橛新曊Z言產(chǎn)生直觀的認識。如在指導學生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時,可以讓學生一邊朗讀“大弦嘈嘈如疾雨,小弦切切如私語”,一邊引導學生思考“疾雨”和“私語”分別是怎樣的情形,并啟發(fā)大家回憶音樂會上的琵琶演奏,從而使學生進入一種聲色俱佳的境界,進而領悟詩中奇妙的意境。
三、想象與創(chuàng)造
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不能只是停留在作品所描繪的形象上,而應該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想象、聯(lián)想,使文學作品的形象豐富、充實起來。教師應該注意結合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和體驗,把課本上的語言符號變成立體的畫面,以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
如在學習《風景談》中“高原歸耕”圖時,可以先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有代表性的意象,碧藍的天空、柔和的月亮,山是黑的,谷子“從密挺立”,忽然山脊上“長出”了兩只角,然后是“牛的全身”,還有扛著犁的“人形”,他們“蹣跚而下”,伴隨著“粗樸的短歌”。再引導學生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將其中所描繪的人、事、景融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在中學課文和課外讀物中,學生會接觸到很多膾炙人口、極富表現(xiàn)力的詩句,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些都是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的好材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以此為例,有意識地對他們進行審美訓練。
參考文獻:
?。?]田連波.美學原理新編[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
?。?]鄭柳燕.中師課外閱讀文選——教學的理想模式[J].廣西民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