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大語文觀?大語文教育觀實際上是語文的素質教育,教育的生活化。美國教育家華特·B.科勒涅斯克有一句名言:“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彼粌H僅靠語文課、局限的語文課本教材來完成語言的任務,而是要與社會、家庭、學生生活等相溝通,不能局限于單一的學習方式,不能局限于課堂。它的精髓是和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它的最終目標是在不斷豐富、變化的廣闊的社會生活、文化背景下,通過以課堂教學為軸心的多翼展開,增加學生的積累,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和人文品格,從而把師生從語文知識的微觀教學中解放出來,升華為語文能力、語文智慧,以及人類文化和科學文明的審美教育。
一、為什么要樹立大語文觀
?。ㄒ唬┦切抡n程的要求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并把多讀多寫提到重要位置,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guī)律。要求通過整體感知、感悟、積累和熏陶,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豐富語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蘊。這一課程標準的設定,把語文學科的終極目標落實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并不是單指掌握語文的知識體系,也不僅是我們常說的“聽說讀寫”幾大能力,即“綜合性學習”,它包含更深廣的內涵,從品德到情感,從思維到能力,從個性到人格……可以說,它是一種綜合性素質,是人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綜合性學習”概念的提出充分地體現(xiàn)了其大語文思想。
?。ǘ┦钦Z文學科的特點決定的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科的性質特點是:“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爆F(xiàn)代著名學者夏丏尊先生在《學習國文的著眼點》一文中指出:“國文科是語言文字的學科,除去文法修辭等部分以外,并無固定的內容。只要是白紙上寫有黑字的東西,當做文字來閱讀、玩味的時候,什么都是國文課的材料。”他說的就是“大語文”的問題。具體說來,大語文就是指凡對人的語言文字能力、思想情感、道德修養(yǎng)等方面產(chǎn)生影響的一切書面的、非書面的材料,都應是語文課學習的內容。
(三)是語文教學對語文的漠視淡化現(xiàn)狀決定的
因為漢語文是母語,從牙牙學語開始,就說漢語,會說、會寫,表達上不成問題,語文沒有什么可學的;即使努力學習語文學科,平常的考試課本上的內容也不會考多少,學與不學沒有太大的差別;即使知道語文學科重要,高考分值所占的比例也相當大,平時即使不認真學習,到高三現(xiàn)用功,搞突擊會戰(zhàn)也來得及,何必平時浪費太多的時間;語文學科的考試機制制約著語文的課堂教學,如果在教學中滲透高考知識點,課堂氣氛可能枯燥無味;如果不滲透高考知識點,語文教學又脫離高考實際,讓學生在考試中失掉一些分數(shù),矛盾的教學思想,導致對語文學科產(chǎn)生偏見。
因此,以“大語文”觀來指導我們的語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和有效途徑。
二、如何在教學中實施大語文觀
?。ㄒ唬┙處熞獦淞⒋笳Z文觀
1.明確語文教學目標,拓展語文教材內容,樹立大教材觀。新課程背景下僅以語文課本為教材已是遠遠不夠的,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求知欲與閱讀要求,不能更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語文教學應從課本出發(fā),借助課外閱讀,引導學生通向浩瀚的語言文學之海。針對語文課本閱讀量有限,知識與能力訓練不足的弊端,應大力倡導“大教材”觀?!按蠼滩摹笨梢允菆蠹?、雜志,可以是大小部頭的小說,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不朽篇章,也可以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精品雅文。除了讀有字之書,還要讀無字之書。鑒于此,我們在教學中也要重視語文背景,教學語言盡可能與生活實用語言更貼近,教學內容也要更富有時代特征,既注意與古代文化的淵源關系,又與“地球村”文明有機結合。將書中的間接生活與現(xiàn)實的直接生活溝通起來,書就讀活了,把語言與背景經(jīng)驗接通了,書就讀出韻味了。
2.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拓寬課堂教學空間,樹立大課堂觀。語文老師除了把握好四十五分鐘之外,還要善于引導學生積極投身于學校、家庭和社會這個大課堂中去。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拓展、延伸,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課外生活有機結合起來。讓教學對準生活,讓學生自覺投入生活,他們游覽過祖國的名山大川,通過看電影、電視陶冶情操,了解國內外風云……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在課外進行語文學習的總量,在某些方面要大大超過課內活動,如果我們能把這類活動有意識地納入語文教學的軌道,進行正確、有序的引導,那么語文能力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
3.研究高考命題方向,落實三維目標,樹立大教法觀。所謂“大教法”觀,就是要打破固定的教學模式,改變課堂結構,具體問題具體處理,曲徑通幽的不妨多些提問,深奧難懂的不妨多些講解,文質兼美的可以以頌讀為主,情節(jié)復雜的可以以討論為主,哲理深邃的可以以感悟為主,知識小品可以以圈點概括為主,等等。語文教學貴在“于無法之中取法”,使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是解決語文教學的關鍵,正如葉圣陶所言:“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br/> ?。ǘ┡囵B(yǎng)學生大語文觀的意識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這是我們所熟知的語文教學的一條規(guī)律,也是許多有經(jīng)驗的語文教學工作者成功的一條有效途徑。語文教師在首節(jié)語文課就要給學生注入大語文觀思想,即我們學習語文究竟有什么用途?語文的魅力在哪里?將學生從語文只是字詞句、課本的狹隘認識中解放出來,讓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習既不能只局限于單一的學習方式,又不能僅僅局限于語文課本、學習材料,語文學習更不能局限于課堂,即非語文學科也屬于大語文范疇。要使學生注意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橫向聯(lián)系,加強與其他學科教學的配合,使學生在其他學科學習中更好地借助于語文這個工具,同時使其他學科教學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各種實踐的機會,在教學中做到相互滲透。
事實上,讓學生樹立起了涵蓋面深廣、內容豐富的“大語文”觀念后,在很大程度上已引起了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堅定了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念。因此引導學生重視課外功夫、在課外有意識地提高語文素養(yǎng)便成為水到渠成的事。而且,綜觀近些年的中高考語文試卷,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時事、新聞、科技、人文等內容都與其結合越來越緊密,所占分量也呈日趨增加之勢,無怪乎有語文老師說:“中高考語文試卷不僅考語文,語文之外的東西,數(shù)學、物理、化學,甚至時事政治、新聞資訊等都已大踏步地走進了我們的語文試卷?!?br/> 總之,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覺得大語文觀念無論是對我們的教學還是對學生的學習都是極其有益的:它能使我們把人類的思想結晶、科學成果等都納入我們的教學范圍之中,把教與學的視野拓展到教材外的現(xiàn)實中,激發(fā)起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使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生活經(jīng)驗去選擇、組織自己的學習內容,從而不僅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增強學生的理解力,提高學習成績,而且學習成績的提高又會反過來推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所以,大語文觀念與語文成績相輔相成,互相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