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讓音樂課堂充滿了激情與活力;課改,讓音樂教學更精彩。然而,課程改革下的音樂課堂教學仍然存在一些狀況,我們必須有一些冷靜的思考,在轟轟烈烈的課程改革進程中,是否因為教師在教學上的追求過于表面化而產生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呢?
一、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與“雙基”的和諧
《音樂課程標準》是唯一一門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放在首位的學科,同時還強調音樂審美和情感體驗。于是,一些教師認為音樂課的音樂知識、識譜等都可以忽略了。因為看起來音樂“雙基”教學與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學,兩者間似乎是有本質的矛盾的,我們以往的“雙基”教學都是強調知識、技能的學習與訓練,學生往往被動接受,容易產生厭倦,磨滅對音樂的興趣,這與要求學生進行情感體驗、發(fā)展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的新課程理念顯然相悖;另外,《音樂課程標準》不再提出強化音樂知識與音樂技能的教學,也不再有“雙基”教學的提法,那么還提“雙基”就是違背了新課標理念,就已經落伍了!問題是,任何的音樂表現必須靠技能的支撐,很難想象,不經過一些必要的音準技術訓練就能很好地演唱歌曲,充分表達歌曲情感。音樂作為一門學科,不能等同于單純的娛樂消遣,在這種審美性質的教學活動中,仍應存在具體的學習任務。新課程強調音樂審美體驗、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絕不是不要“雙基”,關鍵是引導學生學習什么內容,用什么方法學。那些專業(yè)性過強的音樂理論知識不必讓中小學生學,而那些與他們生活實際聯系密切,對學生終身熱愛音樂有益的基礎知識技能,就有必要引導學生學習。我們不能為了技能而技能,把“雙基”單獨列為一種音樂專業(yè)的學科內容去機械傳授和訓練。要在音樂藝術實踐活動中理解、探索、掌握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因此找到兩者的和諧點顯得尤為重要,特別要避免一味地迎合學生的興趣。
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不是作為音樂智能去培養(yǎng),而應當作為動力去看待和維護,同時還要注重調動學生意志、毅力等心理要素,使之產生互補作用,協同獲得音樂知識與技能的發(fā)展。把握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與“雙基”的和諧,把音樂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有機地滲透到各項音樂活動中去,讓學生如同學會吃飯穿衣一樣掌握一定的音樂知識與音樂技能,才能提高音樂的表現能力和感受能力,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更好地享受音樂。
二、學科綜合與音樂性的和諧
過去課堂教學太強調學科本位,過于專業(yè)化,不符合基礎教育綜合素質培養(yǎng)目標。課程改革增強了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學科之間加強整合,強調教學綜合效益。于是我們又見到了類似這樣與音樂的音樂性不和諧的場面:欣賞《七子之歌》,教師先檢查學生在課前收集的有關澳門的資料,然后師生一起介紹澳門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澳門的歷史以及回歸等等。接著,教師請學生分組畫一畫澳門的紫荊花,最后在課堂結束前欣賞一下歌曲。這是對音樂課學科綜合的正解,還是曲解?是不是為了體現音樂的綜合性,而把音樂的本質給丟了呢?
歸根結底,音樂課還得姓“音”,新課標中“學科綜合”的提出,既是音樂學習領域拓展的體現,也是學生個體和諧發(fā)展的需要,但是學科綜合與音樂性必須和諧共存。淡化學科邊緣是為了提高人的綜合基礎素質,改變過去課程過于強調學科體系的傾向。音樂課程必須實現以音樂為本的學科滲透綜合觀,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經驗、絢麗多彩的藝術表現形式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掌握本學科內有聯系的滲透優(yōu)先,音樂藝術的滲透優(yōu)先的原則,在音樂課中加入其他學科的內容或用其他學科的內容來加強對音樂的感受、體驗,都應該把握一個適可而止的“度”,否則是不和諧的。像前面提到的例子,就是曲解了綜合的正確含義,偏離了音樂本位。它的出發(fā)點可能是好的,但欣賞《七子之歌》卻成了探尋、了解澳門屈辱史的陪襯,音樂課成了思想品德課,這不能不說是一種不和諧。
三、強調民主氛圍與有序課堂的和諧
《音樂課程標準》強調:“要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痹谡n程改革中,教師注重創(chuàng)設寬松的課堂氛圍,不過多苛責學生的紀律問題。但與此同時,卻又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學生的積極性一旦被教師調動,氣氛異常熱烈,學生的發(fā)言幾乎吵作一團。聽賞音樂還沒結束,下面就一片“我知道,我知道”的聲音。游戲活動時,過分的興奮使學生完全沉浸在追逐和嬉戲中,不可收拾……
應該明確,無論怎樣改革,課堂教學的一些要求和規(guī)則是不能變的,如傾聽音樂,傾聽別人發(fā)言,聚精會神參加討論,有一定的集體存在感,等等。在一片無所顧忌的喧嘩中,音樂的存在會變得蒼白無力,課堂也就不成其為音樂課了。事實證明,如果沒有有序的課堂,就不會有成功的課堂教學。民主開放還包含著更重要的內涵,就是彼此的尊重。和諧的氛圍是以有序為特點的。教師要把言語的、精神的主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的思想在課堂中得到解放,潛能得到發(fā)揮,也要處理好“寬與嚴”的關系,做到動靜結合、收放適度、動而有序、動而不亂,把握住課堂教學民主氛圍與有序課堂的和諧。
四、賞識激勵與正確引導的和諧
課程改革給很多教師充實了人本主義教學觀,尊重和賞識被不斷提倡,隨之而來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表揚和獎勵漫天飛,獎勵的外在形式可謂用盡心思。我們經常會看到以下的現象:教師在聽完某個學生的演唱后,便問其他學生:“他唱得好不好?”學生都大聲說“好!”于是,教室里響起了一片掌聲。其實學生唱得很一般,音高、節(jié)奏均有偏差。繼而教師說:“表揚他!”全班會以一個整齊的類似拉拉隊的形式喊——“你真棒!”在某些公開課上,更是充斥著禮物和夸獎。乍一看課堂氣氛很活躍,師生都積極參與活動。然而,在熱鬧的背后,我們不得不思考:這就是學生所追求的賞識嗎?泛泛的表揚是否還有表揚的價值?
新課程提倡激勵性評價,要求教師多鼓勵學生,維護其自尊、培養(yǎng)其自信。因而許多教師不敢輕易批評學生,唯恐被扣上“傷害學生自尊”的帽子,以至于過多地送出無原則,不分高低的表揚。毫無內涵的表揚,只能使表揚趨于“廉價化”,學生獲得的也只是一時的輕松和膚淺的滿足感。泛濫的表揚,學生要么有過度的自我膨脹感,要么不再珍視教師的表揚,激勵就變得無法實現了。因此,要找到賞識激勵與引導發(fā)展的和諧點,把握肯定與否定的平衡。批評其實是比表揚更高深的學問,要做好這個學問,教師一定要及時給予學生積極、肯定的鼓勵。但也要對有待提高的一面加以引導,建議、設想一個更好的提高后的狀態(tài)來激勵學生。更需要教師的評價不空泛,不雷同,有關注點,有指向。每個學生的情況不同,在評價中要讓學生明顯感受到教師關注的是他這個獨特的個體。長此以往,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每個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才能得到很好的發(fā)展。
音樂課雖然是情感性很強的學科,卻需要追求一種智慧:教學的智慧,人文的智慧,師生感受、表達音樂的智慧。在一種自然的、充滿智慧的狀態(tài)下,教和學就會產生和諧。“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音樂又何嘗不是?音樂作品就是渾然天成的東西,教師的反思和尋求就是一雙妙手,引導學生無障礙接近音樂的本源,對音樂敏感,與音樂作靈魂的交流。我們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人有豐富細膩而美好的情感世界,那么在課程改革的進程中必須用智慧反思,在反思中取得和諧,在和諧中達到我們的追求。
?。ㄘ熅庩悇ζ剑?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