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尚先(公元1806~1886年),字師機。他出生在浙江錢塘的一個風景如畫的水鄉(xiāng),自幼酷愛讀書,一生從不傾慕榮勢,卻熱衷于身體外部的醫(yī)學研究,經(jīng)常從古人那里吸取精華,反復實踐、揣摩、思索。
少年時,他便堅持清早到屋后的那兩畝菜地鋤草、間苗,或散步,白天在家讀書,研究外治法。
公元1838年,剛過而立之年的吳師機,醫(yī)術日臻成熟,他炮制的膏藥如奇兵,屢戰(zhàn)屢勝,所向披靡,震驚了全國。于是圣旨下來,以厚祿召他到清太醫(yī)院奉事,卻被吳師機婉言謝絕。他依然穿梭于民眾之間,并將自己的三間正房騰空,專供醫(yī)事。獨戶的院子里,用大片的竹席搭遮了蔭棚,家里人都住到了屋隅的小房里去。每日門庭內(nèi)外熙熙攘攘,像個小集市,人們從遠近趕來,求醫(yī)求藥者絡繹不絕?;疾〉娜嘶蚨?,或跪,或相攙,或呻吟,真是“待膏之救,迫似水火”。吳師機在家人的協(xié)助下,將那些研配好的膏藥,貼在病人的肌膚上,通常忙到傍晚方才進餐休息,就這樣年復一年地忙碌著。
早在春秋時期,《黃帝內(nèi)經(jīng)》就記載:“以桂漬酒熨寒痹,用白酒和桂涂風中血脈?!钡搅饲宕?,《醫(yī)宗金鑒》中,已有了膏藥的方劑。吳師機總結了前人的經(jīng)驗,擴大了治療范圍和應用的靈活性。如治太陽經(jīng)外感初起,貼太陽、風池、腋中穴,更用藥敷天庭、熏洗頭面、擦胸背及手足心,分殺其勢,取汗為宜。他治療的其他疾病,也因辨證準確、取穴靈活而直挫病魔。
吳師機診病之余,尚要照料菜地,收獲后換來錢,再去購置柴米油鹽,生活很是清淡,但他為民治病卻不收分文。他深諳膏藥,同時也探索養(yǎng)生之道。他視那些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人為卑夫,認為勤勞乃是健康長壽的基本要素之一。人們都知道,每天洗臉、梳頭、洗腳就是為清潔。而吳師機指出,人體十二經(jīng)脈氣血皆過于面部而行頭竅,洗臉可和氣血,升陽益胃;三條陰經(jīng)通足趾,洗腳可以溫通下肢血脈;刷牙可堅骨質(zhì);梳頭可疏血脈散風。他還認為,若七情不舒,須去觀花解悶、聽曲消愁。并幽默地說:“看不見遮一層(眼鏡),走不動拖一根(拐杖)。”洗耳恭聽的病者們都哈哈笑了起來,他們在這爽朗的笑聲中,獲得了滿足、知識和健康。
吳師機清心寡欲,淡泊人生,他認為唯飲食屬內(nèi)物,一切都屬于身外之物,不可貪欲過度,否則便會影響健康。難怪這位“薄貼大師”享足80大壽呢。
【編輯: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