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數(shù)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因此,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才能促使學生掌握必需的數(shù)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而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在數(shù)學課堂上真正“動”起來呢?
一、營造歡快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心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在完整的一節(jié)課上要求學生全身心地關注,就必須充分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個充滿智慧、魅力和趣味性的游戲,進而讓學生們對未知的數(shù)學知識充滿好奇心。比如,在每堂課開始之前,學生大多沒有從玩耍中完全恢復過來,注意力極其不集中。此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引入帶有一定趣味的開放性問題,調動學生的思維。例如,教師可以運用“九點連線” (如圖1)這樣一個小問題,要求學生用一筆完成,只可以拐三次彎,也就是用四條直線將這九個點連接起來。在學生們不斷嘗試的過程中,教師在旁邊不斷地進行提示、誘導,盡管最終可能沒有一個學生將這個問題解答出來,但引導學生們充分進行思考、讓每個學生“動”起來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此時,教師公布答案(如圖2),然后告訴學生們這個問題主要是讓他們 “突破方框思維”,只要突破了方框思維,就會有很多種的解決方法。此時,學生們大多都會恍然大悟,發(fā)出驚呼聲,認識到數(shù)學的魅力和趣味性。
二、積極引導學生動手,讓學生“手動”
毫無疑問,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一定會有利于促進學生們的參與積極性。小學生大都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注意力大都會高度集中,思維活躍,參與意識強烈。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首先,教師可以把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作為道具放在每組的學生面前,并告知學生這節(jié)課要推導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然后讓學生們進行猜想: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體積之間有什么關系?要求學生們互相交流想法,然后做實驗,并交流探索。學生經(jīng)過實驗后,最終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的1/3。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圓錐體體積都是圓柱體體積的1/3呢?”隨后,教師引導學生用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進行實驗,讓學生直觀明了地認識到并不是所有的圓錐體都是圓柱體體積的1/3。最后,得出圓錐體的體積公式V=1/3Sh,即圓錐底面積相當于圓柱體的底面積,圓錐的高相當于圓柱體的高。
三、采用競爭教學法,讓學生“口動”
小學生大多都是自信而又好斗的,適當?shù)匾敫偁帣C制可以充分激發(fā)出學生們的競爭意識和潛能,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對抗”的游戲中。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100以內(nèi)加減乘除法的對抗比賽。首先,教師將學生按照人數(shù)平均分成幾隊,每隊有4~5個成員,分給每個隊一個塑料小錘子進行搶答。然后,教師提出問題,小隊迅速落錘,哪個隊落錘早就由哪個隊進行回答,要求隊員們必須在五秒鐘內(nèi)給出正確答案,答對加兩分,答錯則減一分。通過搶答50~60個問題,最后評比總成績。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大腦高速運作,提高做題的速度和準確度,還可以讓每個學生處于興奮狀態(tài)參與到競爭中來,讓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展現(xiàn)自己,在歡聲笑語中不斷地提高數(shù)學技能。
四、運用游戲教學法,讓學生“情動”
小學生大多情緒不穩(wěn)定,愛玩、愛鬧,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這種特點通過做游戲來訓練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例如,教師可以運用游戲鞏固學生對加減乘除運算的掌握程度:將0~100數(shù)字分給每個學生幾個,然后教師隨即念出一個數(shù)字,手握該數(shù)字的學生立刻站到指定的一個地點,隨后教師再念出另一個數(shù)字,手握該數(shù)字的學生立刻站到另一指定的地點。此時,教師要求剩余的學生集中注意力,當喊出加減乘除中的一項時,要求手握結果的學生在五秒內(nèi)迅速做出反應,站到等號之后。如果正確,教師給予表揚;如果學生反應過慢或是錯誤,教師也不進行批評,而是給予鼓勵,讓學生下次集中注意力,仔細運算。這個游戲同樣可以鍛煉學生快速做出反應的能力,讓學生在體驗、探究的同時將自己學到的數(shù)學知識進行應用發(fā)揮,從而獲得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
總之,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參與到教與學的過程中,以“心動”“手動”“口動”“情動”引發(fā)“腦動”,真正地實現(xiàn)由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的轉變,使學生逐漸掌握現(xiàn)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shù)學知識與技能,實現(xiàn)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獲得快樂。
?。ㄘ熅?藍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