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太空育

2011-12-29 00:00:00潘希
財經 2011年28期


  2011年11月1日,搭載著科研用植物種子的神舟八號飛船升入太空,這些“命運未卜”的種子隨著神舟八號一起,于11月17日返回地球。
  經過短暫而昂貴的太空旅行,在這些種子“身上”尋找未來有可能使人類受益的基因突變,將成為中國農業(yè)科學家的重要工作。
  太空育種,也稱空間誘變育種,為航天技術與生物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是利用返回式衛(wèi)星或宇宙飛船等航天器將作物種子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環(huán)境的誘變作用,使種子產生基因突變,再返回地面選育新品種的基因誘變技術。
  自上世紀中葉,太空育種技術的產生、發(fā)展,與人類對外層空間的探索密不可分。不過,在航天技術迅速發(fā)展的21世紀,太空育種卻并沒有在美國、俄羅斯等航天大國中“形成氣候”。
  一個重要原因是,“不論是誘變原理,還是種子產生基因突變的概率,太空育種與傳統(tǒng)的地面輻射育種沒有太大差別。”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航天育種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國家航天育種工程首席科學家劉錄祥說。
  而中國對太空育種技術的推崇卻方興未艾,因此,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等提出疑問,既然兩者沒有差別,中國為什么要花大量經費去把種子送入太空?
  
  “撞大運”的基因突變
  在太空環(huán)境中,宇宙射線、微重力、高真空等環(huán)境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可能會誘發(fā)種子產生基因變異,獲得新的基因特性。這一輻射誘變的機理是:強烈的太空射線將種子的DNA打斷,打斷的DNA會被重新接上,其中接不好的就發(fā)生了基因變異。
  1987年8月5日,中國第九顆返回式科學試驗衛(wèi)星成功發(fā)射,一批農作物種子、菌種和昆蟲等地球生物被送向了遙遠的天際,開啟了中國農作物種子的首次太空之旅。
  現(xiàn)已退休的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存德,就是當年第一個提出可以把種子作為衛(wèi)星配重進行太空搭載的人。據她回憶,在與航天部門的多次協(xié)商之后,一個自成密封體系、經過反復嚴密包裹的石刁柏干種子隨衛(wèi)星搭載上了太空。七天后,衛(wèi)星載著石刁柏種子返回地面。
  但由于干種子水分含量少,對環(huán)境的忍耐力高,這些經歷了“太空旅游”的珍貴種子沒有發(fā)生任何改變。這也意味著中國第一次的太空植物飛行試驗無功而返。
  1987年之后,中國又連續(xù)發(fā)射了五顆返回式衛(wèi)星,均搭載了育種材料。劉存德搭載的幾十種植物種子回來種植之后,結果只有一種產量提高,就是蘆筍,因為分枝增多,約增加了20%-30%的出筍率。不過增產的原因并非種子的遺傳變異,而是所謂“營養(yǎng)生長”,即營養(yǎng)器官(蘆筍的莖)發(fā)生了變化,到第二代時,變化就沒有了。
  對此,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國家蔬菜改良中心研究員王曉武解釋說,因為種子不是單一的受精卵,而是一個微型的植物胚胎,某個變異如果發(fā)生在將來發(fā)育成莖的那個細胞上,那么第一代植株的莖的生長就會起變化。但是,由于將來發(fā)育成種子的那個胚胎細胞有可能并不發(fā)生相應的變化,第一代植株的變異因此也無法遺傳下去。
  不過,這些現(xiàn)實問題并沒有影響中國對太空育種的研究熱情。1996年,中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王淦昌院士,聯(lián)合七位著名專家學者給中央寫信,建議把航天育種工程列入國家計劃,發(fā)射一顆農業(yè)衛(wèi)星,為中國農業(yè)發(fā)展服務。正是這一年,農業(yè)部正式將“作物空間誘變育種”列為“九五”部級重點課題。
  2002年,科技部也將農作物太空育種課題正式列入國家“十五”“863”計劃。而種子從作為零星搭載的“乘客”,在2006年甚至有了自己的“專機”。一顆專門的太空育種衛(wèi)星——“實踐八號”在當年9月9日發(fā)射成功,搭載了208公斤的生物材料,包括133種植物和微生物、模式動物等,以及一系列的試驗裝備。這也是中國第一顆、迄今世界上唯一專門用于太空育種的衛(wèi)星。
  江西省農科院有關負責人曾對媒體表示,太空誘變種子發(fā)生基因突變的幾率僅為3%-10%,并且是隨機的,“有益突變”的概率只有1%-3%。
  劉錄祥則認為,衛(wèi)星搭載過的種子只有百分之幾甚或千分之幾可能發(fā)生變異。
  這就意味著,即便按照3%的高概率計算,在100個種子里,僅有1個-3個種子會在第一代的地面種植時,表現(xiàn)出良好的性狀。而一個太空育種的作物要想成為穩(wěn)定的優(yōu)良品種,至少要在第四代還保持同樣的穩(wěn)定性狀。
  另外,經過太空輻射的種子的變異,“也完全是隨機的,就是說,有的會變好,有的會變壞?!眲浵檎f,目前科研工作者并不能控制變異發(fā)生的過程,更無法預知其變異產生的效果。
  即使水稻這種基因組不大的農作物,其堿基也高達4300萬個,包含3萬-6萬個基因,要想從太空誘變的“小概率事件”中,尋找到給人驚喜的“超級品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副教授張建華曾撰文《我對太空育種的質疑》指出,按照輻射會破壞DNA的原理,應該先看到大量“變壞”的變異才對,變好的變異應是極少的。
  
  昂貴的太空育種
  從國際研究界的實例看,太空育種也乏善可陳。
  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前蘇聯(lián)和美國的科學家就已開始將植物種子搭載衛(wèi)星上天,并在返回地面的種子中發(fā)現(xiàn)其染色體畸變頻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但突變發(fā)生的概率極低。而當時試驗的目的是探測空間環(huán)境的安全性,為載人航天進行前期準備。
  美國宇航局(NASA)還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把數萬粒番茄種子送到空間站里放了六年,回來后分給小學生進行對照試驗,結果一無所獲。
  從此之后,美國的太空科學實驗大都集中在植物太空生長方面的研究,目的是為將來在太空站種糧食做準備。利用太空誘變種子的實驗則完全停止了。目前,俄羅斯亦是利用國際空間站進行太空植物試驗研究,其目的也在于預先知道植物如何在宇宙生長,在執(zhí)行長距離的空間項目時,宇航員將可以自己種植食物。
  在與熟悉的外國同行打交道時,劉錄祥經常會問,“你的誘變試驗結果怎么樣?”他得到的回答通常是“不怎么樣”。
  俄羅斯專家格林娜曾告訴他,俄羅斯多次搭載后的種子,現(xiàn)在還有很多只是在倉庫里存著。
  美國猶他州大學作物生理學家布魯斯·巴戈比(Bruce Bugbee),致力于為NASA研究未來空間農業(yè)的可行性問題,在參觀了劉錄祥的實驗室之后,他認為,在地球上很難復制一些來自宇宙的輻射。美國與俄羅斯相似的實驗都未能產生出變異的種子,而且,必須非常精準地控制實驗才有可能成功。
  路易斯安那州大學育種專家柯恩(Marc Cohn)表示,太空試驗對種子發(fā)展研究提供的特性只是看種子在完全無重力下的反應。
  國際糧農組織目前倡導的是地面核輻射育種技術,即利用各種射線(如X射線、中子等)照射農作物的種子、植株或某些器官和組織,促使它們產生各種變異,再從中選擇需要的可遺傳優(yōu)良變異,培育成新的優(yōu)良品種。目前國際上已經通過這項技術培育出3000多個品種,美國有200多個品種,俄羅斯更多。
  該領域的國外專家在與劉錄祥交流時常告訴他,太空育種隨機性太大,效率太低,且機會有限。
  但劉錄祥仍為自己的實驗辯護稱,化合輻射和微重力的結合作用,可能會比單受輻射影響產生更多的突變。他樂觀地預測這項努力可能會帶來新的商業(yè)化高產番茄、青椒作物。同時,他表示,傳統(tǒng)育種培育出一個新品種至少要經過八代的培育才能穩(wěn)定下來,太空育種可以把過程縮短一半,需要四代以上。不過,劉錄祥亦承認,太空育種的優(yōu)勢目前也“僅此而已”。
  但是,這項優(yōu)勢“僅此而已”的項目卻花費不菲。
  “十一五”期間,“863”計劃中航天技術經費為2400多萬元,太空育種斬獲其中900多萬元支持;2006年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啟動“航天工程專項”,太空育種從中再獲近800萬元經費。
  從中可見,太空育種已成為中國航天工程中一個重要項目。由于經費導向,繼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近年來中國熱帶農業(yè)科學院、華南農業(yè)大學、山東省農科院等陸續(xù)成立了航天育種研究中心。
  目前,全國已有220多個研究團隊投身其中,也從不同渠道獲得了使自家種子搭載升空的機會。而每克種子搭載進入太空,每次也需要500元-1000元。
  據劉錄祥透露,“十二五”期間,太空育種將會得到更大的支持,一個與其相關的“863”計劃即將啟動。
  太空育種的概念,以及國家計劃的導向,也間接催生出了一個號稱“太空產品”的市場。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所研究員劉敏說,“衛(wèi)星搭載的(太空育種)商業(yè)色彩很濃,任何單位只要肯出錢都可以搭載,那些搭載的單位就拿這個做廣告,賣太空產品,事實上很多單位都沒有進行后續(xù)研究的實力,炒作的成分居多。”
  劉錄祥就時常收到各種各樣的傳真和電話,聲稱可以幫助他將種子送上待發(fā)射的衛(wèi)星或飛船?!澳壳埃袊暮教齑钶d市場很無序,甚至還有打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太空搭載旗號造假的公司?!眲浵檎f。
  空間種子基因突變的概率極小,且育種也是一個復雜而又漫長的過程,以劉錄祥所在的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航天育種研究中心為例,其已經做試驗近20年,培育的新品種也只有十幾種,通過國家級驗收的只有幾種。
  “可現(xiàn)在有人到處宣傳說幾年就搞出了多少新品種,很多是騙人的。”劉錄祥說。
  作者為科學媒體記者
  蔡婷貽、唐鳳對此文亦有貢獻

襄垣县| 安顺市| 墨玉县| 贞丰县| 涡阳县| 镇赉县| 玉山县| 海阳市| 拉萨市| 潜江市| 洱源县| 永川市| 正镶白旗| 呈贡县| 淮滨县| 聂拉木县| 太湖县| 攀枝花市| 黎川县| 若羌县| 和林格尔县| 毕节市| 普洱| 长汀县| 阳春市| 从化市| 冕宁县| 河北省| 松桃| 新河县| 长治县| 沾益县| 新建县| 鄂托克前旗| 额济纳旗| 高碑店市| 白朗县| 庆安县| 鲁甸县| 昂仁县| 保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