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姓氏異字同音,還有的姓氏發(fā)音易與別字混淆,人們在口頭交流時往往就使用簡單的“標注”,比如“弓長張”“木子李”“走肖趙”之類。但本無意義的標注,卻讓明代一個官員免于刑戮。
劉呆齋是永樂年間的翰林學士,他的父親石潭先生劉髦也是當時的名士。劉髦娶了一位劉姓村女為妾,也就是劉呆齋的生母。中國歷代嚴禁同姓結(jié)婚,劉髦死后,他同姓為婚的事被人揭發(fā),于是劉呆齋兄弟三人“俱坐詔獄”。最后有人想出一策,說兩人本非同姓,蓋“卯金”劉()娶了“卯田”留也。劉留異姓,通婚非罪,這件事才算化解。
這本是正旨之外的一段閑話。在姓氏標注法中,還有一種叫“美女姜”,是為了與“江”姓區(qū)別,但是一部春秋史中,卻真有眾多的“美女姜”?!对娊?jīng)》中“子之不淑,云如之何”說的就是宣姜,此外還有哀姜、棠姜、文姜、武姜等等。據(jù)史、詩看來,諸姜都是美女,足稱“美女姜”三字:莫非“姜”的本義就是美女?
“姜”的本義,是河流的名字,居于姜水的人們以姜為氏,近代以來有學者認為“姜”與“羌”有關(guān),可能是羌族別支。至少“姜”與美女沒有必然聯(lián)系。
春秋之際,女子生下三月就被命名,比如孔子之母名徵在,齊景公的夫人名重,宋平公的嬖妾名棄。這種女子婚前的“名”,可以視做“小字”。禮記曰“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女子出嫁以前的閨名,輕易不為外人道,只在介紹婚姻時用。閨名,是春秋女子的隱私。但名字畢竟還具有社會功能,當人們明確地指定某一位女子時,必然會有約定的稱呼。女子長大,許嫁而笄,就起了字,是專門被人稱謂的。春秋慣例,在娘家的姓之前冠以孟、仲、叔、季的排行即為字。依此例,齊國的姜姓女子,排行第二,即為“仲姜”;魯國的姬姓女子,排行第三,即稱“叔姬”?!蹲髠鳌烽_篇第一句就提到“惠公元妃孟子”,此孟子非彼孟子:宋國本是殷商后裔,子姓,宋國的女子排行老大,即為孟子。
出嫁以后,女子的名字發(fā)生了變化。常見乃以夫國冠于娘家姓前,魯國女子嫁到秦國,則名秦姬。也有以丈夫的謚號冠于娘家姓前,宣姜就是齊國女子嫁給了衛(wèi)宣公。其時男人概不稱姓,唯稱氏,所以也有將夫家之氏冠于娘家的姓前?!蹲髠鳌酚涊d秦穆公的女兒嫁給了晉懷公,秦國嬴姓,出嫁以后就稱懷嬴。
提及秦穆公嫁女,又有一段閑話。有兩個詞牌,《憶秦娥》與《鳳凰臺上憶吹簫》,說的都是秦穆公小女兒的故事。傳說她小字弄玉,嫁給擅吹簫的仙人蕭史,蕭史教弄玉吹簫學鳳,在秦穆公造的鳳凰臺上吹奏,引來金龍玉鳳,蕭史乘龍,弄玉駕鳳,雙雙乘云飛去,這便是“乘龍快婿”典故由來。弄玉是傳說中的人物,名字不見史籍,而懷嬴這位秦娥,也為后世留下了“秦晉之好”的典故,婚姻政治由此在中國歷史舞臺上不斷上演,構(gòu)成正史的重要部分。
晉國歷史上還有一位著名的“大戎狐姬”,她是晉文公重耳的母親,其名字向來被誤解。大,乃與小相別,她妹妹稱“小戎子”;戎,乃娘家所在之國;狐,表明她是周室公子狐的后裔;姬,仍然是她的姓。但此后中國歷史上,常以“姬”稱美女,“姜”字卻與美女無緣。究其因,可能是姬家女子遠多于姜家女兒?!凹А弊忠莩瞿感罩猓粡V泛地稱呼女性,也許可以從晉獻公另娶的“驪姬”開始?!绑P”字乃因母族為“驪戎”,是居住在中原的不同于華夏文明的部落,她的娘家顯然與周室姬姓無關(guān)。也許,此時“姬”字已經(jīng)有了日后的意義。
至晚始于春秋的這種女子命名原則,在中國歷史上延續(xù)了很久,今日猶存繞梁余音。很長一段時期,女子出嫁前有個“阿翠”“阿花”的小字,出嫁以后以夫姓冠于娘家姓前,稱某某氏,一如歇后語:“姓何的嫁給姓鄭的,正合適(鄭何氏)”。這就是傳統(tǒng)的延續(xù)。
民國以后,婦女漸漸進入社會,“鄭何氏”這樣的名字顯然不能適應(yīng)需要,于是與男人相同的名與字被女性們普遍使用。這在女性名字史上,稱得上一場革命。這場名字革命雖然來得晚,但卻相當徹底,幾乎一舉扭轉(zhuǎn)了女性幾千年來不公平的名字。今天從一位女性的名字上,已經(jīng)看不出她的婚姻狀態(tài)。
“美女姜”三字只是姓氏的標注,但若遇見一位虬髯大漢,自稱“美女姜”,也確實令人愕然噱。
作者為文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