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能力不是教會的,而是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學生通過積極主動的閱讀實踐逐步形成的。閱讀教學中,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學習辯證統(tǒng)一,便是閱讀訓練?!叭鲗W導型”閱讀教學就是強調學生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始終是認識的主體和發(fā)展主體,變教學為導學,變講讀為導讀,變注重知識傳授為注重能力培養(yǎng)和智力發(fā)展,突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的課堂教學結構?!叭鳌保匆詫W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就是構建“三主學導型”教學體系的理論基礎。
“三主學導型”教學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導學,讓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自己獵取知識,發(fā)掘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一個過程。它的教學過程的基本程式是:自學——導學——導練。
一、自學
“自學”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為目的的一種訓練形式?!白詫W”不是學生隨心所欲地“自由”閱讀,而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過程。它采用分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白詫W”的基本要領是:讀——悟——疑,這也是對學生“自學”的要求。教師教給學生根據課題提問的方法,創(chuàng)設懸念,激發(fā)學生求知欲,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即“讀”;通過他們自己充分的讀,理解課文內容,品味語言文字,即“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哪些疑難問題在小組中不能解答的,要提出來,即“疑”。教師要逐步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可以從詞句、標點中發(fā)現問題;可以聯系上下文或圍繞中心提出疑問;也可以用比較的方法質疑。同時,教師還要及時總結學法,指點學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規(guī)律,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導學
葉圣陶說得好:“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蓋在善于引導啟迪,俾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受?!薄皩д?,多方設法,使學生能漸漸自求得之?!边@里的三個“自”,就是學生主動性在教師主導作用下的表現。而“導學”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具體引導下進行的閱讀訓練,是“三主學導型”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集中體現了“三主學導型”教學中以“三主”為指導的現代教學思想。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制定學習目標,并指導學生圍繞訓練重點,通過讀、議、練直奔中心,直達目標。因此,“導學”的過程,就是“導向——導讀——導議”的過程,就是指導學生讀議的過程。在“導學”的過程中,穿插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去獵取知識。“導學”過程可以練代講,以練代問,用練突出重點難點,用練去鞏固獲得的知識,用練使知識轉化為能力。此環(huán)節(jié)既啟發(fā)學生進一步深入探求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的精髓,又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充分發(fā)揮出來;既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又給學生在課堂上提供了獨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練習中強化知識,發(fā)展思維。
1.導向,即根據學生自學后反饋的信息,把學生不很系統(tǒng)的所“悟”、所“疑”串起來,使之系統(tǒng)化,然后針對學生的所“悟”所“疑”,與學生共同制定學習目標,確定本節(jié)課訓練的重點,使學生方向明確,攻關有術。
2.導讀,即教師指導學生對所學課文,進行探究性的閱讀、默讀和理解性的朗讀。英國詩人密爾頓非常重視對學生朗讀的訓練,他認為:“在瑯瑯書聲中,課文的優(yōu)美意境,縝密思路,象征意義,傳神描繪,觀點主張,常能得到充分、酣暢的體現?!逼鋵崳瑢ёx不僅是學生熟悉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的途徑,還是發(fā)展學生思維,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因此,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閱讀的指導和朗讀的訓練。
例如教學《倔強的小紅軍》一課,3—10自然段通過人物簡潔的對話和精彩的細節(jié)描寫,突出小紅軍倔強的性格,表現出陳賡同志和小紅軍為人著想的品質。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理解小紅軍的“倔強”,在朗讀中感悟小紅軍的“倔強”呢?
首先,我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找一找陳賡同志和小紅軍一共有幾次對話,并分別標上序號,然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學習伙伴,一起合作學習這部分對話,口頭完成以下填空:
第_______次,陳賡同志讓小紅軍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紅軍拒絕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在這一練習的引導下,積極閱讀課文,從文中找出了小紅軍拒絕幫助的四個理由,解決了“為什么說小紅軍是倔強的”這一問題。這一導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尊重了學生個性,關注了學生個體差異,從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的角度出發(fā),讓他們自己從以往的閱讀經驗中歸納出讀懂句子的方法;讓學生選擇學法,自己學會閱讀,強調了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接著,我提出這樣的問題:作者是通過什么描寫來體現小紅軍“倔強”這一性格的?(語言)除了小紅軍說的話,你還從小紅軍的哪些神態(tài)和動作看出他的“倔強”?該怎么讀才能體現出他的“倔強”呢?并出示習題:除了小紅軍說的話,我還 (詞或句)看出小紅軍十分倔強,因為_______,所以這個詞(句)可以這樣讀:_______。在學生反饋學習情況的同時,我相機指導朗讀,學生分角色朗讀,互相評讀,讓學生在分析和朗讀中體會到小紅軍倔強的性格。這一導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我將寫作特點與分析課文相結合,引導學生抓住描寫人物言行的詞句進行分析,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細心體會人物的品質及所蘊涵的感情,從而感受到情感的熏陶,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及朗讀能力。
這樣指導學生認真地讀課文,是探究性的導讀,也是理解性的訓練。久而久之,學生便可以養(yǎng)成自能讀書的習慣與能力。
3.導議,即引導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正確理解,提高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深刻性和獨創(chuàng)性,培養(yǎng)口頭表達能力的過程。教師針對課文重、難點或學生提出的疑問,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分析,教會學生品析精美詞句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積極尋求答案,主動地學習知識的興趣。
例如教學《荷花》一文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話:“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庇袑W生提出這樣的問題:這句話中的“冒”能不能換成“鉆”或“探”?這時沒人舉手。我引導學生借助字典理解這三個詞的意思,然后把這三個詞分別放入句中品讀,加以分析,學習小組可以互相交換意見。學生紛紛查字典,然后七嘴八舌地爭議起來。以下是各小組學生回答的實錄:
生1:我查了字典,“冒”的意思是向外透,往上升;“探”是向前伸出的意思;“鉆”的意思是穿過,進入。白荷花不可能向前生長,也不可能穿過什么東西生長起來,所以“冒”不能換成“鉆”或“探”。
生2:我同意他的答案,但對他的解釋有不同的看法。理解一個詞應放到句子中理解。我把這三個詞放入句中品讀了幾遍,發(fā)現“冒”字更能體現出荷花的美。
師:說得很有道理。我們來看看這幅活的畫,請同學們注意觀察荷花的各種姿態(tài),微風吹來時,荷花又是怎樣的姿態(tài)?然后說說“冒”字為什么用得好。(生看錄像)
生3:從錄像上看出,微風吹來時,荷花若隱若現,因為荷花剛剛向外透,有些長得不夠荷葉高,被荷葉遮住了?!懊啊北憩F出荷花的生長情況。
……
根據以上實踐,我認為,要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就要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善于鼓勵和引導,對學生的發(fā)言和提問,即使是錯誤的或是不著邊際的也不要隨意批評,要通過學生相互之間的爭議,讓學生自己尋求答案,而不是教師包辦代替。
三、導練
導練,即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練習。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進行積極性或運用性的訓練,才能形成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我常結合課文具體內容,設計多種形式的帶有啟發(fā)性的課堂練習。
例如,學習完《白楊》一課,我設計了一項口頭練習:建設者們就像白楊一樣,______________。如今,祖國正掀起西部大開發(fā)的浪潮,廣西_______,我們_______。這項口頭練習要求學生聯系課文內容和自己的體會來完成,可以運用書中的語句。此項練習,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特見解,使學生不僅鞏固了對課文的理解,積累文中語言,實現語言的內化,而且明白了道理。
教師要在每篇課文的教學中,重點選擇兩三個語言訓練點,精心設計課堂練習,使學生的潛質都能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得到發(fā)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ㄘ熅庣妽梗?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