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堂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許多特級老師就特別善于抓住課前的幾分鐘先行浸染,看似隨性,卻是精心準備,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為接下來的情感調動奠定了準確的基調。這一“伏筆”也幫助學生在課堂上能盡情地徜徉于文本,完成從認知、明理到激情的升華。由此可見,在課的開頭給學生一個學習本課的情感基調,學生學習能更得心應手,教師教學會更游刃有余。
一、課堂情感需要一個基調
“基調”一詞原指“音樂作品中主要的調,通常用基調開始或結束”,“情感基調”是指主要的情感色彩。語文書中的課文,都有各自的“情感色彩”,或清新明快,或感人至深……不同的課文,學生需要在情感上不斷地進行變換。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文章,學生應該是比較慷慨激昂的,如《長城和運河》;在學習《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類懷念英雄事跡的課文時,學生則是較為沉重的;而像《最大的麥穗》等哲理性很強的文章,需要學生理性地學習與思考……這些課文帶給學生的情感體驗各不相同,所以學生在課前,情感上需要有必要的準備。這個“課前準備”依賴于教師的引導與鋪墊,就像演員在演“哭戲”時常常需要有情境的創(chuàng)設,最終才能讓眼淚“奪眶而出”一樣,學生在課堂上的激情迸發(fā),也要有一個過程。在課的開始,緊緊抓住情感上的這根線,定下整堂課的基調,學生才能“發(fā)揮自如”,真實地與文本進行對話與交流。
特級教師孫雙金在《只揀兒童多處行》一課的開頭是這樣設計的:
1.課前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2.師:春天來到了,人人紛紛到外面踏青游春,我們少年兒童也不例外。古人曾寫過這樣的詩句:“兒童不解春何處,只揀游人多處行”。冰心奶奶把這兩句詩作了這樣的改動:“游人不解春何去,只揀兒童多處行”,并以此為題寫了一篇散文。
3.問:你們了解冰心嗎?談談你們知道的。
4.今天,我們就通過學習這篇文章,來走近冰心。
電腦顯示:走近冰心——有了愛就有了一切
音樂響起,出示文字,伴有教師配音——“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是冰心老人常說的一句話,這句話已永遠鐫刻在她的墓碑上!她曾說:“我們生命的道路,如同一道小溪,從淺淺的山谷中,緩緩地、曲折地流入‘不擇細流’的大?!薄1睦先藧酆?,冰心老人就是大海!她遼闊、深邃、溫馨、博大……
今天,讓我們通過學習冰心的散文——《只揀兒童多處行》來感悟冰心、走近冰心。(音樂漸響)
出示課題:只揀兒童多處行
看似“閑庭信步”,但是只言片語中已讓學生從春天的美好開始了對生活的美麗憧憬。音樂中,學生溫暖的胸懷里懷揣著愛走近了兒童、走進了文本。情感的真實流露不可能實現于瞬間,它是教師們精心設計后的自然生成。作為教師,如果能扣住作品的情感基調,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那將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學預設。
二、基調創(chuàng)設呼喚教學的藝術
要在課的開始就把學生“吸引”住,并且讓他們知道自己該做好怎樣的“情感準備”參與到課堂中,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教師“吃透”教材,做到心中有數,并且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這樣方能讓學生不自覺地、自然而然地沉浸到課堂氣氛中。這一過程,最不可缺少的就是教師的教學藝術。
1.語言意境
于永正老師課堂上善于與學生“侃侃而談”,“娓娓道來”,不知不覺把學生帶入文本想要為其所營造的氛圍中,學生們的主動參與自然而不露痕跡。這讓我看到了,樸素的語言,同樣能給學生創(chuàng)設文本的意境,帶給學生感動,定下整課的情感基調。要知道,這種意境語言的臨時創(chuàng)造,是形成好的課堂氣氛的有力保證。
特級教師竇桂梅在上《圓明園》一課時,是這樣開頭的:
師:我寫三個字,大家注意看,跟著讀(板書“圓明園”)。(自讀后齊讀)看到這三個字,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生1:我眼前出現了圓明園里美麗的景色,以及奇珍異寶。
生2:我眼前出現了英法聯(lián)軍搶劫、毀壞圓明園的情景。
生3:在我的眼前是圓明園的殘垣斷壁。
師:(出示文字課件:走近圓明園)課前我們已經走近圓明園——讀了課文《圓明園的毀滅》,以及雨果致巴特萊德的信。你有哪些感受?
生1:通過讀書,我知道了圓明園不愧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和藝術館。
生2:我很生氣,英法聯(lián)軍太可惡了,竟然把圓明園珍藏的寶物搶的搶,砸的砸,毀的毀,多可惜呀。
生3:圓明園這座園林藝術的瑰寶,被毀滅了,最后只化作一片灰燼,我憤怒!我想,如果有可能應該修復它。
竇老師通過運用文字課件加上想象的方法,很好地激發(fā)起學生自豪而又憎惡、憤怒的情感,給學生學習全文做好鋪墊。
“感同身受”,是我們在課堂上努力想讓學生達到的境界,如果在課前,教師能夠通過語言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意境,聯(lián)系學生實際或幫助學生回想起記憶中類似的經歷,相信對他整個課的學習都將是很好的幫助與啟發(fā)。教師精心準備的語言可能是一小組對話,也可能是一個小故事抑或是一段小散文……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從文本實際出發(fā)的設計,它的有效性都會在隨后的課堂上得到驗證。
2.輔助手段的加盟
作品的基調是構建課堂氣氛的依據,學生的情感是構建的根本著眼點。許多教師的成功課例很好地告訴我們這一點。比如:文質兼美的散文類,教師會利用優(yōu)美的音樂來“煽情”;神奇美景類文章,教師則可能會利用圖片配以音樂,從學生視覺開始帶給他們震撼;錄像、動畫的參與,更容易讓學生自然走進情境中。
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倡導以“情”為紐帶,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使其真情交融;縮短教材與學生距離,引發(fā)共鳴,讓學生在整個課堂上都沉浸在教師根據教材為其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她常常會運用各種各樣的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調動起學生,再利用角色效應,讓學生自己去琢磨,去嘗試,去發(fā)現?!盎{”的定位,雖說是課的起始環(huán)節(jié),但從“情境教育”中我們同樣可以得到許多的借鑒。
李吉林老師在上《小小的船》一課時,是這樣導入的:
師:老師很想知道有多少小朋友喜歡看月亮。
生1:我喜歡看月亮。
生2:我也喜歡看月亮。
師:真好。有時候我們看見月亮是這樣的,這是什么樣的月亮?(出示圓月剪影)
生:這是圓月亮。
師:月亮很圓,用兩個圓字會說嗎?
生:這是圓圓的月亮。
師:(又出示新月剪影,把這彎彎的月亮貼在畫有星星的深藍天空背景圖上)有時候我們還會看見這樣的月亮,這是什么月亮?
生:這是半月形的月亮。
生:不對,半月形沒有這么大,這是彎彎的月亮。
師:對!晴朗的夜晚,這么可愛的月亮掛在藍藍的天上,該多美呀!難怪我們小朋友喜歡看月亮。有一位老爺爺還特地把我們小朋友看月亮的情景寫了一首詩,(逐步把學生帶入情境)題目就是“小小的船”。上一課小朋友學會了生字,這一課我們來學習課文。
只是一些簡單的道具,只是幾句簡單的對話,學生們卻已經坐著月亮船陶醉了,實物的作用確實不容小視。
當然,奠定“情感基調”的教學藝術,內涵豐富,外延更廣,有時甚至可以細化到教師的一舉手一投足,但歸根結底都應該是切合課文特點的,是善于在課的開始就能調動起學生情感的。因為只有學生在情感上有了準備,才能帶著更好的姿態(tài)積極參與,合作探究,獲得課堂上的愉悅與滿足,激發(fā)出他們思維的火花,甚至發(fā)揮出他們的潛能,使他們的主體性能得到不斷強化。
(責編鐘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