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學六年級畢業(yè)水平測試時,出了這樣一道習作命題:
一個人親身經歷一些有意義、有情趣的活動,會在記憶里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每一個精彩的活動留下的都是一粒珍珠。長大以后,歲月的絲線把這些珍珠串起來,就成了人生珍貴的項鏈。在小學六年的學習生活中,你們老師一定組織過許多語文實踐活動,請你選擇印象最深的一次寫下來(題目自擬)。注意把活動的經過寫清楚,把有意義或有情趣的地方寫具體。
就是這道習作命題中的“語文宴踐”愁煞了師生:學生不知如何選材——愁,教師不知如何評判——愁!
案例:
[鏡頭1]
“喂,班長,你寫的是什么語文實踐活動?”監(jiān)考老師剛收完試卷,一個男孩就沖到坐在最前排的一個“小眼鏡”的面前。
誰知,素有“才女”之稱的“小眼鏡”聽了,竟憂心忡忡地說:“我們的語文老師好像沒組織什么語文實踐活動。沒辦法,我就寫了在作文書上看到的一個活動,也不知道算不算語文實踐活動……”
一個“羊角辮”聞聲驚叫起來:“那我寫的‘燒不壞的手帕’會不會就偏題了呀?下筆前,我把‘語文實踐活動’這六個字不知道讀了多少遍,可就是不知道該寫什么……”說完。她居然哭了起來。
[鏡頭2]
(某六年級的作文批改現場)
閱卷組長:(面朝命題人)根據這個命題要求,你說說可以寫哪些活動呢?
命題人:一定要寫語文方面的實踐活動,比如表演課本劇、辯論賽、出手抄報。(停住了,似乎在思考)
閱卷組長:還可以寫什么呢?
命題人:上街找錯別字。(又皺著眉頭,在思考)
甲:那么,寫“雞蛋會跳舞”這一類的科學實驗算是語文實踐活動嗎?
命題人:(直搖頭,很肯定地)當然不是,那是科學方面的。
甲:那就算偏題了,偏題的作文怎么給分呢?
閱卷組長:如果偏了題,就算寫得再好,也只能放在二檔,最多得24分或25分(滿分30)。
乙:(瀏覽了一本裝訂好的試卷)你們看,這連續(xù)的好幾個學生寫的不是掃墓,就是燒不壞的手帕、誰是大力士等等??墒?,從卷面看來,這些孩子好像語文學得不錯!如果這樣給分,這次作文命題算失敗!這樣一棍子打死的評分標準,孩子的作文興趣全沒了……
反思:
一、拓寬渠道,豐富體驗。引“源頭活水”
對于上述命題,出卷者都說不出幾個可寫的題材,何況學生?就算這幾個題材可以寫,但是否大部分語文教師都組織了辯論賽、課本劇表演呢?就算組織了,參與其中且有深刻體驗的學生又能有幾個?至于上街找錯別字,那更是寥寥無幾了!“一定要寫語文實踐活動”的要求就像一道“緊箍咒”,讓大部分學生無從下手,一籌莫展。
其實,平常有不少這樣的命題,可以寫的內容比較少,出現了學生“積蓄不足”的現象?!胺e蓄不足”的深層原因是,語文教學處于一種封閉的狀態(tài)。在不少學校中,課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師是唯一的信息傳遞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場所,學生有意義的生活體驗被湮滅、被剝奪了。語文教師要轉變觀念,努力構建課內外聯(lián)系、校內外溝通的語文教育體系,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教者豐富了學生的體驗,何愁沒有“源頭活水”?
二、拓展命題,關注體驗,激童心之趣
在這道習作命題的背后,折射出命題者童心的缺失。教師要永葆一顆童心,關注學生的生活和情緒體驗,不然,就可能會以教育的名義傷害學生。
記得張祖慶老師曾說過:“作文命題者的思想首先要轉變,最需要改變的就是要心中裝有兒童。出作文題目,不是為了‘為難兒童’,而是為了‘激發(fā)兒童’?!苯處熃o學生命題習作,首先要深入學生中去,要弄清學生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喜愛什么,厭惡什么;熟悉了哪些人,參加了哪些活動,接觸了哪些事物……
那么,怎樣的習作命題才是好的呢?應該“像導火索,要能夠瞬間引燃孩子素材儲備這個火藥庫”,使學生一看就心情激動起來,思維活躍起來,產生不吐不快的沖動。因此,習作命題的開口度可大一些,給學生選材的范圍要廣一些。上面的命題,不妨去掉“語文”這道“緊箍咒”,把“在小學六年的學習生活中,你們老師一定組織過許多語文實踐活動”,改成“在小學六年的學習生活中,你們老師一定組織過許多實踐活動,如在學校參加的課本劇表演、辯論賽、做實驗、做水果拼盤等;在社區(qū)等公共場所參加的志愿者服務;參加夏令營或外出旅游……”。這類命題不但關注了學生的生活體驗,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的童真、童趣。如此,命題成為一個引子,而不是完成習作時痛苦的“瓶頸”。命題得到拓展后,學生就不愁沒內容可寫了。大家都有話說了。說的水平高低就容易區(qū)分,也就達到了考查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