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濃眉大眼,明眸皓齒,美目盼兮,秋波一閃,驚鴻一瞥,那是對一雙好眼睛的贊譽。相反,死眼珠子,睜眼瞎,有眼無珠,賊眉鼠眼,則是對一個人莫大的污辱。
眼睛是至關(guān)重要的。當說到某物重要時,會講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它。而對某人、某事、某物恨之入骨時,則必視其為眼中釘、肉中刺。就連唱戲也講究有板有眼,圍棋也是有眼殺無眼。相傳,古時畫家張僧繇,在南京的安樂寺畫了四條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二龍未點晴者見在。”龍無眼睛便是死龍,畫龍點睛,龍即破壁而去,足見眼睛的重要。魯迅先生也說過:“要極省儉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假如畫了全部頭發(fā),即使畫得逼真,也毫無意義?!闭f到底,畢竟還是阿堵方能傳神?。?br/> 漢元帝當朝時,后宮的女人太多,吃不準誰長得漂亮,也就不知該寵幸那位妃子。就命宮廷畫師毛延壽給宮中的每一位妃子畫像,然后按圖索驥,找那些個畫像之美麗者陪駕。毛便有了大權(quán),誰給的銀子多,便把誰畫的好看一些。王昭君自認為貌美傾城,不屑于賄賂。毛便將其畫的一般,尤其是她那一雙會說話的眼睛,故意給畫得迷茫而空洞,昭君自然便被長期冷落。直到某一天,北方匈奴的大軍南下,直逼長安,漢元帝沒了辦法,只得與胡人和親。王昭君便主動要求遠嫁異域,漢元帝自然應勻。昭君出嫁那一天,元帝才發(fā)現(xiàn)王昭君原來是一位絕世美人,比他寵幸的任何一位妃子都要美出百倍,想要反悔,無奈金口玉言,覆水難收。忿忿不平的漢元帝這時才想到了那位弄權(quán)的畫師毛延壽,便將其揪了出來,斬首示眾。王昭君的畫像失去了美麗的眼睛,也便失去了美人的美。而漢元帝為小人所蒙蔽,也就成了睜眼瞎。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眼睛。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在不同的心境下,也會有不同的眼神、眼光和眼力。小小的一雙眼睛,看似平常,卻會發(fā)光、放電、燃燒、說話,這可真是自然的造化,生命的奇跡。投機之人長著一雙勢利眼,扒手長著一雙賊眼,花心之人長著一雙色眼,商人生就一雙金錢眼,搞新聞的要煉就一雙新聞眼,看風水的自稱有一雙天地眼。玲瓏之人眼里有水,俗稱有眼色。嫉妒心重的人,看到別人有了成績會眼熱、眼紅,那叫紅眼病??唇豢催h的人,沒有長前后眼,那叫眼皮子淺。如果眼里有內(nèi)容,那叫會說話的眼睛。眼里沒活兒,那叫死眼珠子。堅定的人有堅定的目光,彷徨之人的目光則肯定游移??鞓返娜擞锌鞓返难凵瘢е说难凵駝t必定凄苦。是非分明之人,眼里揉不得沙子。而世故圓滑之人一事當頭,或見風使舵,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或干脆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窮兇極惡之人,必是殺人不眨眼。而心地善良之人,總是慈眉善目。人老先從眼上老,原本忽靈明亮的眼睛,會隨著年齡的增大而變得模糊而無光。當一個人眼花的時候,便是他老化的開始,那叫人老珠黃。心中有牽掛,入土也難安,那叫死不瞑目。若無愧天地,死而無憾,則曰溘然長逝。
為增強視力,亮化眼睛,人們發(fā)明了近視鏡、老花鏡、隱形眼鏡,發(fā)明了放大鏡、顯微鏡、望遠鏡,生產(chǎn)出了潤眼液、亮眼膏、睫毛霜。不難推測,隨著科學的發(fā)展,還會有更多的相關(guān)產(chǎn)品問世。有時為了工作的需要,很多人是不惜花費時日,受盡折磨,也要閃亮雙眼、增強電力的。比如射箭要達到百步穿楊的境界,是要把系在細線上的虱子看到車輪大的。為把角色演到“活武松”的份上,那眼眶里是要撐上火柴棍的。為使《亂世佳人》、《魂斷藍橋》中的女主人公眼睛會說話,斐雯麗每天清晨都是要面對鏡子反復練習眼睛體操的。
眼睛的好壞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甚至是心理。南北朝時的梁元帝是一只眼,他的一位姓徐的妃子就很看不上他(徐是一個很出名的人物,留下了“徐娘半老”這句成語)。徐妃一聽到元帝要到她的宮中來,便只畫個半面妝來迎接,理由是你只有一只眼睛,我畫個整面妝又有何用?弄得元帝很是無趣,皇上的心理就有些扭曲。他便整日里埋頭書卷,與古人神交,這便誤了朝政。當西魏軍隊攻破江陵時,可憐的元帝就燒掉了自己的14萬卷藏書,并長嘆道:“讀書萬卷猶有今日,不焚何待?”國破家亡,豈是讀書之誤,誤的是他的眼力不行,沒有把書讀透啊。
在生活中,總聽到不少夫妻在吵架時,一方會說:“當初我真是眼瞎了,咋就看上了你?”說這話的人其實并不是瞎子,可能他或她的視力很好,遠在1.5以上??梢?,眼睛的好與壞、明與暗,雖然要影響到人們的生活,但一個人究竟過得怎樣,眼睛并不是起決定作用的。有很多眇了一只眼,甚至是盲人,他們的生活雖然不便,但他們的生活質(zhì)量卻并不低。比如打敗了拿破侖的俄羅斯庫圖佐夫元帥,就是一位獨眼戰(zhàn)神。我國唐代著名高僧鑒真、現(xiàn)代二胡演奏家阿炳以及美國作家海倫·凱勒,他們都是盲人,卻比許多健全的人都創(chuàng)造出了更大的輝煌。《聊齋志異》上有一則故事,說的是當時文人學子的文章寫得如何,要找一位盲人來評判。盲人看不見,卻將學子的書稿焚掉,他是依據(jù)燃燒時散發(fā)出的氣味來判斷的,別人自然是嗅不明白。當他聞到氣味芳香時,便斷定作者寫出的是一篇妙文,當臭不可聞時,那文章也就十分糟糕了。他的判斷十拿九穩(wěn),屢試不爽。故事雖然荒誕,卻也提醒人們,面對紛繁世事,光靠一雙肉眼是不夠的,許多時候,靠的恰是我們的“心眼”。只有心明才能眼亮,眼疾才能手快。只要心里不瞎,遇事便有主張。我們都熟知盲人摸象的故事,說的雖是盲人,其實啟發(fā)的則是我們這些非盲人。如果我們心里糊涂,看問題則肯定存有盲點、盲區(qū),做事情也少不了會盲目、瞎干。
為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人們便為二郎神、馬王爺?shù)燃由狭说谌谎?,為孫悟空設(shè)計出了火眼金睛,有時候觀世音干脆以千手千眼的形象顯靈。這些神仙是可以通過那“第三只眼”透過重重迷霧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也可以穿過層層偽裝直指人的內(nèi)心?,F(xiàn)實生活中,也有不少人迷戀這第三只眼,便會去苦苦修行。等到豁然開朗那一天,他會自稱說是“天目”開了,似乎是說自己也能夠洞察一切了。對于開天目的人,我沒有見過。但我卻知道孫悟空的那雙火眼金睛也并非天生,而是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爐里煉出來的??梢?,人們要想擁有一雙慧眼,那也是需要煉的。但這煉不是煉丹,不是坐禪,不是閉關(guān)修行,而是要深入世道和人心,去細細體會,反復揣摩,世事洞明皆學問,閱歷漸深心自明。見的多了,想的深了,做的實了,你就會看的更全,瞧的更深,望的更遠。
其實,在這一點上,古人是很明白的。比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只要我們能做一個有心人,見多自然識廣,一目也能了然。待到胸有成竹,目無全牛,一葉知秋,拈花一笑之時,恭喜,你已經(jīng)擁有了“第三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