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代景物詩中,有一些是純景物詩,雖然無一言言情,但卻包含著豐富的情感。閱讀這類詩作,我們必須用心靈去感悟其中蘊藏的情感。
關鍵詞:心靈感悟 純景物詩 情感
在古代景物詩中,有情景交融的,它的意向、情態(tài)、心態(tài)都容易解索,其特點是借景抒情,可以當做抒情詩讀;有景語中含有情語的,其情語蘊涵于景語之中,雖然不直接抒情,但其情蘊也是有蹤跡可循的;還有一類景物詩,無一字言情,僅僅勾畫出一幅畫面或者一個圖景,即純景物詩,閱讀這類詩,必須用心靈去感悟它所包含的情蘊。本文著重談談對純景物詩的感悟。
北朝民歌《敕勒川》就是一首純景物詩,但如果用心靈去讀,就會深切體會到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豐富情感: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川,陰山下”,詩歌一開頭就以高亢的音調,吟詠出北方的自然特點,無遮無攔,高遠遼闊。這簡潔的六個字,格調雄渾奔放,透顯出敕勒民族雄強有力的性格。從中我們也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那不可抑制的由衷贊美之情?!疤焖岂窂],籠蓋四野”,這兩句承接上面的背景,極言畫面之壯闊、天野之恢弘。同時,抓住了敕勒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筆勾畫了一幅北國風貌圖?!疤焐n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天”、“野”兩句承上,且描繪筆法上略有疊沓,蘊涵著詠嘆抒情的情調。作者運用疊詞的形式,極力突出了天空之蒼茫、遼遠,原野之碧綠、無垠。這兩句顯現(xiàn)出敕勒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帮L吹草低見牛羊”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描繪出一幅殷實富足、其樂融融的景象。這首民歌從語言到意境可謂渾然天成,它質直樸素、意韻真淳。語言無晦澀難懂之句,淺近明快、酣暢淋漓地抒寫了敕勒人的豪情。
綜觀全詩,在巍峨綿延的陰山腳下,在那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隨著風兒時緩時疾,才可隱約望見掩映在蒿草叢中自由自在地吃著草兒的牛羊,乍讀起來,難免在意識中籠上些許蒼涼;再細細品味,則令你覺得無盡的繁盛、殷實與富庶。揚鞭策馬在這綠浪無邊的原野之上,你會覺得生命是如此真實輕松。遼遠的天空,茫茫的原野,繁茂的芳草,時隱時現(xiàn)的羊群,又蘊涵著一種原始的蒼茫,而這種原始之中又彰顯出一種敕勒人所獨有的強悍、粗獷與豪放。這就是原始的魅力。這首民歌,雖然僅有二十七個字,卻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它歌頌了北國草原的富饒、壯麗,抒發(fā)了敕勒人對養(yǎng)育他們的水土和對游牧生活無限熱愛之情。
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望天門山》也無一句情語,但豐富的情感蘊涵其中: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著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沖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又反過來著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由于兩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jīng)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回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涌,那么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為指東流的長江在這一帶回轉向北。這也許稱得上對長江流向的精細說明,但不能顯現(xiàn)天門奇險的氣勢。“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上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下句則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xiàn)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肮路黄者厑怼保齻魃竦孛枥L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它似乎包含著這樣的潛臺詞:雄偉險要的天門山呵,我這乘一片孤帆的遠方來客,今天終于看見了你。由于末句在敘事中飽含詩人的激情,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望天門山》,一句一特寫鏡頭,在鏡頭里,山,靈秀;水,矯?。环?,瀟灑,無須刻意修飾,全天然巧成。這白描手法使這首詩清新、明麗。更使人稱奇的是此詩題為“tuEdF4AqUyZ6EIHbWZiiMQ==望天門山”,而在詩中卻無一個“望”字。但你慢慢揣摩、細細體味,會發(fā)現(xiàn)每句詩中都隱含“望”的神韻:人在舟中立,舟在江中行,所見都是動態(tài)的“望”。高超的手法使《望天門山》具備了“道是無‘望’卻有‘望’”的境界。綜觀全詩,主題的精神面貌,詩人的人格個性及蘊藏其中的豪情、力量,都從客觀景物的直觀觀照中顯露出來,展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
再看看晚唐詩人杜牧的《江南hjZPGo+bzGEBAHfZdiej8w==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首詩,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扒Ю嵇L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詩一開頭,就像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經(jīng)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蕩了。搖蕩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華外,恐怕還由于這種繁華,不同于某處園林名勝,僅僅局限于一個角落,而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因此,開頭如果沒有“千里”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但是,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對于這種意見,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云《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煥的說法是對的,這是出于文學藝術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后兩句。從前兩句看,鶯鳥啼鳴,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該是晴天的景象,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边@兩句明明寫到煙雨,是怎么回事呢?這是因為千里范圍內(nèi),各處陰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還需要看到的是,詩人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的特點是山重水復,柳暗花明,色調錯綜,層次豐富而有立體感。詩人在縮千里于尺幅的同時,著重表現(xiàn)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詩的前兩句,有紅綠色彩的映襯,有山水的映襯,有村莊和城郭的映襯,有動靜的映襯,有聲色的映襯。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還只描繪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苯鸨梯x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現(xiàn)在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于迷蒙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畫面和色調,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給這幅畫面增添悠遠的歷史色彩?!八陌侔耸笔翘迫藦娬{數(shù)量之多的一種說法。詩人先強調建筑宏麗的佛寺非止一處,然后再接以“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樣的唱嘆,就特別引人遐想。這首詩通過對江南美景的客觀描摹,生動表現(xiàn)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贊美與神往。
宋人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也是一首寫景抒情的千古名篇:
茅檐長掃靜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前兩句通過庭院的干凈和美觀來寫人。首句是以“凈”寫人,第二句則是以“美”寫人。院子里干凈得連一絲青苔都沒有,這在多雨潮濕青苔遍地滋生的江南實在太不容易了,而湖陰先生的院子卻是這樣的“凈”、“美”,足見其勤勞有加。寫出了村居主人熱愛生活的情趣,雖含有詩人贊賞,也還屬于客觀寫照。再看“花木成畦手自栽”一句,湖陰先生的院子不僅干凈,而且還栽種了“成畦”的花草樹木,并且是他親手栽種的,這不僅看出了他的勤勞,也反映了他的愛美之心和樂于創(chuàng)造美的崇高情趣?!耙凰o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這兩句是以庭院之外的山水環(huán)境寫人。山水本是無情之物,可詩人卻說水“護田”,山“送青”,“水”對“田”的呵護之舉,“山”對“人”的友愛之情,這就賦予了原本沒有生命和意識的山水以人的情感,這為何故?豈不是因了湖陰先生人格才至于如此的?特別是“排闥”一詞,生動地寫出了“兩山”“送青”的急切情態(tài)。這兩句詩在修辭技巧上,也堪稱典范,詩人將對偶、擬人、借代多種修辭手法融匯在一起,把山水描寫得有情有義,鮮活靈動,妙趣橫生。因此使這兩句詩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這首詩能成為千古名篇還在于它運用了映襯和擬人手法。如果說庭院的美是人的創(chuàng)造,那么環(huán)境的美則是自然的神來之筆。兩者互相映襯,組成了一幅內(nèi)與外、人為的美與天然的美完美結合的境界。特別是后面一聯(lián),把山與水擬人化,綠水為主人“護田”,青山為主人“送青”,把主人對自然景物的愛與自然景物對主人的情有機融合在一起,生動地表現(xiàn)了主人愛美的情趣。作者在青山綠水的觀照中看到的是自己對大自然的熱烈情懷。退居鄉(xiāng)村他并未消沉,而是在自然中得到樂趣、寄托和心靈的契合,重新找到人生價值。而那種人與山水、與大自然似乎要熱烈擁抱的急切和激情,又使這位退居的宰相有別于淡泊恬退的山林隱士,勾勒出他執(zhí)著、熱烈的個性特征。
最后再看一首景物詩: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這是宋代詩人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詩。首二句是由衷的贊嘆,贊嘆中卻表露出詩人的個性:他能于眼前具體景物中超越出來,在四時風光的大背景上觀照出六月西湖獨具的特點,這實際上是他重個體情態(tài)的哲學觀和藝術觀不自覺的表露。后二句對荷花荷葉的描繪更獨出機杼,把本來優(yōu)美秀麗的西湖荷花渲染成了接天映日的壯麗景象,鮮明強烈得令人炫目的紅綠色調,平視遠接天,高視上映日,兩個維度無限擴張,充滿了天日之間的整個空間,組成一個壯麗無比的荷花世界。天地間萬物都消失隱退,讓位于荷花,而荷花當仁不讓地把自己獨具的紅綠色彩和強烈的生命意志擴張到了天邊曉日。綠色因接天而更加碧透晶瑩,紅色因映日而紅得炫人眼目,都達到了紅綠色彩,也是自己生命情調的極致。詩人筆下的荷葉荷花,已經(jīng)成了主體生命意志、心靈力量的外化,接、映是主動性行為,是主體力量、個性、意志的張揚。
上述純景物詩都無直接表情的詞語,但是如果靠心靈去感悟,就能領會到詩人在景物描寫中所蘊涵的豐富情感??芍?,每一首詩作都是他們心靈的產(chǎn)物,我們也理應用心靈去感悟。
?。ㄗ髡邌挝唬厚v馬店職業(yè)技術學院)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