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演講者和聽眾是演講過程中最根本的要素,是演講矛盾統(tǒng)一體中最重要的兩個方面。傳統(tǒng)視角把演講者與聽眾的關系看做主客體關系,造成兩者地位不平等,無法充分調(diào)動聽眾的積極性,從而阻礙了演講活動的順利開展。本文試圖從主體間性的視角,重新闡釋演講過程中演講者與聽眾的關系,以此促進演講活動更好地開展。
關鍵詞:主體間性 演講要素 主客體關系 雙向交流
演講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許多思想家常用演講這種形式來宣傳自己的思想主張。隨著科技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演講已由政治領域進入經(jīng)濟管理領域,它的用途越來越廣泛。有關演講的著作、叢書、論文越來越多,不少論述中都強調(diào)了演講者在演講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把演講者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但2000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指出,“聽眾是演講的目的和目標”。如果演講者失去演講對象,“獨角戲”唱得再好也毫無意義。但是傳統(tǒng)的演講觀卻認為,演講者是演講舞臺上的主導,若與聽眾地位平等將會抹殺演講者的威信。筆者以為,二者是共生共存、相輔相成的關系,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能使演講活動順利開展。因此,要充分發(fā)揮演講的作用,就必須處理好演講者與聽眾的關系。本文試著從主體間性角度來詮釋演講者與聽眾的雙向交流關系。
“主體間性”概念的提出
20世紀初,胡塞爾首先提出了“主體間性”這個概念。不過剛開始他提出的是“主體性”,是從比較消極的角度來理解,把主體性看做個人化、主觀化,強調(diào)的是個人作用的發(fā)揮,也就是他自己說的——“面向事物本身”。正是因為他言論的偏激導致當時學術界對他的“主體性”理論進行了抨擊。為了緩解沖突,他對“主體性”理論進行完善,強調(diào)關系雙方均具有主體性和地位的平等性,把主體性修正為主體間性,進而提出了“主體間性”這個概念。
“主體間性”概念的形成是逐步進行的,它是經(jīng)過后人的思索、探究、討論、補充、修改才逐漸被學術界所認同。繼胡塞爾之后,海德格爾認為主體間性的根據(jù)在于生存本身,主體與主體的存在是相互依賴的,它們之間是共生的。正如王銳生所概括的:“和諧的主體間性應是交往雙方的相互了解、彼此承認、人格與機會平等、遵守共同認可的規(guī)范,是主體與自然界的和諧?!雹倏偠灾?,主體間性概念的提出、確立,是對主體性概念的完善、豐富與發(fā)展。
從主體間性視角重新分析演講者與聽眾的關系
以我國演講界權威人士邵守義先生對演講所下的定義為例作分析,他說:“演講是演講者在特定的時空環(huán)境中,以有聲語言和相應的態(tài)勢語言為手段,公開向聽眾傳遞信息,表述見解,闡明事理,抒發(fā)感情,以期達到感召聽眾的目的,它是一種直接的帶有藝術性的社會實踐活動。”②從該定義可以看出,他認為演講過程中演講者是處于主動影響、感召聽眾的位置。他認為“任何演講活動都毫無例外地由五個方面構成:演講者(演講主體);聽眾(演講客體);主客體同處一起的時境(時間、環(huán)境);演講的內(nèi)容;溝通主客體的媒介,即演講的表達手段(有聲語言、態(tài)勢語言等)”③,也就是說在演講活動中,演講者是主體,聽眾是客體。
但是隨著社會物質(zhì)文明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精神文明的需求也同樣迫切。人們的主體性要求希望得到滿足的呼聲越來越高。“單純的‘主體——客體’或‘主體——中介——客體’模式,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物的關系時是行之有效的,但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就遇到了‘他人不是客體’的困窘?!雹?br/> 如果單純從“講”和“聽”的角度來劃分演講者和聽眾之間的關系,那么有一些矛盾是很難解決的。比如說從“講”的角度把演講者視為主體,而把聽眾視為客體時就很難解釋聽眾作為客體如何能在演講過程中發(fā)揮自身能動作用,如何對信息進行加工,如何對演講者和演講效果產(chǎn)生影響。反過來,從“聽”的角度把聽眾視為主體而把演講者視為客體,也很難解釋演講者作為客體在聽眾接收演講信息的過程中如何能發(fā)揮主導作用。因為在演講活動中,演講者與聽眾,不是以孤立的個體存在的,他們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同時存在的,整個活動是一種人對人的、面對面的雙向交流活動。缺少任何一方主體的參與,演講活動都不可能成功。因此簡單地從“講”和“聽”的角度來判斷演講者的主體性或聽眾的主體性,都無法真正把演講活動視為兩者共同參與的整體,就必然導致演講的僵化,很難達到演講的目的。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胡塞爾說過“知識的基礎并不是客觀,而是交互主體性,是主體間的關系。我是通過與客觀世界以及他人之間的互惠式關系而獲得人性的?!雹菀簿褪钦f,演講過程應當是演講活動雙方的互動過程,人與人的關系不是單純的主客體關系,而是“主體——主體”的關系。項賢明在《為交往的教育理論辯護》中也提到:“從理論上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在于面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從‘主體——客體’或‘主體——中介——客體’的模式向‘主體——主體’或‘主體——中介——主體’模式轉(zhuǎn)變?!雹尬覀儼蜒葜v者與聽眾的關系按這句話所提示的模式進行思考,就可以推翻兩者的主客體關系。如果我們承認演講者和聽眾都是演講活動的主體,那么,兩者的關系就不是“主體——客體”關系,而是主體間關系。根據(jù)海德格爾的理論:主體間性的根據(jù)在于生存本身,生存不是在主客二分的基礎上進行的主體構造和客體征服,而是主體間的共在,是自我主體與對象主體間的交往、對話。因此筆者認為用“主體間性”來闡述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的關系以及兩者關系對演講活動的影響,比用“主客體辯證統(tǒng)一”要確切得多。
前面所說的主體間性是借助“主體——中介——主體”這種模式相互作用,那么在主體間性關系中,聯(lián)系演講者和聽眾的客體世界是什么呢?
項賢明在《為交往的教育理論辯護》中提出用交往的教育理論來解釋教育活動中人與人交往關系的“主體——客體——主體”解釋模型,并說“要是同時承認教師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避免主客體相關律,兩者之間就必須有客體中介?!雹哌@對解釋演講者和聽眾之間兩個主體如何建立關系同樣適用。文中強調(diào),“除非以共同的客體為中介,否則兩個主體無法直接建立聯(lián)系?!雹嘁虼?,把構成演講活動的五個要素進行重新組合,我們可以試著從主體間性的角度對演講做一個新的解釋:“在主體間性關系下,演講者和聽眾都是作為主體出現(xiàn)在演講活動中,他們都共同作用于演講資源(當時的時空環(huán)境、演講內(nèi)容、演講者所采用的手段等),以達到啟迪聽眾和抒發(fā)情感的目的。”在這個新的解釋中,演講者和聽眾都是作為演講活動主體出現(xiàn)的,演講資源是演講活動的客體,演講者與聽眾的關系是主體間性關系;演講者與演講資源、聽眾與演講資源之間的關系是“主體——客體”關系。這樣就解決了聯(lián)系演講者與聽眾客體世界的問題。當演講者和聽眾以主體間關系為紐帶共同作用于演講資源時,演講過程中的“講”和“聽”就成為既可以區(qū)分但又不可分割的實踐活動。
引入主體間性概念,可以為研究演講活動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提供一個新思路、新視角、新方法。
從主體間性視角闡釋演講主體的特點
演講者與聽眾共同的主動性。我們在這里所說的演講主體,包括演講者和聽眾,他們都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諧的主體間性是雙方主觀能動性和諧統(tǒng)一的結果。但在現(xiàn)實的演講活動中,沒有對雙方主動性給予足夠重視的現(xiàn)象仍然存在,“以演講者為中心”或“以聽眾為中心”的思想在我們的頭腦中依然存在。其實,“以演講者為中心”是對演講者主觀能動性的片面夸大、對聽眾主觀能動性的蔑視,“以聽眾為中心”是對聽眾主觀能動性的盲目提升、是對演講者主觀能動性的忽視。因此,要形成和諧的主體間性,演講活動主體必須互相尊重對方的主體地位和人格,充分保證對方主動性的發(fā)揮,促進彼此的和諧發(fā)展。
演講者與聽眾共同的被動性。坦率地講,演講主體都有主體意識,但是在演講活動中,演講者與聽眾也是互為客體的,其中一方主動性的發(fā)揮要受到另一方的制約。但是演講主體的被動性在實踐活動中卻經(jīng)常被忽視。比如上文提到的“以演講者為中心”或“以聽眾為中心”都是對演講者或者聽眾主體地位的盲目夸大、對其客觀制約性忽視的表現(xiàn)。筆者認為,演講者與聽眾都具有被動性。只有充分認識到主體的被動性,才能正確認識主體間性的被動性,才能促進主體間性的能動性的發(fā)揮,推動主體的主體性進一步發(fā)展。
演講者與聽眾的統(tǒng)一性。按照傳統(tǒng)的演講觀,人們總是認為演講者是演講活動的主角,地位的平等會影響演講者的威信,破壞演講秩序,這種觀點是不客觀的。演講者與聽眾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主客體關系強調(diào)主客分離,必然導致主體化,導致演講者與聽眾關系的對立;而主體間性關系強調(diào)的是主體之間的溝通與理解,是能夠促進兩者關系和諧發(fā)展的。
在主體間性關系下,演講者是知識的傳播者,通過其自身主體性的發(fā)揮,引導聽眾的思維、思路、思想,使聽眾的主體性得到發(fā)揮。演講者的主體性發(fā)揮得成功與否,取決于對聽眾主體性的發(fā)揮引導。聽眾主體性發(fā)揮得成功與否,同樣影響著演講者主體性的發(fā)揮。忽略聽眾主體性,也就削弱了演講者的主體性,使主體間性失去了主體性的內(nèi)涵,最終導致主體間性關系的破裂。因此,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統(tǒng)一的、和諧的主體間性關系。
聽眾的支持配合是演講成功的基本條件。演講活動并不是個人的活動,要使演講活動取得成功,就必須保持演講者與聽眾的和諧交流。前面我們已經(jīng)論述了演講者與聽眾是主體間性關系。而主體間性關系是以他們共有的客體資源為前提的,脫離了彼此,關系就不能成立。
雖然演講者通過演講對聽眾表達自己的見解、闡述自己的觀點、抒發(fā)自己的情感,但是聽眾能在多大程度上心甘情愿地接受,既取決于演講者演講的水平,又取決于聽眾對演講的接受能力,兩者之間的矛盾是永遠存在的。因此,要達到理想的演講效果,演講者不僅要針對聽眾選擇演講的內(nèi)容、演講的表達方式,還要積極主動地了解聽眾,想聽眾之所想,急聽眾之所急,縮短與聽眾的距離,只有這樣,才能使演講具有針對性,才能與聽眾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才能取得演講的成功。
演講的教育作用和聽眾的審美享受是統(tǒng)一的,聽眾的欣賞與接受教育也是統(tǒng)一的。簡言之,“就是聽眾的需要推動著演講,演講也創(chuàng)造著聽眾的需要;聽眾的接受水平提高了,又反過來促進演講創(chuàng)造。這就是演講者與聽眾相輔相成的關系。”⑨在演講活動中,演講者和聽眾都是平等的個體,他們有著平等交流思想的權利,聽眾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參與獲取知識。演講者不是演講活動的導演,他是演講過程中的一個成員,在與聽眾的相互交流中,不斷地在重構知識、重構情感、重構觀點。
因此,我們應該時刻牢記,演講并不是演講者的個人行為,而是由演講者與聽眾共同造就的勞動成果,每一場成功的、精彩的演講,都離不開聽眾的支持配合,離不開演講者與聽眾的和諧互動。
注 釋:
①王銳生:《社會哲學導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頁。
?、冖邰嵘凼亓x、謝盛圻、高振遠主編:《演講學教程——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頁,第4頁,第51頁。
?、芄浚骸墩撝黧w間性或交互主體性》,《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3)。
⑤亞斯貝爾斯著[德]著,鄒進譯:《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年版。
?、蔻撷囗椯t明:《為交往的教育理論辯護》,《教育科學研究》,2003(9)。
?。ㄗ髡邌挝唬喉n山師范學院中文系)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