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相聲,素有“生在北京,長在天津”一說。相聲雖然興起于北京,但老天津是五方雜處的碼頭城市,藝人只有在天津說紅了唱紅了得到認可了,才敢進京城,闖蕩南北。天津被認為是相聲演員成名的必經之地,這座城市中不僅誕生了像馬三立這樣的相聲大師,許多著名相聲藝術家也是在此地演出多年,成名后才走向全國的,像侯寶林、張壽臣、郭榮起等莫不如此。生于斯,長于斯,當然也要吃在天津衛(wèi),那歲月中的趣聞與段子至今讓人回味無窮。
馬三立:這回我可就吃胖啦
常寶華曾以口述的形式向作家牛立明回憶起往昔馬三立的一些生活細節(jié)。
說舊日里初冬的一天,馬三立演出結束后回家,見街邊有賣帶殼炒花生的,馬三立就要給身邊的常寶華買一些。小販一眼就認出了馬三立,并熱情地打著招呼。馬三立讓小販給稱2市斤(下同)。賣花生的見馬三立沒留意秤于是來了個“欺熟”,隨口說:“哎喲,快3斤啦!就這么著吧!”說著就用報紙給包了起來。再看馬三立卻沒有接過這包花生,要求小販把花生倒回去重稱,并堅持說只要2斤。小販說:“您就給我2斤的錢?!瘪R三立說:“不行,剛才你說快3斤啦,我買的是2斤,我憑什么要占你的便宜啊?”小販見馬三立有些較真,也有些不好意思了,于是重新認真地稱了2斤花生。歸途中,馬三立囑咐常寶華,小生意不容易,咱們不占人家的便宜。從事相聲這一行,做人要守本分,清清白白。
常寶華認為,馬三立的相聲之所以很難學,原因是相聲的風格就是馬老的為人,就是馬老的個性。
馬三立在名段《開粥廠》中幽默地送給觀眾很多好吃的:“鮮果供一堂、素供一堂、酥油月餅一堂……半斤海蜇、十個雞子兒、五個松花、五個鴨子兒、二斤黑黃醬、四兩芝麻醬、半斤水疙疸、半斤咸胡蘿卜、一包醬菜、四兩鹵蝦油、一罐臘八醋、一包花椒、一包大料、一包五香面兒、一包紅曲、五斤大八件兒、二百素元宵、還有一副撲克牌?!瘪R三立先生很喜歡傳統(tǒng)京八件兒點心,對小八件兒更是情有獨鐘,老字號桂順齋是他經常光顧的地方。馬三立曾親筆題字“糕點文化,源遠流長”贈送桂順齋。
2001年歲末,天津市有關領導去慰問馬老,送去了蛋糕的同時又將兩盒小八件兒點心放在了旁邊。市領導說,您不是在相聲里提到過“八件兒”么?所以我們也給您送上兩盒小八件來,這叫做“一邊一盒小八件,中間一個大蛋糕?!瘪R老幽默地接了一句:“這回我可就吃胖啦?!?br/> 2002年,主持人倪萍來天津采訪馬三立。見了面,馬老很熱情地說:“聽說你們上午來,我準備好了迎接你們來著,我準備了花生、巧克力。”大家笑著問老先生為什么準備花生而不準備瓜子呢?馬老說:“我讓他們慣壞了,住在這兒,出去有車,活兒也不讓我干,我前一陣還能洗背心,可他們不讓我洗,我就懶了,還饞了。我去檢查身體,心臟、肝、腎、肺都是好的,腦子也行,就是牙不行了,吃花生還行,磕不了瓜子了?!?這回答又引來了大家的歡笑。
侯寶林:撈面菜碼兒賽鮮花
相聲大師侯寶林曾對摯友、曲藝理論家薛寶琨說,他是天津觀眾培養(yǎng)起來的。侯寶林從1940年來天津演出后很快走紅,到1945年重返北京時已是大紅大紫的角兒了。天津給侯寶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說到煎餅馃子,侯寶林認為“衛(wèi)嘴子”很聰明,一改原來山東、東北農家食品的狀態(tài),將玉米面、黃豆面換成綠豆面,大大提高了品味檔次,再加上馃子和雞蛋,真是畫龍點睛。當年,侯寶林也沒少品嘗津味大餅,他覺得天津大餅雖為家常便飯,但在全國恐怕打著燈籠也沒處找。大餅油不多卻層次豐富,全憑火候與和面的技術。侯寶林也很喜歡吃天津的豆?jié){加嫩白豆腐,甚至用“就像天津人一樣厚道”來形容它的醇香。
天津人逢年過節(jié)或操辦喜壽大事一定要吃喜面,而且要送給街坊四鄰分享。喜面不僅講究鹵,更注重菜碼兒,各色時鮮蔬菜、青豆、黃豆、雞蛋、紅粉皮等,不厭豐盛。這五顏六色的菜碼兒博得了侯寶林的交口稱贊,幽默比喻為好似外國人送的鮮花。
侯寶林與天津各界往來不斷,每次來天津幾乎都要到相聲名家白全福家中小坐,“哪怕是三更半夜下車,砸門也去白家。”其原因是白全福的妻子做得一手好飯食,是地道的天津味。
有一年,侯寶林來天津講學,在校門口散步時,忽然有一位擺干貨攤兒的老者親切地招呼他侯老板。攤主說:“您還記得嗎?當初我在南市擺攤兒?!焙顚毩窒肓讼牖貞浧饋?,如逢知己地說:“你的酸杏干兒最好吃?!睌傊髂贸鰩装嵝痈烧\意送給這位給他帶來過很多歡樂的藝術家,這讓侯寶林好不感動。
如今,天津這座城市仍然與相聲有著不解之緣。很多人來到天津,都會慕名來到茶館里聽上幾段相聲,體驗一把純正的津味兒文化。吃著美食,聽著相聲,這座城市幽默、閑散、適意的感覺,就完全地體驗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