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近代國際視野下基于中華一體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

2011-12-29 00:00:00俞祖華
人文雜志 2011年1期


  內(nèi)容提要 近代中國被動開放并融入世界的過程,也是中華民族、中國國家與中華文化漸漸以清晰的“自我形象”屹立于世界的過程:“血緣或種族身份”上,形成了“中華民族” 這一涵括了境內(nèi)各民族的、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同體的全新概念,形成了中國境內(nèi)漢族與各少數(shù)民族同屬中華民族并據(jù)此區(qū)分“我中國人”與“他族”、外國民族的民族意識;“政治身份”上,形成了對自己所屬國家“中國”作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政治共同體的認知,并形成了以“中華”作為新政治共同體之名號的共識;“文化身份”上,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與對中華民族精神的體認日趨清晰、日益強化,并形成了近代意義上的“國學”、“國粹”、“民族精神”與“文化中國”等概念?!爸腥A一體”的歷史意識與文化傳統(tǒng)體現(xiàn)于近代國人的民族、國家與文化認同意識中,三種認同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對增強中華民族的整體性作出了貢獻。
  關(guān)鍵詞 近代中國 民族認同 國家認同 文化認同
  〔中圖分類號〕K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11)01-0130-08
  
  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從中世紀進入近代的標志,也是“中國即天下天下即中國”的天朝秩序崩潰與被納入全球化視野的節(jié)點。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并不意味著自我意識、本土意識的泯滅、消失,反而有助于從國際視野的高度更好地認知自我、體認自我;近代中國被動開放并融入世界的過程,也是中華民族、中國國家與中華文化漸漸以清晰的“自我形象”屹立于世界的過程。
  隨著時空背景的轉(zhuǎn)換與西方文明這一強勢的“他者”的出現(xiàn),中國人對新參照背景之下“自我形象”的身份認同得以明晰:一是“血緣或種族身份”上的中華民族認同;二是“政治身份”上的中華現(xiàn)代國家認同;三是“文化身份”上的中華文化認同。戊戌時期的“保種”、 “保國”、“保教”三個口號大致就與這三種認同對應(yīng)。
  近代中國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既有區(qū)別,又有內(nèi)在的一致性。三種認同的一致性主要體現(xiàn)為對中華一體的認知上,即強調(diào)在現(xiàn)代國際秩序與世界文化格局下,中國境內(nèi)各族人民應(yīng)在共同地域、共同心理、共同語言、共同文化、共同歷史記憶等基礎(chǔ)上實現(xiàn)整合,構(gòu)建民族共同體、政治共同體與文化共同體三位一體的命運共同體,并以“中華”作為民族、國家與文化一體化的稱謂?!爸腥A一體”的歷史意識與文化傳統(tǒng)體現(xiàn)于近代國人的民族、國家與文化認同意識中,三種認同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對增強中華民族的整體性作出了貢獻。三種認同的綜合作用使中國、中華民族成為“民族共同體、政治共同體與文化共同體”三位一體的、牢固的實體,并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國際政治格局之中與全球文化生態(tài)之列。
  (一)
  中華民族是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繁衍發(fā)展與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實體。“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與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xiàn)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頁。近代時期,“中華民族”的概念正式提出,中華民族的整體意識不斷增強并最終形成“自覺實體”。
  從族類意識的角度,近代民族認同包括了以漢族為體認范圍的反滿興漢思想與以中國境內(nèi)各民族為體認范圍的反帝愛國思想兩種類型。借用梁啟超的說法即為“小民族主義”與“大民族主義”,他說:“吾中國言民族者,當于小民族主義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義者。小民族主義者何?漢族對于國內(nèi)他族是也。大民族主義者何?合國內(nèi)本部屬部之諸族以對于國外諸族是也。”梁啟超:《政治學大家伯倫之理之學說》,《飲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75-76頁。以中國境內(nèi)各民族組成的民族共同體為體認單位的民族認同意識很快成為主流,形成了“中華民族” 這一涵括了境內(nèi)各民族的、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同體的全新概念,形成了中國境內(nèi)漢族與各少數(shù)民族同屬中華民族并據(jù)此區(qū)分“我中國人”與“他族”、外國民族的身份認知。
  “中華民族”一詞由我國古已有之的“中華”一詞與近代由西方傳入的“民族”一詞結(jié)合而成。在近代中國,梁啟超較早使用“民族”一詞,也是提出“中華民族”概念的先驅(qū)。1902年,他在《中國學術(shù)思想之變遷之大勢》一文中寫道:“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齊,故于其間產(chǎn)出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薄讹嫳液霞肺募撸?1頁。在此之前,他在《中國史敘論》中使用了與“中華民族”這一概念近似的“中國民族”一詞。兩詞有時還被并列使用,如在1905年的《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中提到:“前所論列八族,皆組成中國民族之最重要分子也。其族當邃古之時,或本為土著,或自他地遷徙而來,今不可尋,要之自有史以來即居于中國者也。而其中除苗、濮二族外,率皆已同化于中華民族,無復(fù)有異點痕跡之可尋,謂舍諸族外更無復(fù)華族可也。若其近古以后,灼然見為外族,其大部分今猶為異種,而小部分溶化以加入華族者,亦有可指焉。”《飲冰室合集》專集之四十一,第13頁。他還使用過作為中華民族、中國民族簡稱為“華族”、“黃族”等詞。
  近代形成的“中華民族”這一概念,不只具有同宗同種、血緣相同的民族學的意義,且表征著文化上接受華夏文化、中原文化的影響與輻射并融入中華文化圈?!爸腥A民族”這一概念醞釀之初,就滲透著鮮明的倡導(dǎo)民族融合、民族統(tǒng)一的宗旨,康有為、嚴復(fù)、梁啟超等人都強調(diào)了夷夏一體、滿漢一家、四海同一、諸族人種混同于一、同屬中國人之意。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在呈給光緒帝的《請君民合治滿漢不分折》中提出了“君民合治,滿漢不分,以定國是而一人心,強中國”的主張,希望構(gòu)建“滿漢不分”的新型民族關(guān)系。該折提到“近者歐、美,尤留意于民族之治,凡語言政俗,凡為一國,務(wù)合一之”,是其“之所以致強”的重要原因,故中國亦當“立裁滿漢之名,行同民之實”。⑥《康有為政論集》上冊,中華書局1981年,第340-341、487頁。他在《辯革命書》中說道:“然則滿洲、蒙古皆吾同種,何從別而異之?其辮發(fā)衣服之不同,猶泰伯斷發(fā)文身耳?!豹蘖簡⒊裁鞔_主張中國境內(nèi)各民族要實現(xiàn)統(tǒng)合組成新的民族共同體,“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三分有一之人類,以高掌遠蹠于五大陸之上”。 《飲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第76頁。
  中國傳統(tǒng)民族觀有著“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夷入夏即華”的基元,認為夷狄進入中原、接受中原文化就成了華夏族。近代形成的中華民族認同采納了這種以是否接受華夏文明作為體認標準的合理因素。因此,“中華民族”既是族類或血緣意義上多族混合基礎(chǔ)上形成的民族共同體,更是以共同文化為標志與紐帶的文化族體。楊度在《金鐵主義說》中就是從“文化族體”的角度理解“中華民族”這一新概念的:“中國向來雖無民族二字之名詞,實有何等民族之稱號。今人必目中國最舊之民族曰漢民族,其實漢為劉家天子時代之朝號,而非其民族之名也。中國自古有一文化較高、人數(shù)較多之民族在其國中,自命其國曰中國,自命其民族曰中華。即此義以求之,則一國家與一國家之別,別于地域,中國云者,以中外別地域遠近也。一民族與一民族之別,別于文化,中華云者,以華夷別文化之高下也。即此以言,則中華之名詞,不僅非一地域之國名,亦且非一血統(tǒng)之種名,乃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之義,無論同姓之魯、衛(wèi),異姓之齊、宋,非種之楚、越,中國可以退為夷狄,夷狄可以進為中國,專以禮教為標準,而無親疏之別。其后經(jīng)數(shù)千年混雜數(shù)千百人種,而稱中華如故。以此推之,華之所以為華,以文化言,不以血統(tǒng)言,可決知也。故欲知中華民族為何等民族,則于其民族命名之頃,而已含定義于其中。與西人學說擬之,實采合于文化說,而背于血統(tǒng)說?!?br/>  
  楊度:《金鐵主義說》,王睛波編:《楊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73-374頁。
  在近代“中華民族”這一概念生成與定型的過程中,大體出現(xiàn)了以下幾層涵義:
  其一,著眼于對歷史發(fā)展的描述,將“中華民族”看成由歷史上的華夏族與多個少數(shù)民族融合而成的漢族,雖只指漢族,不過仍凸現(xiàn)了其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體。梁啟超在1905年的《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中,7次使用了“中華民族”一詞,并明確地指出其含義:“今之中華民族,即普通俗稱所謂漢族者”,③《飲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一,第2,4頁。它是“我中國主族,即所謂炎黃遺族即漢族”,它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他強調(diào)中華民族即漢族是多元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指出:“吾敢悍然下一斷案曰,現(xiàn)今之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③后來在其《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中提出:“中華民族由同一祖宗血胤衍生耶?抑自始即為多元的結(jié)合?”在他看來:“我中華族,本已由無數(shù)支族混成,其血統(tǒng)與外來諸族雜糅者亦不少?!雹茛蔻撷唷讹嫳液霞穼<氖?,4,8,14-15,2頁?!肮手诺弁踔猿觯瑢崯o從考其淵源,揆度情理,恐各由小部落崛起,彼此并無何等系屬。蓋黃河流域一片大地,處處皆適于耕牧,邃古人稀,盡可各專一壑,耦俱無猜,故夏、商、周各有其興起的根據(jù)地。……諸部落以聯(lián)邦式的結(jié)合,在‘群后’中戴一‘元后’,遂以形成中華民族之骨干?!彼€指出“諸夏”概念中的“諸”字即為多元結(jié)合的明證,“吾族自名曰‘諸夏’以示別于夷狄。諸夏之名立,即民族意識自覺之表征?!摹谝浴T’,抑亦多元結(jié)合之一種暗示也?!豹菟麖娬{(diào)中華民族即漢族正是在不斷吸納“夷狄”、不斷融合異族的過程中發(fā)展壯大的:“甲時代所謂夷狄者,乙時代已全部或一部編入諸夏之范圍,而同時復(fù)有新接觸之夷狄發(fā)現(xiàn)。如是遞續(xù)編入,遞續(xù)接觸,而今日碩大無朋之中華民族,遂得以成立?!豹匏€具體指出了民族融合的具體形式:“寇暴內(nèi)地,留而不歸,后遂散為齊民”;“華人投入其族,撫有其眾,因率以內(nèi)附”;“略賣為奴婢,漸孳殖成編氓”;“歷代用兵征服,強迫同化”。⑦
  其二,著眼于對當下狀況的歸納,將“中華民族”看成當時中國境內(nèi)各民族的總稱,它既包括漢族,也包括各少數(shù)民族。1912年3月19日,黃興、劉揆一等領(lǐng)銜發(fā)起“中華民國民族大同會”,后改稱為“中華民族大同會”,這里的“中華民族”一詞已不再是專指漢族,而是指當時中國國境內(nèi)的所有民族。梁啟超在《歷史上中國民族之研究》一文中,也指出了中華民族包括中國境內(nèi)各民族的另一內(nèi)涵:“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國人’之一觀念浮于其腦際者,此人即中華民族之一員也?!彼€具體指出“故凡滿州人今皆中華民族之一員也”。⑧
  其三,著眼于對未來面向的展望,將“中華民族”看成未來由漢族與各少數(shù)民族融合而成的新的統(tǒng)一民族,其時漢族與各少數(shù)民族都被融入中華民族新族體里。孫中山提出了“民族統(tǒng)一”的政治主張。在《臨時大總統(tǒng)宣言書》中,孫中山莊嚴宣示:“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此為民族之統(tǒng)一?!睆?919年起,孫中山反復(fù)倡導(dǎo)將中國境內(nèi)各民族融合為一個新的統(tǒng)一民族,并主張以“中華民族”作為這個新的民族融合體的稱謂。1919年,孫中山在演說中提出:“漢族當犧牲其血統(tǒng)、歷史與夫自尊自大之名稱,而與滿、蒙、回、藏之人民相見以誠,合為一爐而冶之,以造成一中華民族之新主義。如美利堅之合黑白數(shù)十種之人民,而冶成一世界之冠之美利堅民族主義,斯為積極之目的也”?!秾O中山全集》第5卷,第187頁。1920年11月,他對中華民族作為民族融合體的概念又作了如下闡釋:“我們要擴充起來,融化我們中國所有各族,成個中華民族?!瓚?yīng)該把我們中國所有各民族融成一個中華民族(如美國,本是歐洲許多民族合起來的,現(xiàn)在卻只成了美國一個民族,為世界上最有光榮的民族);并且要把中華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義乃為完了?!蓖拢谏虾V袊鴩顸h本部會議的演講中說:“現(xiàn)在說五族共和,實在這五族的名詞很不切當,我們國內(nèi)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應(yīng)該把我們中國所有各民族融成一個中華民族,并且要把中華民族造成一個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義乃為完了?!保保梗玻蹦辏瑢O中山演講中明確提出中國境內(nèi)各民族要以漢族為中心實現(xiàn)融合、擴大為新的族體中華民族、建立單一民族國家:本黨尚須在民族主義上做功夫,務(wù)使?jié)M、蒙、回、藏同化于我漢族,成一大民族主義的國家……兄弟現(xiàn)在想到一處調(diào)和的方法,即拿漢族來做個中心,使之同化于我,并且為其他民族加入我們組織建國的機會。仿美利堅民族的規(guī)模,將漢族盡管擴為中華民族,組成一個完全的單一民族國家,與美國同為東西半球二大民族主義的國家?!睂O中山:《孫文在中國國民黨本部特設(shè)駐粵辦事處的演說》,《孫中山全集》,第5卷,中華書局1985年,第473-474頁。
  李大釗也主張以“中華民族”指稱中國境內(nèi)各個民族融合成一體的新族體。1917年2月19日和4月18日,他發(fā)表《新中華民族主義》等文,提出:“則前之滿云、漢云、蒙云、回云、藏云,及至苗云,瑤云,舉為歷史上殘留之辭,今已早無是界,凡籍隸于中華民國之人,皆為新中華民族云。”李大釗:《新中華民族主義》,《李大釗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02-303頁。
  其四,中華民族包括了版圖中國內(nèi)的漢族與各少數(shù)民族,也包括了中華國家版圖外的華人華僑。梁啟超在介紹伯倫知理國家思想時提及:“民族之立國,非必舉其同族之部民,悉納于國中而無所遺也?!雹荨讹嫳液霞肺募?,第72,76頁。民族與國家不是完全對應(yīng)的。按這種思想,中華民族的成員就不可能完全包含在中國國家版圖之內(nèi)。
  民族認同是國家認同的重要條件,而在近代中國,融合境內(nèi)諸族為一整體國族的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則是確立中國作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國家認同的前提。民族認同對于民族文化認同尤其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提煉也有著重要作用。正是在近代走向世界并出現(xiàn)西方文明這一強勢的“他者”之后,正是在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形成之后,使得對本土文化的認知、自覺與反思成為可能,也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因與西方主流價值的碰撞、因與現(xiàn)代性的接納獲得獲得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ǘ?br/>  近代中國的國家認同是中華民族成員對自己所屬國家“中國”作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政治共同體的認知。這種國家認同的獲得,也與融入世界秩序之后現(xiàn)代民族國家意識的形成發(fā)展,與西方民族主義、國家思想等思想的傳入,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但也有區(qū)別。國家“不以民族主義為建國獨一不二之法門”,而以國民為基礎(chǔ),“有國民則有國家,無國家亦無國民”。國民與民族有關(guān),但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故夫民族者,有同一之言語風俗,有同一之精神性質(zhì),其公同心漸因以發(fā)達,是故建國之階梯也。但當其未聯(lián)合以并一國之時,則終不能為人格為法團,故只能謂之民族,不能謂之國民”。⑤國家可因民族而結(jié)合,但也可源起于其他因素,“古代之國,淵源于市府;中世紀之國,成立于貴族;十八世紀專制時代,認政府為國家;法蘭西大革命之時,同國家于社會”。到了近代,民族建國思想才發(fā)達起來,“自千八百四十年以后,而民族建國之義乃漸昌,雖或間遇抵抗,或稍被制限,而其勢力不可侮,則因已為有識者所同認矣。雖然,或持之過偏,以謂民族為建國獨一無二之源泉,推其意,一若地球上之邦國,必適從于民族之數(shù)而分立,此又闇于實際之論也”?!讹嫳液霞肺募?6頁。民族與國家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同一民族可分處于不同的國家,一個國家可以包容不同的民族。
  
  國家是多種因素復(fù)合的想象的共同體,而國家認同是一個多重意義重建的復(fù)雜過程。在經(jīng)歷大變局的近代中國,國家認同也成為一個包括著多個面向的國民心理、國民意識改造思想與重建的系統(tǒng)工程。所發(fā)生的國家意識變遷可以歸結(jié)為:
  其一,從國家認同的國際層面,從天朝大國轉(zhuǎn)而為民族國家。在中國古人的“天下觀”里,中國是居天下中心的“天朝大國”,“四夷”分布在中國的周邊,“中國”與“夷狄”的關(guān)系是一種尊卑關(guān)系、宗藩關(guān)系。在這種秩序觀下,國家觀念、國家意識是淡薄、模糊的:“我支那人,非無愛國之性質(zhì)也。其不知愛國者,由不自知其為國也。中國自古一統(tǒng),環(huán)列皆小蠻夷,無有文物,無有政體,不成其為國,吾民亦不以平等之國視之。故吾國數(shù)千年來,常處于獨立之勢,吾民之稱禹域也,謂之為天下,而不謂之為國?!詳?shù)千年來,同處于一小天下之中,末嘗與平等之國相遇,蓋視吾國之外,無他國焉?!薄讹嫳液霞肺募冢?頁。鴉片戰(zhàn)爭將中國帶入了列國并立的新的世界秩序,國人意識到需要建立適應(yīng)這種現(xiàn)代世界秩序的新國家形態(tài)即現(xiàn)代民族國家取代“天朝”模式,并以主權(quán)國家關(guān)系取代傳統(tǒng)的宗藩關(guān)系。
  民族國家有單一民族國家與多民族國家兩種基本類型。西方傳入的“一民族一國家”的單一民族國家觀念曾對革命派知識分子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1903年,《浙江潮》發(fā)表的《民族主義論》提出:“合同種異異種,以建一民族的國家,是曰民族主義”,④張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1卷下冊,三聯(lián)書店1960年,第486、405頁。并主張“非民族的國家不得謂之國?!薄队螌W譯編》發(fā)表的《民族主義教育》提到:“是故民族建國者,以種族為立國之根據(jù)地。以種族為立國之根據(jù)地者,則但與本民族相提攜,而不能與異民族相提攜,與本民族相固著,而不能與異民族相固著?!豹苷绿椎热说摹芭艥M”思潮也接受了單一民族國家觀念的影響,其所希望建立的是漢民族國家。單一民族國家觀念也深深影響了革命派領(lǐng)袖孫中山。一直到民國時期,他還表明自己不認同“五族共和”,而是主張使?jié)M蒙回藏同化于漢族、建立單一漢民族國家,他說:“漢族號稱四萬萬,或尚不止此數(shù),而不能真正獨立組一完全漢族底國家,實是我們漢族莫大底羞恥,這就是本黨底民族主義沒有成功。由此可知,本黨尚須在民族主義上做功夫,務(wù)使?jié)M、蒙、回、藏同化于我漢族,成一大民族主義的國家。……今日我們講民族主義,不能籠統(tǒng)講五族,應(yīng)該講漢族底民族主義?!薄艾F(xiàn)在想到一處調(diào)和的方法,即拿漢族來做個中心,使之同化于我,并且為其他民族加入我們組織建國的機會。仿美利堅民族的規(guī)模,將漢族盡管擴為中華民族,組成一個完全的單一民族國家,與美國同為東西半球二大民族主義的國家”?!皩頍o論何種民族參加于我中國,務(wù)使盡化于我漢族”。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本部特設(shè)住粵辦事處的演說》,《孫中山全集》第

鹤岗市| 晋州市| 无棣县| 即墨市| 凤城市| 通城县| 泰和县| 水富县| 塘沽区| 徐州市| 合山市| 正镶白旗| 江北区| 辽宁省| 临沭县| 夏津县| 咸丰县| 新乡市| 遂宁市| 城市| 莫力| 灵武市| 兴仁县| 驻马店市| 南阳市| 顺昌县| 翁牛特旗| 灵武市| 思南县| 永康市| 布尔津县| 隆子县| 崇礼县| 新郑市| 台湾省| 镇江市| 田阳县| 东源县| 昌乐县| 高要市| 鲁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