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荀子建立在天人觀人性論哲學基石上的以禮為本、“隆禮重法”的禮治思想是對孔孟德治思想的繼承與超越。他的天人相分、化性起偽的唯物主義禮治思想是對孔孟德治思想唯心主義的超越,他的明分使群、以義制利的智性主義禮治思想是對孔孟德治思想德性主義的超越,他的“隆禮重法”、德主刑輔的現(xiàn)實主義禮治思想是對孔孟德治思想理想主義的超越。剔除其封建糟粕,它對我們今天建設和諧小康社會仍可提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 “天人相分” “化性起偽” “明分使群” “隆禮重法”
〔中圖分類號〕B2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11)01-0033-06
在群雄紛爭、弱肉強食的戰(zhàn)國末期,在百家爭鳴中,荀子正視這社會激變、人心叵測的社會現(xiàn)實,他以繼承孔子的儒家學說為己任,以天道觀人性論為哲學基石,解“百家”之“蔽”而又兼采各家之長,尤能吸取法家思想之精髓,彌補孔孟仁學的“迂闊”而不實用的缺陷,構建他的以禮為本、隆禮重法的禮治思想大廈,以使儒學能與時俱進得以發(fā)展,也使他成為戰(zhàn)國末期的儒學大師,成為春秋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他的以禮為本、“隆禮重法”、德主刑輔的禮治思想既是對孔孟儒家德治思想的繼承又是對其的超越,是對孔孟德治仁政思想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一、天人相分、化性起偽――荀子唯物主義禮治思想對孔孟唯心主義德治思想的超越
儒家先人孔子對天的認識具多重含義,既是自然之天、德性之天,也是具有主宰意義的神性之天,君子有三畏首先是畏天命??鬃娱_始把天命與仁德相結合,使儒家的天人觀開始具天人合一的以仁為本的倫理哲學形態(tài)。孟子繼承發(fā)揮孔子德性之天的一面,卻比孔子少天對人的主宰神性的一面,而主要是與人的內在仁善本性相通的仁德之天。他以探討人性問題為起點,把人性善當作以仁為本溝通天人關系的橋梁,提出“盡心、知性、知天”(《孟子?盡心上》)的主觀唯心主義的天人合一的命題。天仁是人仁的根據,天德是人德的本源,“萬物皆備于我”(《孟子?盡心上》),天不在人之外而就在人性之中,在人的仁善本性中體現(xiàn)。他認為人通過擴充發(fā)揮天賦的仁善德性,“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盡心上》)成圣成賢,達天人合一的崇高道德境界,這也成為儒家強調通過誠心修身由內圣達外王、以德立身以德治國的倫理政治的心性論哲學基礎。
荀子作為先秦諸子的集大成者,他的禮學思想超越孔孟德治思想,其思想根源應追溯至他對天人關系的獨特認識。他的天道觀是他的人性觀及至他的整個禮學大廈的基石。荀子繼承并超越孔孟,首先是他對天的認識,更少了天的神性德性而更賦予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自然性。荀子的天人觀是一完整的思想體系,其中心是“明于天人之分”(《荀子?天論》以下所引《荀子》只注篇名),他認為自然界(天)與社會(人)的運行變化各有自身規(guī)律,天與人各有自身職分,“天行有常”,自然的變化與社會治亂無關,社會的治亂是人自身造成的。荀子“明于天人之分”,建立在天的自然性的基礎上,天對人失去了具有神性主宰的威力,人對天不是無能為力而是可有所作為。荀子所謂“知天”“知人”,既指人當知其所不為,尊重、順應自然,“不與天爭職”,又知其所為,“制天命而用之”盡力而為,利用改造萬物,管好社會人事,“與天地參”(《天論》)。
荀子的性惡論與他的天人觀是一致的,他的人性觀是建立在天道觀的哲學基礎上。與孔孟強調“天人合一”不同,荀子的天人觀則強調天人相分,他的性惡論及其建于其上的禮治思想即源于天人相分的天人觀。任繼愈先生說,荀子在自然觀方面強調了“天人之分”,在人性論方面,他也強調“天人之分”。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第一冊),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35頁。荀子禮治思想的人性論哲學基礎在強調“性偽之分”,其依據即在“明于天人之分”。荀子根據其唯物主義自然之天,把凡未經人為、天然而成、自然而就的都屬天的范疇。“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凡性者,天之就也”(《性惡》),荀子把人的生理本能自然欲望視為天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天賦、自然與生俱來,是天之職分造就的。人若按生理本能、情感“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性惡》),故人性惡。由此他強調禮義道德之善不可能從人的自然欲望、本能天性中產生?!叭酥詯?,其善者偽也?!保ā缎詯骸罚┸髯拥摹皞巍碑斪骱筇烊藶榻?,禮義道德之善須后天人為產生,社會的治理需要圣人君子對人的惡性“隆禮重法”“化性起偽”,使人改惡從善,而達國治民安,這是人之職分要求的,這便是“明于天人相分”之道。他強調社會治亂的道(規(guī)律)即在“禮”,“禮者,人道之極也”(《禮論》),“國之命在禮”(《天論》)。荀子認為引法入禮的禮治是化性起偽改造人的自然天性、使人具道德社會屬性的根本所在。馮友蘭先生說“荀況所謂‘性偽之分’,也就是‘天人之分’”,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上),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29頁?!败髯右浴饔谔烊酥帧癁槔碚撘罁?,確立了禮的獨立價值及其在人類社會中的核心地位”,何石彬,王慶勛:《性與天道:荀子禮學的形上學依據》,載《河北學刊》2005年第5期。能否實行禮治“隆禮重法”對人性“化性起偽”是能否依人道盡人之職分、實現(xiàn)天下大治的關健所在。
荀子把天當作客觀自然,把人當作自然的產物,正視人的自然屬性,把人的禮義道德視為后天社會的產物,把其以禮為本的禮治思想建立在天人相分樸素唯物主義哲學基石之上,是對孔孟天人合一唯心主義以仁為本德治思想的超越。荀子關于人通過“隆禮重法”而“化性起偽”,是“抑惡揚善”是人由自然本性到社會本質的改造轉化過程?!八忻献記]有把本性與人為兩者區(qū)別開來,因此也就不能正確了解兩者的關系,不能了解圣人、君子的重要作用”,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中國哲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頁。圣人之治(隆禮重法化性起偽,是人之職)與天地之生(生理欲望、人性本惡是天之就)兩者功能不同,不能互相代替。他認為天地萬物自然運行變化與社會治亂變化各有其道,社會的治亂變化在人不在天,在于是否依人之道、盡人之職。他認為禮義道德并非先天而是后天社會的產物。所有這些均使荀子建立在“明于天人之分”天人觀基礎上的禮治思想閃爍唯物主義的哲學光輝,而超越孔孟。
二、明分使群、以義制利――荀子智性主義禮治思想對孔孟德性主義德治思想的超越
孔子德治是以仁為核心建立在家庭血緣關系之上以倫理道德為基石的倫理政治思想,仁在孔子是全德之名,《中庸》載孔子曰“仁者,人也”,仁愛是人之為人的本質。孟子繼承孔子仁學思想,把“仁者,人也”發(fā)展為“仁者,人心也”(《孟子?告子上》),把仁義禮智說成是本存于人心中的天人合一的善,人發(fā)揮人之為人的仁善德性即可達內圣外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