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的信息技術課程經歷了數次大的變革,從最初的程序設計教學,到信息技術工具論,再到今天以信息素養(yǎng)為核心,大致每十年就會有一次大的變革。那么,當我們邁入2011年的時候,反思自2000年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開創(chuàng)的信息技術課程,我們是否應該有一些變的思維呢?因為,只有“變”才能夠保持信息技術課程的生機與活力。本刊將用兩期專題來探討信息技術課程的應變之道。本期專題我們將首先從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開始,進行現狀的反思以及未來發(fā)展的探討。
2003年,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信息技術部分),標志著我國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終于獲得了正式的課程地位。2004年,廣東、山東、海南、寧夏四?。▍^(qū))率先實施了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至今,全國絕大多數省份也已實施。七年過去了,“七年之癢”不可避免,業(yè)內開始出現質疑與反思的聲音。正如張義兵老師所說:“經歷了‘七年之癢’的信息技術新課程也到了需要進行‘二次課改’的階段了。”
本期專題,我們深入探討了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實施的現狀與反思并提供了高中信息技術課程變的話題以及基本思路,期待更多關心信息技術課程的人士關注此話題,并且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