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對于一些抽象的現(xiàn)象難以理解,如果單純依據(jù)課文、依靠教師口頭講解是難以出色地達成教學目標的。而多媒體在這方面卻占絕對優(yōu)勢,它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huán)境,聲、形、色并茂,直觀性強。
● 利用多媒體強化識記生字
低年級的識字量大,要求“三會”的字又多。為了幫助學生突破識字的重、難點,我們可以發(fā)揮多媒體畫面富于變幻、信息反饋及時、具有靈活性和仿真性等特點,針對學生不易理解和需重點強化的知識點,設計和安排課件呈現(xiàn)的內(nèi)容。如蘇教版《語文》第三冊《識字7》的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到公園識字的情境,根據(jù)象形字和會意字的構(gòu)字特點,用Authorware平臺,制作了圖畫和文字相結(jié)合的動態(tài)畫面,將抽象的事物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幫助學生記“亭、停、聞、鳴、耳”等字的字形,正確區(qū)分“亭和?!?、“耳和聞”、“鳥和鳴”的意思和用法,同時讓學生看圖聽配樂朗讀,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 利用多媒體突破重難點詞語理解
如國標本第五冊第14課《東方之珠》,是一篇描寫香港美麗景色的文章,課文中有很多描寫燈光夜景的詞語、句子,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感覺非常抽象,所以,我在制作課件時,專門設計了一組解疑的幻燈片,利用實物演示、觀察體驗的方法,使學生一目了然,并且記憶深刻。
再如,國標本第四冊《鳥島》一課中,學生上課時提出:什么是“陸續(xù)”?我通過多媒體演示:藍藍的天空中,一群鳥兒飛過來,又一群鳥兒飛過來……學生通過觀察,一下子就明白了,同時也理解了鳥島聚集的鳥真是各種各樣,數(shù)不勝數(shù)。
● 利用多媒體感悟文本內(nèi)容
如國標本第四冊《臺灣的蝴蝶谷》的第三段,教學重點是感受蝴蝶谷里的景象是多么的迷人。課文在描寫黃蝶谷時,有“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光燦燦,十分壯觀”的句子。學生平時見的只是三三兩兩的蝴蝶,至多也是一群蝴蝶,這樣整個山谷布滿黃蝴蝶的景象,單單從字面上去理解,是感受不到“壯觀”的。當學生看到多媒體演示的布滿山谷的黃蝴蝶在翩翩起舞時,都被這壯觀的景象驚得嘴巴都合不攏了。此時,再引導學生誦讀,學生感受更加深刻。
● 利用多媒體開闊視野
我們的語文教材越來越生活化,也越來越體現(xiàn)出整合的必要性,如《回聲》、《看月食》等課文,包含很多自然現(xiàn)象。借助多媒體技術(shù)動態(tài)模擬的功能,能使微觀放大、宏觀變小,化暗為明、變不可見為可見,展示物體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事物的演變過程等,幫助學生獲得直觀形象的信息,形成鮮明豐富的感性認識,從而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例如,《看月食》一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認識日食的成因。由于日食這種自然現(xiàn)象比較少見,不少孩子從未親眼見過,如果僅僅通過講解、閱讀等方法,學生是不容易理解的。為了突破這個學習難點,我首先運用多媒體課件模仿再現(xiàn)日食發(fā)生的過程,然后讓學生推測,太陽在這期間是消失了還是被別的天體擋住了,答案顯然是后者。接著引導學生根據(jù)所觀察的模擬現(xiàn)象進行推理,這個天體是什么樣的,怎樣運動的,可能是什么。然后結(jié)合三球儀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初步得出日食的成因。最后教師再用動畫演示三個天體的運動情況,從而使學生真正理解了日食的成因。
總之,要更好地達成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我們只有從文章的重點及學生理解的難點出發(fā),合理取舍教材內(nèi)容,優(yōu)化課件設計程序,最大限度地傳輸信息。在大力倡導學科整合、拓展教學資源、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進程的今天,語文課件設計不能步入“為整合而拼湊,為拓展而疊加,為裝飾而電腦”的誤區(qū),不能偏離語文教育的目標,沖淡語言教學的主題??茖W、合理地制作和運用多媒體課件,能使學生入情入境地理解,從而突破教學難點,從未知到已知,豐富其想象能力,開闊其視野,而且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提高了單位時間內(nèi)學生學習活動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