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各地與征地有關的糾紛時有發(fā)生。在當前加快推進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大背景下,以地生財的誘惑力越來越大,因土地相關利益而起的問題愈發(fā)嚴峻。本文根據企業(yè)、農戶與基層政府的博弈框架,從理論的層面探討問題的根源。
一、理論分析:企業(yè)、農戶與基層政府的博弈框架
在分析政府與其他利益主體的博弈時,有兩種思路:一種將政府看作獨立于市場主體之外的與市場中的利益主體不同的社會生活中的利益主體,其超越性和公正性是利益均衡、利益博弈合法化的前提(孫立平,2006);一種將政府看作與一般市場中的利益主體沒有區(qū)別、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主體,其行為選擇取決于預期收益(徐江,2007等)。顯然,在中國,中央政府具備在利益博弈中保持超越性和公正性的激勵?;鶎诱臃系つ崴勾罄鸆·穆勒(Dennis C·Mueller,1999)的觀點:“毫無疑問,假若把權力授之一群稱之為代表的人,如果可能的話,他們會像任何其他人一樣,運用他們手中的權力謀求自身利益,而不是謀求社會利益”。何顯明(2007)也認為在市場化進程中,擁有相對獨立利益結構和自主性的地方政府一般采取效用最大化的行為策略。在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過程中,地方政府具有被動創(chuàng)租和主動設租的可能(McChesney,1988,轉引自陸丁,1993)。
在耕地的保護和占用問題上,假設企業(yè)、基層政府和農戶為博弈的主體,彼此之間為單次靜態(tài)博弈,彼此知道可能會有哪幾種選擇的可能,但不能知道對方選擇什么樣的策略①。企業(yè)可選擇與基層政府合謀或不與基層政府合謀(即與農戶談判)兩種方案;基層政府不管企業(yè)采用何種方案,都可能選擇同意或不同意;農戶的選擇可以是接受,也可以是反抗。
情況1:企業(yè)選擇與基層政府合謀,基層政府同意合謀,為此企業(yè)需向基層政府支付c的費用,農戶如果接受企業(yè)與基層政府合謀后的方案,將獲取b的補償,項目成功后,企業(yè)的毛收益為a,政府的基本收益為m,P為合謀后受懲戒的預期損失(同上文),企業(yè)、基層政府和農戶三方的凈收益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