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福
胡適交游甚廣,善與人周旋,尤喜題詩贈友。
1915年9月,他從讀了5年的康奈爾大學轉(zhuǎn)入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師從杜威先生,專攻實驗主義哲學。是年10月,聽說國內(nèi)守舊派友人梅光迪將入哈佛大學,即作長詩相贈(共60句,此列數(shù)句):
梅生梅生毋自鄙,神州文學久枯餒,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來不可止,文學革命其時矣,吾輩勢不容坐視……
可梅生沒聽從他的教訓。1922年他學成歸國應聘東南大學教授,與吳宓等人創(chuàng)辦《學衡》月刊,大肆攻擊胡適等人倡導的文學革命,鼓吹復古主義,反對白話文,擁護文言文。
1917年1月,胡適主張以白話取代文言、以白話作為新文學工具的論文《文學改良芻議》發(fā)表,被視為文學革命的“發(fā)難之作”,從而奠定他在新文學史上“首舉義旗的急先鋒”地位。1920年3月,他的白話詩《嘗試集》發(fā)表,是印證他主張的作品,具有開先河的歷史意義。其主張一開始就遭到復古派的強烈反對,特別是那位一貫主張懂古讀經(jīng)、倡導文言文,被稱為新文學運動“攔路虎”的章士釗,更是鐵桿反對派,他在《評新文化運動》一文中責罵道:“一班文人以適之為大地,以績溪(胡適故鄉(xiāng))為上京,遂乃一味于胡氏文存中求文章義法,于《嘗試集》中求詩歌令律?!?/p>
也許是機遇巧合,事有湊巧。1924年初春的一天,胡適應友人之邀到北京一飯店赴宴,出乎意料地被安排與已當上段祺瑞北洋政府司法總長的章士釗同桌。飯后,作為胡適老冤家的章總長竟邀請他去對門照像館合照一張像,并約定相互題詩。據(jù)說這張象征革新派西裝革履的胡適與復古派代表長衫馬褂的章士釗雙雙同坐一條板凳上的滑稽照片被登在小報上,很是搶人眼球!
更有趣的是照片背后二人的題詩。章士釗一反常態(tài),用的是他反對的白話文:
你姓胡,我姓章;你講什么新文學,我開口還是我的老腔。
你不攻來我不駁,雙雙并坐,各有各的心腸。
將來三五十年后,這個照片好作文學紀念看。
哈哈,我寫白話歪詞送把你,總算是老章投了降。
——幽默、風趣,字藏玄機:“老腔”立場未變。
胡適也如法炮制,用文言文回應老對手:
“但開風氣不為師”,①龔生此言吾最喜。
同是曾開風氣人,愿長相親不相鄙。
——兩人根本觀點不同,“長相親”的愿望是實現(xiàn)不了的。
1925年4月,章士釗除當司法總長外,又加了頂教育總長的官帽,利用職權恢復《甲寅》刊物,繼續(xù)反對新文學,支持女師大校長楊蔭榆鎮(zhèn)壓學生運動。一段時間,胡適對上述舉動有所偏袒,后遭學生強烈質(zhì)疑,說他:“舍指導青年之責以擁護復辟余孽?!彼匾詫W生導師自居的胡適深知逆學潮而動的后果,立即轉(zhuǎn)變態(tài)度,于8月30日發(fā)表《老章又反叛了》一文(刊《京報副刊》)指出:“行嚴(即章士釗)是一個時代的落伍者;他卻又雖落伍而不甘心落伍,總想在落伍之后謀一個首領做做。所以他就變成一個反動派,立志要做落伍者的首領了。”老胡在這里給老章扣上兩頂帽子總算給崇拜他的學生們一個交代!
1912年11月,中國公學的楊杏佛、任鴻雋同船赴美,12月初抵達康奈爾大學,由他們在中國公學時的老師胡適(已先期留學該校)接去安排住處。胡適在中國公學時曾辦《竟業(yè)旬報》,提倡寫白話文,二人常給該報寫稿,彼此很熟。胡適各贈詩一首,給任鴻雋(字叔永)的是:
“救國千萬事,造人為重要;但得百十人,故國可重造?!?/p>
胡適曾表示:“吾他日能生見中國有一國家大學,可比此邦之哈佛,英國之劍橋、牛津,德之柏林,法之巴黎,吾死瞑目矣!”
任鴻雋沒辜負胡適期望,1919年學成回國即應胡適校長之聘任北大教授,后又任東南大學、四川大學校長。特別是川大兩年,使川大在現(xiàn)代化、國立化方面有了長足之進。胡適給楊杏佛的詩是專門給楊的鼻子寫照的(楊長了一個鷹勾鼻):
鼻子人人有,惟君大得兇。直懸一寶塔,倒掛兩煙筒,親嘴全無份,聞香大有功。江南一噴嚏,江北雨濛濛。
——于此可見胡、楊二人關系非同一般!其合理夸張,給詩平添幾分情趣。
抗戰(zhàn)軍興,胡適曾對日本抱有“和平交涉”幻想,均因日寇長驅(qū)直入而徹底破滅。1938年,他被任命為中國駐美大使,離開祖國前他作了一首白話小詩《題在自己的照片上,送給陳光甫》,詩云:
偶有幾莖白發(fā),心情微近中年。
做了過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一介書生的抗日決心躍然紙上。爾后的事實是他提出“苦撐待變”主張,他奔走于英法諸國,巡回演講,為爭取包括美國在內(nèi)的各國人民同情支援,為中國的抗日民族戰(zhàn)爭“拼命向前“盡了力的。
注釋:
① “但”句,引龔自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