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乃輝
轉眼時間,到了臨近退休的年齡,心里頭便生出些淡泊的懷舊情緒。陽光燦爛的秋日周末,在家中把塵封多年的舊書信篋子翻了出來,細細瀏覽。有一封寄自香港九龍界限街的信引起了我的注意,那發(fā)黃的道林紙信封上是舅舅清秀、工整的鋼筆字跡。舅舅早年是鶴慶縣城有名的才子,畢業(yè)于上海復旦大學西語系,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曾赴香港、澳門謀生,受聘于英國商務公司,任船舶局高級翻譯。
舅舅名叫趙振乾,他在寫給我父親和母親的這封信中說:“去年春節(jié)回鶴慶省親時,承蒙弟妹厚愛,贈送下關沱茶二封,當時頗感攜帶不便。不料赴香港九龍后,于閑暇之際將沱茶蒸散,遂與公司同仁分享,倍受同仁贊嘗,皆曰‘極品佳茗。過后便時常前來索討,以解茶癮及思鄉(xiāng)之情……其實,港地商販亦有多種紅茶、綠茶和清涼茶出售,皆不如下關沱茶深受同仁之喜愛也!”
來信還認真交待道,不要顧及郵資昂貴,速遞下關原產沱茶五盒寄港。也許怕把廠家的牌子搞錯了,辦事小心謹慎的舅舅還把原來沱茶里的茶簽一并寄來,茶簽上書有繁體(異體)楷字云:
“本莊在滇省迤西下關,不惜重資,自辦普洱名山好茶,揉制成沱,每沱加重九兩二錢,暢銷各埠歷有年,所如承光顧,請認招牌為荷。下關正記茶莊謹白”
從審美的角度看,該茶簽制作十分精美大方,草綠色的圖文系水印而成,沒有半點印刷的油墨氣息;文中配有圓形的鏤空圖案,顯得古樸典雅。更為難得的是茶簽用純棉紙制作,軟如細絹,薄如蟬翼,歷時久遠,色質競沒有改變,由此可見,當時的下關沱茶制作與包裝己是十分地考究。
據我所知,下關沱茶有悠久的歷史,自1902年在云南下關古鎮(zhèn)創(chuàng)制定型以來,己經走過109個年頭。在悠悠歲月中,下關沱茶以其獨特精湛的工藝,醇厚、馥郁、回甘、耐泡的品質和誠信做茶的準則在海內外暢銷不衰,揚名天下。自是每一個大理人深感驕傲和自豪的事情。遙想舅舅當年在租界做事,把沱茶與中外同事一起分享之時,自然會贏來贊嘆、包括“OK”的叫好聲。這位纖弱、善良的愛國知識分子心靈深處,定會激起陣陣欣喜的漣漪的……
茶簽上的“正記茶莊”始于何年,缺考。據本人推測,該是在沱茶產生后不久建立,在以后的滄桑歲月中經久不衰。至1941年,下關“康藏茶廠”誕生,這家股份制的大茶廠其中便有茶莊融入的股份……以后,茶廠越做越大,終于有了今天享譽中外的規(guī)模與市場。應該說,下關沱茶之所以有今天,除去它本身的品質外,還帶著幾代下關沱茶制茶人的心血和嚴謹敬業(yè)的馨香氣息啊!茶好,人更好!二者相得益彰,皆是上乘的君子之品。
近些年來,我慢慢喜愛上了收藏;也是一名大理的悠久茶文化的忠實崇拜者。感謝舅舅,在經歷了近七十個春秋之后,競給我留下了一份精美的茶簽,這該是一份極有歷史意義和收藏價值的禮物。我小心翼翼地把茶簽收藏于冊中,細細觀摩,讓人領悟到一份人與物間的神秘交流與默契……
人生易老,如今上一輩的老人幾乎都已作古,舅舅也葉落歸根,飄泊一生后回到鶴慶老家,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謝世。他一生不嗜煙酒,但對茶葉,特別是下關沱茶情有獨鐘,老人的在天之靈如果得知下關沱茶在近些年的不斷做大做強后,已獲得國家“原產地標記產品”注冊,并且其制作技藝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云南茶業(yè)界獨樹一幟時,該會有何等的感慨和欣慰。于是,我來到庭院,秋日下的金銀花叢開得正艷。我沏上熱騰騰的沱茶,舉杯向空默默遙祈。以此紀念一生含辛茹苦的雙親和舅舅,愿老人在天之靈再次品嘗到人間最美的佳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