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豐明
上期要目:
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在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中的作用概述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特點:
一、歷史悠久,積淀深厚
二、形式多樣,多元并存
三、海派風格,中西兼容
從當前世界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特點以及我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自身需要來看,筆者認為上海地區(qū)大量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今后將會在如下一些領域中對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產生較為重要的推動與促進作用:
1、民間工藝品業(yè)。民間工藝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一個重要的門類,其表現形式主要有民間剪紙、民間雕刻、民間彩繪、民間編織等等。它們的主要特點,就是其制作方式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具有較強的“人性化”與“個性化”特點,這與那些雖然在生產效率以及產品的規(guī)范性方面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但是卻較為缺乏個性藝術特點的機器生產類藝術產品有著很大的差異。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及人們對于個性化藝術需求的逐漸增強,具有民間手工特點的各種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勢必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并且逐漸發(fā)展成為一些獨特的文化產業(yè)門類。
在這方面,日本的一些做法對于我們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雖然日本已經是一個經濟強國,現代化的生活水準很高,但是日本使用傳統(tǒng)漆器作為日常生活用品的習慣上卻至今并無多大變化,直至今日,成套的日用漆器名目繁多、品種齊全、檔次各異。每種器皿的用途分工細致明確,不僅有專門用來喝湯、盛蔬菜、裝飯、放生魚片的用具,在各種節(jié)日中還要使用不同的器具以配合不同的習俗和食物。據有關資料介紹,現在日本平均每個家庭使用的僅僅是漆器托盤就不少于10個,再加上各種漆碗、漆杯、漆盤等,每個家庭使用的漆器數量是非??捎^的。特別是漆碗,在人們的生活中使用面很廣,不但家庭使用,而且餐館、飯店也很普及。據說一年銷售量達一千萬件以上。此外,諸如社會交際,婚喪嫁娶,紅白喜事,日本民眾都有選擇漆器作為禮品的習俗。
回觀上海,各種具有歷史悠久,工藝精湛特點的傳統(tǒng)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并不亞于日本,其代表性的形式主要有三林刺繡、嘉定竹刻、金山農民畫、徐匯木雕、南匯石雕、黃浦面塑、閔行剪紙、松江絲網版畫、嘉定草編、楊浦微雕、浦東絨繡等等。它們在制作方式上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都為手工制作,而且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正是這些特點,使它們具有了很高的民族藝術特色,深受國外市場的歡迎。在今后的發(fā)展中,這些以手工制作為主的民間工藝品勢必會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喜愛與歡迎,并成為上海文化產業(yè)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2、民俗旅游業(yè)。旅游業(yè)是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中一種重要的門類,在當今蓬勃興起的各種旅游形式中,以傳統(tǒng)文化為主要游覽對象的各種民俗旅游、農家樂旅游、文化生態(tài)園旅游等旅游項目具有相當的比例。在這些旅游項目中,人們所感興趣的主要是那些與現代生活具有鮮明差異性的傳統(tǒng)文化事像,以及產生這些傳統(tǒng)文化事像的文化氛圍。通過這種旅游,人們企圖獲得一種“審美的距離感”,一種可以激發(fā)他們對于“古老”“原始”“神秘”“質樸”“純真”等諸多傳統(tǒng)文化現象產生追尋、好奇與幻想的獨特情趣。正如美國人類學家雷格本(Graburn)所指出:“越是瀕臨滅絕和消亡的東西,越吸引當代的都市旅游者?!?正是這種當代人所有的對于古老歷史與舊日生活的追尋與好奇,使許多這原本已經逐漸趨于消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人的文化消費與現實生活中又重新找到自己的出路,經過一定的創(chuàng)意與改造,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完全可以轉化成為為滿足現代人的審美情感提供某些服務的旅游文化資源。
在上海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中,有相當一部分具備了吸引現代人審美興趣的條件,例如充滿鄉(xiāng)情野趣的田山歌、阿婆茶、搖快船、棉花紡織、老式結婚;充滿海派風情的石庫門住俗、時裝衣飾、城市叫賣、老字號商業(yè)、都市廟會等等。這些資源經過一定的創(chuàng)意與改編以后,都可以融入當代上海的民俗旅游事業(yè)之中,并為當代上海文化產業(yè)的繁榮創(chuàng)造諸多的機會。近年來上海在有關城市民俗旅游方面的一些成功實踐,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例如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的一些特色民俗旅游項目,如石庫門風情游、農家樂風情游、古鎮(zhèn)鄉(xiāng)土風情游、賽龍舟風情游、茶俗茶禮風情游、農民畫村風情游等等,已經有了較為良好的發(fā)展勢頭,受到了廣大民眾的喜愛與歡迎??梢韵嘈牛@些項目在“十二五”期間勢必會形成更為明顯的優(yōu)勢,并且成為推動與促進今后上海城市文化產業(yè)壯大發(fā)展的一些知名旅游品牌。
3、會展業(yè)。會展業(yè)是當代文化產業(yè)上涌現出來的一種新興產業(yè)形式。通過會展,人們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對所展示的文化產品具有整體的、立體的、多角度的了解和認識,擴大了文化產品的受眾面與影響力。在上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存在著大量可以轉化為當代會展業(yè)的資源,如松江顧繡、嘉定竹刻、徐行草編、金山農民畫、烏泥涇手工棉紡技藝、朵云軒木板水印技藝、海派黃楊木雕、海派剪紙等等,它們在推動與促進上海城市會展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具有強盛的活力,可以為上海城市會展業(yè)的興盛與發(fā)展提供大量的營養(yǎng)。
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是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會展業(yè)相結合的一次成功嘗試。在為期五天的世博會上?;顒又芷陂g,上海非遺中心根據“上海一天”的理念,擷取上海傳統(tǒng)的石庫門建筑作為空間場景,讓游客通過逛街的形式,領略上海精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而突顯出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給普通百姓在文化、生活上帶來的諸多改變和益處,使海內外觀眾親身感受到上海人的真實生活,了解上海的城市文化遺產。參加世博會期間展出的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主要有紫檀木雕、海派玉雕、嘉定竹刻、象牙篾絲編織、江南絲竹、朵云軒木板水印、周虎臣毛筆制作技藝、曹素功墨錠制作技藝、龍鳳旗袍、顧繡、中式服裝盤扣、絨繡等等。一大批上海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世博會這樣盛大的會展中進行集中展示,充分體現了上海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與強盛活力。更為值得重視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主要以“人”為傳承主體的文化形態(tài),其展示的方式并不僅僅是靜態(tài)的,而且也可以有動態(tài)的。通過各種栩栩如生而具有強烈現場感的動態(tài)性展示,可以有效提高展示的效果,更好地激發(fā)觀眾對于展示對象的興趣。在2010年的世博會上,人們不但可以欣賞到大量技藝精湛的上海民間手工藝絕活,如周虎臣毛筆、曹素功墨錠、嘉定竹刻、海派微雕、顧繡等,還可以直接觀看藝人們制作這些工藝品的過程,甚至還能夠親自動手進行操作體驗。這種通過“體驗”與“參與”性的方式來提高展示效果,加深人們對于展示對象的印象的做法,正是現代展示業(yè)所注重的一種重要的價值取向。由此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展示業(yè)領域中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在今后的實踐中,通過各種方式將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更好地引入上海的會展產業(yè)之中,并配以圖片、音像與多媒體演示,勢必會有利地促進上海會展產業(yè)的發(fā)展,為上海的會展產業(yè)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4、演藝業(yè)。演藝活動是現代人文化鑒賞與文化消費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現代文化產業(yè)的一種重要門類。在上海傳統(tǒng)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以音樂、舞蹈、說唱、戲劇等表演性民間藝術的形式而得以表現的,它們不但體現了民間藝術活潑、生動的風格,而且還富有鮮明的地方個性,因此在當代社會中依然具有很強的活力。例如從明清時期直至今日仍在上海各地十分流行的民間音樂——江南絲竹,演奏風格秀雅精細,柔和婉轉,主要樂器有曲笛、笙、簫、二胡、琵琶、三弦、揚琴、秦琴、鼓板、鈴、木魚等。其演奏形式主要分為“坐奏”和“立奏”兩種?!白唷睍r表演者坐于椅上演奏,“立奏”時表演者則要一邊行走一邊演奏,俗稱“行街”。江南絲竹表演藝術中最有特點的是幾種器樂的混合演奏,在合奏時,各個樂器聲部既富有個性而又互相和諧,支聲性復調的織體定法頗有特點,因此深得當地民眾的喜愛。又如上海浦東三林的舞龍本是明清時期當地民間的一種自娛性民間舞蹈活動,一般都在節(jié)慶、廟會、燈會等場合中表演。解放后,三林舞龍由行街表演逐漸轉向廣場性表演,由自娛性轉向專業(yè)性,并與獅舞、云排舞、鼓舞等其它一些民間舞蹈相結合,大大提高了藝術水平與觀賞程度。20世紀90年代以后,三林舞龍隊在隊長陸大杰的帶領下,對舞龍技術進行了一番創(chuàng)新,將舞蹈藝術的優(yōu)美肢體語言、戲曲的步法亮相、武術的精氣神韻、技巧的騰躍翻滾等融入到舞龍的技巧中,形成了“海派舞龍”的特色,開辟了現代舞龍的新天地。除了江南絲竹、三林舞龍以外,上海本地演藝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相當一大批,如滬劇、越劇、評彈、鑼鼓書、打蓮湘、花籃燈舞、手獅舞等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經過一定的整合與改編以后,完全可以成為上海演藝業(yè)中的品牌項目,為上海城市演藝業(yè)的振興與發(fā)展增添不少的亮色。
由此可見,在快速發(fā)展的上海城市中,作為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主要以口頭與行為方式呈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依然具有一定的價值,它們體現了較多的人性因素與個性化色彩,反映了深厚的民族情感與族群審美情趣。在當前社會中,充分尊重、保護自己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在此基礎上通過一定的創(chuàng)新與改造,使其轉變成可以為今后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所利用的資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不但可以使上海的非物質文化保護事業(yè)能夠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繼續(xù)傳承發(fā)展,弘揚光大,同時也可以使上海的文化產業(yè)更好地增強活力,彰顯個性,在世界文化產業(yè)的格局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與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