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波
(西南大學育才學院思想理論課教學部 重慶 401524)
李鴻章與中國軍事近代化
徐洪波
(西南大學育才學院思想理論課教學部 重慶 401524)
鴉片戰(zhàn)爭與太平天國運動之后,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通過引進西方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與先進的現(xiàn)代化的生產(chǎn)方法,先后建立起一批以大規(guī)模機器生產(chǎn)為特征的軍事工廠,使中國的軍事工業(yè)從無到有;以軍事工業(yè)的開展為契機,李鴻章主持創(chuàng)辦了一些軍事學校,培養(yǎng)了一批近代軍事人才;積極引進西方近代化的槍炮、近代化的軍制與訓練方法;同時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新形勢下,為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不斷注入近代化的內(nèi)容。從而在物質(zhì)、制度、人力資源等方面為中國軍事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礎。
李鴻章;軍事;近代化
李鴻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晚清軍政重臣,洋務派首領,淮軍、北洋海軍創(chuàng)始人和統(tǒng)帥。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清政府慘遭失敗,古老落后的封建軍事制度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和挑戰(zhàn),一些有識之士開始了中國近代化軍事改革的嘗試,李鴻章就是此項改革的先驅(qū)。他基于對國內(nèi)外形式及軍事制度的了解,從維護封建統(tǒng)治出發(fā),在19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近代化的軍事制度的改革。
鴉片戰(zhàn)爭的隆隆炮聲震撼了中華帝國,列強的炮艦沖開了清政府閉關自守的大門。沉睡的封建帝國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一部分人開始看到了中西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耙苍S是中國被迫開放與外國通商的緣故,所以它最初愿意采用的方法自然在武器方面,它認為戰(zhàn)敗是外國戰(zhàn)艦與武器的優(yōu)越性,所以他們自然的在武器方面與敵人并駕齊驅(qū)。”[1]基于這種認識,李鴻章悟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盵2]為改變清軍武器裝備落后狀況,李鴻章在全國各地建立了一些軍事工廠,主要有:
軍事工廠 創(chuàng)辦時間 創(chuàng)辦人 主要產(chǎn)品上海洋炮局 1862 李鴻章 子彈、火藥蘇州洋炮局 1863 李鴻章 子彈、火藥江南制造局 1865 李鴻章 槍炮、子彈、輪船、機器金陵制造局 1865 李鴻章 槍炮、子彈、火藥
依托這些初具規(guī)模的軍事工廠和現(xiàn)代化的機器生產(chǎn)方式,洋務派生產(chǎn)與仿制出了大量的洋槍洋炮以及以蒸汽為動力的鐵甲輪船,以江南制造局為例,自1867-1895年,該局共制造了后膛槍支6.53萬桿,新式大炮742尊,火藥667萬磅,炮彈160萬枚,槍子869萬顆,炮彈殼2.1億粒,地雷水雷1500具,大小輪船15艘。[3]研究表明,湘淮軍所用的10萬桿前膛槍基本上都是江南制造局制造。近代火器使用的比例逐步提高使清軍的兵器由原始的火器與冷兵器并用的時代過渡到近代先進的火器時代。李鴻章還利用自己所造與從外國所購之輪船逐漸建成北洋水師,奠定了中國近代海軍基礎。可見,李鴻章開創(chuàng)了大規(guī)模機器生產(chǎn)軍工產(chǎn)品的新時代。這些新式近代火器與輪船的生產(chǎn)和使用,改善了清軍的軍事裝備,提高了清軍的戰(zhàn)斗力。軍事裝備近代化是軍事近代化的物質(zhì)條件,因此,李鴻章的努力為中國軍事近代化初步奠定了物質(zhì)基礎。
兵制兵役制度是關系軍事近代化程度高低的一項重要制度,綠營八旗以世兵為主,湘軍營勇則招募而來,清朝的世兵制和募兵制都帶有明顯的傳統(tǒng)色彩,與近代軍事發(fā)展的要求相距甚遠。李鴻章對清朝軍事制度的諸多弊端具有一定的認識,他深感舊的武裝力量結(jié)構(gòu)極不合理,綠營八旗毫無戰(zhàn)斗力,卻仍然保留,新興的勇營防軍擔負著國防重任,卻時募時裁,極不穩(wěn)定,國家既要養(yǎng)兵又要募勇,政府籌餉艱巨,官兵待遇低,兵未養(yǎng)好勇亦不甚可靠。因此,他一度提出要改易兵制,建立近代水師。
1864年李鴻章多次向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提出建議:“惟鴻章所深慮者,外國利器強兵百倍中國,內(nèi)則狎處輦轂之下,外則布滿江海之間,實能持我短長,無以扼其氣焰。目于衡當時兵將,靖內(nèi)患或有余,御外侮則不足,若不及早自強,變易兵制,講求軍實,仍循數(shù)百年綠營相沿舊規(guī),厝火積薪,可危實甚……兵制關立國之根基,馭夷之樞紐,今昔情勢不同,豈可狃于祖宗之成法。必須盡裁疲弱,厚給糧餉,廢棄弓箭,專精火器,革去分汛,化散為整,選用能將,勤操苦練,然后綠營可恃。海口各項艇船師船概行屏逐,仿立外國船廠,購求西人機器,先制夾板火輪,次及巨炮兵船,然后水路可恃?!盵4]李鴻章改革軍事的主張,是從抵御外侮出發(fā)的,他的改革主張,擊中了綠營的弊端,他希望通過專精火器,設廠制造兵船,發(fā)展水師,使綠營踏上近代化之路,然而當時的清廷正全力恢復舊制,對李之建議未予接受。
到了19世紀70年代,歐洲列強及東方的日本加緊了侵略中國的步伐,中國邊疆出現(xiàn)了新的危機,李鴻章認識到當時的中國正處于“數(shù)千年來未有之變局”,而對“數(shù)千年來未有之強敵”,中國應改革軍制。1870年天津教案發(fā)生后,中外關系緊張,李鴻章乘機建議改革軍制,他說:“戰(zhàn)守天具不可以和,允為古今御侮長策,平日不求武備,臨事能無張皇,中國旗綠營兵及向用軍器不足以制發(fā)捻,自為外人所輕。日本海隅小邦,與西國通商甫數(shù)年,水陸兵制與槍炮利器事事募仿泰西,且嚴禁天主教、鴉片煙。強鄰四逼,而不極時奮發(fā),其何能支!”[5]1872年,有人主張裁撤福州船政局,李鴻章表示堅決反對,并建議“裁撤各省內(nèi)外紅單拖繒艇船,而配以自造兵輪船,即以艇船修造養(yǎng)兵之費,抵給輪船月費”,逐漸發(fā)展近代水師,在1874年的海防討論中,李鴻章積極主張建立近代化的海軍,“誰有優(yōu)勢的海軍,就能控制國際局勢”。他從近代列強的炮艦政策,以及后來的中法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入侵等都在沿海進行,證明了擁有一支近代化的水師,是維護國家領土主權(quán)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建立近代化海軍的同時要整頓陸軍?!皵硰暮5纼?nèi)犯,自須亟練水師,惟各國皆系島國,以水為家,船炮精練已久,非中國水師所能驟及,中土陸多于水,仍以陸軍為立國根基……但用旗綠弓箭刀矛抬鳥槍舊法,斷不足以制洋人,并不足以滅土寇……凡綠營額兵,疲弱勇營,酌加裁減,其餉即加新練之隊。”[6]
李鴻章再三呼吁改革兵制,表明了他是中國近代化軍事改革的倡導者,他雖然提出了改革兵制的主張,但并未提出徹底廢除舊兵而僅僅要求進行有限的修補,“盡汰疲弱,厚給糧餉”,“革去分汛,化散為整,選用能將,勤操苦練”。實際執(zhí)行的結(jié)果是,部分綠營八旗名義上變成了練軍,而練軍在根本上并未脫離綠營八旗舊制,1874年也承認練兵“亦不可信”,此后仍未見其徹底廢止綠營八旗的主張。
在培養(yǎng)軍事人才方面,李鴻章提出兩種途徑:一是派大員出洋學習,或入院校,或入工廠和部隊受訓深造;二是國內(nèi)辦學發(fā)展近代軍事教育,并以此作為新型軍隊人才的主要來源。李鴻章深知清朝軍事制設和教育遠遠落后于西方,要開展近代化的軍事改革,必須從人才的培養(yǎng)入手。他提出要培養(yǎng)和選拔具有近代軍事知識和作戰(zhàn)能力之人來充實清軍軍官隊伍。他曾明確指出,腐敗怯懦的綠營將官不能勝任近代軍事,他要求打破清朝的祖制成規(guī),用新的標準來衡量選拔軍事人才。他認為新型軍事人才的最理想標準是“道貫中西”,既懂中國禮法,又掌握西方軍事技術(shù)、操法和戰(zhàn)法。然而傳統(tǒng)的八股取士無法招納此種人才。1880年他“參酌西國成規(guī)”,創(chuàng)辦了天津水師學堂,培養(yǎng)炮船、快船和鐵甲艦“管駕、大副、二副、管理輪機、炮位人員”。創(chuàng)設天津水師學堂,“開北方風氣之先,立中國兵船之本”,為中國近代海軍建設作出了貢獻。1882年他又設管輪學堂,專門培養(yǎng)輪機人員。1889年又奏請?zhí)碓O威海水師學堂。中法戰(zhàn)爭以后,李鴻章在加緊海防建設過程中,為提高淮軍素質(zhì),于1885年創(chuàng)辦天津武備學堂,由淮軍及北洋各軍中選調(diào)百余名及文員愿意習武者,入堂學習“西洋行軍新法”,聘請德國軍官李寶、崔發(fā)祿等充當教習,肄業(yè)一年期滿,“于西洋后膛各種槍炮、土本營壘及行軍布陣,分合攻守各法,必能通曉”。李鴻章還計劃建立“武備書院”,培養(yǎng)將才,“可備國家干城御侮之用”。因經(jīng)費不足,武備書院未能建立,可天津武備學堂卻培養(yǎng)出一批通曉西方“行軍制勝之方”的軍事干部,為20世紀初清政府編練新式陸軍提供了一批人才,北洋新軍將校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張懷芝、李純、田中玉、雷震春等都畢業(yè)于天津武備學堂。
洋務運動期間,西方軍事理論與著作被譯介到中國,主要有日本石井忠利的《戰(zhàn)法學》,德國來春支泰的《借箸籌防論略》、《炮概淺說》,康貝的《練兵新書》。據(jù)統(tǒng)計,1868年到清末,江南制造局翻譯的兵政與兵學類的書就有47種。西方軍事著作的翻譯,傳播了西方國家近代軍事思想。
李鴻章所提出的“變局論”中,具有難能可貴的時代與形勢危機感。他指出“歷代備邊,多在西北。其強弱之勢、主客之形,皆適相埒,且猶有中外界限。今則東南海疆萬余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麇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數(shù)國構(gòu)煽,實為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輪船電報之速,瞬息千里,軍器機器之精,工力百倍,炮彈所到,無堅不摧,水陸關隘,不足限制,又實為數(shù)千年未有之強敵!”[7]為此,他提倡引進西方的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主張開辦軍事工業(yè)與民用工業(yè),實行“兵戰(zhàn)與商戰(zhàn)并舉”。充實國防實力,在一定的國家經(jīng)濟與國防實力之上抵御外國的侵略。在國防建設方面,李鴻章提倡實行義務兵役制,進行軍事教育,弘揚民族的尚武精神。
在西方近代軍事文明的沖擊下,中國古老的軍事戰(zhàn)略思想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傳統(tǒng)的“重陸輕?!钡膽?zhàn)略方針的逐步改變,近代海軍的建立和海防體系的初步確立。“歷代備邊,多在西北”,傳統(tǒng)的中國以陸地為主要防線。1874年日本進攻臺灣,使清政府認識到日本將“為中國永久大患”。李鴻章趁此機會,提出了“練兵、簡器、造船、籌餉、用人、持久”等六條具體措施的“海防議”。堅決支持總理衙門和丁日昌關于建立新式海軍和配備近代化槍炮武器充實海防,還建議將沿江、沿海各省陸軍“認真選汰,一律改為洋槍炮隊”,并建議采用西法設立新式學校等一系列措施。清政府分別任命李鴻章、沈葆楨分別督辦北洋和南洋海防,又決定每年撥銀四百萬兩作為海防經(jīng)費,是為中國近代海軍的開端。1884年清政府設立海軍衙門,決定“懲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師為主”。到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建軍,裝備了7千噸級鐵甲巨艦2艘、2千噸級巡洋艦5艘,加上其他大小軍艦,共20多艘;南洋艦隊也擁有了二千噸級主力艦4艘,千噸級炮艦3艘;廣東、福建艦隊共有千噸級艦艇8艘。4支艦隊共計大小艦船80多艘,這支龐大的海軍,居當時世界第4位。19世紀80年代開始,清政府還以巨資修筑了旅順、威海、煙臺、吳淞、馬尾、黃埔等海防基地,裝備了最新式的克虜伯自動回轉(zhuǎn)射擊大炮,以及深水軍港、船塢等配套設施,使中國擁有了當時遠東規(guī)模最大的軍港、船塢、炮臺防御體系。
總之,李鴻章的軍事改革活動,在中國近代軍事變革運動中起到了積極作用。李鴻章倡導改良裝備和教育訓練,給19世紀60年代中國軍事所帶來的變化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沒有這一時期的裝備,訓練的變化也不可能有甲午戰(zhàn)爭后新的軍事制度和思想的出現(xiàn),然而他沒能往前一步,使中國的軍事改革長期停留在較低水平上,一定程度上延誤了近代化的良好時機。
[1]馮紹基.軍事近代化與中國革命[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P4.
[2]苑書義.李鴻章傳[M].人民出版社,1991,P113.
[3]夏東元.晚清洋務運動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P3.
[4]李鴻章.致總理衙門函《籌辦夷務始末》[M].
[5]夏東元.洋務運動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P82.
[6]孫志芳.李鴻章與洋務運動[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P8.
[7]中華文化通志編委會.中華文化通志《軍事學志》[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P11.
徐洪波(1973-),上海人,西南大學育才學院思想理論課教學部講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
201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