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心亮,智兆華,劉玉嶺,胡 軼,劉效巖,王立冉
(1.河北科技大學人事處,河北石家莊 050018;2.河北工業(yè)大學微電子技術(shù)與材料研究所,天津
300130;3.河北科技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18)
當今化學機械拋光的發(fā)展非常迅速[1]。在過去的3年里,化學機械拋光的設備需求增長了3倍,預計在未來的幾年里,化學機械拋光設備市場的增長率將會達到60%[2]?;瘜W機械拋光技術(shù)是最理想的和唯一可以實現(xiàn)全局平坦化的技術(shù)[3],化學機械拋光技術(shù)的發(fā)展將會直接影響集成電路的發(fā)展。隨著ULSI(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多層互連的發(fā)展,化學機械拋光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如拋光速率、碟形坑、表面粗糙度和平整度等。這些問題將會導致噪聲增大、電特性的破壞、RC(電阻電容)延遲的增加等問題。
在實驗中,將拋光頭置于拋光墊的上面,拋光液處于兩者的中間[4]。拋光示意圖見圖1。拋光頭和拋光墊按照一定的速度旋轉(zhuǎn),使用自動設備加入拋光液可以保證拋光的均勻性,運輸拋光液中的有效成分和維持成分的穩(wěn)定性。在化學機械拋光的過程中,SiO2顆粒的硬度和拋光片表面相差不多[5],表面既不會被劃傷,也不會失去光澤,并且化學機械拋光可以形成一個平整的表面,金屬缺陷也很少,短路和開路很少發(fā)生。
普林斯頓方程[5]是用最簡單的數(shù)學模型來描述化學機械拋光過程中的去除速率和其他參數(shù)之間的關(guān)系。
式中:Rp為去除速率;p為壓力;U為相對線速度;Kp為普林斯頓系數(shù)。
圖1 拋光示意圖Fig.1 Sketch map of polishing
實驗采用由蘭州蘭新通信設備集團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X62815-Ⅰ型單面拋光機;天津海倫晶片技術(shù)開發(fā)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型號為CP-P-32的拋光墊;所用拋光片(銅片)的純度為99.99%,厚度為600μm,直徑為5.08cm(2英寸)。
1)壓力
拋光壓力是化學機械拋光過程中最重要的參數(shù)。總的來說,壓力越高,拋光速率越快。但是實驗顯示過高的壓力會導致劃傷、彈性形變和應力損傷,如大的表面缺陷[6]。所以選擇拋光壓力是至關(guān)重要的。在相同實驗條件下,變化不同的拋光壓力,從0~0.2MPa,步長是0.04MPa。
2)流量
在相同實驗條件下采用不同的拋光液流量,范圍為40~200mL/min,步長為40mL/min,觀察拋光液流量對去除速率的影響。
3)拋光轉(zhuǎn)速
不改變其他條件,只分析改變拋光轉(zhuǎn)速的情況。在相同的條件下,采用不同的拋光轉(zhuǎn)速(10~60r/min),步長為10r/min,考察其影響。
4)磨料濃度
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改變硅溶膠濃度和去離子水的比例,配制不同磨料濃度的拋光液。
5)氧化劑
在相同條件下,使用不同濃度(以體積分數(shù)計)的H2O2,從0~3.5%,步長為0.5%,考察雙氧水濃度對銅去除速率的影響。
6)有機堿
在相同實驗條件下使用不同濃度的有機堿,其體積分數(shù)為0~3.5%,步長為0.5%,觀察有機堿對拋光速率的影響。
圖2 拋光速率與壓力的關(guān)系Fig.2 Effect of polishing downforce on removal rate
1)壓力
如圖2所示,當拋光壓力為0時,機械作用薄弱而化學反應強烈,拋光速率低。當增加壓力時,拋光液在拋光墊和拋光片之間起到了潤滑的作用,有效地在金屬表面反應。當拋光速率升高時,表面效果非常好;當壓力到達0.20MPa時,主要是直接的壓力作用,拋光速率繼續(xù)增加,但是拋光表面已經(jīng)有明顯劃傷?;谏鲜鰧嶒灒玫疆攭毫?.08MPa時,表面粗糙度達到0.225nm,見圖3。
2)流量
如圖4所示,拋光液流量小,機械作用占主導作用,摩擦力大,化學反應受限制,拋光速率低,表面易被劃傷。隨著流量的增加,去除速率逐漸增加,導致化學反應速率增加,機械研磨作用增加氧化劑和螯合劑參加化學反應的速率。同時,流量的增加導致反應產(chǎn)物能夠被及時帶走,不會將反應產(chǎn)物留在表面影響下一步的反應。當拋光液流量增大到200mL/min時,化學作用被限制,機械作用也隨之降低,拋光速率穩(wěn)定不變。綜合考慮后,選擇拋光液流量為200mL/min。
3)轉(zhuǎn)速
從圖5中可以看出,隨著轉(zhuǎn)速的增加,拋光速率也隨之增加。這主要是由于拋光盤轉(zhuǎn)速的增加,拋光液在表面的化學反應速率增加,從而提高了拋光速率;同時,相關(guān)的速率增加,加速了機械作用,而機械反應速率的增加,最終使銅的去除速率提高。綜合考慮后,選擇50r/min為最佳轉(zhuǎn)速。
4)磨料濃度(以體積分數(shù)計,下同)
磨料濃度與拋光速率的關(guān)系見圖6。由圖6可以看出,銅拋光速率是隨著磨料濃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磨料濃度越大,有效反應的磨料顆粒的數(shù)量越高,去除速率增加。當磨料濃度低于30%時,由于磨料濃度減小,化學作用減弱,機械劃傷將會出現(xiàn)。當磨料濃度高于50%時,銅表面劃傷明顯降低。但是過高的濃度很容易導致飛片,所以選擇50%為最優(yōu)磨料濃度。
5)氧化劑濃度(以體積分數(shù)計,下同)
當加入H2O2時,銅表面形成了Cu2O和CuO薄膜。銅表面形成的氧化薄膜較硬。表面薄膜的存在能夠減小銅表面的粗糙度和凹凸選擇性,因此增加了銅的去除速率。如圖7所示,隨著氧化劑濃度的增加,pH值降低。表面形成薄膜的速率增加,表面粗糙度減小。綜合考慮去除率和粗糙度,選擇氧化劑濃度為3.0%。
圖3 壓力為0.08MPa時表面粗糙度Fig.3 Roughness in pressure of 0.08MPa
6)有機堿濃度(以體積分數(shù)計,下同)
拋光速率與有機堿濃度的關(guān)系見圖8。從圖8中可以看出,隨著有機堿濃度的增加,銅的拋光速率增加,當達到2.5%時,拋光速率下降。這是因為拋光液中H2O2作為氧化劑,銅表面鈍化層結(jié)構(gòu)和組成在不同pH值時不同。在低pH值時,銅表面鈍化層容易滲透多孔的Cu2O層;在高pH值時,致密的CuO薄膜能夠阻擋銅向基底擴散。根據(jù)波拜圖,銅氧化Cu-H2O系統(tǒng)在高pH值時,致密的CuO薄膜能夠阻擋銅向基底擴散。根據(jù)波拜圖,銅氧化Cu-H2O系統(tǒng)在pH值為2~4時熱力學性質(zhì)不穩(wěn)定。所以隨著有機堿濃度不斷增加,pH值升高,鈍化層薄膜增加,拋光速率下降。綜合考慮去除率和粗糙度,選擇有機堿濃度為2.0%。
通過對磨料濃度、氧化劑濃度以及拋光壓力、轉(zhuǎn)速、拋光液流量的研究,得出了最優(yōu)的工藝條件:壓力為0.08 MPa,轉(zhuǎn)速為50r/min,流量為200mL/min,磨料濃度為50%,氧化劑濃度為3.0%,有機堿濃度為2.0%。
圖8 拋光速率與有機堿濃度關(guān)系Fig.8 Effect of organic alkali concentration on removal rate
[1] 張楷亮,劉玉嶺,王 芳.ULSI硅襯底的化學機械拋光[J].半導體學報(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2004,25(1):115-119.
[2] LIN J Y,WEST A C,WAN C C,et al.Evaluation of post-Cu CMP cleaning of organic residues using microfluidic device[J].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2008,10(5):677-680.
[3] CHAN C H,CHEN J K,CHANG F C.In situ characterization of Cu CMP slurry and defect reduction using IR thermal camera[J].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2004,75(3):257-262.
[4] GOTTFRIED K,SCHUBERT I,SCHULZ S E,et al.Cu/barrier CMP on porous low-Kbased interconnect schemes[J].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2006,83(11/12):2 218-2 224.
[5] SEAH C H,YOU G Z,WANG S R,et al.Impact of electroplated copper thickness on copper CMP and Cu/CoralTMBEOL integration[J].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2005,81(1):66-74.
[6] ZEIDLER D,PLTNER M,DRESCHER K.Endpoint detection method for CMP of copper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J].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2000,50(1/4):411-416.
[7] 王鵬飛,張 衛(wèi),王季陶.用作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低k材料的有機薄膜[J].微電子技術(shù)(Microelectronic Technology),2000,28(1):31-35.
[8] 龐雪蕾,唐芳瓊.利用廉價硅酸鹽為硅源合成微米級球形介孔二氧化硅[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31(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