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捷,杜方平
(西安航天發(fā)動機廠,陜西西安 710100)
誘導輪技術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以及民用渦輪泵中,作用是提高渦輪泵的抗氣蝕性能。采用誘導輪和離心輪組成的泵機組,可使渦輪泵轉速大幅提高,不僅減小了渦輪泵的尺寸和質(zhì)量,提高了渦輪泵的性能,而且由于泵抗氣蝕性能的提高,渦輪泵可以在入口壓力較低的情況下穩(wěn)定可靠地工作。
氣蝕是造成渦輪泵出現(xiàn)故障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了防止泵在工作過程中發(fā)生氣蝕,最有效的方法是在離心泵前增加一個誘導輪。誘導輪的抗氣蝕性能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誘導輪作為與泵的進口裝置直接相連的部件,本身應具有良好的抗氣蝕性能;二是誘導輪能對進口液流進行預旋和預增壓,改善離心輪部分的進口條件,增強離心輪的抗氣蝕性能。
由于泵機組抗氣蝕性能在一定程度上主要取決于誘導輪性能,因此誘導輪的設計、加工尤為重要。誘導輪加工中的關鍵技術是葉片的銑削,銑削葉片時,刀具中心若與誘導輪軸線移距不適當,加工出的誘導輪葉片會產(chǎn)生根切、頂切現(xiàn)象,降低誘導輪葉片強度,影響泵的抗氣蝕性能。所以,有必要對誘導輪葉片加工中的刀具移距進行研究。
氣蝕現(xiàn)象是指在液體流動系統(tǒng)中,當液體靜壓低于該處溫度下液體的飽和蒸氣壓時,液體將發(fā)生沸騰,生成蒸氣泡。如果這些氣泡隨液流流向高壓區(qū),由于該處壓力大大超過該溫度下液體的飽和蒸氣壓,這時氣泡將產(chǎn)生劇烈的凝結,氣泡突然消失。液體的沸騰和蒸氣泡的突然凝結均以很高的速度進行,于是產(chǎn)生局部水擊,局部壓力可達幾十甚至幾百兆帕,水擊的頻率可以達到每秒幾千次甚至幾萬次,并伴隨著振動和噪聲。
在離心泵中,氣蝕現(xiàn)象是在進口壓力較低的情況下發(fā)生的,雖然這時泵進口壓力還大于該液體溫度下的飽和蒸氣壓,但由于液體流過葉片進口邊緣時,像流過任何型面一樣會形成低壓區(qū),對于離心泵,當具有正攻角時,其低壓區(qū)發(fā)生在葉片進口部分的背面,流速越大,則靜壓越低,在進口邊上離軸線最遠的點速度最大,當該處靜壓低于推進劑溫度下的飽和蒸氣壓時,就會發(fā)生氣蝕現(xiàn)象。在泵發(fā)生氣蝕后,離心輪表面受到局部水擊,一定時間后零件表面開始遭受破壞。當氣蝕現(xiàn)象嚴重時,會導致泵的振動加劇,噪聲增大,泵的流量和揚程劇烈下降,甚至有可能導致泵體結構遭受嚴重破壞[1]。
誘導輪的葉片上窄下寬且根部有圓角,整體形狀呈螺旋結構。因此,為使誘導輪加工出的型面、葉根圓角與設計圖紙完全相符,必須使銑刀相對于零件軸線有一個合適的移距,移距過大或過小,都會使加工出的葉片產(chǎn)生頂切或根切現(xiàn)象。
圖1所示為左旋誘導輪當移距e=0時的情況:
如圖1所示,在e=0時,銑刀若銑到葉頂處時,葉片其它部位,尤其是葉根處已經(jīng)銑到一部分葉型,即發(fā)生根切現(xiàn)象。同理,當移距e過大時,將發(fā)生頂切現(xiàn)象。誘導輪加工中產(chǎn)生根切和頂切現(xiàn)象后,誘導輪葉片強度和抗氣蝕性能將大幅降低。
理論上講,必須將刀具移到葉片的法向平面上,才能加工出完全符合圖樣要求的葉形,即讓葉頂與葉根處的螺旋線與刀具同時相切,也就是說,移距的大小與誘導輪的結構參數(shù)相關,銑加工誘導輪葉片時,銑刀與零件的對應關系見圖2所示。
誘導輪按導程不同,可分為等螺距誘導輪和變螺距誘導輪。
2.2.1 等螺距誘導輪刀具移距的確定
如圖3所示,為了使加工出的葉片不產(chǎn)生根切或頂切現(xiàn)象,必須讓葉頂處和葉根處的螺旋線與刀具共同相切。
移距計算公式的推導:
如圖3所示,在三角形△OCD中
螺旋升角的計算公式:
式中:S為誘導輪導程。
將式(2),(3),(4)代入式(1)中,得出刀具移距的計算公式:
2.2.2 變螺距誘導輪刀具移距的確定
對于變螺距誘導輪,根據(jù)設計給出的導程等特性參數(shù),按等螺距誘導輪移距的計算方法,計算出每個程序段的銑刀移距值e,再求得增量△e即可。
移距值得出后,根據(jù)誘導輪需要銑削的葉片是工作面或非工作面,將移距前面加±符號。
誘導輪加工工序安排的原則為:零件的熱處理工序應安排在粗車和精車之間,銑鍵槽工序應安排在加工葉片之前,動平衡工序最后完成。誘導輪加工工藝流程如圖4所示。
誘導輪是由棒料或鍛件切削加工制成的。主要加工部位是葉片型面,一般采用銑削的方法在立式銑床或數(shù)控加工中心上完成,銑加工誘導輪前,應設計制作專用裝夾心軸和專用銑刀,確保加工出的誘導輪型面與葉根圓角與設計圖紙完全相符。在普通立銑床上加工誘導輪時,需要根據(jù)誘導輪導程,銑床絲杠螺距和分度頭定數(shù)計算掛輪比,確定交換齒輪的齒數(shù),掛輪比i的計算方法如下[2]:
Z1,Z2,Z3和Z4為4個交換齒輪的齒數(shù);40為分度頭的定數(shù);6為絲杠螺距;S為誘導輪的導程。
根據(jù)上式計算出來的齒輪齒數(shù)應是機床常用的齒輪。
在某型號液體火箭發(fā)動機渦輪泵研制中,誘導輪為等螺距誘導輪,與其它型號渦輪泵的誘導輪相比較,其導程小、葉片薄、剛性較差,為保證葉片加工強度,防止頂切或根切,加工難度更大。誘導輪的加工流程按圖4所示流程進行,葉片的銑削在數(shù)控加工中心上進行,根據(jù)產(chǎn)品結構設計制作了專用刀具,根據(jù)誘導輪及專用銑刀尺寸,按公式(5)計算得出了銑刀中心與誘導輪軸線移距為0.91 mm,銑削葉片加工工藝參數(shù)見表1。
按表1所述的工藝參數(shù)加工出的誘導輪,尺寸檢測結果與設計圖紙尺寸完全相符,檢測結果見表2。
表1 加工中心銑葉型工藝參數(shù)Tab.1 Blade milling parameters of machining center
表2 誘導輪加工后檢測結果Tab.2 Inspection results of inducer machined with proposed process and parameters
表3 渦輪泵參加水力試驗結果Tab.3 Results of hydraulic test for turbopump
產(chǎn)品參加水力試驗考核,各項參數(shù)測試均滿足設計要求,試驗結果見表3。產(chǎn)品最終通過了地面熱試車考核。
本文所述的加工誘導輪時銑刀的移距計算公式和加工方法,已在科研生產(chǎn)中得到了應用,經(jīng)過渦輪泵水力試驗和發(fā)動機地面熱試車及飛行考驗成功,產(chǎn)品和工藝方法得到了驗證,由此表明該工藝方法正確、可靠,可推廣應用于航空、航天以及民用渦輪泵誘導輪的加工之中。
[1]朱寧昌,董錫鑒,馬貽侯,等.液體火箭發(fā)動機設計[M].北京:宇航出版社,1994.
[2]黃春峰,賴傳興,陳樹全.現(xiàn)代特種加工技術的發(fā)展[J].航空精密制造技術,2001(6):14-20.
[3]伊克敏,朱元,林中岳,等.發(fā)動機制造技術[M].北京:宇航出版社,1991.
[4]關醒凡.現(xiàn)代泵技術手冊[M].北京:宇航出版社,1996.
[5]李華.機械制造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關醒凡.泵的理論與設計 [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87.
[7]鄭修本.機械制造工藝學 [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9.
[8]丁希寧,梁武科.等螺距誘導輪的理論分析與數(shù)值模擬[J].甘肅:機械研究與應用,2009(1):41-43.
[9]郭曉梅,李增芳,王鐵流,等.基于Pro/E誘導輪三維造型的研究與應用[J].黑龍江:煤礦機械,2009(3):174-176.
[10]郭曉梅.污水泵CAD、三維造型及流場分析一體化[D].鎮(zhèn)江:江蘇大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