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穎,白 爽,孫麗麗,叢憲玲*
(1.吉林省腫瘤醫(yī)院頭頸外一科,吉林 長春130012;2.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皮膚科,吉林 長春130033)
皮膚腫瘤是皮膚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皮膚腫瘤大體上可分為良性和惡性兩大類。生長于頭面部的皮膚腫瘤因其影響外觀和美容從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而老年人又是皮膚腫瘤的好發(fā)年齡段,所以更應該引起足夠重視?,F(xiàn)將我院2001-2009年來診治的老年人頭面部皮膚腫瘤臨床分析報告如下。
72例老年人頭面部皮膚腫瘤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29例,男女比例1.48:1,年齡最大者82歲,最小60歲,平均年齡71歲。病程最長22年,最短3個月,平均病程11年。所有患者均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
72例老年患者中良性腫瘤26例,占36.1%。惡性腫瘤46例,占63.9%。良性腫瘤的類別分別為痣細胞痣14例,脂溢性角化5例,皮脂腺痣5例,毛發(fā)上皮瘤1例。惡性腫瘤類別分別為基底細胞癌(BCC)27例,鱗狀細胞癌(SCC)19例,Bowen病(BD)1例。72例老年人頭面部腫瘤的發(fā)病部位見表1。
表1 72例老年人頭面部腫瘤的發(fā)病部位(單位:例)
25例老年人頭面部良性腫瘤患者中22例采取手術切除,3例未予治療。治療后1年隨訪,除3例未予治療者外無一例復發(fā)。47例頭面部惡性腫瘤患者中25例采用外科手術治療,15例采用外科手術配合光動力療法,7例單獨使用光動力療法。治療后1年隨訪,除1例患者死于糖尿病,1例死于心梗外,其余無1例復發(fā)。
皮膚腫瘤的發(fā)病部位以頭面部及軀干臀部多見[1]。而老年人皮膚耐受能力下降,由于機械性摩擦、日光照射、毒物污染等原因,更容易引起感染,甚至惡變[2]。從本文的統(tǒng)計結果看老年人頭面部皮膚腫瘤中大多數(shù)為惡性腫瘤,少數(shù)為良性腫瘤,與國內有關統(tǒng)計不太相同[3],這可能與我院是腫瘤醫(yī)院,很多病人都是外院取完病理后再到我院手術有關。
本文中所統(tǒng)計的老年人頭面部良性皮膚腫瘤中以痣細胞痣最為常見,這可能是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對該病有更加強烈治療愿望的結果。提倡對于顏色較深,面積較大,近期迅速增大或伴有瘙癢等自覺癥狀的痣細胞痣予以手術切除,必要時做皮膚病理以明確診斷。
本文中所統(tǒng)計的47例老年人頭面部惡性皮膚腫瘤分別為基底細胞癌(BCC)27例,鱗狀細胞癌(SCC)19例及Bowen病(BD)1例。惡性皮膚腫瘤的發(fā)生可能與長期日曬有關,因此好發(fā)于年長者的暴露部位,如頭面部。本文中的47例頭面部惡性腫瘤患者的平均年齡為72歲,有3例曾常年從事戶外工作,1例有特殊化學物質接觸史。對于皮膚惡性腫瘤患者來說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就是外科手術切除,外科手術切除的優(yōu)勢在于能一次性徹底切除腫瘤創(chuàng)面且愈合快[4],但一定要充分的考慮到老年患者的耐受程度。近年來鹽酸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ALA-PDT)已經(jīng)成為治療皮膚惡性腫瘤的一項新興的前沿技術,并且已經(jīng)取得了顯著的成效。ALA-PDT光動力療法有較好的美容效果,研究認為與其他治療方法相比,它是一種用于治療早期皮膚癌癥如BD的更好的保守方法[5]。
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提高,頭面部皮膚腫瘤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它不僅影響外觀使患者產(chǎn)生心里陰影,還可能造成局部或全身癥狀,嚴重者還會危及人類生命,而老年人又是皮膚腫瘤的好發(fā)人群且多伴有機體其他部位病變,所以對于該病的及時正確診斷及治療顯得尤為重要。頭面部屬于暴露部位,對于該處發(fā)生的皮膚腫瘤的治療不僅要考慮到治療的徹底性,而且要盡量做到美觀,這些特殊性就要求我們醫(yī)務工作者必須要權衡利弊,根據(jù)不同患者的不同情況制定出最為恰當?shù)闹委煼桨浮?/p>
[1]王景權,陳 茜,王亞萍,等.75例皮膚腫瘤臨床分析[J].皮膚病與性病,2004,26(2):6.
[2]王勇炫,曾赤佳,張 雄,等.老年人皮膚腫瘤20例臨床病理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0,16(25):9.
[3]魏宇佳,宋守榮,廖 躍,等.197例老年皮膚病變活檢分析[J].貴州醫(yī)藥,1994,18(6):522.
[4]萬春雷,孫傳壽,曾招林.頭面部較大皮膚腫瘤的手術切除加成形術治療[J].贛南醫(yī)學院學報,2002,22(3):282.
[5]Toshio Hasegawa,Yasushi Suga,Yuki Mizuno,et al.Efficacy of photodynamic therapy with topical 5-aminolevulinic acid using intense pulsed light for Bowen's disease[J].Journal of Der matology,2010,37: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