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偉, 潘月軍, 程曉霞, 張登峰
(黑龍江科技學(xué)院 資源與環(huán)境工程學(xué)院,哈爾濱 150027)
接種污泥對好氧污泥顆粒化影響的實驗研究
宋志偉, 潘月軍, 程曉霞, 張登峰
(黑龍江科技學(xué)院 資源與環(huán)境工程學(xué)院,哈爾濱 150027)
為了加快污泥顆?;M程,在氣升式內(nèi)循環(huán)序批反應(yīng)器中,取普通絮狀活性污泥和在絮狀污泥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好氧顆粒污泥分別為接種污泥,進行好氧顆粒污泥的培養(yǎng),探討其對污泥顆粒化速度及生物降解性能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接種污泥中適量添加顆粒污泥能使顆粒成熟時間由 35 d縮短為 28 d,縮短了反應(yīng)器啟動時間,培養(yǎng)的成熟顆粒污泥具有較好的沉降性能和降解性能,SV I穩(wěn)定在 36 mL/g左右,沉降速度達 36.23 m/h,COD、氨氮和總磷的去除率分別達到97.86%、90.23%、89.60%。
好氧顆粒污泥;接種污泥;絮凝細菌;氣升式內(nèi)循環(huán)序批反應(yīng)器
Abstract: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promote granulation process by cultivating the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out of two kinds of inoculation sludge in sequencing batch airlift reactor(SBAR),namely conventional activated sludge and seeding sludge with a certain proportion of aerobic granular sludge.The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inoculation sludge on granulation rate and biodegradability properti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ight addition of some granular sludge to inoculation sludge allows the mature t ime of granules to be reduced from 35 d to 28 d,thus shortening the setup time of reactor,yields a better settling and degradation performance in the mature granular sludge,and gives SV I of around 36 mL/g,settling velocity of 36.23 m/h,and the COD,NH4+-N,TP removal rate ofmature granular sludge of 97.86%,90.23%and 89.60%respectively.
Key words:aerobic granular sludge;inoculation sludge;flocculant bacterium;sequencing batch airlift reactor(SBAR)
在 20世紀 90年代初,好氧顆粒污泥的特性引起了國內(nèi)外學(xué)者的重視,同時好氧顆粒污泥的形成機理與特性的研究取得了明顯的進展[1]。好氧顆粒污泥是通過微生物的自凝聚而形成的一種特殊形式的生物膜,與傳統(tǒng)的絮狀活性污泥相比,其生物結(jié)構(gòu)規(guī)則致密、耐沖擊負荷、剩余污泥產(chǎn)量少、沉降性能良好、微生物濃度高,且具有同步硝化反硝化[2-3]、生物除磷[4]等方面的能力。
好氧顆粒污泥的形成可采用普通的絮狀活性污泥為接種污泥[5-7],還可直接采用厭氧顆粒污泥進行馴化[8]。盧然超等[9]利用厭氧顆粒污泥培養(yǎng)出具有除磷特性的好氧顆粒污泥。Erguder等[10]以厭氧好氧混合污泥作為接種污泥培養(yǎng)混合顆粒污泥獲得了成功,但是在 UASB反應(yīng)器中厭氧顆粒的形成時間約為 2~8月[11],宋志偉等[12]以普通的絮狀活性污泥為接種污泥培養(yǎng)出的好氧顆粒污泥,在SBAR反應(yīng)器中的形成時間約為 1.5~3月[12-16]。相對較長的啟動時間限制了顆粒污泥的應(yīng)用。為此,很多研究者探討縮短接種污泥啟動時間的途徑。如 Jiang等[17]報道,反應(yīng)器在 Ca2+100 mg/L條件下運行,顆粒污泥形成時間從不加 Ca2+的 32 d縮短至16 d。廖青等[18]在 SBR中采用普通活性污泥、部分好氧顆粒污泥 (好氧顆粒污泥占投加污泥總量的15%)和部分厭氧顆粒污泥分別作為接種污泥培養(yǎng)好氧顆粒污泥,在反應(yīng)器內(nèi)預(yù)先投加部分好氧顆粒污泥的方法,使普通活性污泥在短時間內(nèi) (20 d)快速顆粒化。宋志偉等[19]在 SABR培養(yǎng)中認為投加10 mL/L絮凝細菌時好氧顆粒污泥的形成速度較快同時具有較好的疏水性,顆粒形成時間由未投加的42 d縮短為 35 d。
筆者利用 SBAR反應(yīng)器培養(yǎng)好氧顆粒污泥,以普通絮狀活性污泥和添加了一定比例的好氧顆粒污泥為接種污泥,在水力停留時間為 6 h、表面氣流為3.2 cm/s、有機負荷為 3.0 kg/(m3·d)的條件下[15-16],探討污泥顆粒化速度與過程、生物降解性能及去除效果,為進一步研究好氧顆粒污泥在污水處理工程中的應(yīng)用奠定基礎(chǔ)。
1.1 實驗裝置
實驗采用自制氣升式內(nèi)循環(huán)序批反應(yīng)器 (圖 1)。反應(yīng)器為有機玻璃圓柱體 (有效容積 V為 4.0 L),高徑比 (H/D)約為 15,其中,外管內(nèi)徑 8 cm,高 120 cm,內(nèi)管內(nèi)徑 6 cm,高 90 cm,出水口距底部 50 cm。反應(yīng)器進水、曝氣、沉降、排水等各階段時間根據(jù)實驗需要設(shè)定,由 PLC實現(xiàn)自動控制。該裝置采用氣泵和曝氣頭供氣。曝氣頭設(shè)在反應(yīng)器底部,由氣體轉(zhuǎn)子流量計控制曝氣量。反應(yīng)器采用水浴加熱控溫。每周期的進出水由潛水泵和排水泵控制。進水量由轉(zhuǎn)子流量計控制。
圖 1 SBAR實驗裝置Fig.1 SBAR installation
1.2 運行方式
以動態(tài)連續(xù)實驗為主,運行時間為 35 d,實驗條件見表 1。
表 1 實驗條件Table 1 Exper imental conditions
每個循環(huán)周期為 6 h[15]。時間控制為:進水時間10 min,排水 5 min,閑置時間 10 min;沉淀時間第 1周15min,第 2周 10min,第 3周后 5min;曝氣時間第 1周320min,第 2周 325min,第 3周后 330min。
1.3 實驗用水
實驗用水采用模擬城市生活污水,組成如表 2所示。實驗所用藥品均為分析純。
表 2 模擬城市生活污水成分Table 2 Constitutes of synthetic domestic wastewater
1.4 接種污泥
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投加絮凝劑或絮凝細菌是促使微生物固定的有效方法。宋志偉等[19]在SBAR反應(yīng)器處理低濃度模擬生活污水的啟動運行過程中,發(fā)現(xiàn)適量投加絮凝細菌能促進好氧顆粒污泥的形成,并確定絮凝細菌最佳投加量為 10 mL/L,每運行一周投加一次絮凝細菌,共投加四次;培養(yǎng)出的好氧污泥疏水性好,顆?;俣瓤?顆粒形成時間由未投加絮凝細菌時的 42 d縮短為 35 d;SV I穩(wěn)定在40mL/g左右,沉降速度達 36.23 m/h,COD、氨氮和總磷的去除率分別達到 97.14%、84.49%、87.59%。
絮凝細菌取自哈爾濱工業(yè)大學(xué)城市水資源與水環(huán)境國家重點實驗室。該絮凝細菌主要為 Devosia hwasunensisstrain HST2-16T(α-proteobacterium)和 Tetrasphaera elongate(Actinobacteria),相對分子質(zhì)量 4.79×105,能夠分泌較多的胞外多糖,多糖質(zhì)量分數(shù)約占 85.82%。
絮凝細菌投加方式:R1反應(yīng)器在投加接種污泥運行的同時加入絮凝細菌,此后每運行一周投加一次絮凝細菌,共投加 4次。
好氧顆粒污泥投加方式:R2反應(yīng)器在 R1條件下同時投加 20%成熟的好氧顆粒污泥,只在啟動期投加一次。
接種污泥:R1中接種原泥取自哈爾濱市文昌污水處理廠二沉池,呈絮狀深灰黑色;R2中投加的成熟好氧顆粒污泥培養(yǎng)條件見表 1中 R3,污泥特性見表3。
表 3 接種污泥特性Table 3 Characteristics of seeding inoculum
1.5 分析項目及方法
COD、NH+4-N、TP、MLSS、SV和 SV I指標采用標準方法測定[20];顆粒污泥的粒徑分布利用標準篩分法[21]測定;顆粒污泥的沉降速度測定方法參照文獻[22];顆粒污泥的形態(tài)采用電子顯微鏡 (German,Leica DM1000)觀察;Zeta電位采用微電泳儀 (China,JS94J3)測定。
2.1 好氧顆粒污泥的形成過程
在 R1、R2分別運行 7、21、28、35 d時取反應(yīng)器內(nèi)污泥于 Leica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結(jié)果如圖 2所示。
圖 2 污泥形態(tài)變化Fig.2 M orphology of aerobic granules
由圖 2可見,運行 7 d后,R1反應(yīng)器中沉降性能差、結(jié)構(gòu)松散的污泥不斷被排出,污泥由深灰黑色變?yōu)闇\灰色,顆粒污泥持續(xù)增多;運行 21 d后,反應(yīng)器中顆粒污泥不斷長大,輪廓清晰、表面光滑的淺黃色顆粒明顯增多,其外圍存在大量的黃褐色物質(zhì);運行28 d后,反應(yīng)器中已經(jīng)明顯形成較大的顆粒污泥;運行 35 d后,反應(yīng)器中顆粒污泥 SV I為 36.83 mL/g,最大沉降速度為 35.57 m/h,出水 COD、氨氮、TP質(zhì)量濃度趨于穩(wěn)定。這說明好氧顆粒污泥己基本成熟。
R2投入運行時,可觀察到深灰黑色的普通活性污泥與黃色的好氧顆粒污泥均勻的混合于反應(yīng)器中。反應(yīng)器運行 7 d后,污泥顏色由淺灰黑色變?yōu)闇\黃色,投入的好氧顆粒污泥周圍纏繞著很多的絲狀菌;21 d后,反應(yīng)器中出現(xiàn)了大量橢球狀的淺黃色污泥顆粒;運行 28 d后,反應(yīng)器中好氧顆粒污泥已基本成熟,SV I為 35.16 mL/g,沉降速度最大值為36.23 m/h。
可見,與 R1相比,R2中顆粒污泥的沉降性能及形成速度均較好。晶核假說原理認為顆粒污泥在晶核基礎(chǔ)上,投加的好氧顆粒污泥可作為微生物生長的載體,不斷發(fā)育,最終逐步成長為成熟的顆粒污泥。通過顯微鏡觀察,圖 2顯示初期分散、凝聚性差的接種污泥運行一段時間后顆粒污泥內(nèi)部晶核顏色較深,剛形成的晶核和成熟的晶核基本都為球形或者橢球形,絮狀污泥逐漸消失,污泥成團很好且比較密實,此結(jié)構(gòu)使其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表明顆?;Ш诵纬?。成熟晶核表面比剛形成的晶核表面更加光滑。由此,在 R2中投加的好氧顆粒污泥確實提供了一個有效載體,使微生物以晶核為載體聚集生長,最后形成了粒徑較大的好氧顆粒污泥。
絲狀菌假說原理認為小顆粒逐步形成大顆粒。Beun等[23]以普通活性污泥為接種污泥。好氧顆粒污泥反應(yīng)器中含有大量真菌顆粒,這種顆粒不穩(wěn)定,容易解體成碎片;隨后生成的顆粒主要由細菌組成,含有部分絲狀菌。從圖 2e可以觀察到好氧顆粒污泥表面有絲狀菌交織成的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絲狀菌的自纏繞構(gòu)成了好氧顆粒污泥的外框架。
胞外多聚物假說原理認為顆粒污泥的聚集則是由于胞外多聚物的架橋作用。Zeta電位的變化表明,預(yù)先投加的部分好氧顆粒污泥提高了種泥內(nèi)的細胞的 EPS含量,從而改善了顆粒的疏水性能,最終快速形成好氧顆粒污泥。由表 4可知,R1、R2中污泥的 Zeta電位都呈明顯增加的趨勢,由細胞表面疏水性假說可知,表面疏水性的增加,減小了顆粒間的靜電斥力,使其更易產(chǎn)生碰撞接觸凝聚成核??梢?投放成熟的顆粒污泥為加速顆粒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表 4 反應(yīng)器中好氧顆粒污泥的 Zeta電位變化Table 4 Zeta potential change of aerobic granules in reactors
2.2 好氧顆粒污泥的粒徑分布
每 7 d通過標準篩分法對 R1、R2反應(yīng)器內(nèi)污泥顆粒粒度進行分析。反應(yīng)器運行 14、28 d粒度分析結(jié)果如圖 3所示。
圖 3 好氧顆粒污泥粒徑分布Fig.3 Size distribution of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in reactors
從圖 3a可見,運行 14 d后 R1反應(yīng)器內(nèi) d<0.2 mm的污泥占總污泥量的百分比約為 73%,其最大粒徑達到 1.5 mm;R2反應(yīng)器內(nèi) d<0.2 mm的污泥占總污泥量的百分比小于 58%,d≥0.2 mm的顆粒污泥數(shù)量明顯高于 R1,可見 R2反應(yīng)器內(nèi)污泥的成粒效果好于 R1。由圖 3b可見,運行 28 d后,R1、R2中 d≥0.2 mm的顆粒分別提高至 45%、53%,R2反應(yīng)器中粒徑在 0.2~0.8 mm的顆粒的百分含量仍高于 R1。這說明 R2中污泥的顆?;Ч^好,投入成熟好氧顆粒污泥對污泥的顆?;鸬搅朔e極作用。
2.3 好氧顆粒污泥的降解效果
反應(yīng)器運行過程中,每 7 d對 R1、R2進出水進行一次檢測,反應(yīng)器進水 COD、氨氮和總磷質(zhì)量濃度分別控制在 1 500、85、10 mg/L左右,運行期間COD、氨氮、總磷的去除效果如圖 4所示。
由圖 4a所示,反應(yīng)器 R1、R2運行 7 d后,COD去除效果均較為穩(wěn)定并成上升趨勢,但是 R2中COD去除效率高于 R1。這是因為含有顆粒污泥的接種污泥單位體積內(nèi)微生物致密,含量相對較高,利于去除廢水中的 COD。運行 35 d后,R2中 COD去除率比 R1稍高,分別超過 95.62%和 97.86%。
由圖 4b所示,反應(yīng)器 R1、R2運行 7 d后,氨氮的去除率均呈上升趨勢,反應(yīng)器 R2內(nèi)的去除效率較好,已達到 72.32%。隨著反應(yīng)器的繼續(xù)運行,氨氮的去除率仍呈上升趨勢,運行 35 d后,反應(yīng)器 R1、R2中氨氮的去除率分別達到 88.32%、90.23%。可見,污泥培養(yǎng)過程中 R2對氨氮的去除效果較好。其原因是較大顆粒外部的溶解氧在進入顆粒內(nèi)部時受傳質(zhì)阻力影響,在顆粒內(nèi)部形成缺氧好氧交替的環(huán)境,提高了氨氮的去除效果。
圖 4 好氧顆粒污泥的 COD、氨氮、總磷的去除效果Fig.4 Removal rate of COD,NH+4-N and TP in reactors
由圖 4c示,反應(yīng)器 R1、R2對總磷的去除效果始終較為穩(wěn)定,運行 35 d后分別達到 86.15%、89.63%。隨著顆粒的不斷長大,顆粒內(nèi)部形成厭氧缺氧環(huán)境,從而提供了更好的除磷環(huán)境,TP的去除率也隨之提高。同時,適量投加絮凝細菌可以提高顆粒污泥對總磷的去除效果,這是絮凝細菌對顆粒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促進了聚磷菌的生長繁殖。
(1)以添加了 20%的好氧顆粒污泥的絮狀污泥為接種污泥,培養(yǎng)的成熟顆粒污泥具有較好的沉降性能和降解性能,SV I穩(wěn)定在 36 mL/g左右,沉降速度達 36.23 m/h,顆粒形成時間由未投加好氧顆粒污泥時的 35 d縮短為 28 d。投加一定比例的成熟好氧顆粒污泥加速了污泥顆?;倪M程。
(2)投加部分好氧顆粒污泥縮短了反應(yīng)器啟動時間,污泥的粒徑相對較大。運行 28 d后,R2中d>0.2mm的顆粒分別達到 53%,明顯高于 R1中的45%。
(3)R2中成熟顆粒污泥對 COD、氨氮以及總磷的去除效率分別達到 97.86%、90.23%、89.60%,比 R1的 95.62%、88.32%、86.15%略有提高。
[1] L IU Y U,T AYJ H.The essential role of hydrodynamic shear force in the for mation of biofilm and granular sludge[J].Warter Research,2002,36(7):1 653-1 665.
[2] BEUN J J,HEI JNEN J J,vanLOOS DRECHTM CM.N-removal in a granular sludge sequencing batch airlift reactor[J].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2001,75(1):82-92.
[3] 史云祥,阮文權(quán),顧 強.同步硝化反硝化好氧顆粒污泥脫氮過程條件研究[J].江蘇環(huán)境科技,2004,17(2):18-20.
[4] 謝 珊,李小明,曾光明,等.好氧顆粒污泥的性質(zhì)及其在脫氮除磷中的應(yīng)用[J].環(huán)境污染治理技術(shù)與設(shè)備,2003,4(7):70-73.
[5] MOYB Y P,T AYJ H,T OH S K,et al.High organic loading influences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erobic sludge granules[J].Lett ApplMicro,2002,34(6):407-412.
[6] 張 雯,鄧 風(fēng),何超群,等.不同類型反應(yīng)器好氧顆粒污泥培養(yǎng)過程研究[J].工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10,36(9):23-25.
[7] 楊國靖,史 興,周吉娜,等.同步脫氮除磷好氧顆粒污泥的特性及其反應(yīng)過程[J].浙江萬里學(xué)院學(xué)報,2009,22(2):67-71.
[8] 楊 麒,李小明,曾光明,等.SBR系統(tǒng)中同時硝化反硝化好氧顆粒污泥的培養(yǎng)[J].環(huán)境科學(xué),2003,24(4):94-98.
[9] 盧然超,張曉健,張 悅,等.S BR工藝污泥顆粒化對生物脫氮除磷特性的研究[J].環(huán)境科學(xué)學(xué)報,2001,21(5):577-58l.
[10] ERGUDER T H,DEM IRER GN.Investigation of granulation of a mixture of suspended anaerobic and aerobic cultures under altemating anaerobic/microaerobic/aerobic conditions[J].Process Biochemistry,2005,40(12):3 732-3 741.
[11] L IU Y,XU H L,SHOU K Y,et al.Anaerobic granulation technology forwastewater treatment[J].World J MicrobiolBiotechnol,2002,18(2):99-113.
[12] 宋志偉,梁 洋.好氧顆粒污泥的培養(yǎng)及其性能[J].黑龍江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2008,18(3):164-167.
[13] L IU Y,L IU YQ,WANG ZW,et al.Influence of substrate surface loadingon the kinetic behaviorof aerobic granules[J].Appl MicrobiolBiotechnol,2005,67(4):484-488.
[14] SU K Z,YU H Q.Form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erobic granules in a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treating soybean processing wastewater[J].Environ Sci Technol,2005,39:2 818-2 827.
[15] SONG ZW,REN N Q,ZHANG K,et al.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erobic granulation in sequencing batch airlift reactor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9,21(3):273-278.
[16] 宋志偉,梁 洋,任南琪.有機負荷對 SBAR中好氧顆粒污泥特性影響的研究[J].環(huán)境科學(xué)與技術(shù),2008,31(10):128-132.
[17] JI ANG H L,TAY J H,L IU Y,et al.Ca2+augmentation for enhancement of aerobically grown microbial granules in sludge blanket reactors[J].BiotechnologyLetters,2003,25(2):95-99.
[18] 廖 青,李小明,楊 麒,等.好氧顆粒污泥的快速培養(yǎng)以及胞外多聚物對顆?;挠绊懷芯縖J].工業(yè)用水與廢水,2008,39(4):13-19.
[19] 宋志偉,童龍燕,潘月軍,等.絮凝細菌投加量對好氧顆粒污泥性能影響的研究[J].環(huán)境科學(xué),2010,31(5):1 263-1 268.
[20] 國家環(huán)保局.水和廢水監(jiān)測分析方法[M].3版.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xué)出版社,1989.
[21] LAGUNA A,OUATTARA A,GONZALEZ R O,et al.A simple and low cost technique for determining the granulometryof 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 reactor sludge[J].Wat Sci Tech,1999,40(8):1-8.
[22] 竺建榮,劉純新.好氧顆粒污泥的培養(yǎng)及理化特性研究[J].環(huán)境科學(xué),1999,20(2):38-41.
[23] BEUN J J,HENDR IKS A.Aerobic granuIation in a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J].Wat Res,1999,33(10):2 283-2 290.
(編輯 晁曉筠)
Exper imental study on influence of inoculation sludge on granulation of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SONG Zh iwei, PAN Yuejun, CHENG X iaoxia, ZHANG Dengfeng
(College of Resource&Environment Engineering,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Science&Technology,Harbin 150027,China)
X703.1
A
1671-0118(2011)01-0006-05
2010-12-22
黑龍江省教育廳骨干教師支持計劃項目(1155G4P)
宋志偉 (1968-),女,黑龍江省哈爾濱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污水治理技術(shù)及工藝,E-mail:szwcyp@t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