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亞波
警惕『腐敗麻木癥』
■曾亞波
近年來,隨著反腐倡廉力度的不斷加大,一些腐敗現(xiàn)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和治理。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仍然有不少公眾對于腐敗現(xiàn)象習以為常,變得見怪不怪,患了“腐敗麻木癥”。這種麻木癥大致可分為九類。
——運氣不好論。有人認為,遭到查處的腐敗分子不過是運氣不好,腐敗分子更是感嘆比其更貪的都沒事,自己屬于“倒霉蛋”。這是因為他們親眼目睹或親身遭遇了很多的腐敗經歷,認為絕大多數(shù)都沒出事,出事的只是偶而不小心所致。持有這樣的認識,自然不會把反腐工作放在眼里,他們有的只是僥幸心理,是進一步謀腐敗的“小算盤”。
——抓大放小論。有人認為,腐敗根基太牢,牢不可破,反腐敗只是權宜之計,把過分的、過頭的反下去?!按筘澼p判了,小貪沒事了,不貪活該了?!比罕姷恼J識確有偏頗之處,但我們的執(zhí)紀執(zhí)法部門也要注意兩點,一是抓腐敗不能只抓重點,基礎工作也要抓,對小貪小腐絕不能放松。二是要宣傳好反腐成果,消除公眾的誤解和偏見。
——腐敗“英雄”論。時下存在羨腐心態(tài)的人不在少數(shù)。個別經不住誘惑的就想法撈錢,競相攀比,最終成為人民的罪人。思腐者思想上是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腐,行動上是采取種種手段非法斂財。恨腐者是一提起腐敗咬牙切齒、深惡痛絕,可很多時候又羨慕人家有辦法、有門路,能辦成事。
——家丑不外揚論。在反腐敗宣傳中也存在令人難以言說的“潛規(guī)則”:某些官方往往只顧處理一個個已經“露頭”的腐敗分子,但并不想過于聲張,原因或是怕地方形象受損,殃及經濟發(fā)展;或是怕被公眾炒出更多線索。于是,明里暗里禁止輿論炒作。
——小貪不腐論。很多人對腐敗問題的估量有一個可以容忍的度,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這個“可以違規(guī)”的度是低于黨紀、法律限定的底線的,但也有一些不僅高于黨紀、法律的規(guī)定,而且有大幅度突破的趨勢,這緣于許多人心中的小貪不腐論調。殊不知,貪腐并沒有明確的量的界線,積小貪必成大貪,小貪不腐論正是“溫水煮青蛙”的危險信號。
——不腐不靈論。這個論調主要存在于部分政府辦事人員和官員之中,拿回扣、提成,辦事要禮,審批要請,在他們看來是正常的工作程序和辦事準則。他們認為,官場的“潛規(guī)則”遠大于黨紀國法,如不“入鄉(xiāng)隨俗”,事情就難辦。漸漸地,他們對腐敗產生了認同感。久而久之,腐敗成為人人都要去適應的生活方式,甚至開始成為一種廣為公眾接受或默認的價值觀。
——能人多疵論。有人認為,只要在位時能為百姓辦事造福,貪點吃點可以原諒,古今中外哪有當官不貪的?以此為借口,為某些出現(xiàn)問題的官員遮掩。而且出現(xiàn)一種不良的傾向,真正廉潔的干部在許多地方不受重用,而熱衷于跑、送的人卻得到提拔,還美其名曰“有能力,會辦事”。
——禁令如紙老虎論。每到元旦、春節(jié),各地各種禁令頻頻傳出,這也導致了一些公眾的麻木癥。他們認為,禁令年年喊、天天叫,未見到有多大作用。不僅被禁令約束的人麻木,就連看臺上的觀眾也會熱情逐漸減退甚至產生消極情緒。禁令在一些人心目中,已成紙老虎,它太溫柔,既不吃人,也較少傷人,甚至看起來都不可怕。
——腐敗無治論。這是一種極其悲觀失望的情緒。有人認為,歷朝歷代都反不了腐敗,當代腐敗也是一種客觀存在,只能適度控制,根本反不徹底。一些群眾甚至徹底喪失對反腐問題的信心,認為越反越腐。
“腐敗麻木癥”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必須多措并舉,徹底治理。
一是文化方面。文化的麻木對人的思想、行動的束縛是根本性的。中國傳統(tǒng)的非廉文化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市場。當體制、機制的弊端,與文化心態(tài)上的“非廉”理念契合,腐敗的種子必將獲得更為適合的氣候、土壤,腐敗的蔓延、泛化就成為必然。非廉文化的來源,首先是本土傳統(tǒng)文化中大量非廉因素,特別是延續(xù)了兩千多年之久的封建社會形態(tài)下的非廉文化傳統(tǒng),比如官本位、裙帶風。其次是西方文化的影響,比如“金錢至上,唯利是圖”、“享樂主義”。應當說,這兩種文化心態(tài)都是不符合當代中國國情的,必須堅決抵制。不斷加強廉政文化建設,加強黨風廉政的宣傳和教育,積極營造“人人思廉、人人保廉、人人促廉”的良好氛圍,以此來對抗、抵消不良文化的影響。
二是宣傳方面。由于不當?shù)姆锤浾撔麄?,導致一些地方在大要案件發(fā)生后,出現(xiàn)干部思想波動、媒體噤若寒蟬、百姓麻木冷淡等現(xiàn)象。讓民眾更多地知曉反腐敗的大政方針和懲腐成果,是治療“腐敗麻木癥”的重要途徑。反腐宣傳必須加強而不能削弱,因為腐敗的影響就是無聲的宣傳。當這種影響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使人們喪失對反腐敗斗爭的信心。同時,反腐宣傳也必須有理有節(jié),避免忽視重點,追求低級趣味,要注重預防教育,對公職人員起到警示作用,對民眾起到增進信心、激發(fā)參與、主動擁護和廉潔教育熏陶等多重作用。
三是監(jiān)督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徇私舞弊、弄虛作假、欺上瞞下、壓制公正、封殺言論和貪污挪用等腐敗現(xiàn)象不僅仍然存在,并且在一定的時期、特定的地區(qū)和部門呈現(xiàn)出高發(fā)態(tài)勢,并出現(xiàn)從單一濫權到集體濫權,從單一腐敗到集體腐敗,利益集團壟斷政策實施腐敗等新情況。與此同時,來自體制外的多種監(jiān)督力量尚未被充分調動起來,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公眾的麻木。因此,對官員的權力監(jiān)督應逐步實現(xiàn)從內部監(jiān)督向外部監(jiān)督的轉變,不僅可以降低反腐難度,減少反腐成本,而且有利于約束官員保持權力謙卑,真正提高公眾對反腐的滿意度。
四是制度方面。為清除腐敗,從監(jiān)獄防腐、配偶反腐、廉政屏保、廉政短信到廉政教育進校園,各地也在積極探索反腐制度設計。但是,反腐制度建設仍然不盡完善,腐敗案件仍然居高不下,防治腐敗的效果令人生疑。有人抱怨公眾對腐敗治理的期望值過高,甚至有些不切實際。筆者認為,治理腐敗不能操之過急,但制度不能掛在墻上,不能治標不治本。一要用懲治腐敗的實際效果取信于民,吸引民眾廣泛參與;二要做好耐心細致的解釋工作。一項制度出臺之后要想行得通、辦得到、不走形式,一定要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其實有腐敗現(xiàn)象存在并不可怕,黨和國家的肌體從來都是在與腐敗勢力的斗爭中逐步成長、健壯起來的;少數(shù)群眾患上“腐敗麻木癥”也不可怕,怕就怕我們忽視其癥狀,任其變相傳染和蔓延。
作者:法制日報社、民主與法制雜志社特約記者
(責編/于亞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