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貝妮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藝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6)
Antonín Leopold Dvo?ák (1841-1904)安東寧?列奧波德?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紀捷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是“捷克民族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是他到達美國后的第一部作品,作品中不乏美國黑人音調和印第安音調,又由于德沃夏克在作品手稿的第一頁題有“紐約”字樣,所以,很多人將這部作品稱為“美國交響曲”。一般認為,其表達的是作者“對美國新大陸的印象種種”,或是“美國新大陸有色人種為爭取獨立自主和平等自由而開展的艱苦卓絕斗爭”,這都成為了該作品的一個“公認”的音樂形象。對此,本文通過對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總譜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及思考,并提出了不同看法。
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共有四個樂章,前三樂章完成于數(shù)周之內,而第四樂章于事隔三個多月后才完成。該樂章在使用新主題的同時,不斷的對前三樂章中的主題進行“再現(xiàn)”,使新舊主題交織匯合,對整部作品進行了總結。下為第四樂章曲式結構圖(見圖表一):
圖表一
第四樂章曲式結構:
序奏使用“前長后短”的順分型節(jié)奏,時值逐步緊縮,密度逐步增加。旋律上采用隱伏聲部寫法,低聲部是e小調的屬持續(xù)音,高聲部是向上進行的線性聲部(見譜例1):
譜例1
序奏共9小節(jié),前7小節(jié)由弦樂組演奏,主要使用八度加厚的單旋律織體。后2小節(jié)使用樂隊全奏,節(jié)奏上使用的是著名的“命運動機”。整個序奏在音響上略顯“不安”和“憂慮”,這種“不安”和“憂慮”代表著德沃夏克對祖國的深切關注與擔憂。
主部主題使用離心型旋律,以主音e為軸進行離心運動,節(jié)奏上具有明顯的進行曲風格。但是,小調式的運用使主題中隱藏了一絲淡淡的憂傷(見譜例2):
譜例2:
主部是三段式,主部主題分別在銅管、弦樂和木管上呈述,更加劇了這種憂傷。德沃夏克的民族情結是眾所周知的,這種進行曲風格與憂傷情緒之間的矛盾充分體現(xiàn)了德沃夏克“心念祖國”與“身在異鄉(xiāng)”之間的矛盾。
副部主題氣息悠長,富于歌唱性。在弦樂長音的背景之上,由單簧管演奏,使人很容易想到波西米亞的田園情景(見譜例3):
譜例3:
但是,單簧管清遠而冷漠的音色卻表明,這種熟悉的田園情景只是存在于回憶之中的。副部主題深刻的描寫了德沃夏克對故鄉(xiāng)的向往與思念。
主部主題首部材料在展開部中得到了充分的使用,在調性和時值上不斷進行變化,“心念祖國”與“身在異鄉(xiāng)”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見譜例5):
譜例5
展開中心第三階段引用第二樂章中的“思鄉(xiāng)主題”,隨著音區(qū)逐漸提高、密度逐漸增大、聲部逐漸增多,德沃夏克的思鄉(xiāng)情緒也越來越濃(見譜例6):
譜例6
展開中心第四階段引用第一樂章主部主題的首部材料——上行和弦分解音型,這個音型使用的是典型的印第安節(jié)奏。但是,這個印第安節(jié)奏的屬七結構分解和弦并沒有得到解決,而是一次次的進行到了末樂章主部主題“憂傷的進行曲”音調上(見譜例7):
譜例7
這也許是全曲中對形象的最大暗示——異鄉(xiāng)的繁華永遠也無法阻止德沃夏克對祖國的思念。
再現(xiàn)部使用緊縮再現(xiàn),增加了音樂的動力感。隨后的第二展開再現(xiàn)部中再次出現(xiàn)第一樂章主部主題,進一步加劇了“心念祖國”與“身在異鄉(xiāng)”之間的矛盾。
尾聲中,“憂傷的進行曲”音調由木管和弦樂演奏。共有八個聲部參與演奏,使用八度加厚的單旋律織體,使用強力度。而“印第安”節(jié)奏只有圓號和長號演奏,并且,與此同時還有小號演奏的“憂傷的進行曲”音調與之并置進行。在音響上,“憂傷的進行曲”音調比“印第安”節(jié)奏更為突出。德沃夏克用這樣的處理手法,展示了他堅定的信念——繁華的異鄉(xiāng)是無法與自己的祖國相提并論的。
具有濃厚捷克民族氣質的德沃夏克在他的《第九交響曲》中借用了部分美國黑人音調和印第安音調等音樂因素,用以代表他所身處的異鄉(xiāng)情景,而作品中無時不刻透露出的思鄉(xiāng)情緒和不安的音調以及交響性的發(fā)展過程,則更多地表達了在這部被稱為是“美國交響曲”的作品中,實際上表達的卻是作曲家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民族情結。
[1]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總譜,人民音樂出版社.
[2]牟林芳:《民族的精神 心中的回響》,甘肅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第69頁.
[3][美]米歇爾?貝克曼 著、郭小林 譯:《亨利?克雷比爾,安托尼?德沃夏克和<新世界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