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衛(wèi)芹
(聊城大學,山東 聊城 252059)
第二課堂有效教學的幾種方法及益處
郭衛(wèi)芹
(聊城大學,山東 聊城 252059)
目前,有效教學已經(jīng)成為新課程改革的熱點問題,毫無疑問,課堂是進行有效教學的主陣地,但課堂之上的有效教學,離不開課堂以外的努力,課堂以外的積累和鋪墊,特別是積極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親其師,信其道”氛圍的形成,就像潤物無聲的春雨,潛移默化,滋潤了學生的心田,體現(xiàn)了老師的愛與責任,同時也更有力地促進了課堂之上的有效教學。
西方有句諺語說得好:“教師就是面帶微笑的知識。”如何能夠迅速取得學生的信任?頃刻之間就能做出的微笑就是取得學生信任的最佳法寶。微笑是體現(xiàn)多重意義的語言,微笑是一份欣賞,一份寬容,一份尊重。開學第一天,接任新班級,課下與學生“狹路相逢”,老師最容易做到和最需要做到的就是向?qū)W生微笑。鼓勵的微笑,親切的詢問,會給予學生寬松愉悅的心情,使他們感到親切、溫暖,無聲勝有聲的微笑,會為課堂有效教學的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
卡耐基認為,每個人最喜歡聽到聲音就是別人叫自己的名字,當聽到叫自己的名字時,人的內(nèi)心會產(chǎn)生喜悅感和滿足感。對于老師來講,每年都要接觸一批新學生,要想很快把所有學生的名字記下來,確實要花點心思和時間,但是記住學生的名字,面帶微笑,注視著他們,并叫出他們的名字,讓他們知道,老師對他有著深刻印象,他在老師心目中是最獨一無二的,這最能體現(xiàn)老師對學生的尊重,也會給學生最積極的心理暗示。由于我能喊出所有學生的名字,學生在上課時就比較認真,即使有誰稍有走神,我輕輕的喊他一聲名字,他也會馬上集中精神。能叫出學生的名字對于課堂的交流和互動也很有好處。讓我們記住這句話:記住別人的名字是一種才能,記不住是因為心不在焉。尊重學生,從記住名字開始。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在哲人的眼里,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的,都值得關愛。作為老師,如何才能將愛化作滴滴甘泉,滋養(yǎng)學生的生命成長?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盡可能的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精神世界,這是老師和校長的首條金科玉律。”[1]我擔任歷史課教學,歷史課時比較少,老師與學生在課堂交流的機會很少,總感覺與學生之間有隔閡,不知道他們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為了課堂教學更加有的放矢,我增加了與學生談心的力度。談話的時間很靈活,有時是利用上課前的幾分鐘,有時可能在課下,或者在課外活動,甚至在放學路上。談話的內(nèi)容很多,有時可能是幫助學生解決某個問題,有時可能只是傾聽學生對某個歌星的看法;有時是一群人在高談闊論,有時則是下課后遠離其他同學一對一的交談。我的原則是,學會傾聽,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理解他們,多提建議,避免訓斥。當我們俯下身子仔細傾聽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學生不是那么桀驁不馴,相反,乖巧懂事得很。王磊磊是個非常遵守紀律的學生,但他上課總是無精打采,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明顯不足。課后操場上的散步,讓我知道了王磊磊不愛學習是因為父母不讓他學習繪畫,他非??鄲?,覺得文化課比較差,考不上大學,因此沒有學習的目標和動力,我?guī)退治隽藢W習的優(yōu)點和不足,并給他父母打他電話,共同做好他的工作。我發(fā)現(xiàn),上課的時候,他不再是“沉默一族”,思維變得比較活躍,經(jīng)常帶給我驚喜。學生的心態(tài)關乎學習的效率,這是教師所不能忽略的。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關注學生,也要在課下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談心,就是關注學生發(fā)展的最好途徑。
古人說,親其師,信其道,雖然,“親”不一定就“信”,但是不親則肯定很難相信。很多學生因為討厭這科老師,從而討厭這門學科。如果學生討厭,就難以提高學習的興趣,那么,課堂有效教學的落實恐怕就是紙上談兵了。記住學生的名字,見面的微笑,親切的招呼,悄悄的關心,課間的談話,一次面批作業(yè)……可能就會點燃一個學生的心燈,燃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作為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積累、能力培養(yǎng),而且要關注學生的情感精神世界。教育的藝術在于激勵和喚醒,這種藝術不僅會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參與性,而且符合新課程改革提倡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
誠然,獲得職業(yè)幸福感的途徑有很多,但是不可否認,積極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更容易讓老師產(chǎn)生職業(yè)滿足感。當楊柳梅笑瞇瞇的對我說:“老師,你叫我梅梅,我可以叫你芹姐嗎?”的時候,當于文沛悄悄地把巧克力放到我的口袋的時候,當蒯雪飛對我說:“老師,你休息一下,我給你變個魔術”的時候,那涌上心頭的絲絲甜潤與滿足不就是幸福感的體現(xiàn)嗎?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且教無定法,老師在課下可做的工作有很多,但無論怎么做,愛心是前提,尊重是核心,責任是保證。只有將理念與行動合一,真正將有效教學的觀念深入心底,不斷地摸索,才會發(fā)現(xiàn)處處都是教育的契機。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10.
責任編輯:徐隆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