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運魯
(淮北師范大學,安徽 淮北 235000)
懷珠韞玉、厚積薄發(fā)的文化探源力作
——評《儒學與中國古代小說關系論稿》
冀運魯
(淮北師范大學,安徽 淮北 235000)
在古代文學研究中,恐怕思想文化研究是應用最早、最廣泛的研究方法,同時也是引起爭議最多的。曾幾何時,文化研究乃是古代文學研究的熱點。就古代小說研究而言,儒學與古代小說的關系可以說是古典小說研究中起步最早的,從小說產生之日起,小說家和小說評點家就竭力把小說與儒家文化拉上關系,為此甚至不惜牽強附會。五四以來,隨著現代學術批評體制的引入,有關小說與儒學關系的論述更多,也產生過一批有影響的學術著述,然而,學者們關注較多的是宋元以來的理學或心學對古代小說的影響,如宋克夫《宋明理學與章回小說》、朱恒夫《宋明理學與古代小說》。迄今為止,從總體上全面探討二者關系的著述還比較少見。而且,由于受時代因素的影響,儒學與古代小說關系的研究被嚴重扭曲,偏離了學術研究的正確方向。可以說,儒學與古代小說關系的論述可謂古代小說研究史上研究歷史最漫長,卻也是產生誤解最多、最深的課題。
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對儒學與文學關系的探討逐漸回歸理性,重新審視儒學與古代小說的關系,但是這種趨勢沒能延續(xù)下來就被中斷了。隨著敘事學、接受美學、傳播學、詮釋學的傳入和興盛,思想文化研究逐漸被文學形式、文學外部研究所取代,儒學與古代小說關系的研究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v觀近年來出版的古典小說研究論著,多冠有傳播、敘事、接受等字眼,思想文化研究則少有人問津,這造成了古代小說研究失衡的態(tài)勢。在回顧了古代小說研究狀況之后,我們便可以從更為廣闊的學術史背景上來考察劉相雨這部新作的價值了。
針對上述狀況,對古典小說研究有素的青年學者劉相雨先生把目光轉向古代小說的文化研究,經過數年的耕耘,為學界貢獻出了這部《儒學與中國古代小說關系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以下簡稱《論稿》),力圖重新衡定儒學與古代小說的關系。這部近34萬字的力作是劉先生近年研究成果的系統(tǒng)整合,也是劉先生貢獻給學術界的又一成果,必將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讀罷掩卷,歸納出《論稿》的幾大創(chuàng)獲。
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古代文學領域的文化研究都處于比較繁盛的狀態(tài),但是從80年代開始,隨著傳播、接受、性別理論的興起,文學研究開始發(fā)生轉向,由文學內部研究轉向外圍研究。即便是注重內部研究的敘事學、文體學研究,也更注重文體形式研究,思想文化也不是其關注的重點。文化研究一時間陷入備受冷落的境地。古代文學的文化研究到底怎么了?難度真的沒有值得開掘的領域和價值了嗎?在文化研究受冷落的大背景下,《論稿》向人們宣告了古代小說文化研究的新價值。這部著作標志著古代小說研究重新回歸文學本位研究,文化視野重新成為文學研究的重要視角,這不僅是研究思路的調整,而且是文化視野的轉向?!斑@種文化視野的轉向和研究思路的確立對于拓展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是很有意義的?!盵1]《論稿》以文化視角統(tǒng)攝全書,作者從文化學出發(fā),重新審視儒學對古代小說的影響,這不僅對我們重新把握古代小說大有裨益,而且也可以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且不管這部著作的創(chuàng)造性有多高,僅就其研究視野和研究思路的文化回歸價值而論,就堪稱古代小說文化研究的一大創(chuàng)獲了。
反思以往的研究,由于種種原因,人們對儒學缺乏深入的了解,不少人依靠教科書或政治宣傳所獲得的一些知識來臆測儒學,并以此來彈譏儒學,認為儒學對古代小說有百害而無一利。每當論及儒學,想到的首先是其糟粕和消極影響,舉出的例子也不外乎小說的教化思想、性別偏見、節(jié)烈思想?!墩摳濉窋P棄了對儒學先入為主的偏見做法,力圖重新評價儒家對古代小說的影響。由于秉持這種不偏不倚、中正通達的態(tài)度,作者就能夠選取新視點、新角度對儒學與古代小說的關系進行重新思考,因此對二者的定位和評價更加中肯。憑藉深厚的理論素養(yǎng),劉先生穿透了思想文化研究的迷霧,超越了道德評價和倫理觀念的取向,把古代小說置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大背景上,從文學、美學、哲學、文化學等方位,深入剖析儒學對文學發(fā)展上的多方面的價值,客觀評價儒學對古代小說發(fā)展的卓異成就與應有地位。這不僅對儒學與古代小說關系的探討有許多的啟迪,而且可以矯正當代學者在看待儒學價值時的某些偏差。劉先生的這種研究思路不僅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對建構中國文學研究理論和研究框架的深刻探索,而且在當下西方理論熱的時代背景下,不僅對邯鄲學步之風有矯正之功,而且還是對中國文學研究如何在世界學術中自立自處的關切,對如何對待傳統(tǒng)文化這一重大問題也有啟發(fā)意義。
正如林淡之先生所說:“自從上世紀90年代‘全球化’思潮開始喧鬧以來,人們就一直不斷思考和探討在這場來勢洶洶的大潮面前,中國人如何應對、如何自處的問題。尤其是去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機爆發(fā)以后,情況便越來越明了。一個共識逐漸達成:無論在政治經濟領域,還是在社會文化領域,中國人必須有自己獨立的創(chuàng)造體系,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念,有自己完備的話語系統(tǒng),有自己的知識生成機制。多年來的經驗證明,閉關自守固然死路一條,盲目崇洋必然受制于人,授人以柄,其后果更加危險?!盵2]有鑒于此,如今的中國大地傳統(tǒng)文化熱不斷升溫,對傳統(tǒng)文化的反省日益興盛。儒學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人們影響最深刻的思想,對儒學的重新發(fā)見和把握自然也就成了反思的重點。不過,儒學是一個十分宏大的課題,而隨著現代科學的發(fā)展,人們的思考方式和工作習慣越來越細密化、專業(yè)化,這樣一來,對儒學的重新定位和反思這一課題的宏大性與人們的習慣微觀性就出現了不對稱。那么如何處理這種兩難困境呢?筆者以為,劉先生就很好的回應了這樣的問題,而且回應的方式很巧妙,“既在自己的專業(yè)范圍內實現學術研究的正面突破,而這種突破又恰恰回答了時代提出的課題,顯示出一個人文知識分子所應有的現實關懷和文化自覺?!盵3]如何真正把握儒學之精髓,疏通儒學影響史、接受史上曾經斷流的部分曾一度成為文化反思中的難題,《論稿》雖然不是專門論述這一問題的,但是卻在這方面作出了深入的探索,這對于尋找到儒學之正途,從而切實地推進儒學與古代小說乃至儒學與古代文學關系的研究,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采用何種體例模式展開論述,取決于作者對小說文化的理解層面及深度,取決于作者想要闡釋的小說史和文化史理念?!墩摳濉吠黄屏朔蛛A段、分作家探討儒學與古代小說關系的論述模式和著述體例,難能可貴地注意到了理論建構的整體性,在具體分析的基礎上構筑了較為系統(tǒng)的理論框架。其最具特色或最成功之處在于全書構筑了縱橫研究結合的框架結構。一方面,《論稿》雖非小說史著,但由于研究內容的特殊性,作者不僅注重全面系統(tǒng)地梳理儒學發(fā)展的歷程,并把它與古代小說的發(fā)展歷程緊密結合在一起論述,而且在每一章論述時又特別注意梳理某一類型小說與儒學發(fā)展的源流和脈絡,從而系統(tǒng)完整地論述了儒學與中國古代小說關系發(fā)展史。比如第三章在談及儒學與英雄俠義小說關系時,就對二者從先唐到清代的關系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從而得出結論:“英雄俠義小說中所推崇的英雄,經歷了一個從‘以武犯禁’到‘以武衛(wèi)禁’,從背離儒家思想逐漸回歸的過程?!绷硪环矫妫髡哂钟幸庾R地從橫向展開論述了儒學與古代小說的幾大代表性類型的關系?!墩摳濉返谝徽率紫葟恼w上論述了儒學與古代小說觀念的發(fā)展歷程,并總結出儒學對古代小說三方面的影響,接下來的六章,分別論述了儒學與歷史演義小說、英雄俠義小說、神怪小說、家庭小說、知識分子小說和才子佳人小說的關系。
《論稿》打破了美學、哲學、文化學的畛域,回歸于中國古代文化的“原生態(tài)”,將中國古代小說的具體作品置于“原生態(tài)”的儒家文化背景中進行考察,從而歸納出儒學與古代小說的一般關系,真正做到了點面結合。比如在談到歷史演義小說的關注焦點時,《論稿》首先為我們展示了原生態(tài)的儒家治國理念,然后才進入二者的結合探討。又如第五章談到古代家庭小說時,也是先介紹了儒家的家庭倫理和理想,然后再把小說置于儒家家庭倫理中展開論述。
思想文化研究是文學研究的老話題,要創(chuàng)新出奇有一定難度,但是作者立足于儒家文化與古代小說縱橫交錯的制高點上鳥瞰儒學,俯視中國古代小說,在縱橫比較之中,對儒學與古代小說的關系這一老問題進行了全新的現代闡釋。《論稿》能在流動變化中尋繹新見,探檢儒學對小說發(fā)展的價值,作出論斷,無論總體論述,還是具體論斷都能融會貫通、新意迭出。如在嘉靖本與毛評本《三國演義》為何舍棄了《三國志平話》的開篇模式這一問題的分析中,作者先是展開論述了三種本子的開篇模式,然后對它們進行比較,進而得出結論:“不同的開篇模式反映了文人敘事與民間敘事對于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不同認識?!盵4]再如談到西門慶的文化意義時,《論稿》沒有像大多數學者那樣把西門慶完全看成是一個集官僚、惡霸、商人于一身的反面人物,而是深入探討了這一人物出現的歷史背景,進而從小說本身出發(fā),探討了小說中的人物對此人的看法,從而認為西門慶不僅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潮流,而且是個時代的弄潮兒,這也是發(fā)前人所未發(fā)的新見。作者對具體內容的分析達到了融會貫通、新意迭出的地步?!墩摳濉氛峭ㄟ^許多具體而微的個案的分析,使我們對儒學和古代小說關系有了新的認識。
《論稿》厚重沉穩(wěn)、根基扎實,能夠在科學嚴謹和求真求實的基礎上不囿舊說,提出了許多有創(chuàng)造性的觀點,而且在論述到一些以往研究較多的問題時,也十分注意另辟蹊徑,注意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敘述模式的變更,但與此同時,又表現出不刻意避俗,也不刻意出奇的風致。當下的研究中,很多人都力圖使自己的研究表現新奇,為此絞盡腦汁,或引進一些未經消化的西方理論術語,或提出一些論證并不充分的駭人之論。這樣的做法可能一時間引起人們的注意,但是卻非學術研究的正道。一直以來,對這些新奇的玩意,劉先生不感興趣,而是扎扎實實地讀書、做學問。劉先生閱讀了大量古代小說作品、研究著述和儒學著作,起初,他一部一部地閱讀古代小說作品和相關研究論著,遂有了《論古代白話小說中流氓無賴發(fā)跡的母題模式及流變》、《古代小說中驪山老母形象的演化及文化闡釋》等論文的發(fā)表,后來又大量閱讀儒家作品,遂有了《論儒學與中國古代小說之關系》、《紅樓夢中的夫妻關系與儒家的家庭理想》等文章的問世,有了這一系列的前期工作,再進行二者的結合研究,自然就可以厚積薄發(fā)了。再有一點,那就是劉先生十分熟悉和尊重前人的相關研究成果,在充分吸收消化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比如在談到《西游記》的主題時,劉先生首先對從明清到現代學者的相關論點進行了梳理和總結,認為他們的觀點大都從明人謝肇淛“蓋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的論斷發(fā)展而來。對此,劉先生首先探尋了“求放心”的內涵,然后又對《西游記》中表現“心學”的內容情節(jié)進行了分析,從而得出結論,認為《西游記》并非是對“心學”的闡釋。從小說作品到儒學經典,再到二者的結合,從前人成果出發(fā)開始自己的探索,他的研究路徑顯然是嚴謹科學的。這種嚴謹的學術態(tài)度正是當下浮躁的學術界需要大力弘揚的。
不僅路子純正,而且還能以淺顯明了的語言把深刻的思想表達出來。就《論稿》而言,該課題探討的是思想文化方面的重大問題,但是卻并無新奇的理論和眩人眼目的術語,而是用通俗明快的語言敘述出來,對儒學與古代小說的淵源與影響進行細微而翔實的論證,藉以厘清小說與中國古代文化的關系?!墩摳濉飞钊霚\出,就連非專業(yè)人士讀來也不覺得生澀枯燥。譬如,筆者的愛人并非學文學的,但是有時也拿《論稿》一讀,竟然也能讀得津津有味。深入淺出并不意味著學術含金量不高,而是厚積薄發(fā)的結晶,只有理論學養(yǎng)深厚且具有舉重若輕能力的人士才能做到。
《論稿》不僅有豐富翔實、準確得當的案例分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盡力注意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的多元化。全書以文化研究為基點,綜合運用了文化分析、比較、統(tǒng)計、以點帶面等研究方法。比如在論述英雄俠義小說中人物形象時,就使用了比較的方法,通過對彬彬君子和流氓習氣、忠孝的岳飛和不拘禮法牛皋的對比分析,讓讀者更清晰地看到了這兩類人物所反映的人格風范,同時也看到了英雄俠義小說人物形象對儒家人格規(guī)范的突破之處。作者不但全面考察了儒學與古代小說關系的歷史源流、發(fā)展階段,而且還與道家、佛家文化進行了比較,這使他在牢牢把握二者關系的同時,又能以十分開闊的視野來觀照自己的研究對象,從而獲得學術上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墩摳濉吩趯W理推演方面表現出嚴謹求真的態(tài)度。這部嚴謹的著述,非常注重史料的準確與真實,引文準確嚴謹。在讀到《儒學與神怪小說》一部分時,筆者手頭恰好有相關資料,于是對引文進行了核對,發(fā)現無一差錯,這表現出作者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
坦誠地講,《論稿》不是耀眼眩人的巨著,但它卻能以樸素嚴謹、求實創(chuàng)新的態(tài)度對儒學與古代小說的關系進行深入的研究,它沒有追求面面俱到的論述,而是選取經典名著作為案例從一個主要側面和角度對研究對象展開論述,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由個別到一般的路徑來觀照儒學與古代小說的關系。這樣的研究雖不能面面俱到,但是卻能對某些問題深入細膩地分析,雖無驚人的論斷,卻也有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闡發(fā)。
當然,作為一部轉型之作,《論稿》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案例分析僅僅關注了經典名著,對一般作品關注較少,而且論述對象以白話小說為主,對文言小說與儒學關系的注意也不夠。此外,該書的研究以具體的作品為基本材料考察儒學與古代小說的關系雖然是一個可行的路子,但是,嚴格地講,這種研究仍屬于微觀意義上的研究,而儒學與古代小說乃至古代文學的關系涉及更宏大層面,因而還需要更加宏觀層面的研究。當然,這屬于較為苛刻的要求,不是一兩部著作可以完成的,這里提出來與劉先生共勉,
總之,《論稿》的學術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它不僅是一部文化探源的力作,也是古代小說研究轉型的一次成功嘗試。
(《儒學與中國古代小說關系論稿》,劉相雨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責任編輯徐申、雁聲。)
[1]張三夕.別開生面的大眾文化研究——評王齊洲《四大奇書與中國文化》[J].殷都學刊,1993,(1).
[2][3]林淡之.大國學術的正大氣象——讀楊義新作《現代中國學術方法通論》及其它[J].文學評論,2009,(5).
[4]劉相雨.儒學與中國古代小說關系論稿[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39.
責任編輯:陳冬梅
I206
A
1671-4288(2011)01-0152-03
2010-12-08
冀運魯(1979—),男,山東泗水人,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古代小說和文學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