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幸平
(1.南京大學,南京 210093;2.濰坊學院,山東 濰坊 261061)
馬克思“普羅米修斯情結”的哲學分析
王幸平1,2
(1.南京大學,南京 210093;2.濰坊學院,山東 濰坊 261061)
馬克思選擇了為大多數(shù)人的幸福作為自己的職業(yè)是由于馬克思一生具有濃厚普羅米修斯情結。由普羅米修斯情結所產(chǎn)生的大眾意識的立場決定了馬克思在面對社會問題時的責任意識;馬克斯o韋伯與尼采都對于資本主義社會作出了批判,但由于立場的不同導致了與馬克思不同的價值差異。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的生命力從根本上講并不在于我們所具有的理論“生產(chǎn)與再生產(chǎn)”水平,而是我們能否重新建立與大眾血肉聯(lián)系,亦即能否重新樹立牢固的“大眾意識”。
大眾意識;普羅米修斯情結;責任意識;批判精神
馬克思作為共產(chǎn)主義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是一位改變世界的思想家。然而馬克思的一生是生活在顛沛流離,經(jīng)濟拮據(jù)因而經(jīng)??亢糜鸭炊鞲袼菇訚鷣砩?,他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卻把寶貴的精神財富留給了世人。正如天神普羅米修斯把上天之火盜回人間,給人間帶去了溫暖,自己卻因違反天條而忍受痛苦的折磨。馬克思又被稱為“人間的普羅米修斯”。
普羅米修斯,這位古希臘神話中的天神,在看到人間忍受著黑暗與寒冷后,不顧天庭禁令偷偷盜取了天火送到人間,給人類帶去了溫暖與光明,使人類過上了溫暖幸福的生活。自己卻因為盜取天火遭到宇宙之神的懲罰,他被捆到山崖之上,天鷹來啄他的心臟,等他長出新的心臟時又被天鷹吃掉,以此反復不斷折磨。然而普羅米修斯并沒有屈服,他甘愿為人類帶去溫暖而忍受痛苦。“1836—1837年間,從耶穌基督走向普羅米修斯,此后他的一生都在那位把天火給了人類而不為天國強權所屈的‘神’的精神的策警下,以哲學的名義做普羅米修斯式的吶喊和抗爭,成了出于馬克思本己意志的選擇。”[1](p106)馬克思曾在詩中贊美普羅米修斯:
對于那些以為哲學在社會中的地位似乎已經(jīng)惡化因而感到歡欣鼓舞的可憐的懦夫們,哲學又以普羅米修斯對眾神的侍者海爾梅斯所說的話來回答他們:
“我絕不愿像你那樣甘受役使,來改變自己悲慘的命運,
你好好聽著,我永不愿意!
是的,寧可被縛在崖石上,
也不為父親宙斯效忠,充當他的信使?!?/p>
普羅米修斯是哲學歷書上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2](p12)
他稱贊普羅米修斯英勇偉大的獻身精神,并發(fā)誓也要做像普羅米修斯那樣的英雄,為人類帶來幸福。馬克思濃厚的普羅米修斯情結,這使得他和普羅米修斯都具有一種“生命之緣,一種內(nèi)在的根深蒂固的文化情結”[1](p78)他的一生都是為了這種情結來進行生活與實踐。為了幸福的大多數(shù),他把深刻的哲學理論與現(xiàn)實社會制度緊緊的結合在一起,從而實現(xiàn)了對于傳統(tǒng)哲學與社會制度的深刻批判。
馬克思成長在一個具有猶太文化氛圍的社會與家庭之中,因此受猶太宗教儀式的熏陶與影響。猶太教是流離于世界上的被壓迫的猶太民族,為了擺脫統(tǒng)治階級的壓迫而創(chuàng)立的宗教,他們相信總會有一天上帝將拯救所有受難的人們,人們會進入一個天堂世界,在那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自由的。馬克思的理論是基于對一直受壓迫與苦難的人們一種同情之上而進行的理論的創(chuàng)新與現(xiàn)實的思考,是與猶太教文化分不開的?!盎浇讨赋鋈四軌蛉绾螐淖飷褐械镁龋获R克思也給人指出了從異化中得救的道路?!盵3](p103)馬克思生活在經(jīng)濟上落后的德國,統(tǒng)治階級對農(nóng)民以及工人的剝削與殘暴統(tǒng)治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對于下層民眾產(chǎn)生了深刻的同情,為他開創(chuàng)無產(chǎn)階級解放理論打下了堅實的社會基礎。生活的經(jīng)歷加上馬克思已形成的普羅米修斯情結,使得他決心把“大多數(shù)人的幸?!弊鳛樽约旱闹緲I(yè)。
“馬克思—從他的精神真正宣告獨立的時刻起—在自己的內(nèi)心宇宙安置的‘新的神’是普羅米修斯?!盵1](p107)深受普羅米修斯情節(jié)的影響,從而形成了馬克思的民間意識與大眾情懷,要想解決生活在貧困條件下的民眾,首先認識社會中的群眾是他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與進行斗爭的前提。在馬克思的視野中,貧苦的大眾,如生活困頓的農(nóng)民;在機器下痛苦呻吟的工人;在社會中瀕臨破產(chǎn)的市民等,他們都處于社會的最底層,都遭受殘酷的剝削與壓迫,毫無地位與權力可言,盡管他們努力勞動并創(chuàng)造了財富,但在現(xiàn)實中卻是最貧苦的人。馬克思立志要像普羅米修斯那樣為他們帶去幸福與光明,他要在現(xiàn)實的基礎上展開對國家與社會制度的批判和斗爭,就是通過革命來推翻現(xiàn)有的社會制度,建立一個美好的社會。“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前一種考察方法從意識出發(fā),把意識看做有生命的個人。后一種符合現(xiàn)實生活的考察方法則從現(xiàn)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fā),把意識僅僅看作是他們的意識。”[4](p73)所以走出幻想,走向社會,走向?qū)嵺`是馬克思為實現(xiàn)理想社會的基本方法與步驟。馬克思對于現(xiàn)實的不合理制度展開了激烈的批判與毫不妥協(xié)的斗爭。在從事新聞報紙編輯工作中,面對政府對書刊報紙的審查令,他為維護新聞工作者的自由與權利就寫文章直接批判《書報審查令》的不合理性,結果是報紙遭到普魯士政府的查封,馬克思本人也因此而失去了工作并被驅(qū)逐出國境,從此開始了漫長的流離漂泊生涯。但是困難并沒有嚇倒馬克思。為了爭取農(nóng)民的利益,對于反映資產(chǎn)階級利益的《反林木盜竊法》,馬克思在法庭上駁斥了這項政策的荒謬性。這件事情開始動搖了馬克思對于黑格爾思辨哲學關于國家決定市民社會的觀點,進而開始他對于包括黑格爾在內(nèi)的整個德國思辨哲學的反思與批判。
立場決定價值,價值決定方法?;谠诂F(xiàn)實的社會與文化中形成的民間情懷與大眾意識,馬克思深切地同情勞苦大眾,工人階級以及貧困市民,就決定了他要為他們擺脫現(xiàn)實社會關系的束縛與貧困狀態(tài),爭取美好的幸福生活,實現(xiàn)人的真正價值而斗爭。在馬克思中學時代的《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一文中,就樹立了追求為大多數(shù)人謀幸福的職業(yè)的思想:
“在選擇職業(yè)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會彼此敵對、互相沖突,一種利益必定消滅另一種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這樣的:人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的學者、偉大的哲人、卓越的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的、真正偉大的人物。歷史把那些為共同目標工作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稱為最偉大的人物;經(jīng)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shù)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誨我們,人人敬仰的典范,就曾為人類而犧牲自己——有誰敢否定這類教誨呢?”[5](p459)
“只有在現(xiàn)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xiàn)實的手段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解放?!盵4](p74)這種實現(xiàn)是要靠斗爭與革命的手段來實現(xiàn)。因此馬克思反對單純的哲學思辨,也反對直接的經(jīng)驗的對象性認識方法,主張通過在事物與人們活動相互作用過程中即實踐來認識?!白鳛轳R克思主義哲學本身的唯物辯證法不僅僅是一種方法,而是一種在目的、性質(zhì)、功能、方法、內(nèi)容和作用方面均與形而上學相對立的全新哲學形態(tài)。而堅持理論與實踐在廣大群眾根本利益基礎上的統(tǒng)一也就成了唯物辯證法的根本特征。這顯然是凸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法的世俗關懷和大眾指向?!盵6]在此基礎上馬克思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哲學的革命性變革,這種變革體現(xiàn)在他對德國古典哲學的批判性繼承上。受費爾巴哈的影響馬克思同樣注重現(xiàn)實的人的存在,和費爾巴哈一樣馬克思堅持了唯物主義的立場,反對抽象的思辨唯心主義。與費爾巴哈不同的是,馬克思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吸取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在實踐的基礎上主張人與外在事物的關系和功能性認識。所以馬克思既擺脫了哲學具有的本質(zhì)論特點,又擺脫了自近代哲學笛卡爾所開創(chuàng)的認識論哲學,還是對自康德到黑格爾德國古典哲學的顛覆,開啟了現(xiàn)代哲學的新形態(tài)。從古代亞里士多德到近代笛卡爾再到現(xiàn)代海德格爾哲學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了哲學的思辨性特點。由本體論到認識論;由認識論到主體論,由主體論再到存在論等,哲學的本質(zhì)都是一種主客體在認識地位上的變化。馬克思的哲學則不僅體現(xiàn)為一種認識上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在對社會改造的方法即實踐,也就是說他的哲學認識與行為實踐是結合在一起的,在內(nèi)容上馬克思哲學不再是抽象思辨,而是在現(xiàn)實的經(jīng)濟活動中,這主要體現(xiàn)在馬克思幾乎用盡一生來完成的巨著《資本論》中。
與馬克思致力于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不同,馬克斯·韋伯肯定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科學與合理性,從而僅只是在生產(chǎn)力因素即形式合理性上看到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歷史進步性,沒有進一步在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的相結合角度上具體闡述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內(nèi)在矛盾。尼采和馬克思一樣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所存在的弊端持激烈的批判態(tài)度。他和馬克思都被認為是古典舊哲學終結者與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與馬克思不同的是尼采主要從人的內(nèi)在道德與意識上進行批判。要恢復人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首先就是要取消舊的道德即基督教道德,因此他宣布“上帝死了”,他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對人的奴役,科學理性對人的壓抑,從而使人失去了創(chuàng)造的能力。尼采在現(xiàn)實的社會中找不到階級力量與實現(xiàn)的具體途徑,因而對于社會的改造寄托于能力超群的“超人”,使他的理想社會的實現(xiàn)帶上了宗教的色彩與幻想。他的“權力意志”哲學卻有利于在社會中擁有權力與社會地位的一方,因而常常成為強勢權力者擴張的借口與理論基礎,因此尼采的哲學被法西斯定位官方哲學并非偶然。雖然馬克思和馬克斯?韋伯、尼采都基于對資本主義現(xiàn)代性的敏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徑作出的對社會問題的判斷,但由于價值立場的區(qū)別導致了對于社會問題采取不同的解決途徑。
在當代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條件下,尤其是在蘇聯(lián)和東歐的巨變后,如何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如何使之具有新時代的精神與活力就成為一項重要的任務,這是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必須解決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研究在當代存在著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大眾立場的轉向或退隱。馬克思主義研究作為對象化的存在不再是作為一種“志業(yè)”,而是作為一種“職業(yè)”。理論研究上的細致化、深刻化,把馬克思主義研究作為一種理論“生產(chǎn)與再生產(chǎn)”,這種“理論生產(chǎn)與再生產(chǎn)”很少與現(xiàn)實社會中廣大群眾的生存問題相關。馬克思主義研究者與大眾逐漸失去了血肉聯(lián)系。“越來越從權利批判走向大眾化批判及與此相連的世俗化批判。這與馬克思主張的民眾性方向也有迥然之別。這種過強的主體性話語勢必帶來對普通大眾的蔑視?!盵7]因而對大眾的問題亦即現(xiàn)實社會問題也失去了“痛覺”,“痛覺”的消失也就是大眾意識的消失,大眾意識的消失隨之而來的就是馬克思哲學中的批判意識與實踐精神弱化了?!澳敲丛谀壳?,學術之于我們首先是職業(yè),是我們生存下來的衣食之源;其次,它是我們的興趣,開始是喜歡從事這一工作,后來是生活的慣性使我們安然于此,我們只是把學術看作是一種‘行當’而不是韋伯所說的‘志業(yè)’。……但面臨歷史與現(xiàn)實的種種問題,缺少心里緊張和熱情投入畢竟使我們的思想難具洞察力,甚至根本進不去?!盵8](p169)馬克思筆下凝結著血肉精神的“無產(chǎn)階級”由“我們”變成了“他們”,因此,在當代條件下馬克思主義研究是否能獲得突破性進展,是否還具有生命力,能否為時代發(fā)展問題做出深刻的分析與理論創(chuàng)新,這并不取決于研究者們所具有的理論“生產(chǎn)與再生產(chǎn)”水平,而是取決于我們能否重新建立與廣大勞苦大眾血肉聯(lián)系,亦即能否重新樹立牢固的無產(chǎn)階級“大眾意識”。
[1]黃克劍.人韻-一種對馬克思解讀 [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賓克萊.理想的沖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劉森林.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走向何處 [J].山東社會科學,2004,(3):125-126.
[7]劉森林.實用-崇拜-尊敬:對馬克思態(tài)度的合理性調(diào)適[J].現(xiàn)代哲學,2003,(2):4-6.
[8]單世聯(lián). 制約其實是被制約[A].因為現(xiàn)狀可以改變[C].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n Marx's"Prometheus Complex"
WANG Xing-ping1,2
(1.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2.Weifang University,Weifang 261061,China)
Karl Marx had thick Prometheus complex in his life,which produces his public awareness to devote his life to struggling for most people's happiness.Therefore the"Public awareness"is the most fundamental awareness of the Marxism Philosophy.The position of public of Marxism decide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ociety problem.Both Max Weber and Nietzsche made a critical on capitalist society,but their critical theory is deferent from Marx's for their different position.Thus the vital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does not depend on the level of the theory on"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but depends on whether we can re-establish the flesh and blood relation with the masses of the working class,that is to say whether we can re-establish a solid proletarian"public awareness".
Public Awareness;Prometheus Complex;Awareness ofResponsibility;Critical Spirit
A7
A
1671-4288(2011)01-0100-03
責任編輯:徐隆彬
2010-11-09
王幸平(1973-),男,山東菏澤人,南京大學哲學系2008級博士研究生;濰坊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