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顯鵬,常曉云
(1.武漢工程大學 法商學院,湖北 武漢430205;2.武漢科技大學文法與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430081)
案例教學法在訴訟法教學中的運用探析
劉顯鵬1,常曉云2
(1.武漢工程大學 法商學院,湖北 武漢430205;2.武漢科技大學文法與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430081)
訴訟法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理論出發(fā)點是側重對法學知識在實踐操作中的應用,強調知識的“實戰(zhàn)”性;在教學實踐中,案例的選擇要具有典型性、銜接性、嚴密性、適度性;訴訟法教學活動包含從基本理論學習到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的過程,不同的階段案例教學的方式應有所不同。
訴訟法教學;案例教學法;法學教育
案例教學法發(fā)端于19世紀下半葉哈佛大學法學院的法學教學,20世紀上半葉在全美各法學院普及,二戰(zhàn)后被越來越多西歐國家的法學院引入,20世紀末至今逐漸開始出現(xiàn)在我國部分大學的法學課堂上。在漫長的法學教學歷史中,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出現(xiàn)較晚的教學模式,其較強的實踐性和較高的逼真性使之尤其適用于訴訟法學這類程序性和動態(tài)性較強的課程。
所謂案例教學法,是指在法學教學中,教師結合相應專業(yè)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特點,通過討論、分析和研究形象生動的案例,教授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提高學生獨立、主動思考和探析問題的能力,從而加深學生對理論和實際知識理解的一種的教學方法。在訴訟法中引入案例教學法便是針對訴訟法學科程序性和實踐性均較強的特點,用案例的方式將整個訴訟法學知識體系貫穿起來,并以實證的方式來加深學生對訴訟法知識的認知程度。[1]與傳統(tǒng)法學教學方法最顯著的不同之處在于,傳統(tǒng)法學教學方法著重于對特定法學知識點從抽象概念到具體內容的“點射式”強化傳授;而案例教學法則側重于對法學知識在實際操作中的運用,強調知識的“實戰(zhàn)”性。
同時,在傳統(tǒng)的法學課堂講授教學中,教師也會舉例或者分析相關案例,但其與案例教學法的教學運用明顯不同:一方面,案例在兩種教學方法中所處地位不同。在案例教學法中,案例處于掌控課堂教學進度和節(jié)奏的核心地位,教師傳授法學知識和培養(yǎng)學生能力是借助案例研討和分析來實現(xiàn)的;而在一般法學教學過程中,舉例則處于次要地位,通常是用來說明和注釋理論知識,而非整個知識體系的基點和精髓。另一方面,兩種教學方法中運用案例的目的不同。案例教學法是組織學生進行自我學習、鍛煉綜合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和相關知識是融匯一體的;而一般教學方法中舉例只是說明問題的一種可供選擇的方法之一,案例并非整個知識體系中必不可分之物。此外,兩種教學方法中活動的主體亦不一致:案例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而舉例僅是教師單方的教學行為。
案例教學法雖然是訴訟法學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但其在教學中的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我國各高校訴訟法學課程的教學中大多不同程度地溶入了案例教學法,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其一,案例教學法并不適用訴訟法學所有教學內容。首先,案例教學法不適合理論性、抽象性較強的訴訟法基礎理論和學界爭議較大且尚無定論的問題,其較適合實際操作性較強的知識,如管轄的確定、對起訴的處理、證據(jù)的認定以及裁判的做出等。其次,案例教學法需要學生的參與,這就要求學生事先應初步了解訴訟法的一般知識,能夠運用訴訟法基本知識進行討論與對話,[1]故在課程教學的前半階段還是應適用講授法教授學生訴訟法基本知識,到了課程中后期,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此時再運用案例教學法才能顯現(xiàn)效果。最后,案例教學法需要花費學生相當?shù)臅r間與精力,也需要占用大量的課堂時間,如果按現(xiàn)行訴訟法一般情況下的學時安排,教學中最多也只能安排5次(10學時)左右的案例教學,否則會影響整個教學任務和教學計劃的順利完成。
其二,目前案例教學中所用的部分案例不宜適用。目前,訴訟法案例教材上選編的部分案例缺乏新穎性。許多案例都是若干年前的,多年不換,以至于訴訟法條文修改了,而教材上的案例卻沒有進行相應的調整,使得所選案例與法律規(guī)定相脫節(jié),很難與訴訟法時常更新的特點相適應。同時,案例教材上的案例大多來源于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指導性案例,這些案例雖說一般是具有典型性的大案或要案,但由于案情過于復雜,法院對其已有定論,又遠離學生生活,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達不到案例教學的效果。學生也會對這種案例產生厭倦,案例中所提出的問題也不會激起學生們的興趣,很難達到培養(yǎng)學生法律思維能力的目的。至于許多教師習慣于隨機虛構案例,因為虛構的案例往往缺乏針對性,邏輯性也較差,難以將實體法與訴訟法有機結合起來,因此這樣的案例只是紙上談兵,經不起仔細推敲和討論,故也不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其三,師生之間的互動效果不理想。目前,很多學校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然而案例教學不僅僅是教師提出一個案例讓學生討論那么簡單,如果學生沒有事先對案例進行充分的研究,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沒有適時提出一些引導性問題,如果缺乏激勵學生討論發(fā)言的機制,這個案例討論很可能又會演變成教師獨自解析案例,教學效果自然不盡如人意。
鑒此,筆者認為,案例教學法在訴訟法教學的運用過程中,案例的選擇是關鍵。具體而言,所選擇的案例應符合下列幾項要求:
第一,典型性。所謂“典型”,是指某一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啟發(fā)性和疑難性。教師在選擇案例時要密切圍繞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整體布局,切忌為舉例而舉例。案例的來源既可以是一些經典案例,也可以選擇近階段的著名案例,還可以選擇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典型案例。按照教育心理學一般常識,學生在聽到老師舉案例時候一般都喜歡聽真實的、發(fā)生在身邊的案件。[2]真實的案例,或學生親生經歷的案例,學生比較容易接受,而且記憶深刻,不容易忘記,對學生熟悉但存在疑問的案例進行分析,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第二,銜接性。銜接性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案例與教學內容相銜接;二是案例中涉及的問題之間相關聯(lián)。如今案例來源很多,譬如網絡、報刊、案例匯編等,甚至日常生活中的見聞都可成為教學案例的來源,教師應盡可能選擇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案例,那些不太切合教學內容的案例,會顯得牽強附會,也不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學習。
第三,嚴密性。課堂上運用的案例不會太多,因此,教師盡可能選取一個較合適的案例。選定案例后,要運用訴訟法理論對其進行認真的分析和研究,看案例中法院的審理程序是否合法,適用法律是否正確,或者他人對案例的分析和理解是否正確。并不是所有的判決或做法都是正確的,決不能把存在錯誤處理結果或錯誤理解的案例不加分析地介紹給學生,當然作為反面案例的除外。
第四,適度性。教師在訴訟法教學中的舉例數(shù)量和頻度要適當,因為學生精力有限,課程學時有限,案例因需而設,不可堆砌案例;[3]同時,所選的案例不能太復雜,案情盡可能緊湊,案件的描述盡可能簡潔明了。此外,一個案例最好能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訴訟法律關系。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性,不能進行太多的案例分析,只能在有效的時間內分析更多的內容,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讓學生對相關的知識進行充分的比較,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訴訟法的教學活動是一個逐步深入、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同階段、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教學,其目的和要求是有差別的,這就要求教師合理安排案例教學。筆者認為,案例教學可用于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第二個層次是職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
在第一層次的基本理論學習中,可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案例教學實施方案。
第一種方案是先講授理論,再分析案例。這種方案適合理論性較強、比較抽象的知識,比如訴訟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則、訴訟的要素以及證據(jù)基本理論等。運用這種方法有利于將原本顯得枯燥無味的法律理論形象化、生動化,易于學生具體地、感性地掌握有關知識。此種方案具體包括三步:第一步,介紹、講解有關的理論知識。第二步,通過錄像、PPT、電影等教學手段展示與教學內容直接相關的案例,讓學生運用所講授的知識去分析。第三步,對學生的分析進行講評。
第二種方案是直接提出案例讓學生自學、分析、討論。此種方案適合訴訟法中程序性或操作性較強的知識,提出案例的同時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學教材相關內容,自己總結知識要點,這種方案法能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自己尋求答案,印象比較深刻。此外,這種方案尤其適合教授容易混淆的法律現(xiàn)象或法律術語。許多概念僅憑教師抽象地講解,學生難以真正理解,如辯護人和代理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普通共同訴訟和必要共同訴訟、本證與反證等,指導學生自己分析案例,總結出這些概念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幫助學生對有關知識透徹地理解,而且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此種方案具體包括四步:第一步,通過錄像、PPT、電影等教學手段公布案例,提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理論問題,比如某概念的構成要件,某兩個概念之間有何區(qū)別與聯(lián)系。第二步,學生了解案例后,自學教材中相關內容,總結出所提問題的答案。這一步需要學生自主完成,教師應設置相應的機制予以監(jiān)督,例如可要求學生將總結的內容作為作業(yè)計入平時成績。第三步,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不必給學生過多提示,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思維能力,適時適當?shù)毓膭顚W生進行自主深入的思考,注重課堂內容的開放性。當學生無從下手時注意適當?shù)奶崾荆攲W生思維陷入誤區(qū)時加以引導。第四步,由教師對案件進行講評。
第二層次是職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這一層次是在掌握了基本原理后,著重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技能。該階段要以前一個層次為基礎,在學生具備了比較扎實的知識積累和一定的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后,精選綜合性案例,讓學生對案件處理的整個程序進行模擬,通過獨立體驗,鍛煉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無論采取何種方案,在學生對案例作出了分析判斷之后,教師必須對案例進行講評。案例講評能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深化教學效果,可以說是案例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案例講評是以教師分析為中心,結合學生個人理解,著重從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入手進行評析。當學生理論知識不扎實時,往往容易從直覺、感情上去分析案例,而脫離了法理的根基,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拋棄感情的因素而從法學的角度去分析問題。通過講評,讓學生獲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講評切忌就事論事,要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前后貫通,看待問題要全方位、多層次,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及廣度,幫助學生學會靈活處理訴訟問題的技巧和方法。
此外,筆者還有一個設想方案。該方案對學生的要求更高,即每個學生要獨立完成一個案例的分析報告。案例來源或是報刊、雜志刊出,或是參加庭審獲取,甚至可以是個人獨創(chuàng)。案例不得重復,以提交的先后順序為準。選擇的案例要有針對性,必須屬于訴訟法的范圍。教師認真批閱學生的案例分析報告,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反饋,將此分析報告計入平時成績。
總之,案例教學法是對于傳統(tǒng)訴訟法教學模式的修正和補充。在積極借鑒該方法的同時,不應將其絕對化,尤其不應把它與傳統(tǒng)訴訟法教學方法對立起來,而應將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共同推動我國訴訟法學教學模式的發(fā)展和完善。
[1]辛國清.關于民事訴訟法教學改革的思考[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2).
[2]侯斌.實踐性法律教學與法學本科教育目標反思[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10).
[3]周漢華.法律教育的雙重性與中國法律教育改革[J].比較法研究,2000,(4).
DF815
A
1003-8078(2011)04-0132-03
2011-05-05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4.42
劉顯鵬(1980-),男,湖北襄樊人,武漢工程大學法商學院講師,武漢大學法學院博士生;常曉云(1980-),女,湖北荊州人,武漢科技大學文法與經濟學院講師,武漢大學法學院博士生。
責任編輯 周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