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英別力克 王禮亮
(西南大學文學院 重慶 400715)
蒙古族的骨頭文化
俄英別力克 王禮亮
(西南大學文學院 重慶 400715)
通過對昭蘇縣的民風民俗的實地考察,獲得大量的可靠資料,從中選擇了有關蒙古族骨頭文化的一部分,做了一些簡單的介紹和闡述。
骨頭文化;羊拐;肩胛;骶骨;牛腿
昭蘇縣地處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西南端,是一個多個民族雜居的蒙古族自治縣。在所管轄的九鄉(xiāng)一鎮(zhèn)范圍內(nèi),住著哈薩克、蒙古、漢、維吾爾、回、柯爾克孜、塔吉克、烏茲別克、錫伯、俄羅斯、塔塔爾等21個少數(shù)民族。其中的蒙古族是游牧民族,長期逐水草而搬遷,在他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少不了吃牛羊肉,喝奶茶奶酒,長期的飲食習慣慢慢的形成了一定的文化。
蒙古人吃肉啃骨頭,有很多講究和禁忌。細分起來種類有這些,有的屬于煮法、擺法解剖范圍;有的是某部分不給某些人吃,某部分專給某種些人吃,某部分到了某種年齡才能吃的?!胺嵌Y勿食”的說法在蒙古人吃肉啃骨頭的時候得到充分的應征。還有一種就是根據(jù)骨頭具有的“特異功能”來吃,伴隨著這些功能,又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羊拐是指在連接牛羊后蹄和小腿的地方,有一塊游離的骨頭很特殊,漢語稱為“躁骨”,俗稱羊拐,蒙古語音譯為“沙阿”,意譯作“髀石”。這種骨頭的特殊性就表現(xiàn)在它有寬有窄、有凸有凹、有正有側,六面六個形狀,所以蒙古人形容羊拐說:“高高山上綿羊走,深深谷地山羊過,向陽灘上駿馬跑,背風彎里黃牛臥。倒立起來叫不順,正立抓個大駱駝?!庇米约菏煜さ奈逍蟮拿Q給羊拐的各面命名了。
牧區(qū)的孩子的童年里有著羊拐的回憶,長到三四歲時,家長就把它拿出來,讓孩子辨認哪面有什么牲畜;再大一點兒,就可以做羊拐的游戲了。羊拐在這里成了友誼的見證者。1983年在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清理一座遼代古墓時,曾發(fā)現(xiàn)九玫拐骨。牛拐骨一枚,山、綿羊拐骨七枚,還有一枚鋼鑄的仿綿羊拐骨。由此看來,北方游牧部落很早就開始接觸羊拐了。
蒙古人喜歡吃羊肉,在草原上有些有關羊肉的說法。有一說是這樣的:“瑪瑙珊瑚稀世寶,牲畜之中肉是寶,肉之中拐骨是寶”,可見羊拐在他們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逢年過節(jié),辦紅白喜事的時候,人們屠殺多少牲畜,都會把拐骨保存起來。不僅保存自家的,還要把贏取別人的也一同裝在皮袋里,有的多達幾百幾千枚,因為又有一說“拐多之家牛羊多”。一到冬閑季節(jié),不論男女老少,都提著羊拐袋子玩耍起來,用自己的羊拐去碰對方的羊拐,兩人事先規(guī)定好碰撞幾回,就輪流碰撞,把每次由于碰撞而產(chǎn)生的距離用腳步或者是用手掌量好,結束時看誰的累積起來的距離大,誰就是贏家;有時會畫一個圈,不規(guī)定碰撞的次數(shù),只要碰出了圈外,就是贏家。他們會把贏得對方羊拐看作一大樂事,所以牧民中有“玩羊拐也是一技”的說法。
為了加重分量做“老子兒”用,人們會給羊拐灌銅或鑄銅,將羊拐挖空,灌以鉛或銅,就成了銅灌的羊拐。這里有一種玩法,幾個人圍成一圈,每人出相同數(shù)量的羊拐,互相混和起來,然后將其抓起,拋散而下,看上面出現(xiàn)的形狀,在相同者之間用小指劃一下,將一枚彈向另一枚,彈中者取其歸為己有。如彈不準或彈到別的子兒上,則算失敗,就輪到下一位再拋再彈。這樣循環(huán)往復,直到贏得對手羊拐沒有為止。還有的只出四枚老子兒,讓在座的人輪流拋擲。如果四枚落下,出現(xiàn)“四只綿羊”,就是“四個一樣”的面,就向坐在上首的人要四枚羊拐。如果出現(xiàn)四匹馬,便是“四十匹黃馬”,向上首的人要四十枚羊拐……如此這般按規(guī)則進行。此外還有“賽馬”、“摔跤”、“猜羊拐”等各式各樣的玩法,還有許多增加情趣的規(guī)定。為了增加一些玩法,他們剛開始時用右手,再玩時就得用左手。一般人用右手彈慣了,彈開時用了右手,再彈時還要用左手,就被別人制止了,這樣無形中吃了一虧。
和羊拐相比起來,肩胛的趣話就很多了,下面我們一一做個簡單的介紹。
(1)“肩胛骨,大家吃”。在家里招待客人的時候,都要把肩胛骨留在最后,由客人中的一位把上面的肉剔下來,根據(jù)在座的人數(shù),切成許多小條,分給每一個人吃,而后自己把肩胛上的肉,啃得盡光,將一條長條綿羊尾巴和一杯酒放在肩胛上,獻給在座的民間祝贊家,請他祝頌肩胛。于是祝贊家就津津有味地把肩胛骨從里到外祝頌一番。之后對主人贊揚道:愿這肩胛的主人,升官發(fā)財,幸??鞓?,孩子成器,牲畜成群,資產(chǎn)豐厚,善及鄉(xiāng)民等等。祝頌完畢后,將那一條長條綿羊尾巴兩口氣吸進肚里,把那杯酒一口喝干。
肩胛骨為何獲此殊譽,必須和眾人一起分享呢?原來有這樣的背景,相傳一位老獵人,打獵時總是騎一匹白馬,也總是滿載而歸。有個巴音(財主)看上了老獵人的馬,換也不給,要也不給,便起了惡意。有一天晚上,那個巴音就騎上自己的黑馬去老獵人家做客,老獵人擺下“肩胛宴”(這里有胸椎、前腿、肩胛和羊頭)招待他,那巴音把肩胛上的肉一人全吃了。半夜風雪交加,巴音推脫說外出解手,把老獵人的馬弄死了。第二天一早,他告訴老獵人說:“不好了,剛才我看見您的馬絆死了。”老獵人說:“我活了七十歲,肩胛上的肉從未獨吃過,哪會出現(xiàn)這樣事情?!迸苋ヒ豢矗凰赖氖前鸵舻暮隈R。原來昨夜雪大風緊,他的黑馬身上落了冰霜,誤認為是老獵人的白馬,結果落了個自食其果。從那以后,便形成了大家吃肩胛骨的鄉(xiāng)俗。
這種鄉(xiāng)俗幾乎遍及整個蒙古地區(qū),各地的傳說也各有千秋。錫林郭勒的傳說似乎更富有戲劇性:一個獵人到山中打獵,午間自烤野物飲酒。這時有兩個強盜潛來,趴在獵人頭頂?shù)膽已峦涤U,他倆的頭影照在獵人的茶碗里。獵人看到這“杯中賊影”并不害怕,便把肩胛上的肉割下好多塊,順口說道:“肩胛骨,大家吃嘛,來吃!”。東西南北撤出去,張三李四喚一通。強盜以為崖底人多,怕吃眼前虧,便逃之天天。從那以后,就形成了不能獨食肩胛骨的風俗。
(2)肩胛骨,能打卦。肩胛骨人畜都有,一頭通過窩骨疙疸連接前臂骨,一頭通過脆骨連接著軀干的肌肉,獨立而完整。形象的說上面有鍋、馬徑、水井、草場等牧區(qū)常見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古人就以此作為占卜的根據(jù),發(fā)明了肩胛骨卜。占卜時先要洗手凈面,用灑奶對肩胛祝福,再向神佛祈禱,使其具備靈氣,然后才開始。占卜的肩胛,分黑白兩種。吃凈肉以后使用來占卜的,稱作白肩胛??袃羧庖院笤贌谟脕硭阖缘?,稱作黑肩胛。肩胛骨,三角扁平,形同琵琶,故也稱琵琶骨。有說“胛”、“甲”通假,胛骨就是甲骨,那么其來歷就更早了。
肩胛占卜是否靈驗?民間有這樣的說法,在很久以前,一位好漢要娶人家可汗的公主,騎馬摔跤射箭這“好漢三技”全都勝利了,最后可汗把公主藏起來,讓好漢去猜,猜出來就把女兒嫁給他,否則就前功盡棄。好漢沒有辦法,就找他們鄉(xiāng)間一個牧民幫忙,牧民拿出一個黃山羊的肩胛骨,端詳一番,說是卦已算出,只是不敢明言,因為可汗身邊有黃黑兩位算卦先生,會算出誰向你泄露了機密,這樣我便活不成了。好漢苦苦哀求,牧民就想了個辦法:自己藏進大鐵鍋下面,對著茶壺嘴子,把機密告訴丁好漢。好漢便當駙馬。可汗不相信這是好漢自己猜出來的,便讓兩位先生占了一卦。黑臉先生說:“此乃鐵身之人所告?!秉S臉先生說;“此乃銅口之人所告?!笨珊共淮笈骸笆郎夏挠需F身銅口之人!”便把兩位算卦先生殺了,但牧民卻從此出了名,于是便傳下用肩胛占卜一法,并且以黃山羊的最為靈驗。
(3)肩胛骨,能警戒。上面的故事和做法,都說明肩胛骨有先驗之性,透著一股靈氣,具有某種暗示、警戒的作用。至今牧區(qū)有些關隘險路,往往把肩胛骨和幾根長肋骨一起掛在樹上。風吹肋骨打在肩胛上,發(fā)出丁零當啷的聲音,提醒過路人前面有危險,可要當心行進?;蛘咴诼返闹虚g,橫拉一條皮繩,把許多肩胛像旗幟一樣掛在上面,同樣起一種警戒的作用。
肩胛骨上大下小,有柄可握,薄而易響。鄉(xiāng)村孩子便在上面打兩個孔,拴上兩枚銅錢,像撥郎鼓一樣滿村里怕跑著搖。這樣雖能起到提醒的作用,但警戒的意味就沒有了。
(4)食肩胛,忌諱多。肩胛為骨中奇者,講究很多。孩子不能啃肩胛骨,晚輩不能在長輩面前啃肩胛骨,外甥不能在舅舅面前啃肩胛骨。游牧倒場時,不能把完整的肩胛骨丟在舊營盤上,一定要砸碎再扔掉,不能出售肩胛骨
羊的脊椎骨有許多節(jié),最末一節(jié)叫骶骨。因為下面連著的是尾骨,吃不上勁,前面幾節(jié)脊椎的重量又壓在它上面,出的力受的苦較大,所以俗稱“受罪骨頭”,這是老名。盡管受罪,但上面的肉卻很好吃。有一次,一個出門人正在自己帳篷里啃受罪骨頭,有一個強盜來到外面,打探如何下手。此舉被出門人察覺,便靈機一動,自問自答:“要把骶骨掰開嗎?”“掰開掰開!”強盜誤認為里面至少有兩人,于是沒敢下手就走了。從那以后,受罪骨頭的身價提高一倍,變成“問答骨頭”了。而且吃這塊骨頭時,即使是一個人,也不能悄悄地吃,一定要大聲自問自答:“解開嗎?”“解開解開!”
隨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對骶骨的各個部分的稱呼有了九種:那兩根向兩邊伸張的骨頭,形狀像鳳凰的翅膀;那個連接上面脊椎、扁圓又突出的部分,形狀像好漢的額頭,還有美人指甲、駿馬獠牙、須彌山、木匠錛、馬鞍子、流水河、渡鴉喙等(各地名稱不一,但都是九種)。吃罷全羊以后,客人把問答骨頭卸開吃凈,放在盤中,遞給主人。主人站起來將盤子接過,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把問答骨頭夾住,右手拿一根白草,指著上述各個部位,向客人一一發(fā)問??腿巳绻艽鹕鲜鞘裁矗€能答上為什么,就算作是“蔑爾干”(智者),博得在座賓客的賞識。比如問:這像什么形狀?答:美人的指甲。問:何以見得?答:沒有剪刀能裁布,沒有頂針能縫衣,所以才成了美人的指甲。問:這像什么形狀?答:好馬的撩牙。問:何以見得是好馬?答,沒有坐鞍能追上野驢,沒有捆肚能追上黃羊,所以才成了好馬。如果一知半解,丟三拉四,或者干脆答不上來,就會受到別人奚落,所以大家記不住那九種特征的話,千萬不要把它們單獨卸下來,悄悄放回盤里就是了,這樣或許還可以蒙混過關。
主客一一問答完畢以后,主人要問:“拿它干什么?。俊笨腿吮愦穑?/p>
皇上也吃哩,
百姓也啃哩,
門外也扔哩,
黑狗也啃哩。
說是臥象便躺哩,
說是走象便行哩。
主人:“眼下咋辦好哩?”
客人:“照原樣放倒就行哩!”這是新疆衛(wèi)拉特蒙古的風俗。如果是青海蒙古,就說:“給百姓當飯去,給皇上當膳去,這塊問答骶骨,從羔狗嘴里掏出去!”將骶骨扔進火里燒了。
俗話說:“父親的兒子,不吃牛腿棒子?!迸M劝糇樱锕堑乃酌?。相傳不知什么朝代,有一位父親的獨生子去走阿音——就是現(xiàn)在的長途運輸。走時趕一輛車,或牽一練駱駝,馱上皮張或食鹽,到張家口、大庫倫、呼和浩特,換點茶、布、酒、煙、糖之類,拿來自己享用,很少出售。那位獨生子是趕車去的,臨走帶了三根牛腿棒子。吃了肉后舍不得扔掉骨頭,晚上露宿在荒灘野地,就把它們順手立在車上,用來做伴壯膽。不料遇到一個歹徒,想搶劫小車上的東西,黑暗中把牛腿棒子看成人影。心想人家三四個人,我還是走為上計。于是獨生子躲過了這一難,平安回到父母身邊。從那以后,就形成了沒有兄弟姐妹的獨生子不吃橈骨的習俗。不但不吃,啃剩的骨頭也不能扔掉、不能燒火、不能喂狗,一定要在橈骨的凹窩里插進幾根芨芨棍兒,夾在蒙古包門頭東南的椽縫里,讓其繼續(xù)站崗放哨。
蒙古族由于長期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骨頭文化,其中蘊含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蘊含著對別人的真誠的祝福,也有對長輩的尊敬,也有對壞人壞事的警戒。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蒙古人智慧和廣闊的胸懷。
[1]芒來.蒙古人與馬——蒙古族馬文化大全[M].內(nèi)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巴音克西克等.昭蘇縣蒙古族文化歷史資料[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俄英別力克(1980-),女,蒙古族,西南大學2008級碩士,研究方向:古代漢語語法。王禮亮(1985-),男,河南信陽人,西南大學文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201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