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紅
(淮北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理性與建構:古希臘史學批判思想芻議
王振紅
(淮北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古希臘史學的批判思想是古希臘人理性精神的產物,它既深受其早期自然哲學的影響,又與其詩歌以及雄辯術的發(fā)展緊密相關。希羅多德寫《歷史》,于史料的取舍與歷史事件的建構上都顯示出較為自覺的史學批評意識;修昔底德不僅更為自覺地將史學的批判思想融入文獻史料的處理與歷史事件的建構之中,而且他還以人性不變論的歷史觀為基點記述人事、解釋歷史,呈現出極具批判性的形而上學的歷史思維模式。
古希臘史學;批判思想;理性;建構
隨著人類自身力量以及自我意識的增強,人類的歷史逐漸擺脫了天、神等超人類力量的束縛,歷史終于從天上走向了人間,人類歷史于此便真正展開了。在此情形下,人類對自身歷史的認識也逐漸擺脫了天、神的干擾,由此開始了以自己的理性精神認識自身歷史的步伐,真正的歷史認識也由此萌生了。古希臘史學的批判思想正是在此理性精神的影響下產生的。
首先,古希臘史學及其批判思想是古希臘人的理性精神的產物。古希臘人認識歷史的理性精神,早在荷馬史詩《伊里亞特》、《奧德賽》中即已萌芽了。在荷馬史詩中,古希臘諸神在人類的生活尤其是在戰(zhàn)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神的意志與人自身的力量相互交融。王晴佳先生就認為荷馬史詩把“神拉進人的活動中間,與人類共同組成生活,則同時又可視為一種對人性、人力的尊重和拔高”[1]3。其實,荷馬史詩已具有了“最初的人本觀念”,它“歌頌人類的聰明才智,嘲笑和譴責神的邪惡,在兇頑的自然力面前,也篤信人的力量與智慧……處處洋溢著一種人的力量,而失去的卻是神們頭上的靈光與尊嚴”。不僅如此,“荷馬史詩中還隱含著一種歷史的探究精神,而這種精神正是導致歷史學產生的一個必要條件”。[2]9可見,荷馬史詩所描繪的雖是神人不分的歷史圖景,但其中業(yè)已蘊含著一定的理性精神,其主要的表現就是人本觀念和歷史的探究精神,而此正是古希臘史學及其批判思想產生的必要條件。
其次,古希臘史學批判思想的產生又深受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的影響。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最為關注“什么是世界的本原”的問題。西方哲學史上第一位哲學家泰利斯就認為水是世界的本原,此后的阿那克西曼德則認為世界的本原沒有任何規(guī)定性(無定說),阿那克西美尼在綜合“水本原說”與“無定說”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氣本原說”,而赫拉克利特則又認為火是世界的本原等。他們的這些探討,對古希臘史學產生了如下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早期自然哲學家以其理性精神探究世界本原的做法,對古希臘史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荷馬史詩對神的本質與人的本性的探尋,希羅多德、修昔底德以及波利比烏斯對“命運”以及“人性”的本質的探討,顯然都與早期自然哲學家以理性的精神探究世界本原的做法相一致。另一方面,早期自然哲學家探究世界的本原,他們所使用的思辨、推理等方法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批判思想,而且其本身也是批判思想的產物。古希臘哲學那種為知識本身而求知、為智慧本身而求智慧的思辨性活動,促使希臘民族形成了特有的靜觀、思辨的性格。[3]4-8希臘哲學家的純思辨性活動,以及他們在解決一和多、靜和動等矛盾時所使用的辯證法,在相互論辯時所普遍采用的三段論的邏輯推理方法,都蘊含著非常清醒與徹底的理性精神與批判性認識,對古希臘史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從荷馬開始到希羅多德、修昔底德,再到波利比烏斯,他們對文獻史料的批判,對神、人之本質的探究,都深受這種理性精神與批判性認識的影響。正如張廣智先生所言:“愛奧尼亞科學家們以理性來解釋自然,用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致力于物質世界的探求,這必然給史學的產生帶來深刻的影響。有科學和哲學就有批判懷疑精神,而理性的批判精神的運用,最終使歷史與神分離,導致歷史學的產生?!盵2]10
最后,古希臘史學的批判思想又與古希臘的詩歌以及雄辯術的發(fā)展緊密相關。在人類文明的早期,幾乎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史詩,而這些英雄史詩又往往將迷信的神話、虛構的想象與歷史的傳說雜糅起來,這其中充斥著非歷史的因素,但在神話與虛構的外表之下也存在著真實的歷史。在荷馬之后,又出現了一批寫組詩的詩人,“他們的作品標志著文學上一個新時期,在這個新時期中,前一個詩歌時代憑想象創(chuàng)作的方法開始讓位于對真實事件的積極描述,所以他們的創(chuàng)作不知不覺中漸漸形成了敘事的形式……在敘述事件的諸作品中,符合實情的東西正逐步超過虛構的東西?!盵4]40此時古希臘詩歌之所以積極描述真實事件并向敘事的形式轉變,顯然是因為理性精神與批判思想的顯著發(fā)展,“在這個時期中,希臘人的思想表現開始從詩歌的形式過渡到比較偏重于思維的形式”[4]28。而此“比較偏重思維的形式”既是批判思想的產物又反過來促進批判思想的發(fā)展,這也促使了古希臘史學的產生,正如伯立所言:“愛奧尼亞這種批判的、講求理性的精神從世系、地方、地理材料為內容的敘事詩中演化出歷史寫作?!盵4]28
美國史學家湯普森認為“正像敘事詩是希臘史學的一個源泉那樣,演說術也是它的源泉之一”[4]37。演說術之所以能成為古希臘史學的源泉主要在于兩個方面:批判地評述事實的原則與邏輯地論辯事理的方法。因為,這兩方面都蘊含著較為徹底的批判性思想,而此思想正是古希臘史學產生的必要前提。一者,“批判地評述事實,是雅典雄辯術的一項重要原則”,這一原則對古希臘史家采取批判的態(tài)度探尋歷史真實的做法顯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因為,“演說者盡量隱瞞自己的情感,掩蓋自己在爭端中的利害關系。他裝作為真理而追求真理的樣子,就像一位哲學家那樣超然物外。他的目的在于分析事實,說明真相?!盵4]38這種超然物外地分析事實的做法,有助于古希臘史家形成比較徹底的批判歷史事件的方法。二者,希臘民族不僅具有思辨的個性,而且還具有崇尚論辯的傳統(tǒng)。在古希臘不僅存在著由于政見不同而引起的相互爭辯,而且法庭雄辯也是得到了高度發(fā)展的一門藝術??铝治榈戮驼J為“希臘人整個說來是擅長法庭訴訟的,而一個希臘人會發(fā)現,把他所習慣在法庭上對付目擊者的那種批評應用于歷史的作證上并沒有困難”[5]57。湯普森也認為:“雄辯術是由希臘最偉大的演說家培養(yǎng)起來的,所以這種習慣對歷史寫作有很大影響?!⑽恼f書家除了成為最早的一批歷史家之外,也成了最早的一批辯護人?!盵4]27顯然,法庭雄辯術對于歷史寫作具有一定的影響。重要的是,古希臘人在哲學上已經發(fā)展形成了較為嚴密的演繹邏輯,如三段論演繹即已成為希臘哲學論辯的普遍形式[3]6-7。我們認為,對歷史寫作影響最大且最為根本的應是古希臘人持不同政見者的互相爭辯,以及古希臘哲學早就形成的論辯原則——演繹邏輯,而這些無不促使古希臘史學朝著批判性的方向發(fā)展。
荷馬史詩以及荷馬之后組詩,它們所描繪的盡管是一個神人不分的世界,但在一定程度上已揭示了神的本質與人的本性,其中顯然已潛存著古希臘人的批判思想。古希臘第一位史學家赫卡泰俄斯則首次明確地提出了史學的批判思想,他在寫作《大地環(huán)游記》和《譜系》時“拋棄了當時流行的抒情詩人的韻腳,運用散文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式敘述事實”[6]23。重要的是,他批判性地提出了自己的寫作原則,他說:“我寫的是我認為真實的東西,因為希臘人所擁有的許多故事,似乎對我來說是荒唐可笑的?!盵6]24顯然,赫卡泰俄斯已具有自覺的歷史批判意識了。[7]14這種自覺的歷史批判意識,在“史學之父”希羅多德身上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希羅多德《歷史》開宗明義地指出其著史的目的,即為了真實地記述希臘人和外邦人的豐功偉績,并尋求希臘、波斯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的原因。[8]1為實現這一目的,他對其所見所聞及其相關的文獻史料進行了較為嚴格的批判,初步形成了一套批判文獻史料的方法。
首先,希羅多德撰寫《歷史》,他在廣征博引文獻史料的同時,尤其注重文獻史料的來源。希羅多德宏闊的歷史視野與明確的著史目的促使他在取材上廣征博引,他不僅“充分利用了當時他所能看到的各種資料,諸如譜系、神話、史詩、碑銘以及前輩作家的著作”[2]15,而且還通過還親身采訪、實地考察,廣泛收集目擊耳聞的各種文獻史料。實際上,正是這豐富的文獻史料,為希羅多德撰寫《歷史》提供了最基礎的條件。希羅多德為了表明他的記述并非空穴來風,在敘述歷史的時候總是主動交代史料的來源,這其間已蘊含了一定的自覺的批判意識。例如,希羅多德記述波斯、希臘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的原因,他既“根據有學識的波斯人的說法”[8]1,又指出“腓尼基人的說法和波斯人的說法不同”[8]3;再如,他記述岡比西斯出征埃及的原因,同樣既依據了波斯人的說法又參照了埃及人的說法。[8]192-193像這種情形在《歷史》中俯拾即是,希羅多德經常說這是“波斯人”、“埃及人”的說法,那是“柯林斯人”、“雅典人”的說法等。他之所以如此重視交代史料或信息的來源或渠道,這說明他自覺到它們對于歷史敘述的真實性具有重要的意義,這其間顯然已蘊含著一定的批判意識了。
其次,希羅多德以其自覺的批判意識對收集的文獻史料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的考訂與批判。希羅多德敘述歷史大致有如下兩個步驟:一,自覺地意識到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都記錄下來。例如,他說:“這些埃及的故事是為了給那些相信這些故事的人來采用的:至于我個人,則在這全部歷史里,我的規(guī)則是我不管人們告訴我什么,我都把它記錄下來?!盵8]165在撰寫《歷史》的過程中,希羅多德確實是這么做的:他記述了岡比西斯殺死他的妻子與他的哥哥司美爾迪斯的兩種說法,他說:“和司美爾迪斯的死一樣,關于她的死也有兩種說法?!盵8]208再如,對于克謝爾克謝斯在溫泉關大敗而逃回波斯一事,希羅多德同樣記述了兩種說法,他說:“以上便是關于克謝爾克謝斯的歸還的另一種說法”。[8]608二,希羅多德全錄所見所聞,但“這并不意味著他毫無批判地相信目擊者所告訴他的任何事情。相反地,他在實際上對他們的敘述是嚴加批判的”[5]57。希羅多德說:“我的職責是把我所聽到的一切記錄下來,雖然我并沒有任何義務來相信每一件事情;對于我的全部歷史來說,這個說法我以為都是適用的?!盵8]525所以,他經常交代說“人們雖然如此說,但我是不相信這個說法的”,“至于我本人,我是不能相信這個說法的”。[8]306顯然,“希羅多德遵循自己的‘歷史’原則,對聽到的故事表示懷疑甚至徹底懷疑?!盵9]40重要的是,希羅多德還往往從眾多說法中選擇一種他認為可信的說法來記述歷史,比如,“關于居魯士之死的說法的確是有很多的,但我只敘述了上面的一種,因為我認為這個說法是最可信的?!盵8]107毫無疑問,希羅多德是以自覺的理性精神批判與判斷各種文獻史料的,呈現出“信古闕疑”的理性精神,這也充分表明他“重視歷史考證和史料真?zhèn)蔚谋鎰e,開西方歷史批判的先河”[]。
最后,希羅多德根據事情發(fā)生、發(fā)展的順序,用批判之后的文獻史料比較合理地建構了他所見所聞的歷史,終于將古希臘“史話家”的散文記事發(fā)展成為真正的歷史編纂學,這在西方史學發(fā)展史上顯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希羅多德通過目擊耳聞、實地考察等方式收集各種文獻史料,并以其理性的批判精神對它們進行審慎的考辨,進而做到信其所信、闕其所疑,這在古希臘史學發(fā)生史上已經十分可貴了。更為可貴的是,希羅多德不但摒棄了那些不可信的史料,而且還在闕疑的同時利用那些可信的史料合理地建構出具體的歷史場景,這在古希臘史學上確實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湯普森就指出了這一點,他說:“下列想法都是希羅多德構思出來的:歷史不只是一些突出的、并不相互連貫的事實的排列;在它們表面上的混亂下邊,必然有一種統(tǒng)一性和連貫性存在;歷史家的職責就是區(qū)別比較重大的事實和比較細小的事實并以適當的順序把它們聯(lián)系起來?!盵4]34湯普森所說的“統(tǒng)一性”與“連貫性”,其實就是歷史上人物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先后順序以及其中的邏輯關系,當然也包括眾多歷史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
可見,希羅多德之所以被稱之為“史學之父”并不僅僅在于其突出的批判思想,更為重要的是他將史學的批判思想與歷史的建構初步結合了起來。實際上,希羅多德的史學編纂實踐,不論是在《歷史》的整體的建構上還是在具體的歷史敘述上,都自覺不自覺地將其史學的批判思想融入到了具體歷史事件、歷史場景的建構之中了,盡管它還只是初步的,其中還存在著一些不甚合理的地方。
到了修昔底德撰寫《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以下簡稱《伯戰(zhàn)史》),古希臘史學的批判思想不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程度,而且還展現出了修氏自己所獨有的特點。一方面,修昔底德在批判文獻史料方面其態(tài)度更為自覺與清醒,其運用的批判方法與原則更為系統(tǒng)與完備,對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揭示得更為深入與徹底。另一方面,修昔底德著史,其最杰出的地方就是把希臘批判哲學的原理應用到歷史的寫作之中[4]39,但希臘批判哲學的原理對修氏的影響是雙重的:一,在這種批判哲學的影響之下,修昔底德不論是處理文獻史料還是展開歷史敘述都呈現出獨立的批判性思維,這顯然比希羅多德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二,這種批判哲學的原理又深受“實質主義”思想①根據柯林伍德《歷史的觀念》,實質主義是指建立在一種形而上學的體系的基礎上的,這種體系的主要范疇就是永恒不變的實質。的影響,所以,修氏不論是在處理文獻史料時所執(zhí)著的科學態(tài)度與理性精神,還是以人性為立足點來揭示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都反映了修氏總試圖尋求某一永恒不變的“支點”而認識歷史的傾向,呈現出從事物的永恒的狀態(tài)中來認識歷史的特點。
第一,在處理文獻史料方面,修昔底德的批判精神顯然較希羅多德更為清醒與自覺,其方法也更加系統(tǒng)而完備。修昔底德以嚴格的史料批判方法與理智而科學的著史態(tài)度而聞名,郭圣銘先生曾指出修氏是西方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實態(tài)度的歷史學家”[7]26。修氏撰寫《伯戰(zhàn)史》,他非常注意收集各種目擊傳聞及其相關的文獻史料,與希羅多德一樣,他也充分利用了眾多的傳聞、逸事、史詩、傳說以及考古資料,但不同的是他并不是有聞必錄,而是批判性地謹慎揀擇。對于文獻史料,修氏始終保持著十分清醒的頭腦,他不僅把“神話和無稽傳說擯棄在歷史記載之外”[7]27,而且對所征引的內容無不加以嚴格的批判。他說:“我確定了一個原則:不要偶然聽到一個故事就寫下來,甚至也不單憑我自己的一般印象作為根據;我所描述的事件,不是我親自看見的,就是我從那些親自看見這些事情的人那里聽到后,經過我仔細考核過了的。就是這樣,真理還是不容易發(fā)現的:不同的目擊者對于同一個事件,有不同的說法,由于他們或偏袒這一邊,或者偏袒那一邊,或者由于記憶的不完全?!盵11]17-18
從修昔底德所確定的歷史敘述與史料批判的原則來看,他確實具有極為清醒而自覺的批判精神與求實態(tài)度。不僅如此,從修氏對神話、傳說、記憶、詩歌以及演說詞所作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史料與歷史證據之間的關系已經有了較深入的思考:他說:“我認為我們不能相信傳說中的每個細節(jié)?!盵11]17又說:“我相信,我根據上面的證據而得到的結論是不會有很大的錯誤的。這比詩人的證據更好些,因為詩人常常夸大他們的主題的重要性;也比散文編年史家的證據更好些,因為他們所關心的不在于說出事情的真相而在于引起聽眾的興趣,他們的可靠性是經不起檢查的。”[11]17對于演說詞的處理方法,他“一方面盡量保持實際上所講的話的大意;同時使演說者說出我認為每個場合所要求他們說出的話語來?!盵11]17從修氏的這些闡述可以看出,他清醒地認識到了文獻史料與歷史證據之間的區(qū)別,這在古希臘史學發(fā)展史也是劃時代的進步。
第二,在歷史的建構方面,修昔底德繼承并發(fā)展了希羅多德,進一步將史學的批判思想融入到歷史的建構之中。修昔底德撰寫《伯戰(zhàn)史》,沒有像希羅多德那樣記述各地的政治制度、經濟狀況、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奇聞逸事等,而是集中記述了發(fā)生于伯羅奔尼撒的這場戰(zhàn)爭。修昔底德之所以如此集中建構一場戰(zhàn)爭的歷史,這與他明確的著史宗旨緊密相關,修氏說:“在這次戰(zhàn)爭剛剛爆發(fā)的時候,我就開始寫我的歷史著作,相信這次戰(zhàn)爭是一個偉大的戰(zhàn)爭,比過去曾經發(fā)生過的任何戰(zhàn)爭更有敘述的價值。我的這種信念是根據下列的事實得來的:雙方都竭盡全力來準備;同時,我看見希臘世界中其余的國家不是參加了這一邊,就是參加了那一邊;就是那些現在還沒有參加的國家,也正在準備參加。這是希臘人的歷史中最大的一次騷動,同時也影響到大部分非希臘人的世界,可以說,影響到幾乎整個人類?!盵11]17修昔底德開宗明義地闡明他的著史宗旨,其明確的著史宗旨與敘述主題也就是他對于歷史與史學的總體認識與批判,這實際上既規(guī)定了《伯戰(zhàn)史》的研究主題——政治軍事史,同時也決定了修氏的歷史建構——圍繞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而描寫此時期的希臘史。
在具體歷史事件的建構上,修昔底德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史家獨立的歷史思維”[12],這在古希臘史學發(fā)展史上同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表面看來,修昔底德記述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是以批判之后的文獻史料實錄歷史事件與展現戰(zhàn)爭進程,正如修氏自己所言:“按事實發(fā)展程序,以夏冬相遞嬗的編年體撰寫,將這段歷史一直寫到斯巴達人和他們的同盟者把雅典毀滅?!盵11]373不過,深入考察修氏對于具體歷史事件的建構,我們會發(fā)現修昔底德又超越自己提出的敘史原則——以自己親身經歷的事件和目擊者所訴說的并經過考證的史實來敘史。例如,修昔底德記述“赫爾墨斯神像案”,從他利用的文獻史料可以看出修氏并不認為亞西比德參與了神像案,并對由此案件牽扯出的亞西比德瀆神案,修氏也持存疑的態(tài)度。其實,修氏以批判過的文獻史料記述“赫爾墨斯神像案”,他并沒有局限于文獻史料本身的內容,而是從當時雅典的政治大背景出發(fā)認為神像案與瀆神案是一個政治陰謀,這超越了他以目擊傳聞而實錄歷史的原則。要之,修昔底德記述“赫爾墨斯神像案”的過程,不僅是以批判之后的文獻史料敘述歷史的過程,而且還是史家以其獨立的歷史思維與自主思想建構歷史的過程。
第三,修昔底德無論在批判文獻史料還是在建構歷史的過程中,都呈現出從一個不變的基點來認識歷史的特點。修昔底德撰寫《伯戰(zhàn)史》,他最為關心的兩個方面就是歷史的“真實”與歷史的“本質”:為了記述歷史的真相,他不僅以理性的科學態(tài)度與近乎嚴苛的批判精神擯棄了神話與傳說,而且對于神話、傳說與歷史,目擊與傳聞,史料、證詞與證據之間的關系,他也有著清醒的認識。修氏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不僅已經非常自覺地把“真實”作為了歷史敘述的最根本的要求,而且還具備了揭示歷史真相的理論與方法——即史家自主的批判性思維以及對目擊、耳聞史料的反復追問。毫無疑問,“真實”是修氏撰史的出發(fā)點、立足點與主要目標,他正是立足于這一永恒的追問而展開了文獻史料的批判與歷史事實的構建,他將“真實”懸之為鵠的的做法體現出了從永恒中認識歷史的特點。
在修昔底德看來,歷史的“本質”就是人性,所以他總是以“人性”來解釋歷史。在修昔底德看來,他所撰寫的《伯戰(zhàn)史》之所以能夠“垂諸久遠”,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性總是人性”——人性是永恒不變的。這樣一來,過去、現在發(fā)生的人事與未來發(fā)生的人事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所以,他以人性為基點建構的歷史就自然可以垂諸久遠了。當然,這并不是說修昔底德所記述的歷史都是千篇一律、靜止不變的,實際上《伯戰(zhàn)史》所展現的人事成敗、戰(zhàn)爭經過無不是變動不居的,例如伯里克利、薛西斯的言行,以及雅典與斯巴達之間不斷的爭戰(zhàn),這些都是活生生的歷史場景。但是,修昔底德認為這些還只是歷史的表面,在此背后還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東西在左右著人事的變化,這個東西就是人為了權力、財富與榮譽而產生的非理性的欲望,亦即人性。人性不變論是修昔底德歷史觀的基石,他以此先驗的觀念為基點記述人事、解釋歷史,實際上也就形成了一種形而上學的歷史思維模式。
從古希臘史學批判思想的發(fā)生、發(fā)展情況,可以看出它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特點:首先,古希臘史學的批判思想較為徹底。古希臘史學及其批判思想,均是古希臘人理性自覺的產物。值得注意的是,古希臘人的理性卻是別具一格的,即表現出那種為知而知的純思辨精神,以及嚴密的邏輯推理方法。這種別具一格的理性對古希臘史學的批判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一者,它促使古希臘史學的批判思想較為徹底地擯棄了天、神等因素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清醒地認識到天命、神意只不過是人們無法解釋歷史時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種解釋;二者,全面而徹底地考核了各種傳聞史料的來源,不僅以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的原則處理不同來源的文獻史料,而且以近乎嚴苛的態(tài)度摒棄了虛幻的神話與無稽的傳說。其次,古希臘史學的批判思想較為系統(tǒng)。古希臘史學的批判思想,比較全面地探究了史料的來源、文獻史料與歷史證據的區(qū)別、文獻批判的原則與方法、文獻史料與歷史建構的關系等,并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的思考與初步的總結。最后,古希臘史學批判思想,呈現出從永恒中把握真理的思維方式。受到古希臘哲學不斷追問世界本原的影響,古希臘史學也特別重視探究歷史的本質,而其批判思想正是它尋求歷史本質的重要手段,即古希臘史學家總是試圖通過批判文獻史料而獲得永恒不變的歷史知識。修昔底德就認為歷史的本質是人性,只有以永恒不變的人性為基點認識歷史才足以把握其本質??傊?,古希臘史學批判思想之徹底而系統(tǒng)的特點,及其所呈現出的從永恒中尋求歷史本質的思維方式,對此后的希臘羅馬史學都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1]王晴佳.西方的歷史觀念[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張廣智.西方史學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湯普森.歷史著作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5]柯林伍德.歷史的觀念[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6]郭小凌.西方史學史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7]郭圣銘.西方史學史概要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8]希羅多德.歷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9]唐納德·R·凱利.多面的歷史 [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3.
[10]毛麗婭.論希羅多德與歷史編纂學[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1999(3).
[11]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12]易寧.赫爾墨斯神像案與修昔底德的史學思想[J].史學史研究,2005(4).
K09
A
2095-0683(2011)01-0059-05
2010-12-23
王振紅(1980-),男,安徽臨泉人,淮北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講師,博士。
責任編校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