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君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外語教學糾錯環(huán)節(jié)的“旁觀者假說”解析
王淑君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作為外語教學中錯誤更正的一個理論分支,旁觀者假說承載著豐富的內(nèi)涵,對英語教學也會產(chǎn)生深刻啟示。二語/外語教師對其要有正確認識和理解,關(guān)注糾錯藝術(shù),從而促進語言習得。
旁觀者假說;錯誤;語言習得
二語學習者從對一種外語毫無所知到最后學會使用這種外語,要經(jīng)歷漫長的內(nèi)化過程,這一過程的語言充滿著各種錯誤(Corder,1974)。語言學中的錯誤指在理解和語言生成方面與目標語規(guī)則產(chǎn)生的系統(tǒng)偏差 (Rod Ellis,1999)。隨著語言學、心理學及相關(guān)科學的發(fā)展,人們對錯誤的態(tài)度及處理錯誤的方法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目前語言學界普遍把學生的錯誤看成語言發(fā)展進步的標志,研究錯誤的意義在于它是研究語言學習的一部分,可以讓我們了解語言學習者的進程(Corder,1974)。
錯誤是否應該得到糾正也一直是語言學界爭論的焦點,至今似乎尚無定論。近年來主張教育者應更正錯誤的呼聲愈來愈高。對于課堂糾錯,語言學家提倡遵循一個原則:不損傷學習者的“自尊心”(no face threatening),保護他們的“面子”(face saving),由此產(chǎn)生了許多具體理論,“旁觀者假說”即是其中之一。
1982年,Rabbe首次提出“旁觀者假說”概念,意指犯錯的學習者在課堂上更愿意被當做旁觀者對待,似乎自己與這些錯誤無關(guān),這實質(zhì)上是一種保護學習者自尊心不受打擊的策略。研究表明,當學習者被當做錯誤范例的矛頭時,他從糾錯過程所獲得的啟示遠遠少于那些“旁觀者”,所以教師在糾錯時宜最大限度地運用“旁觀者假說”,將錯誤面向整體而非個體。一旦學習者自尊心受到傷害,將很難重新樹立對語言學習(尤其是不具備語言環(huán)境的外語學習)的興趣。實際上,那些對語言充滿熱情的學習者不會將自己置身于真正意義上的“旁觀”角色,反之他們會自我鞭策,從課堂的糾錯活動中最大限度提高自己,從這個角度講,“旁觀者假說”僅僅是一種“假說”而已。
國外的糾錯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主要圍繞以下五個問題展開:外語學習者的語言錯誤是否應該糾正;應糾正哪些錯誤;何時糾錯;怎樣糾錯;由誰糾錯。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的Caroline Mei Lin Ho專注于一種系統(tǒng)的、循序漸進式的分析學生寫作中的語法錯誤,旨在培養(yǎng)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錯誤并將其分類的技能。Hugh Moss,英國文化委員會的一名教師,研究了學生的口語錯誤并就何時糾正何種錯誤提出了相關(guān)建議。對錯誤分析頗有建樹的語言學家Carl James列舉了七條理由陳述糾錯的意義:
1)更正錯誤對語言學習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研究顯示糾錯對提高學習效果有積極影響。
2)多項調(diào)查表明學習者傾向于自己的錯誤能得到糾正。
3)如果不是誤糾,更正錯誤不會對學習者產(chǎn)生負面影響。
4)高水平學習者可通過自我糾錯得到提高,而低水平者則會因錯誤無法自糾而阻礙學習進程。
5)錯誤更正對那些學習者無法自行糾正的領(lǐng)域是必須的。
6)對錯誤的語言項目而言,補充或重新教授相關(guān)內(nèi)容可引導學習者對正被討論的知識點重建正確的語言學習體系。
7)外語學習者較二語習得者更需要錯誤更正,因為前者缺乏語言學習的外部環(huán)境。
在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國內(nèi)學者對此展開的研究也呈上升趨勢。文秋芳和莊一琳教授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中國的英語學習者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對自己的語際語系統(tǒng)進行自我糾正,但這種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對學生處理不好的問題需要教師及時介入。楊惠中教授在《基于CLEC語料庫的中國學習者英語分析》一書的《序言》中提到,要提高我國大學英語教學質(zhì)量,必須首先了解教學對象,了解教學過程,了解學生在語言使用中的各種言語失誤,然后找出產(chǎn)生這些言語失誤的原因,以便改進教學,幫助學生把握規(guī)范、地道的英語。他還認為,要正確對待學習者英語中的言語失誤,應把它們看作學生積極的語用策略,采取補償教學的方法,向?qū)W生提供本族語者的正確用法。(楊惠中,桂詩春,楊達復,2005)
“旁觀者假說”這種形象的比喻生動指明了課堂糾錯行為的宗旨之一,對教師糾錯理念與行為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為教學提供了豐富啟示。
首先,在維護學生自尊心的前提下,課堂糾錯同時應具備一定的針對性和透明度。
教師不管是進行口頭糾錯還是書面更正,都要盡力使其富有成效。一貫提倡的維護學習者“面子”的委婉式糾錯,并不代表著教師糾錯就可以完全“不痛不癢”,絲毫不涉及犯錯者的“臉面”,相反,教師可以通過說話語氣,措辭方式向犯錯者傳遞中肯的信號,使其意識到錯誤一方面是學習過程中的自然階段和組成部分,又能讓其感到改正錯誤的迫切性和“嚴峻”性。這就涉及如何平衡前文中提到的face threatening和face saving之間的關(guān)系,其中的尺度只能靠教師根據(jù)自身感覺、教學經(jīng)驗、課堂具體情景等揣摩,巧妙應對。例如教師可以借助某些途徑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糾錯或部分地自我糾錯(通過語調(diào)的升降、重音位置、反問、延遲等待時間等方式提供出錯信息)。對于口語糾錯,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學習者越敏感(sensitive),糾錯方式應越策略化,越要保護其自尊心,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那些性格外向,有語言“冒險”傾向的學生往往更擅長語言學習;相反,如果性格過于內(nèi)向,太在乎“臉面”,則構(gòu)成了語言學習中的不利因素(Carl James,2001)??傊?,教師要反思如何在糾錯“透明度”和“含糊度”之間定位,找到最佳平衡點。
其次,推行“旁觀者假說”要根據(jù)學生的自身特點,糾錯方法宜因人而異。
學生的個體差異決定了教師的課堂糾錯不能搞“一刀切”,而應根據(jù)其外語水平、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采取更可行的多樣化策略。對于那些傾向于教師不公開把犯錯矛頭指向個人的學生,要盡力保護他們外語學習的熱情和自尊心,將其當作犯錯的“旁觀者”。事實上,那些真正追求語言進步的習得者不會完全充當“旁觀者”對自己所犯錯誤聽之任之,他們會根據(jù)教師的指導、建議進行自我提高。反之,如果學生傾向于教師當面指出錯誤,“承受力”較強,那么教師可以適度地增強糾錯的指向性,總之,要因生而異,力爭每個學習者都能從課堂的收益最大化。
再次,推行“旁觀者假說”宜同時配合其它糾錯策略。
課堂上單純推行“旁觀者假說”稍顯被動,教師可以采取一些更“主動”的配套措施,保證糾錯系統(tǒng)化和策略化。
問卷調(diào)查、觀察法和訪談法都有助于了解學生在糾錯環(huán)節(jié)的需求。如果問卷調(diào)查顯示大部分學生更愿意接受以一種“顯性”方式糾正從詞匯、語法到語篇的各層面錯誤,教師就可以嘗試直接講解語法規(guī)則,以發(fā)現(xiàn)錯誤根源,降低重犯幾率。如果多數(shù)學生喜歡“隱性”的糾錯方式,那么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糾錯空間:令其自己發(fā)現(xiàn)錯誤、進行正確釋例、尋求提高途徑。如果學生對評選優(yōu)秀范文感興趣,教師不妨投其所好,但這種做法通常只會激發(fā)少數(shù)水平高的學生的熱情,教師可將中等甚至下等水平學生的習作作為范本,供全體學生討論其中某方面的長處,以激發(fā)、鼓勵更多學生的語言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師可以通過觀察法捕捉學生對糾錯的反應,判斷其從中的受益程度,以調(diào)整授課方法和內(nèi)容,檢驗原來的糾錯方式是否可行。此外,訪談法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輔助更正手段。通過與個別學生面對面的交談,能更清晰地了解學生對課堂糾錯的感受和認可程度,提供更多靈感改進教學方法,減少教與學的矛盾,促進師生課堂關(guān)系的和諧。對于課堂糾錯,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是不可能的,但從大部分學生的喜好和實際出發(fā),卻是完全可行的。
語言學界對待錯誤的態(tài)度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由最初對錯誤“避之唯恐不及”,到容忍,再到近期對錯誤的理性接納,反映了由幼稚到成熟的發(fā)展過程。“旁觀者假說”正是這種轉(zhuǎn)變的集中體現(xiàn),它反映了語言界關(guān)注的焦點已經(jīng)從教師角度轉(zhuǎn)到學生立場上。語言教師應結(jié)合自身實際,繼續(xù)研究、探討行之有效的課堂糾錯方法,促進語言的教與學。
[1]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Corder,S.P.Techniques in Applied Linguis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
[3]Carl James.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exploring error analysi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4]Caroline Mei Lin Ho.Empowering English Teachers to Grapple with Errors in Grammar[J].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2003,(9).
[5]Hugh Moss.The Correction of Students'Oral Errors[J].The Journal,2000.(11).
[6]文秋芳,莊一琳.對高水平英語學習者口語自我糾錯能力的研究[J].外語界,2005,(2).
[7]楊惠中,桂詩春,楊達復.基于CLEC語料庫的中國學習者英語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8]Raabe,H.Die Korrektur mundlicher Fehler im Spanischen:Einsichten ausderSprachlernforschung[J],Grazer Linguistische Studien,1982,Vol.19:159-83.
[9]Edge,J.Mistakes and Correction[M].London:Longman Press,1989.
[10]Norrish,J.Language Learners and their Errors[M]. London:Macmillan Press,1983
[11]郝興躍.論外語/二語習得中的錯誤分析[J].山東外語教學,2003:44-4.
[12]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G427
A
1008—3340(2011)02—0045—02
2011-01-20
王淑君(1976-),女,山東省陽谷人,副教授,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教學法、二語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