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雯,古江波
(武漢紡織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430073)
淺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平臺建設
李雯雯,古江波
(武漢紡織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430073)
本文從馬克思主義學風出發(fā),結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問題,論述了實踐對于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在實踐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平臺建設的主要舉措。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平臺;建設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盵1]如何結合高校實際,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水平,使廣大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真學真懂、真信真用,是教育界一直努力探討的問題。筆者認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最大的不足是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鎖鏈,同時也是理解馬克思主義真諦的鑰匙。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水平首先必須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出發(fā),樹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學風,積極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平臺。
(一)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學風的本質要求
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現,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生產實踐既是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又是人與人之間互換活動的過程,同時還是人與自然之間物質和觀念的變換過程。[2]實踐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與本質。馬克思主義學風的本質要求與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點是一致的。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時就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2],“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盵3]馬克思主義學風要求我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認識世界,并把理論知識應用到改造世界的實踐之中。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提高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促進馬克思主義的應用和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學風的本質要求。
大學生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過程中應按照馬克思主義學風的本質要求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學習,高度重視實踐環(huán)節(jié)對于學習馬克思主義真理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師生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等偉大工程實踐以及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密切聯系,更加準確深刻地領會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性、有用性和現實性,認識和把握好馬克思主義的應用規(guī)律、發(fā)展規(guī)律,更好的在學習和以后的工作崗位上應用馬克思主義。
(二)實踐是馬克思主義走進學生心里的根本途徑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目的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在高校學生群體中的大眾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是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強制推廣,而是讓廣大青年學生真心信仰馬克思主義、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科學應用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進入到大學生的內心和思維,成為學習生活的習慣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要在學生群體中實現大眾化,在道路選擇上必須把握兩個基本原則,一是要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來選擇道路,二是要按照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接受習慣選擇途徑。
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現,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生產實踐既是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化的過程,又是人與人之間互換活動的過程,同時還是人與自然之間物質和觀念的變換過程。當代青年大學生思維活躍、與社會接觸密切、對社會生產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特別是熱點問題非常關注、并對如何分析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有著濃厚興趣和強烈愿望。因而,凡是對大學生正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幫助、與社會實際密切相關的理論都能得到學生的歡迎;凡是對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有推動作用、在實踐中見真效的理論都能被青年學生所信賴;凡是懸于文字、口頭表面,空無實際效果的理論最終都得到不到青年學生的接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從哲學本質上講,就是要從科學的實踐觀出發(fā),實現人民群眾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觀認識與社會發(fā)展的客觀實際的統(tǒng)一,實現人民群眾能動性、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與世界的現實性、客觀性、物質性的統(tǒng)一。因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礎就是實踐,讓馬克思主義走進學生心里的根本途徑也是實踐。只有引導大學生有目的地學習探討、調查研究、生產勞動、生活體驗才能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在高校學生群體中的大眾化。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實踐方面存在諸多不足,“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較為普遍地存在。這種“灌輸式”的方法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方面存在明顯不足:一是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所論述的問題沒有真實體驗,感覺空洞乏味,學習積極性不高,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甚至出現厭學和抵制情緒;二是學生對理論的學習采取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態(tài)度,對理論的精義掌握不夠深刻,甚至出現望文生義、牽強附會、胡亂猜測的現象;三是學生對如何應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指導學習工作的途徑、方法掌握不夠,逐漸產生對馬克思主義價值的錯誤認識。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高校思想政治課教材在語言文字上理論性太強、概括性太強、專業(yè)性太強,在內容上與社會實際結合不夠,對社會普遍關注的現實問題諸如房價、醫(yī)療、教育等關注不夠。二是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社會經驗不足。年輕教師大多直接從高校應屆畢業(yè)生中招聘,對國情、民情往往僅限于理論分析,而缺乏真實體驗,教學缺乏活力。三是高校思政課課堂缺乏活力。目前高校對思政課普遍采用大班教學,課堂人數多、管理難、環(huán)境差,課堂討論等課堂活動難以開展。四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查形式單一。本科期末考試和研究生招生考試對思想政治課考察普遍采用傳統(tǒng)的筆試形式。這種考察形式不僅不能檢驗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水平和應用能力,甚至使學生疲于背知識、記要點,應付考試。五是學生的社會實踐機會不夠充分。
總結這些原因,歸根結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實踐結合不夠,而造成師生實踐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平臺建設不足。一是教師深入了解社會實際的機會不多。普通高校思政教師科研課題申報困難,通過實地考察、學習調研了解社會的經費不足,通過親身體驗、實踐感受,了解國情、民情的機會甚少。二是學生實踐學習的機會不多。
馬克思指出:“環(huán)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盵3]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平臺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應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同時入手,以創(chuàng)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環(huán)境為主要途徑,圍繞強化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成效的核心目標,提高師生實踐意識,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樹立科學的學風,創(chuàng)建實踐基地,增加實踐機會,強化實踐考核,使廣大學生在實踐中領悟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諦,在實踐中學會應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實踐中摸索對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
一是要提高教師和學生的實踐意識,樹立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科學教風學風?!袄碚摰拇蟊娀笠粋€科學態(tài)度,不能回避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要求有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要求宣傳和教育活動,必須從客觀存在的現實出發(fā),不能回避現實中的要害問題。空洞的說教只能引起群眾的反感,繞開問題的智慧也是不受歡迎的,只有面對現實,解決現實中的要害問題,理論聯系實際才是受群眾歡迎的大眾化方式?!盵4]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要避免教師照本宣科、學生死記硬背的不科學模式,必須首先從教風學風抓起。首先,教師要通過課題調研等方式掌握社會實情,在實踐中尋找教學素材,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內容的設計思路。教師的授課內容要密切聯系社會熱點問題和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實際問題,并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討論實際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答實際問題。其次,高校應該引導學生積極關注社會,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學習馬克思主義;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討論和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制定實踐考核機制,把實踐列入學分硬性指標要求。
二是要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材進行科學化改編。筆者調查得知,本科生與??粕?、文科生與理科生、經濟學與教育學甚至重點大學學生與一般院校的學生在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能力方面,在對馬克思主義的實際需求方面,在應用馬克思主義的規(guī)律方面存在較大差別。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材政治理論性過強,文字術語專業(yè)性過強,與實踐結合不夠,使學生閱讀、理解和接受更加困難。我們的教材編排者應該注意到這方面的問題,到高校學生中間進行實際調研,傾聽高校師生的真實呼聲,在教材語言上改革文風,用通俗易懂的話語解讀馬克思主義真理;在教材內容上吸納時代新名詞、關注社會熱點,與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融為一體,間接地把社會現實轉化為學生學習的活教材;在教學要求上更加靈活,增設討論章節(jié)和課外調研任務,把學生的實踐學習納入同課堂教學同等重要的根本要求;在教材體系上要按照實際情況進行差異化編排,使各個層次院校、各個專業(yè)的學生都能拿到符合自己所處在的學生群體的普遍接受能力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具體需求??傊?,就是要使思政課教材成為活的教材、實踐的教材、科學的教材,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教材。
三要創(chuàng)建實踐基地,提供實踐經費保障,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筆者建議從三個方面增加教師的實踐機會,提升教師實踐經驗。一是設立思政課教師科研專項課題,使廣大教師有進行社會調研和應用馬克思主義聯系實際的課題支撐,大大提高教師關注社會、參與實踐、改進教風的積極性。二是組織思政課教師到企業(yè)、社區(qū)和其它基層崗位掛職學習,使教師零距離體驗社會工作和生活實際,不斷獲取新的教學素材,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認識。三是從精神和物質上鼓勵、支持、資助教師利用各種機會自主開展社會調研,從事馬克思主義聯系現實社會的研究,彌補政府層面課題量少、內容形式限制多的不足,進一步調動教師開展實踐調研的積極性。
此外,還應從四個方面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把理論聯系實際落到實處。一是思政課堂中應拿出一定量的課時設置討論課或討論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多關注社會熱點、多發(fā)表個人觀點。教師要積極回應學生提出的問題,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答這些問題,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二是創(chuàng)建一批校外見習崗位和實踐基地,組織學生到見習崗位體驗工作,到實踐基地參觀學習,接觸社會生產、生活實際,加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社會基礎的認識。三是改革思政課的考核機制,把實踐表現成績列入學分體系,探索采用調研報告、課程論文等實踐成果作為思政課學習成績的評判依據。四是鼓勵學生利用假期積極開展社會調查實踐,指導學生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來總結實踐成果,撰寫調研報告和論文。
四要發(fā)揮基層黨、團組織的作用,打造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外實踐的前沿陣地。高校基層黨組織和團組織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青年先鋒隊,是團結學生、組織學生、凝聚學生的中堅力量。發(fā)揮好基層黨、團組織作用,對于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認為應該從兩個基本方面入手:一是加強基層黨、團組織建設,開展實踐性較強的課外活動?;鶎狱h、團組織要有完善的組織體系,在學生會、社團聯合會、青年志愿者協會等學生組織中應該設置黨、團支部建制;不斷提升黨、團組織開展活動的能力,使活動主題緊跟社會主流,活動形式不斷創(chuàng)新,活動參與面和可參與性不斷擴大,活動內涵和品位得到提升。二是建設學習型基層黨、團組織。各類黨、團組織除積極開展工作外,要積極主動、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要利用例會、主題黨、團會議總結、分析和討論組織成員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自覺把馬克思主義與這些問題的解決聯系起來,鍛煉學生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高校應該適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本質要求,牢牢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千方百計加強實踐平臺建設,發(fā)揮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的核心作用,不斷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水平。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R].2004-08-26.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王金華.論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平臺建設[J].理論月刊,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