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紅,張磊
(河北理工大學 外語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9)
英語教育與儒家思想:沖擊與融合
李曉紅,張磊
(河北理工大學 外語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9)
英語教育;儒家思想;沖擊;融合
本文分析了英語教育在中國的起源和發(fā)展,英語教育的本質和目的以及儒家思想的本質,英語教育與儒家思想體現在教育形式和目的上的沖擊與融合,從而提出借鑒與繼承中外優(yōu)秀文化和理念,更好地發(fā)展中國的英語教育。
中國的英語教育始于19世紀前期來華新教傳教士開創(chuàng)的對華義學活動,以英華書院與馬禮遜學校為代表的西式教育理念、教學內容與方法自中國社會底層造就了一批學貫東西的英語專業(yè)人才,迎合了晚清中西文化與貿易往來的客觀需求,開啟了中國英語教育的歷史。而中國人自己的英語教育則一般以 1862年京師同文館的成立為正式開端,到1903年,我國大中學校開始普遍開設外語課(王偉濤,2008)。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64年制定了《外語教育七年規(guī)劃綱要》,“首次在我國的正式文件中提出英語為我國學校教育的第一外語”(胡文仲,2001)。21世紀,隨著北京申奧成功、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國人學英語的第三次高潮已經到來(王力第,2002)。中國已經成為“外語教學的超級大國”。隨著世界英語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中國的英語教育也得到了社會和個人越來越高的重視。
要想發(fā)展英語教育,就必須清楚其本質和目的。英語是人類目前廣泛使用的主要語言之一,是人類文化、主要是英語國家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國民教育中當前最主要的外國語。英語教育是以英語為教育內容的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學校教育活動。從教育內容看,英語教育是語言教育,也是文化教育。從英語教育的性質分析,英語教育的目標為: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并幫助學生形成對于英語國家文化的開放合理的跨文化意識,其語言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語言運用能力,其文化教育目的則在于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大學英語教學應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提高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社會發(fā)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陡叩葘W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提出專業(yè)課程教學是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專業(yè)課程教學不但要提高學生的業(yè)務素質,而且要培養(yǎng)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培養(yǎng)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
英語教育的目的是英語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起著定向和制約作用。英語教育的目的在各個歷史時期有著十分鮮明的時代特色,同時也反映了不同時期我國對英語教育的不同的理念。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儒家思想已沉淀在中國人的深層心理結構中,它對中國人的影響是其他文化無法比擬的。其中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受教。義是評判人們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禮是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yǎng)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fā)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后期,越來越束縛人們思想和行為,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除此之外,還有孝等,孝不僅限于對父母的贍養(yǎng),也體現在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
儒家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如何做人,強調提高人的德育素質的重要性。儒家注重啟發(fā),從現在的眼光來看,啟發(fā)式教學是在教學方式上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重點所在。啟發(fā)一詞源于《論語》,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啟發(fā)式教育在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知行關系上,儒家認為知行相互依賴,而行更為重要,運用于教育上,實際是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原則。離開實踐,任何理論都將失去社會意義。
兩千年的儒家文化,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儒家教育思想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作用于中國教育體系的方方面面,使中國教育不可避免地帶有其特殊的文化特征。
任何一種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都具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外來文化教育與本土文化教育的融合,對多元文明與文化的吸收是各民族理智的選擇。中國文化教育傳統具有包容性,以儒家為主線,經過長期融會貫通,形成了中華傳統文化體系。近代來,中國文化教育迎接西方文化的挑戰(zhàn),不斷豐富中國文化教育傳統的內涵,同時現代社會的開放性文化也在不斷構建。中國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將中國文化教育納入世界文化教育體系當中,同時又保持著中國文化教育傳統的價值與特色。
英語教育主張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更多的人文教育,促進心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發(fā)展,關注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英語語用能力的發(fā)展。與其它學科相比,英語學習有其明顯的特殊性。它與人的個性差異以及社會環(huán)境、文化等都有密切關系。這些情況導致語言學習的行為差異。這些差異應該受到應有的關注與尊重,研究個體,分析成因,提高英語學習的有效性,提高英語教育的效果。
英語在中國是一門必修課程,英語教學的效果與教學雙方的諸多因素密切相關。首先師生的課堂教學理念。西方課堂學生與教師就某話題正面爭議,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陳述觀點,表達思想,學生的參與意識強,思辯能力、獨立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的能力得以充分鍛煉。植根于中國人頭腦的傳統文化影響著學生對自身角色的理解。尊師重教的文化傳統,某種程度上影響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表現。中國學生很顧及自己和老師的面子,因此當他們有不同的看法或對課堂內容一知半解時,往往會選擇保持沉默。教師起主導作用,“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是知識的權威。因而在課堂上,學生總是忙于記錄教師的講解而很少提出問題。教師往往也不愿意學生來挑戰(zhàn)自己的權威性。
儒家教育思想有許多值得我們繼承和發(fā)揚的精華之處,也有它的歷史局限性。“天地君親師”,教師僅次于天、地、君主、父母,這體現了中國尊師重教的優(yōu)良傳統,然而過分地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的權威性壓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意識,阻礙時代進步。
在日益走向民主與平等的今天,要想繼續(xù)發(fā)揮其有益的作用,就必須克服其缺陷,賦予它對普通民眾的真摯的人文關懷情感。改變其原有的陳舊的教學觀念,用科學的理念指導教育,營造一個和諧競爭、相互尊重、學生感興趣的教學環(huán)境氛圍,最終達到培養(yǎng)智慧型創(chuàng)新人才的目的。
儒家文化教育傳統是世界的共同財富,曾影響了許多民族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同時也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逐漸增強而日益受到世人關注。儒家思想非常重視教育,包含了許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學思結合、重視實踐等。儒家思想與中國的英語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既有沖擊更有融合。我們需要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和方法,但更要總結我國長期以來所積累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經驗和方法,妥善處理好借鑒與繼承的關系,立足于我國的國情和教學實際,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育的新路子。
[1]付俊賢. 對儒家教育思想當代意義的思考[J]. 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3, 18(3).
[2]胡德映. 中國英語教育九十七年回顧[J]. 山東外語教學, 1999, (4).
[3]李國芳,馬魁. 試論英語教學的目的性及其應對,甘肅科技縱橫,2007, 36(1).
[4]李雪梅. 淺談當今我國英語教育改革[J]. 教育發(fā)展研究, 2003, (7).
[5]萬 濤. 中西“文化DNA”觀照下的現代教育,南昌航空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 8(3).
[6]王偉濤. 英語教育的目的、目標和方法體系[J]. 科技信息,2008,(18).
[7]王宗仁. 關于全面加強中國英語教育的思考[J], 外語教學, 2002,(2).
[8]魏永紅. 英語教育目的再認識[J]. 教育科學, 2002, (5).
[9]查有梁. 略論儒家“以德育人”的教育思想[J]. 中國教育學刊,2003(4).
Key words: English education; confucianism; conflict; integration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 as well as its nature and purpose and the nature of Confucianism,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them, thus concludes that we should combine western and eastern excellent cultures and ideologies to improve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
English Education and Confucianism: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LI Xiao-hong,ZHANG Lei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angshan Hebei 063009, China)
H319.1
A
1673–2804(2010)02-0161-02
2010-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