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述先秦儒家視野中的王道和霸道

2011-08-15 00:55:15邵秋艷
關鍵詞:為政者仁政王道

邵秋艷

(南開大學哲學院,天津300071)

試述先秦儒家視野中的王道和霸道

邵秋艷

(南開大學哲學院,天津300071)

在先秦儒家看來,王道的內(nèi)涵是以仁愛之心推行仁政,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方面具體表現(xiàn)為為政以德,養(yǎng)民富民,仁戰(zhàn)仁兵;霸道的內(nèi)涵則是以功利之心推行力政,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方面具體表現(xiàn)為以力假仁、刑嚴勢威,以開辟土地、聚斂財富,實現(xiàn)地大國富,崇武尚戰(zhàn)。

先秦儒家;王道;霸道

王道與霸道問題是中國傳統(tǒng)儒家政治哲學的核心問題之一,歷代儒家圍繞這一問題展開論證,從而展現(xiàn)出各自的基本政治思想。傳統(tǒng)儒家政治哲學的其他許多重要觀念都是王霸問題的延伸。研究王道與霸道問題首先要明確王道、霸道的具體內(nèi)容表現(xiàn),只有對儒家王道霸道的內(nèi)容有所把握,才能更好地理解儒家的王道與霸道之辨,更好地體認中國傳統(tǒng)儒家政治哲學。王道與霸道作為兩種不同的政治形態(tài)分別具有豐富而鮮明的內(nèi)涵。

一、王道的內(nèi)容表現(xiàn)

在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中,王道最初是指堯、舜、禹、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治國之道,即先王之道;后來經(jīng)孔子、孟子、荀子等早期儒家的總結歸納,王道進而提升成為以仁德為標準和原則的儒家的政治理想。王道作為儒家的政治理想,代表著完善的倫理道德境界和完美的社會政治秩序。王道以仁愛為基本精神,以仁政為基本主張。王道的基本內(nèi)涵就是以仁愛精神推行仁政,儒家的王道之仁政涵蓋了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方面的具體內(nèi)容。

(一)為政以德——王道之政治

儒家主張以仁愛之心實行仁政,仁政在政治層面集中表現(xiàn)為“為政以德”。在儒家看來,政治既是一個“推己及人”的推廣仁德的過程,又是一個“正己以正人”的道德感召的過程。因此,為政以德的首要前提便是“己”,即為政者的道德。為政者要通過修養(yǎng)擴充仁愛之德行實現(xiàn)內(nèi)圣,進而將此仁愛之心推及他人實行仁政,實現(xiàn)外王。同時王道還要求君王的輔佐者也必須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和足夠的才能,只有這樣才能承繼并發(fā)揚為政者的仁愛精神,具體落實為政者的德治措施,從而才能保證為政以德的順利實施。因此,為政者還必須要任賢使能,以德行來選擇官員。其次,民為政本,為政以德的對象“人”即是天下之民。仁者愛人即愛民,仁政就是將仁愛之心推及到天下之民。王道政治以民為本,對百姓施以仁政,從而得到天下民心的歸附,得民心則得天下。最后,為政以德是通過“推及”和“正”的方式來治理社會的?!巴萍啊焙汀罢奔词侨寮宜岢亩Y義教化和道德感召。王道政治以禮義作為社會規(guī)范來保障仁愛精神的實現(xiàn),通過禮義制度調節(jié)人的欲望,區(qū)別貴賤長幼之序,這不僅改造了人的本性,使人具有了道德意識,還確立了社會等級秩序,并以制度規(guī)范的形式給人們提供一種行為的準則。為政者還要以自身為道德榜樣和標準來引導民眾,把仁愛精神和道德觀念灌輸?shù)桨傩丈砩先?培養(yǎng)人們的道德心,啟發(fā)人們內(nèi)在的道德自覺,提高全體百姓的道德水平,進而實現(xiàn)王道理想的道德境界。王道在社會治理中“道之以德,齊之以禮”[1](為政),通過德與禮的共同作用使天下之人既符合仁的內(nèi)在道德要求,又符合禮的外在規(guī)范,這也就是王道社會的基本要求。

(二)養(yǎng)民富民——王道之經(jīng)濟

儒家的仁愛精神同樣也體現(xiàn)在經(jīng)濟領域,仁政在經(jīng)濟方面的要求就是要養(yǎng)民富民。首先,養(yǎng)民富民是實現(xiàn)王道的基本條件。儒家認為,一個理想的社會首先應該能夠保證人們的物質生活,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孔子在子貢問政時回答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先進)孔子認為百姓“食”的問題在政治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孟子更是把百姓的生計作為王道最基本的要求,他說“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2](梁惠王上)。王道首要的就是要使百姓基本生活無憂。其次,儒家一向強調“先富后教”,所以養(yǎng)民富民也是王道以禮義教化治理社會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墩撜Z·子路》記載:“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盵1](子路)孔子認為在人口眾多的情況下,首先應該先富民,保障其基本生活,然后再教民,對其進行禮義教化。自此,“富然后教”成為王道一個基本的經(jīng)濟思想。如孟子曾提出“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2](梁惠王上)。沒有基本的生活條件,人們將難以遵守道德信義,就會作惡,只有解決了人民的生活問題,才可以通過禮義教化使人向善。儒家還為王道設計了制民之產(chǎn)、使民以時、取民有制等經(jīng)濟措施來養(yǎng)民富民。

(三)仁戰(zhàn)仁兵——王道之軍事

王道在軍事上表現(xiàn)為仁義之戰(zhàn)和仁義之兵。仁戰(zhàn)和仁兵思想是儒家以“仁愛”精神為核心的仁政學說在軍事上的具體運用和表現(xiàn)。儒家的仁義之戰(zhàn)是為了維護天下的統(tǒng)一安定,保護天下百姓,救民于水火。仁義之戰(zhàn)體現(xiàn)了對人民的愛護和對仁義的注重,是儒家愛人的仁愛精神的推廣與實現(xiàn)。孟子從其“不忍人”的“仁心”出發(fā),要求保護天下之民,當天下之民受到虐待,君主應該發(fā)動戰(zhàn)爭去征伐,“救民於水火之中”,所以他認為仁義之戰(zhàn)就是“救民于水火”的安民之戰(zhàn)。荀子說:“彼仁者愛人,愛人故惡人之害之也;義者循理,循理故惡人之亂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盵3](議兵)荀子認為,兵的存在與儒家的仁義精神并不相違背,反而體現(xiàn)了仁義的精神,正是因為愛人,所以才要以兵來保護人免受危害;正是因為禮義,才需要兵來維護禮義,不許有人作亂。所以,荀子認為王道社會的戰(zhàn)爭是“禁暴除害”以推行仁義的戰(zhàn)爭。兵是戰(zhàn)爭的主體,仁義之戰(zhàn)需要仁義之兵的參與,因此,儒家還強調對兵的禮義教化,以使其達到仁義之兵的要求。

二、霸道的內(nèi)容表現(xiàn)

霸最初指諸侯之長。隨著周王室衰微,諸侯實力增強,各諸侯不再遵從周天子,而紛紛采取措施實現(xiàn)富國強兵,進而通過發(fā)動兼并侵略戰(zhàn)爭以求稱霸諸侯。以春秋五霸為代表的霸主為稱霸諸侯而采取的治國之道即為霸道。在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中,如果說王道是以仁愛之心推行仁政,那么霸道就是以功利之心推行力政,追求以強大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實力為基礎的強權政治。

(一)以力假仁,刑嚴勢威——霸道之政治

王道是將為政者自身的仁愛之心推廣從而行仁政,而霸道所行的仁義并非出自為政者本心的,不是其仁心的推演,而是作為一種手段被借用來掩飾其私利的。霸道對道德沒有特別的要求,而是注重具體的功利目標,主張強力威懾。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2](公孫丑上),霸道的仁義思想,在儒家看來也是以力假仁,是憑借武力假行仁義來推行暴力征服;荀子說“彼以讓飾爭、依乎仁而蹈利者也”[3](仲尼),霸主以謙讓來掩飾爭奪,依靠仁愛之名來追求實利,假借仁義道德作為合法性依據(jù)來滿足其稱霸諸侯甚至一統(tǒng)天下的私欲。霸道之力在治理國內(nèi)政治問題中指的是法治與刑賞。荀子說“人君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3](強國),霸道依靠嚴刑峻法等強制和暴力手段來維護社會秩序和君主的權威。霸道通過頒布苛刻的法令來明確地規(guī)定社會行為規(guī)范,以此為約束人們行為的惟一準則。相應地,霸道把賞慶刑罰作為治理國家的途徑,通過賞慶來獎勵守法有功之人,以利益引誘民眾;通過嚴刑重罰懲治犯法有罪之人,以刑罰威懾民眾,維持和加強其統(tǒng)治地位。

總之,霸主地位的獲得和保證,靠的是強大的實力,具體就是指政治上擁有較大權力、經(jīng)濟富裕、軍事力量強大;而霸主地位的維持需要講究信用,對內(nèi)“刑賞已諾信乎天下矣”[3](王霸),對外遵守盟國盟約,只有這樣上下相信,才能“信立而霸”[3](王霸)。

(二)兼并聚斂,地大國富——霸道之經(jīng)濟

霸道之力在經(jīng)濟方面表現(xiàn)為以地大國富為主要特征的強大的經(jīng)濟實力。經(jīng)濟實力的增強是通過兼并聚斂和開辟土地實現(xiàn)的。霸道的目標是稱霸諸侯、一統(tǒng)天下。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不是靠道德感召而是要靠強大實力的威懾和頻繁戰(zhàn)爭的征服,這就需要強大的經(jīng)濟實力作為物質基礎,因此,霸道十分重視經(jīng)濟問題。孟子說:“今日事君者曰:‘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盵2](告子下)荀子也多次提到霸道“辟田野,實倉廩”[3](王制),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盛行的霸道在經(jīng)濟方面無不致力于開辟土地充實國庫。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假仁者王,王不待大。”[2](公孫丑上)王道不一定需要廣大的土地,霸道一定是大國,一定要有大量的土地。土地是增強國家實力的基礎,可耕種的土地越多,國家擁有的糧食就越多,就可以供養(yǎng)更多的士兵,建立一支更龐大的軍隊,這就為建立一個強大的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霸道主張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把社會財富控制在國家手里。富國通常與強兵緊密相聯(lián),富國可以強兵,強兵必須富國,只有國家財政有充裕的財富,才會有經(jīng)費來擴大軍事力量和應付戰(zhàn)爭損耗。所以霸道一方面靠兼并戰(zhàn)爭和開辟田野來擴大土地,一方面通過財稅聚斂增加國庫財政收入。

(三)崇武尚戰(zhàn),堅甲利兵——霸道之軍事

霸道之力在軍事方面表現(xiàn)為崇武尚戰(zhàn),堅甲利兵。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天子權威逐漸喪失,社會失序,而此時諸侯實力增強,于是他們乘勢而起,紛紛發(fā)動戰(zhàn)爭以爭奪更大的權勢和更多的利益,戰(zhàn)爭成為時代的主題。在霸者看來,在以爭奪權勢財富為主要目的的混亂社會中,仁義道德教化對人心的感化迂闊而緩慢,而戰(zhàn)爭和武力不僅是國家安全和安定的基本保障,更是使對方屈服的最有力的工具和最便捷的途徑,只有通過戰(zhàn)爭和武力重創(chuàng)對手,才能使其無力反抗從而屈從于勝利者。因此霸道把戰(zhàn)爭看作稱王稱霸的必要手段,極度崇尚武力和戰(zhàn)爭。翦伯贊先生曾在《先秦史》中做過統(tǒng)計:“據(jù)《春秋》所記,在二百五十余年的春秋時代中,言‘侵’者六十次,言‘伐’者二百一十二次,言‘圍’者四十次,言‘師滅’者三次,言‘戰(zhàn)’者二十三次,言‘入’者二十七次,言‘進’者二次,言‘襲’者一次,言‘取’言‘滅’者,更不可勝記?!盵4](325)霸道崇武尚戰(zhàn),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擁有軍事實力的優(yōu)勢,才能保證在戰(zhàn)爭中的勝利,才能對他國具有威懾力。所以,霸道國家非常重視擴大軍事實力的問題,致力于軍事力量的建設和軍事優(yōu)勢的確立。他們一方面通過招收健勇之人來擴大軍隊數(shù)量,一方面通過蓄積來增加戰(zhàn)備物質,同時又通過修理改良武器裝備提高軍隊的戰(zhàn)斗力。霸道戰(zhàn)爭是為了霸主擴張領土,掠奪財物,為稱霸諸侯甚至一統(tǒng)天下的私欲,不考慮百姓的生命安危及生活狀況,“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zhàn)之”[2](盡心下)。霸道戰(zhàn)爭的性質也決定了其軍隊士兵尚利的特點,霸道不為仁義,而為一己私利,因此就不可能具有凝聚力使士兵甘愿為其服務,所以霸道只有采取慶賞刑罰的方式通過利誘與威逼來組織、治理軍隊。荀子認為齊、魏、秦等霸道國家“皆干賞蹈利之兵也,傭徒鬻賣之道也,未有貴上安制綦節(jié)之理也”[3](議兵)。他們的士兵都是為了求賞蹈利才加入軍隊的。

先秦儒家認為王道、霸道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政治模式,王道政治是仁愛道德精神的推展與道德境界的提高;霸道強調的則是依靠強大的實力實現(xiàn)現(xiàn)實功利目標。從政治哲學角度看,王道與霸道之別實質上是政治原則和政治價值的差異,即政治應以道德還是以功利為原則和價值取向,王道與霸道之辨則是政治原則和價值的比較選擇的問題。先秦儒家通過王道與霸道之辨肯定王道而否定霸道,認為政治應以道德為價值標準和原則目標而不應以功利為主。先秦儒家的這種選擇決定了中國傳統(tǒng)儒家政治哲學的價值傾向,形成了獨特的政治文化。關于政治的本質及價值原則的選擇問題一直是政治哲學所關注的問題,我們應該認真分析先秦儒家的王道與霸道思想,以期能夠為政治的健康發(fā)展提供有價值的借鑒。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4]翦伯贊.先秦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The Kingly Way and the Way of Might from the Pre-Qin Confucian Perspective

SHAO Qiu-yan

(School of Philosophy,Nankai 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From the pre-Qin Confucian perspective,the kingly way carries out the benevolent government with the benevolence and love;it governs with morals in politics,maintains and enriches the people in the economic,advocates the benevolent war and army.The way of might carries out the might government with the utilitarian pursuit,it uses the power under the guise of the benevolence and governs by highly stressing the law and the penalty in politics,pursuits large land and fortune by forming land amassing wealth in economic,worships violence and advocates the war in military fields.

The Pre-Qin Confucian;The kingly way;The way of might

B222

A

1008—4444(2011)01—0052—03

2010-12-09

邵秋艷(1979—),女,山東濟寧人,南開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講師。

(責任編輯:董紅克)

猜你喜歡
為政者仁政王道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政德建設的特點及現(xiàn)代啟示
修之于身:為政者的成功基石
——老子論官德修養(yǎng)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青年生活(2020年27期)2020-07-30 13:26:54
傲邦雖有效 幸福是王道
孟子“仁政”思想對構建和諧世界的意義
商(2016年7期)2016-04-20 18:26:15
孟子說仁德
淺析《孔子家語》中孔子的為政思想
《論語》詮解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diffusive contaminant release from permeable sediment layer under unidirectional unsteady flow*
Chemical Modeling of Nesquehonite Solubility in Li + Na + K + NH4 +Mg + Cl + H2O System with a Speciation-based Approach*
五莲县| 新闻| 东海县| 永善县| 晋州市| 潼南县| 桦南县| 万荣县| 辰溪县| 沭阳县| 九寨沟县| 东丰县| 连州市| 平利县| 洮南市| 京山县| 四川省| 迭部县| 德钦县| 绥阳县| 陕西省| 邢台市| 大厂| 平罗县| 竹北市| 南华县| 田东县| 衡阳市| 宜阳县| 云浮市| 吉安县| 凌海市| 迁安市| 青神县| 杨浦区| 苗栗县| 南通市| 阳信县| 汉源县| 镇远县| 蒙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