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中北大學,山西 太原 030051)
國際化視野下中國高校德育研究
張 燕
(中北大學,山西 太原 030051)
在國際化背景下,中國高校德育建設必不可少。隨著各國聯(lián)系、交流的進一步加強,各國的信息技術、文化等突破了國家界限,搶占了民眾特別是高校青年的思想空間。在中國教育界,素質(zhì)教育搞得轟轟烈烈,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質(zhì)教育實現(xiàn)的基石,所以中國高校德育建設不容忽視。針對這些情況,研究中國高校德育的出路勢在必行。
國際化;素質(zhì)教育;德育;出路
15~17世紀,歐洲各國為擴展商業(yè),開展殖民活動,滿足對黃金的貪欲等鼓勵航海業(yè),促成地理大發(fā)現(xiàn)。荷蘭、英國、葡萄牙等國隨著資本主義萌芽迫切向海外尋找市場和原料,促進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和世界市場的出現(xiàn)。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英國工業(yè)革命進一步開拓了世界市場,拉開了國際化的序幕。
國際組織的思想源于18~19世紀一些智者的著作,比如圣西門提出的“歐洲議會”;本森提出的“國際法庭”;康德倡導的“和平聯(lián)盟”;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到的“大同世界”等。有了思想為指導,再加上國家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交往的領域和地區(qū)不斷擴大,為了適應這些變化,國際組織產(chǎn)生并發(fā)展起來。
(1)搶占思想空間。隨著科技、時代的進步,信息傳播速度大大加快,現(xiàn)在信息接收達到全球同步化。中國改革開放實行“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戰(zhàn)略,使高校大學生的衣、食、住、行幾乎都打上了國際的烙印。一些西方國家就是利用信息傳輸和商品流通等散布西方政治制度和灌輸資產(chǎn)階級思想,企圖使我國國民喪失民族整體性、破壞本土文化之根,間接占領我國民眾特別是高校大學生的思想空間。
針對這種情況,高校要教導學生認真辨別,防患于未然。這需要高校進行強有力的德育建設,一旦喪失民族性,丟棄本土文化,其他教育都是枉然。國際化背景下,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
(2)國際化人才德育培養(yǎng)的要求。中國從改革開放至今,一直努力在多方面與國際接軌,教育提出“走出去、引進來”的戰(zhàn)略。在國際化背景下,中國高校被要求培養(yǎng)出多層次、多領域、通曉國際法律、法規(guī)并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人格的人才?,F(xiàn)實生活中高校部分學生有欲望卻缺乏理想,有知識卻沒有文化素養(yǎng),這要求高校培養(yǎng)人才時,要把德育的培養(yǎng)放在首位。
中國公派留學生的數(shù)量逐年遞增,2011年數(shù)量達1.2萬創(chuàng)歷年最高。雖然據(jù)統(tǒng)計公派留學人員回國率在97%以上,但是近3%的比例依然不能忽視。這意味著有360個人沒有回國,這360個人是我國高校精選的人才,但是由于缺乏道德素養(yǎng),對我國造成的損失無法估計。高校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時,應該教育學生先成人后成才。
目前我國倡導的素質(zhì)教育在高校搞得轟轟烈烈,高校培養(yǎng)的素質(zhì)人才必須具備思想道德素質(zhì)、文化素質(zhì)、專業(yè)素質(zhì)和身心素質(zhì),其中思想道德素質(zhì)是根本。素質(zhì)教育在高校實現(xiàn)必須以思想道德教育為首。
當前我國高校忽視人的培養(yǎng),卻把應試教育做得扎扎實實。高校大學生思想素質(zhì)教育,必須回歸現(xiàn)實生活,表現(xiàn)于日?,嵤轮小1热?開會后順手帶走沒有喝完的水,上課保持課堂秩序,下課隨手把垃圾帶走等,這都是一種素質(zhì)的表現(xiàn)。高校還肩負著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好自身與他人、事業(yè)、愛情、社會、國家等關系的重任,否則會造成無法估計的危害。
大學生心理發(fā)展尚未穩(wěn)定,樹立的價值觀不穩(wěn)定,面對社會感到不適應,害怕承擔責任,心理矛盾沖突,解決不好就可能造成大學生的心態(tài)失衡、心理變態(tài)、心理疾病等。
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建設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關注,高校培養(yǎng)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學生比有才無德的學生更重要。有才無德,其行不遠,高校要以“先成人,后成才”作為教育理念。
(1)改革僵硬的、說教式的教育方式,貼近生活?!?0后”、“90后”的大學生生活在新時代,有自己的想法。過去僵硬的、純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只會扼殺學生的積極性?!爸褐?百戰(zhàn)不殆”,高校要在了解大學生思想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大眾傳媒把一些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宣傳時代精神的正面作品和事例在高校進行大力宣傳。
(2)學校教育內(nèi)容應該回歸傳統(tǒng)的道德意識。伴隨著國際化程度的提高,高校大學生面對撲面而來的西方文化和道德觀念,從茫然失措到兼收并蓄,再發(fā)展到對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美德的全盤否定。高校有必要采取措施,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發(fā)起尋根活動,讓更多學生接受、發(fā)揚傳統(tǒng)美德。
(3)改革教學評估機制和學生考核機制,靈活多變,育人為本。中國教育考核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學生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分數(shù)是實力的鐵證。這種考核導致高校重智育輕德育的結果。德育是教育之本,高校有必要改變單一的教學評估和考核模式,采取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塑造的關鍵時期。學校、教師和家長是對高校學生言行影響最大的人,當大學生遇到難題時,教師、家長如果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那么久而久之教育只會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形成軟弱毫無主見的性格,另一種就是叛逆的性格。教師和家長面對學生征求意見時,應當尊重學生情感,適當引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交出選擇權,兩點之間直線不一定最短,人生閱歷也是一種財富。
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出,個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離不開社會條件。社會環(huán)境一定程度上影響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高校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不穩(wěn)定,社會上的反面現(xiàn)象和輿論沖擊著高校學生的思想,讓學生迷茫、動搖,從而很容易被反動組織利用。我們的社會環(huán)境有必要通過法律、學校、家庭、大眾傳媒等各種渠道去改善,創(chuàng)造清新的社會環(huán)境。
在國際化浪潮下,中國高校教育必須堅定不移地以思想德育為先,找出正確的德育建設途徑,再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這才符合中國教育發(fā)展的規(guī)律,傳播本土文化、保證民族的完整性,才能在國際上立于不敗之地。
[1]牟文富,劉強.現(xiàn)代國際法律秩序的思想基礎——盧梭、康德和凱爾森之和平架構的比較分析[J].社會科學研究,2008,(2).
[2]王南.中國十余年間公派7萬留學生僅3%未歸國[N].法制晚報,2010-12-07.
[3]丁建軍.社會化過程中大學生犯罪心理成因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1).
Research of Moral Education in China’s Universities in Internationalized Vision
ZHANG Yan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Shanxi 030051,China)
Mor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es is indispensable in the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With the increasing activities of contact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nations,each country’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break the national boundaries and preempt the ideological field of the public,especially young university students.In Chinese educational circle,quality education is taking place vigorously,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s the cornerstone for quality education.Therefore,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cannot be neglected.The study of the outlet of moral education for Chinese universities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internationalization;quality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outlet
G641
A
1008-469X(2011)03-0101-02
2011-03-02
張燕(1985-),女,山西靈石人,中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