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實踐美學思維方式的發(fā)展趨向

2011-08-15 00:43:56王懷義
關鍵詞:主客李澤厚存在論

王懷義

(華東師范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上海 200241)

論實踐美學思維方式的發(fā)展趨向

王懷義

(華東師范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上海 200241)

實踐美學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產生到現(xiàn)在,在思維方式上經歷了從主客二元對立的反映論到打破主客對立、實現(xiàn)主客統(tǒng)一的存在論的轉變過程。實踐美學思維方式的這種轉變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馬克思實踐觀本身包含著存在論的思想維度;其次,實踐美學在其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過程中,其本身的理論自足性也要求這種轉變;第三,后實踐美學對實踐美學某些問題的批評,為其思維方式的轉變提供了參照性視野。實踐美學思維方式的轉變對自身和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發(fā)展均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實踐美學;思維方式;二元對立;主客統(tǒng)一

實踐美學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誕生以來,一直處在不斷前進、自我更新的過程之中,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實踐美學的這一品格來自于實踐本身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在這個發(fā)展過程中,實踐美學從早期的反映論美學到當前的存在論美學,最為本質的變化是其思維方式的變化,也就是其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這種變化的出現(xiàn)一方面來自于后實踐美學的批評,但最為關鍵的還是由實踐美學本身的開放性和發(fā)展性所決定的。從李澤厚、朱光潛、蔣孔陽、劉綱紀、周來祥到朱立元、張玉能,反映了實踐美學思維方式的發(fā)展趨向。

從總體上看,在思維方式上從主客對立的反映論到消除主客對立、走向主客統(tǒng)一的存在論,是實踐美學發(fā)展的基本主題。李澤厚的“積淀說”、蔣孔陽的“美在創(chuàng)造中”、劉綱紀的“實踐本體論”、周來祥的“實踐和諧論”以及朱立元的“實踐存在論”等美學思想,構成了實踐美學思維方式發(fā)展變化的主線,他們各具特點的實踐美學思想均為打破形而上學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做出了努力。而朱光潛的“精神實踐論美學”和李澤厚的“客觀社會說”,則奠定了實踐美學發(fā)展的基礎。

誕生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朱光潛“精神實踐論美學”是在馬克思主義美學實踐觀的指導下,把馬克思關于精神生產和用藝術方式掌握世界的理論命題與本身已有的美學積累融合參證,在主客統(tǒng)一的基礎上著重強調審美主體主觀意識的能動性,極力肯定人的主觀精神在確立客觀事物審美價值時的作用,從而實現(xiàn)從心物二分走向心物統(tǒng)一。朱光潛通過對馬克思《巴黎手稿》等著作的解讀,強調了精神生產的獨立性和自由性,把人道主義與自然主義統(tǒng)一起來,并把科學的理論的掌握世界的方式與藝術的實踐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區(qū)別開來,強調美的意識形態(tài)性質,提出了“物甲”“物乙”說和主客統(tǒng)一論,把審美主體的能動性放在了突出位置,實現(xiàn)了其美學思想的更新和發(fā)展,也為實踐美學的進一步展開提供了基礎力量,但朱光潛的實踐美學思想基本上還是反映論和認識論。雖然這一時期朱光潛的美學思想仍具有反映論和認識論的美學思維方式,但朱光潛對精神實踐主體的理論性建構和對審美主體性的維護,使其美學思想蘊含了一些不同于其他各家美學的時代性的新因素,即具有突破反映論和認識論的潛質,能夠超出機械唯物論、調和主客觀而進入實踐論層面。因此,朱光潛的精神實踐論美學思想是實踐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缺少朱光潛美學思想的實踐美學將是不完整的。

而同一時期李澤厚的美學主張是在與朱光潛的辯論過程提出的。這一時期,他最早引用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關于自然人化的論述,開創(chuàng)了中國當代美學研究的實踐論轉向,從而將美的靜態(tài)屬性的分析與動態(tài)的歷史發(fā)展過程聯(lián)系了起來;同時強調美感的客觀社會性內容,提出了美感的矛盾二重性原理和自然的人化等核心思想。這一時期的李澤厚美學是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基礎的認識論美學,美感問題是李澤厚進行美學基本問題探討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同時,李澤厚對美的本質的認識也與這個方法論密切相關。從這一角度出發(fā),在美與美感關系的問題上,李澤厚遵循了反映論的原則,認為美感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根源于美的客觀性和必然性,美感依賴于美的存在而存在,是美的反映、美的模寫。這一時期的“美感論”奠定了后來“積淀說”的基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隨著思想專制統(tǒng)治的結束,李澤厚出版了《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一書。在這本書中,李澤厚系統(tǒng)建立了他的人類學本體論哲學,認為人類生活和生存區(qū)別于其他一切生物種族的基本的、突出的、巨大的、主要的特征在于使用和制造工具。在這一階段,李澤厚美學主要關注的是人類整體生存的基礎,即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物質生產活動。具體來說,就是人如何通過制造、使用和更新工具來改造物質世界的活動,強調物質生產是社會存在的根本,是文化活動的基礎。在這個意義上,李澤厚的人類學本體論美學繼承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論即實踐論,把人類的生存實踐看作人類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并從人類的實踐來看待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本質特征,探討人類何以成為人類的本質規(guī)定性?;谶@一認識,李澤厚認識到近代科技的急劇發(fā)展正在使理性日益損害著個體生存的獨特性、偶然性和豐富性,因此“理性需要解毒,人類需要平衡”,人探尋、詢問專屬于自己命運的問題就提到日程上來了。

此外,馬克思的實踐觀本身就包含著突破主客對立、實現(xiàn)主客統(tǒng)一的潛力,這為實踐美學思維方式的發(fā)展變化提供了可能。多年來,經過對馬克思經典著作的研讀,馬克思實踐觀的這一特質在學界已基本達成共識。[1](P77)“實踐”與“存在”具有本體論上的共屬性和同一性,人類的物質精神實踐活動就是人的存在方式。馬克思實踐觀的這一特質在實踐美學流派的基本思想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闡發(fā),他們的美學思想均揭示了馬克思實踐觀與存在論思維方式之間的統(tǒng)一性關系。也就是說,馬克思的實踐觀本身就包含著突破主客之分思維方式的潛力。當然,后實踐美學對實踐美學所進行的長期全面的批評,也促使實踐美學學者對實踐美學的思維方式等核心問題進行反思。這在客觀上為實踐美學思維方式的轉變提供了一個參照。實踐美學學者在重讀馬克思經典著作的基礎上,與之進行了長期有效的學術討論和磋商,共同促進了實踐美學思維方式的轉變。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后,以李澤厚為代表的主流派和以蔣孔陽、朱立元為代表的非主流派均對實踐美學的各方面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索,在重讀馬克思經典著作和借鑒西方現(xiàn)代美學的基礎上,對實踐美學的基本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建構,發(fā)展了實踐美學,使實踐美學的思維方式實現(xiàn)了從反映論到存在論的轉變。其中,李澤厚對“主體性實踐美學”的系統(tǒng)建構,為實踐美學思維方式的轉變作出了重要貢獻,蔣孔陽的“審美關系學說”大大推進了實踐美學思維方式的發(fā)展,朱立元的“實踐存在論美學”初步實現(xiàn)了這種轉變。

李澤厚以“積淀說”為核心的“主體性實踐美學”,探討了個體的創(chuàng)造性生存何以可能的問題,后期的“情本體”建構則從形式上和意蘊上把這種創(chuàng)造性生存品質推進到更高的層次上。這樣李澤厚在學理上完成了其美學體系的內在演進。李澤厚的“主體性實踐美學”關心的遠不止是藝術,而涉及了整個人類、個體、自然環(huán)境,它不是藝術科學,而是人及人的生存的哲學。從這個角度看,李澤厚的美學便不是對審美對象的精細描述,而是對美的本質的直觀把握;美感研究的主題也不是對審美經驗的科學解剖,而是陶冶性情、塑造人性、建立新感性;藝術的主題也不是語詞分析、批評原理或藝術歷史,而是使藝術本體歸結為心理本體,從而藝術本體論變?yōu)槿诵郧楦凶鳛楸倔w的生存擴展的哲學,建立了以個體的創(chuàng)造性生存為核心的“情本體”美學。[2](P311)這是李澤厚以馬克思的實踐論改造康德的主體性哲學的必然邏輯結果,也是李澤厚堅持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應有結果。因為馬克思的實踐哲學蘊含著生存觀念和生存論的深厚潛質,劉綱紀后來提出“實踐批判的存在論美學”[3](P472),以及他所認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首先是一個本體論的問題,其次才是認識論的問題”[4](P94),同樣是馬克思實踐哲學存在論內涵的體現(xiàn)。這樣,人類歷史從工具本體走向心理本體,從人類整體的實踐活動走向個體的審美生存,不斷創(chuàng)造、自我更新的“情本體”也就成為人類個體實現(xiàn)詩意生存、審美棲居的最終歸宿。這既是終點,也是起點。李澤厚后期提出“度本體”的思想,是對前期美學思想的反思和總結?!岸缺倔w”既是李澤厚美學體系發(fā)展演進的總的方向,也是李澤厚對人類歷史整體發(fā)展原則的總體概括,同時也是個體創(chuàng)造性生存的關鍵。所以李澤厚說:“‘度’隱藏在技藝中、生活中。它不是理性的邏輯(歸納、演繹)所能推出的,因為它首先不是思維而是行動。它是本體的非確定性、非決定性(ontological uncertainty,indetermination),它與美 、審美相連,所以也充分地表現(xiàn)在藝術—詩中:準確又模糊,主客體相同一的感受……如此等等?!盵5](P15)

當代中國美學要實現(xiàn)突破和發(fā)展,首先要在思維方式上突破二元對立的認識論、反映論的美學思維模式。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蔣孔陽在廣泛考察西方現(xiàn)代美學思想和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基礎上,吸收各家之長,對其進行創(chuàng)造性提升,創(chuàng)立了以實踐論為基礎、以創(chuàng)造論為核心的“審美關系學說”。朱立元在蔣孔陽的美學思想中發(fā)現(xiàn)了突破主客二分思維模式的潛質。在對李澤厚美學思想進行批判性吸收和發(fā)展的基礎上,蔣孔陽和朱立元等非主流派從存在論等現(xiàn)代美學的角度,對此前實踐美學的認識論思維傾向進行了發(fā)展和突破,他們是實踐美學思維方式發(fā)生轉變的主要推動力量。蔣孔陽以實踐論為基礎、以創(chuàng)造性為核心的“審美關系學說”,包含了豐富的存在論思想,具有較為鮮明的現(xiàn)代性品質,為打破二元對立思維方式留下了廣闊空間。因此,蔣孔陽的美學思想“在為美學尋找奠定存在論的哲學根基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6](P55)。朱立元則在系統(tǒng)、認真地研讀《巴黎手稿》等馬克思經典著作的基礎上,學習和繼承了蔣孔陽等人的實踐美學思想,又在西方現(xiàn)代美學特別是海德格爾等人的影響下,從存在論維度理解和闡釋馬克思的實踐觀,提出了“實踐存在論美學”,初步實現(xiàn)了實踐美學思維方式的轉變。朱立元“實踐存在論美學”對實踐美學思維方式的突破,主要是通過以下四個方面來實現(xiàn)的:第一,對馬克思經典著作進行新的闡釋,發(fā)現(xiàn)了馬克思實踐觀的存在論價值維度及其在突破主客二元對立思維方面的潛質;第二,在全面考察實踐美學思維方式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其局限性,提出了發(fā)展實踐美學的總體構想;第三,充分繼承蔣孔陽先生的“審美關系論學說”,發(fā)掘其現(xiàn)代性美學品質;第四,對西方現(xiàn)代美學尤其是海德格爾存在論思想的吸收和借鑒。此外,朱立元還將其推廣到美學范疇的研究和教材建設中。

當然,除了李澤厚、蔣孔陽和朱立元,劉綱紀、周來祥和張玉能等人的美學思想也為實踐美學思維方式的轉變貢獻了力量。劉綱紀的“實踐自由論美學”以馬克思主義實踐本體論為理論基石,以“勞動創(chuàng)造了美”為根本指針,以創(chuàng)造自由為顯著特征,是典型的比較純粹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形態(tài)。這一美學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美學誕生以來美學思維方式的總結,又開啟了二十一世紀我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發(fā)展的新局面。周來祥的“實踐和諧論美學”以實踐為基礎,從審美關系入手,以辯證思維為統(tǒng)領,強調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理性與感性、自然與必然、合目的性與合規(guī)律性的一致與統(tǒng)一,把美學的歷史范疇劃分為三大藝術形態(tài),并以此為標準對中西美學的異同進行歷史比較和融會貫通,形成了系統(tǒng)嚴密的美學體系,得到學界越來越多的認同。張玉能多年來在蔣孔陽美學思想的影響下,在深入領會馬克思實踐觀的基礎上,高度重視美學本體論研究,并通過與后實踐美學者的論辯、商榷,結合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審美實際,強調美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結合,逐步形成了新實踐美學思想。因此,實踐美學思維方式的轉變是實踐美學學者集體努力的結果。

實踐美學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產生發(fā)展到當下的實踐存在論美學,反映了其思維方式發(fā)展的總體趨向。實踐美學思維方式的轉變,使中國美學基本實現(xiàn)了與現(xiàn)代西方美學的接軌,其研究對象和研究主題具有鮮明的現(xiàn)代色彩,同時在具體問題上又有自己的特點??梢哉f,正是因為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使實踐美學與西方現(xiàn)代美學同步發(fā)展,也使中國美學在思維方式上與西方美學同步發(fā)展。這一點仍然要歸功于馬克思實踐觀在解決二元對立思維方面的作用。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認為,人所具有的普遍性越廣泛,人對自然界依賴的程度就越高。人類隨著實踐活動技能和實踐范圍的擴大,形成人類社會,自然界成為人類實踐的對象,在這時候,自然界變成了人化自然,但并不意味著自然和社會是分離的,自然和人類、客體與主體仍然是統(tǒng)一的,人類社會對自然的依賴性并沒有消除,人類社會仍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就是說,通過實踐活動,客體成為主體的客體,主體成為客體的主體,主客體之間實現(xiàn)了真正的交流、融合與轉化。所以馬克思說:“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來說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對他來說才成為人。因此,社會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質的統(tǒng)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xiàn)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xiàn)了的人道主義?!盵7](P83)因此,人在使自然從自在自然轉變?yōu)閷偃俗匀坏倪^程中,人也人化自身,也就是使自然的人變成了社會的人,一方面是人所生活的外部自然界的人化,一方面是人的自然軀體、感官、欲望等的人化。前者表現(xiàn)為人類活動的物質成果,后者表現(xiàn)為人類活動的精神成果。在此基礎上,獨立、高級的精神生產成長起來,形成了自己的特點:精神生產既以物質生產為對象,又具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它借助語言系統(tǒng)和表象系統(tǒng)組成的符號系統(tǒng)把精神生產的成果物態(tài)化、客體化,并在精神層面上積淀成人類深層的文化心理結構。這是主客體在實踐活動中雙向互動、相互轉化的結果,也啟發(fā)了人們對主客二元對立問題的解決。

從思維方式的發(fā)展歷程看,西方美學也經歷了從主客二元對立的反映論和認識論的思維方式到批判和超越這一思維模式,走向主客統(tǒng)一的存在論的思維方式的發(fā)展歷程。實踐美學思維方式的演變軌跡,與西方現(xiàn)代美學的發(fā)展過程是同步的,涉及到許多共同的美學基本問題。實踐美學對現(xiàn)代社會中的審美活動和審美現(xiàn)象做了比較切合實際、符合現(xiàn)實發(fā)展規(guī)律的回答。從實踐美學的審美取向看,它完善了馬克思實踐觀的一些具有開放性質的命題,從具體的審美關系和審美活動出發(fā),將審美活動植根于創(chuàng)造世界的實踐活動的基礎之上,提出自然人化理論,突出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的主導作用,敞開了審美活動的無限可能性,具有突出的現(xiàn)代性品質。這與西方現(xiàn)代美學“重寫現(xiàn)代性”的實質是一致的。由此可見,實踐美學的發(fā)展歷程實際上就是思維方式發(fā)生轉變的歷程。這個歷程是在實踐美學的主流派和非主流派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實踐美學思維方式轉變的成功使中國當代美學與世界美學同步發(fā)展從可能走向現(xiàn)實,既在思維方式上與西方現(xiàn)代美學接軌,又具有中國美學自己的特點,為中國美學在新世紀的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實踐美學思維方式的轉變是一項“未竟工程”,現(xiàn)在仍處于發(fā)展過程中,還有一些理論問題和邏輯環(huán)節(jié)需要解決,這引起了一些學者的興趣,并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其中討論較多的就是對存在進行主客體的區(qū)分。楊春時說:“主體性哲學建立在主客二元對立的主體論基礎上,這種本體論把存在分割為主體與客體兩部分,古代哲學以客體作為主體的依據(jù),近代哲學以主體作為客體的依據(jù),它們都不能避免二元論的弊端?!盵8](P123)這種觀點否定存在有主體、客體之分,認為只要把存在劃分為主體與客體就是二元對立,就不可避免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這種觀點在本質上是一種把主客體絕對對立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主客體之間的對立是絕對的,相互之間不能滲透、融合,其結果只能走向唯心主義。實踐美學主張打破主客二元對立、彌合主客之分以實現(xiàn)主客觀的統(tǒng)一,不代表實踐美學對主體與客體不進行區(qū)分。實踐美學在區(qū)分主客體的基礎上,把主客體關系看作是一種動態(tài)的辯證的關系,兩者之間是可以統(tǒng)一的,實踐活動是其統(tǒng)一的中介。蔣孔陽說:“人自覺地有意識地把自己與自然區(qū)分開來,并把自然作為對象,從而與自然發(fā)生關系,在這一關系中,一方面是作為關系的主體的人,一方面則是作為關系的客體的自然。有了主體與客體的區(qū)別,然后通過實踐,主體的人作用于客體的自然,客體的自然又反作用于主體的人,于是建立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但是,人除了與自然發(fā)生關系之外,人與人之間還同時發(fā)生相互的關系,這是社會關系。正是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的關系,構成了人與現(xiàn)實的關系?!盵9](P5)可見,審美關系是主體與客體之間所結成的多樣性關系的一種,如果否認實踐在人類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中的作用,否認客體與主體之分,也就否定了人與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沒有這些關系,審美問題就無從談起。可以說,離開了實踐,離開了實踐過程中的各種現(xiàn)實關系,談打破形而上學二元對立無疑是一種奢談和幻想。周來祥說:“主客二元對立的解決,不只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是一個現(xiàn)實問題,是一個歷史的問題、實踐的問題?!盵10](P35)可以說,脫離了實踐而以自然為本,把人與動物、自然看作完全平等的做法都不能在現(xiàn)實上和理論上解決二元對立的問題。

可見,實踐美學思維方式的發(fā)展變化經歷了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與我國現(xiàn)代美學思維方式的發(fā)展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實踐美學思維方式的轉變,在某種程度上回應了當代世界美學的發(fā)展要求,也為實踐美學克服自身的不足、向縱深方向發(fā)展提供了思維基礎,是當代中國美學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也為中國美學與世界美學的接軌提供了思維基礎和理論基礎。

[1]朱立元.簡論實踐存在論美學[J].人文雜志,2006,(3).

[2]李澤厚.美學四講[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8.

[3]劉綱紀.美學與哲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4]劉綱紀.傳統(tǒng)文化、哲學與美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5]李澤厚.歷史本體論[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6.

[6]朱立元.尋找存在論的根基——蔣孔陽美學思想新論探之二[J].學術月刊,2003,(12).

[7]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楊春時.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文學與美學[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

[9]蔣孔陽.美學新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10]周來祥.論哲學、美學中主客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產生、發(fā)展及其辯證解決[J].文藝研究,2005,(4).

On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hinking Mode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WAN G Huai-yi(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241 , China)

The t hinking mode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has undergone a t ransition p rocess , which is from binany opposition to principle of correspondence between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Judging from academic source and practice , t his process has inevitability. First , Marxist viewpoint of practice has t he ideological dimension of existence. Second , t heoretical const ruct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is al so to demand t his t ransition. Third , the criticism f rom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is to supply f rame of reference. This t ransition process has bot h important t 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 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aest hetics and Chinese modern aest hetics.

practical aesthetics ; t hinking mode ; binany opposition ; correspondence between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I01

ADOI10.3969/j.issn.1671-1653.2011.02.014

1671-1653(2011)02-0082-05

2010-11-18

王懷義(1980-),男,安徽鳳臺人,華東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2009級文藝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文藝美學研究。

猜你喜歡
主客李澤厚存在論
李澤厚的哲學探索與心靈世界
天中學刊(2022年5期)2022-11-08 08:18:47
人工智能的存在論意蘊
《紅樓夢》中的“打趣”之妙
李澤厚的巧克力
論馬克思的存在論
信用證下匯票存在論
中國外匯(2019年7期)2019-07-13 05:44:58
經驗與存在
學理論·下(2018年9期)2018-10-24 11:03:34
論李澤厚的“實用理性”概念
哲學評論(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0
如何安置現(xiàn)代性——馬克思的政治存在論與海皚格爾的藝術存在論批判
天府新論(2016年6期)2016-11-23 03:05:33
李澤厚老師升級太快?
南都周刊(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保德县| 永泰县| 旬邑县| 晋中市| 白河县| 双鸭山市| 迁安市| 齐河县| 汾西县| 罗定市| 鄂托克前旗| 肇东市| 留坝县| 平山县| 固始县| 绵竹市| 礼泉县| 南华县| 临沧市| 洛南县| 田林县| 双峰县| 无棣县| 灵璧县| 太谷县| 吴旗县| 益阳市| 平定县| 定州市| 洱源县| 武平县| 军事| 龙南县| 墨玉县| 榆中县| 琼中| 深州市| 上蔡县| 乐至县| 察雅县| 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