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燕
(1、東北財經大學研究生院 遼寧 大連 116025 2、哈爾濱理工大學經濟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高校貧困資助政策中學生的機會主義行為分析及對策
○崔海燕
(1、東北財經大學研究生院 遼寧 大連 116025 2、哈爾濱理工大學經濟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高校貧困資助政策是促進高等教育公平的一種手段,而貧困資助政策的有效落實,是當前資助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遇到的現(xiàn)實難題。本文擬從資助過程中學生的機會主義行為視角出發(fā),研究如何使國家的資助政策在現(xiàn)有的制度框架下更為有效,從而使各種資助資源更好地發(fā)揮其資源配置和教育保障的作用。
貧困 資助政策 機會主義
1、機會主義理論框架
機會主義分為事前機會主義和事后機會主義。事前機會主義被稱為“逆向選擇”,事后機會主義被稱為“道德風險”。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都是資助政策效率討論的中心問題。
逆向選擇這一術語產生于保險行業(yè),是保險市場上更為一般的“檸檬”(Akerlof,1970)概念的表現(xiàn)。私有信息的存在和信息不對稱是逆向選擇產生的根本原因。阿克洛夫的模型最初被應用于舊車市場,由于逆向選擇的存在,導致舊車市場買方市場縮小,質量最差的汽車(lemons)是被最經常拿來銷售的汽車。由此可見,遭遇逆向選擇影響的市場是低效的。同樣,在保險市場上,市場保險的購買者比供給者更清楚自己是一個“檸檬”(即存在惡性風險),他或許會向保險公司隱瞞事實以選擇一種保單。如果保險公司有完全信息的話,那么該保單是不能實現(xiàn)的。但是由于難以低成本地甄別保險贖買者的真實自然狀況,其結果是私人市場上一些保險險種(例如私人健康保險)的缺失,只能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保險計劃來彌補空缺。由此可見,逆向選擇對于保險市場的影響巨大。
道德風險一詞最初也來源于保險業(yè),它是簽約后機會主義的表現(xiàn)形式。它產生的原因在于,不能被毫無成本地觀察到某些產生有效率結果的行為,所以采取這些行為的人,就以他人利益為代價來追逐自己的私利。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不相一致,或者因為其報告不能容易地被檢驗,或者因為其行為難以精確地被監(jiān)督,而企圖采取無效的行動或者提供扭曲的信息等行為時,都會產生道德風險。
同樣,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這兩種機會主義行為在我國高校資助執(zhí)行過程中也普遍存在,對我國高校資助政策體系的影響巨大。如何有效規(guī)避這種機會主義行為是我國高校資助政策制定者將要面臨的長期挑戰(zhàn),也是我國教育改革中應該重視的一個重要問題之一。
2、我國高校資助政策中學生的機會主義行為及其表現(xiàn)
對高校貧困學生的資助政策首先是一種社會收入再分配,是高等教育實行收費制度后,國家和社會為保障貧困學生上大學的權利而對貧困學生實施的一種福利分配制度或財產轉移形式,同時也是教育公平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它對貧困學生是無償的或者無息的。
由于高校貧困資助政策的這種公共福利性質,決定了它不可能由市場來提供,只能由政府出面或由社會組織自愿提供。這又進一步決定了政策的運行成本不能太大,否則資助行為將不能實現(xiàn)。基于以上考慮,從接受資助方——學生來考察如何提高資助政策的運行效率,是合理選擇。
在我國,對高校貧困學生的資助形式多種多樣,具體包括各種獎學金、勤工助學、困難補助、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以及其他社會資助等。在這些資助政策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學生的機會主義行為,在無條件資助政策實施過程中尤為嚴重,這些機會主義行為的存在嚴重影響著資助政策的執(zhí)行效果。
首先,學生私有信息的存在和信息不對稱及資助政策體制自身的缺陷,導致政策實施者對“貧困”學生的身份難以準確界定,致使學生的逆向選擇行為經常發(fā)生。私有信息的存在和信息不對稱是部分學生采取機會主義行為的根本原因。例如,在國家助學金和助學貸款實施時,為了得到無償資助或無息助學貸款,很多學生首先會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則去盡量使自己“符合”資助政策所要求的條件,比如想辦法拿到生源地民政部門開具的特困證明、向學校隱瞞自己的真實家庭條件等等。由于信息不對稱的普遍存在,資助方和資助政策執(zhí)行主體難以低成本且準確地甄別這部分學生“貧困”身份的真實性及貧困程度。也就是說,這些行為具有不可觀察和不容易證實的特性。因此,這部分學生為獲得受資助權利必然采取逆向選擇行為。這是資助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學生采取事前機會主義行為——逆向選擇的典型表現(xiàn)。在其他資助行為的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類似的機會主義行為。
其次,在接受資助后,資助方和高校難以做到對學生道德風險的監(jiān)督,或者要做到有效監(jiān)督至少代價極高,加之對學生的激勵不足,導致資助之后學生的道德風險行為經常發(fā)生。
具體來說,受助學生在得到資助資金之后,資助方難以準確分辨資助資金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貧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況,資助資金是否發(fā)揮了其應有的作用。此外,對于受助學生對資助資金使用的考核和對受助學生行為的監(jiān)督也存在困難,這造成了對受資助學生行為的制度真空。另一方面,對學生行為往往存在激勵缺失。基于以上原因,導致政策制定者無法對資助效果進行有效評價。所有這些困難構成了部分學生在接受資助后采取事后機會主義行為——道德風險的制度誘因。
第一,選擇高校作為資助政策的執(zhí)行主體在政策的操作層次上具有其合理性,它節(jié)約了制度的運行成本。鑒于學生機會主義行為的存在,選擇高校作為資助政策的執(zhí)行主體——資助方的代理人節(jié)約了資助方與受資助學生的簽約費用、鑒定與甄別學生貧困與否的信息與考核費用以及對受資助學生的監(jiān)督費用等。如果資助方直接面對每個受助學生,那么高額的制度運行成本很可能使資助行為難以實現(xiàn)。從這個角度來看,資助政策選擇高校作為政策操作層次的執(zhí)行主體是合理有效的。
第二,學生逆向選擇的存在,使資助行為的實施效果偏離了資助政策的最初目標。學生逆向選擇的存在,使需要接受資助的學生群體擴大,貧困和非貧困學生難以區(qū)分。由此部分資助資金發(fā)生了財富轉移,轉向非貧困學生。例如,現(xiàn)在的國家助學金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就存在這種逆向選擇行為。而當非貧困學生和貧困學生同時獲得資助時,資助政策的力度就會減弱,達不到預期效果。資助政策制度體系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上的缺陷必須加以完善,學生的逆向選擇行為必須加以抑制,否則這種行為會大大削弱資助體系的促進公平和教育保障的作用。
第三,由信息不對稱引發(fā)的學生機會主義行為阻礙了部分社會資助行為的發(fā)生。由信息不對稱引發(fā)的學生機會主義行為,使除政府之外的社會資助提供者的數量和資助金額銳減,同時對資助對象的選擇范圍也發(fā)生了變化,社會資助資金主要集中于部分優(yōu)秀學生、優(yōu)秀高校,致使相當一部分普通貧困學生享受不到社會資助。也就是說,由社會力量發(fā)起的對貧困學生的資助存在空白區(qū)域,除了學生家庭人均收入狀況外,受助大學生的成績、專業(yè)和個人發(fā)展等成為社會資助方選擇受資助對象的主要參考指標。
社會資助提供者認為學生的成績、專業(yè)和個人發(fā)展等指標可以保障資助資金實現(xiàn)其社會價值,使資助方的權益得到有效保障,同時抵消由學生機會主義行為帶來的負面影響。
第四,參照邊際收益遞減規(guī)律,隨著由學生機會主義行為所導致的需要受助人數增多,受助范圍將會越來越大,而且很多資助缺乏具體限制條件,這就導致了很多資助行為雖然發(fā)生了,但是對于學生的心理滿足感卻不強。況且這種資助缺乏激勵措施,學生認為獲得資助是應該的或者說是很容易得到的。這樣,資助行為的效率也會相應降低。因此,資助體系的激勵機制措施和限制條件的制定至關重要。
例如,我國現(xiàn)行的針對高校貧困學生的國家助學金政策的范圍和條件就略顯寬泛,只要是學校認定的特困生大部分都可以得到國家助學金,結果是達不到助學政策的激勵效果。也就是說,如果大多數貧困學生都得到助學金,那么這些學生的心理滿足感則隨著獲得助學金人數的增多而減小,學生會對資助行為重視不夠。況且機會主義行為使得一些本來不困難的學生也獲得助學金時,那么資助行為本身就會失去它應有的價值。
第五,隨著我國經濟迅猛發(fā)展,國家和社會各界對于高校學生的資助力度逐漸增大,貧困學生因此在經濟上也獲得了最大限度的幫扶。但與此同時,隨著資助行為的增多,貧困學生中勤工助學的人數卻正在減少。資助政策的政策含義之一便是促進學生的自強自立,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我國的高校資助政策體系需要對資助金額和資助范圍有個適當范圍,使資助行為既能起到保障經濟困難學生受教育機會的作用,又能起到激勵這些學生自強自立的作用,不能讓這些學生因為有人資助而養(yǎng)成懶惰的惡習。
1、高校資助政策應與激勵機制相聯(lián)系
現(xiàn)行的高校資助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很多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作為補充。有些高校把資助行為與勤工助學或學習成績聯(lián)系在一起,這是一種可借鑒的方式。讓所有學生獲得較低金額助學金的效果不一定會超過部分學生獲得高額獎學金的效果。因此,助學金的最優(yōu)數量和金額還有待探討,要達到讓學生既追求資助,又對資助不產生依賴的效果。另外,激勵機制還有助于抑制學生的事后機會主義行為。今后,各高校在實施資助政策時,應把激勵措施作為重點,制定出適合本校學生的相關激勵措施,作為資助政策的補充和完善,才能使資助政策更好地實現(xiàn)其政策價值。
2、受資助對象的確定
對學生貧困身份的準確認定,可以抑制學生在資助政策實施中采取事前機會主義行為,對于整個資助體系的實施至關重要。機會主義行為雖然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一定要有相應措施盡量避免學生機會主義行為的產生。目前,我國對于困難學生的認定主要參考我國失業(yè)保險和社會保障的規(guī)定,凡是學生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當地最低平均生活線的都算困難學生。但是,由于學生的分散性,僅對家庭人均收入的認定就存在巨大困難??梢钥紤]使高校資助行為更加專業(yè)化,或設立專門機構來管理資助資金的使用。專業(yè)化必定會出臺抑制學生機會主義行為的措施,使資助資金使用更有效率。還可以仿效銀行的征信體制來建立貧困學生的個人誠信記錄,記入學生的個人誠信檔案。有了個人誠信檔案,如果學生采取事前機會主義行為,那么有可能影響到學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這樣可以避免一部分學生的事前機會主義行為。
3、把“經濟上的助學”擴展為“能力上的助學”
我國高校資助政策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在經濟上資助學生,而是要通過經濟資助的形式幫助困難學生完成學業(yè),從而達到這部分學生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說,資助政策是通過經濟資助緩解貧困學生經濟困難,使貧困學生獲得受教育機會,同時激勵貧困學生自強自立,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
4、合理分配各種資助的份額
專門針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和其他社會資助的政策目的不同,對高校學生提供的經濟資助只是一種基本經濟保障,類似于國家的最低生活保障線,是國家和社會利用經濟資助幫助貧困學生通過接受教育擺脫貧困的一種手段?,F(xiàn)行的國家助學金就是一種簡單的經濟資助。而國家和社會上的其他資助則是更高層次的資助,這種資助一般來說需要學生通過付出努力并達到相應的資助標準才能獲得。例如,現(xiàn)在很多高校都設有各種專項獎學金和助學金,這些獎學金和助學金都附有相應的條件,學生只有達到條件要求,才能得到資助;國家從2007年開始實施的國家獎學金也屬于這種資助。這種資助對于學生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激勵措施。因此,相關部門有必要合理分配各種資助的份額,尤其是劃分經濟資助和其他有條件資助的資金份額,這有助于防止學生采取事后機會主義行為,在獲得國家和社會的經濟資助后放棄自強自立的精神。
5、充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作用
各高校在資助政策實施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導向作用,立足于“三育人”的辦學宗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與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融入資助政策體系的實施過程中,作好每一個困難學生的德育工作,讓每個困難學生在接受資助的同時不忘自強自立,常懷感恩之心,畢業(yè)后回報社會。
[1]Williamson,O.E.The Economics Institutes of Capitalism.New York,1985.
[2]丹尼爾.W.布羅姆利:經濟利益與經濟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論基礎[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尼古拉斯.巴爾:福利國家經濟學[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
[4]保羅.米爾格羅姆、約翰.羅伯茨:經濟學、組織與管理[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5]Y.巴澤爾:產權的經濟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蓋瑞.J.米勒:管理困境——科層的政治經濟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H.培頓.揚:個人策略與社會結構——制度的演化理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