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謝 娟
(湖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科學教育中“讀”與“做”關系的歷史考察
劉德華,謝 娟
(湖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科學教育中存在“讀”與“做”教育觀念,早期的科學教育強調(diào)“讀”,20世紀初針對“讀”的科學教育,出現(xiàn)了重視“做”的科學教育思想,但我國當下的科學教育依然過分偏重讀的一面,為此,科學教育的改革應強調(diào)做的一面,在讀與做之間尋求動態(tài)的平衡?!白觥辈粌H僅是“玩”,而是一種以問題為基點的探索性活動。學校與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造“做”科學的條件,研究引導學生“做”科學的方法。
科學教育;教育觀念;讀科學;做科學
科學教育中如何處理讀書與探究的關系,歷來就有兩種典型的教育觀念。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教育理論重視“讀”科學,主張以科學教材為中心、以科學知識為中心。以杜威為代表的教育理論重視“做”科學,主張以探究為中心,以經(jīng)驗為中心。我國近代的科學教育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自覺或不自覺地走上了“讀”科學而不是“做”科學的教育大道。由中國科協(xié)青少年工作部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實施的“青少年科技活動項目的研究與設計”課題組認為,不少地區(qū)尚未將課外科技活動納入大教育的總體規(guī)劃之中,學生缺乏在教室以外進行探究式學習的機會。即使在青少年科技活動開展得比較普遍的地區(qū),活動的內(nèi)容和方法總體上也比較落后。這反映出我國的科學教育在“做”的方面存在著諸多的問題?!白觥钡幕顒記]有被普遍認同,沒有被視為整個科學教育的有機部分,學生在校外的探索空間過于狹小,活動的質(zhì)量不高。其實,我們即使做好了科學課外的探究活動,課堂內(nèi)讀科學、課堂外做科學的思路與方法,也還很難說從根本上處理好了讀與做之間的復雜關系。
受傳統(tǒng)思想的無意識影響,教育界內(nèi)外往往將讀書等同于教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似乎純粹的“讀”就能夠解決人的認識問題。不可否認,對于認識人自身及人類社會的人文教育,以個人體驗為基礎的“讀書”觀有其合理的一面??茖W教育作為一種傳承科學文化的活動,也需要讀書,但是,科學教育不能歷史地定格在書本上和文字里??墒?在“讀書”觀念的影響下,人們往往誤以為讀書就是教育,受教育就是讀書?!澳顣薄ⅰ白x書”、“讀大學”、“讀碩士”、“讀博士”等日常話語其實表達了一種集體無意識心理,那就是認為接受教育就是讀書。盡管不能否認讀書在教育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自文字出現(xiàn)以后,尤其是發(fā)明印刷術以來,讀書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但科學教育在“讀書”觀念的影響下,過分關注書本知識的學習,甚至走上了“唯書唯讀”的歧路,不能不承認科學教育偏重的還是記誦科學知識。在“讀”的觀念支配之下,“做”的觀念退隱了、淡漠了。
回顧科學教育發(fā)展的歷史,不但中國的科學教育強調(diào)“讀書”,而且科學教育開展得較早的英美等國也有過類似的現(xiàn)象。英國的教育家赫胥黎曾批評說:“學生養(yǎng)成只會通過書本學習知識的習慣;這種習慣不僅使他們不懂得何謂觀察,而且導致學生厭惡對事實的觀察。迷信書本的學生寧可相信他在書本上看到的東西,而不愿相信他自己親眼目睹的東西?!盵1](P166)美國學者赫德在談到19世紀的科學教育時說,當時的科學課程是“敷陳其物”,例如人體的各個部分,各種各樣的巖石、星星、鳥、植物等等。有些課文著重講物體的形態(tài)、構造、顏色、數(shù)值、體積、重量和聲音等,“兒童的學習主要的還是死記硬背名詞和孤立的事實。”“由于精神訓練和官能心理學的強烈影響,導致教師們相信,讓兒童們死記科學事實比允許他們自由地觀察探索事物獲得的教育好得多?!盵2](P28)赫德的話典型地反映了19世紀以讀記科學知識為主要方式的科學教育實況。可見,19世紀英美等國的科學教育也曾強調(diào)“讀書”。只是在杜威之后,“從做中學”的觀念才逐漸得到認可。20世紀60年代教育改革代表人物布魯納提倡發(fā)現(xiàn)法就是一個突出的典型。
科學教育中“讀書”觀念的固化與我國近代所接受的教育理論有關。19世紀末20世紀初,我國教育界通過學習日本接受了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赫爾巴特認為,學生在教育中的認識活動,主要是新舊觀念的結合與重組。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在他的心靈中逐步形成各種觀念,兒童的新觀念是在原有觀念的基礎上通過吸收教師傳授的知識而形成的。所以赫爾巴特的教育理論重視教師的權威,教師必須有豐富的知識;重視知識的載體,即教科書的作用;重視傳授知識的場地——教室這一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空間環(huán)境。歷史地看,重視書本知識的傳統(tǒng)教育比起純粹的口耳相傳有著巨大的進步,對于擴大教育對象,普及義務教育,提升國民的文化素養(yǎng)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它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卻日益顯露出不少的弊端。盡管美國教育家杜威對赫爾巴特的教育觀念進行了批判和反思,并提出了新教育思想,認為教育是經(jīng)驗的改組或重新組織,強調(diào)兒童“從做中學”,杜威本人在1919年也曾來華傳播過他的教育理論,但在1949年以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我國教育學界對杜威及其弟子的教育主張卻因為意識形態(tài)而缺乏深入的理解,產(chǎn)生了一定的誤解,甚至嚴重的偏見。
如果說赫爾巴特的教育理論強調(diào)的是在大腦里對“觀念”進行加工,在教學中重視知識的學習與掌握,他的理論可以稱之為“讀”的教育理論,那么杜威的教育理論強調(diào)的則是,學生通過與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活動”來獲取經(jīng)驗,在教學中重視問題的解決,他的理論可以稱之為“做”的教育理論。前者的突出特征強調(diào)是接受現(xiàn)成的知識結論,提倡“讀書”,后者的突出特征是強調(diào)解決生活與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提倡“做”科學。
20世紀中葉之后,教育界系統(tǒng)地學習了蘇聯(lián)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認為教育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教學的任務主要是指導學生學習間接經(jīng)驗,間接經(jīng)驗以教材等書本為載體,掌握間接經(jīng)驗就是掌握書本知識。在科學教育中強調(diào)“雙基”的掌握,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無論是赫爾巴特的“大腦”教育理論,還是凱洛夫的特殊認識論,都認識到了教育傳承文化的功能,都偏重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強調(diào)的是讀書。這種教育觀念的傳播與強化對科學教育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學習科學過分關注已有的結論性知識;師生關系過分注重教師的權威地位;學習活動的場所過分偏重課堂。學生對周圍客觀事物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系統(tǒng)的知識學習和大量的習題訓練壓抑了,學生的懷疑與批判的求真精神在權威面前消失了,學生被擠壓在教室這一狹小的活動空間。學生只看到知識的海洋,卻不見知識的源頭。經(jīng)過幾年、十幾年的科學教育,求知的天性不是增強了,而是不知不覺地泯滅了,這不能不說是科學教育的悲哀。
“讀”科學的教育觀念有一個前提性的預設,那就是科學知識是前人證明了的真理,學生的任務是接受真理,課堂教學可以提高掌握知識的效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所教的、學生所學的內(nèi)容無疑都是正確的,書本上設計的問題也都有標準答案。葉瀾曾經(jīng)指出:“這一傳統(tǒng)之所以具有超常的穩(wěn)定性,除了因它主要以教師為中心,從教師的教出發(fā),易被教師接受外,還因為它視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為主要任務,并提供了較明確的可操作程序,教師只要有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就能進入規(guī)范,依樣操作,理論也因此而得以廣泛傳播,逐漸轉化成實踐形式,扎根于千百萬教師的日常教學觀念和行為之中 ?!盵3]因此在各種觀摩教學活動中,仍可以看到學生幾乎都能回答教師所提出的所有問題。難怪一位美國教師在觀看了中國的一堂科學教育課之后評價說,中國學生很聰明,都能正確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但是,既然學生都知道了,那么這堂課的價值何在?美國學者的這一評價所內(nèi)含的意思很明顯,既然學生什么都知道,沒有問題需要解決,那么上這堂課還有什么意義?但是國人可能認為,學生能夠正確回答的課堂教學是成功的示范課。
“做”的科學教育觀念可以追溯到法國的盧梭,他說:“你的學生學習地圖,我的學生制作地圖。這是你的學生有知識和我的學生無知識的區(qū)別?!盵4](P222)杜威對盧梭重視兒童做的自然教育觀十分贊賞,他認為,通過個人的、直接的“做”,更能發(fā)展兒童的“思想”和“智慧”。這種重視兒童“做”的文化傳統(tǒng)衍生出一種教育理念,即強調(diào)培養(yǎng)兒童對周圍事物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學校的科學教育如此,家庭教育也如此,而當學校教育偏離“做”的教育理念時,家庭教育就起到求偏補弊的作用。富蘭克林入學校不久之后便去學手藝,他的父親任憑他東去看看、西去做做,隨意的、自由地去工作,去參觀。他愿意去做什么,便讓他去做什么。富蘭克林自傳中談起他四十歲后才從事科學研究,然而他對科學的興趣,在很小的時候,在東看西玩中已經(jīng)培養(yǎng)成了。愛迪生小時侯十分愛玩科學的“把戲”,在學校的時候,也只愛玩這一套而不留心作業(yè),教師為此責怪他。傳說他只學了三個月就由母親領回家了。在家的地窖里,愛迪生藏著許多玻璃瓶,瓶里存放有化學藥品,有的藥品還有很強的毒性,愛迪生的母親起初也不愿孩子玩那些有毒的藥品,但看到孩子的興趣那樣濃,后來就任他玩去了。富蘭克林有一位好父親,愛迪生有一位好母親,他們?nèi)螒{孩子去玩,結果“玩”出了兩位世界著名的科學家。
科學教育中的“做”當然不僅僅只是玩,“做”科學也不只是在實驗室依樣畫葫蘆,“一年到頭悶起頭來照樣畫葫蘆的干那刻板的實驗,充其量不過是一套科學的猴子戲,這里面沒有生命。”[5](P410)“做”是一個探究的過程?!巴暾奶骄窟^程包括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完成調(diào)查研究,回答該問題和向他人介紹成果?!睙o論是問題解決法,還是發(fā)現(xiàn)法,都十分注意學生對世界的探索,并把探索展開為一個思維的完整過程。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物理教學研究組Lillian McDermott教授創(chuàng)造設計出一種以探索為基礎的物理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式完全取消了教師的課堂講授,代之以學生分組進行的探索實驗活動。小學自然教師上電阻的串聯(lián)、并聯(lián)課程,學生按照課程設計的程序,把燈泡逐個接到電路上去,從燈泡的亮度悟出串聯(lián)、并聯(lián)的不同效果,意識到電阻的變化,最后得出“串聯(lián)分電壓,并聯(lián)分電流”的電路特征。在這個教學活動中,美國教師的任務是啟發(fā)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在“做”的過程中不斷地生疑、釋疑,但從不告訴學生結論。華盛頓大學的這一教學案例,不是讓學生讀教科書上的現(xiàn)成結論,而是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主動去探索。
重視“做”的科學教育,在教室里往往設置讓兒童探索的環(huán)境。美國的小學教育,很注意為學生提供活動的條件,他們的教室很大,十幾個學生一個班,教室卻有好幾十平方米,教室劃分為幾個區(qū)域,有閱覽區(qū)、自然科學區(qū)、數(shù)學區(qū)、社會區(qū)、電腦區(qū)等等。每個區(qū)有大量的材料,如數(shù)學區(qū)有碼尺、卷尺、算術棒、容器等。每天學生有大量的時間在自己選擇的區(qū)域內(nèi)從事各種學習或動手實踐活動。他們可以按自己的興趣,或朗讀,或動手操作,或小組討論交流,或來回走動觀察。除了校內(nèi)的活動空間,社區(qū)內(nèi)也有學生活動的場所。在美國舊金山、西雅圖、安尼阿伯等地都有很好的“動手實驗博物館”,很能吸引中小學生前來自己動手做實驗,例如,有特意供學生觀看的機械傳動裝置,學生自己搖動后可觀察傳動過程,騎上高空單軌自行車可讓學生親身體會一下重心下降的作用。有的博物館還允許學生利用其設施制作自己設計的小發(fā)明、小教具。概言之,無論是校內(nèi)還是校外,無論是驗證實驗,還是探索實驗,都需要為學生提供動手的機會和條件,寓教于樂,寓樂于做,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
歷史地看,一些教育家對科學教育中讀書與探究的關系問題曾經(jīng)有過思考并進行了可貴的探索,陶行知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思考者和行動者。他師承杜威,理解杜威“從做中學”的教育思想,十分重視“做”的活動。陶行知說:“不做無學,不學無術??茖W實驗要在做上學,在做上教。讀科學書籍,聽科學講演,而不親手去做實驗,便是洋八股而非真科學。[5](P408)”在談到編寫《兒童科學叢書》時,陶行知說:“我們編輯這部書的目的,在引導小朋友把自己造成科學的孩子??茖W的孩子必得動手去做,用腦去想,所以這部書是科學的孩子實驗、觀察思想的指南,而不是靜坐在那兒‘詩云子曰’一樣的讀書。如果買了回去,讀而不做,做而不求做之所以然,那就便是違背我們編書的宗旨了?!盵5](P429)陶行知在送《兒童科學叢書》給兒子時寫道:“這些書不是給你們看的,乃是引導你們玩科學的把戲,做科學的實驗。如果你們藏而不看,看而不做,那就算是辜負我的好心了?!盵5](PP.417-418)他說,我們提倡科學,就是要提倡玩把戲,提倡玩科學的把戲??茖W的小孩子是從玩科學的把戲中產(chǎn)生出來的,我們要小孩子玩科學的把戲,先要自己將把戲玩給他看。任由小孩子自由地去玩,不能加以禁止。不能說玩把戲的孩子是壞蛋。在陶行知看來,自然科學的書不可不讀,但在讀的基礎上,更要去做,對小孩子玩科學的把戲,不但不能禁止,而且還要提倡?,F(xiàn)在的科普書刊越來越多,但是是否能引導兒童去“做”?現(xiàn)在的科學教育內(nèi)容比陶行知那個時代增加了不少,教育者是否也像陶行知那樣鼓勵學生開展探索性的活動?
學生愿意“做科學”,學校沒有錢怎么辦呢?這是許多自然科學教師經(jīng)常提及的一個基本問題,一位重點中學的生物學教師計算過解剖一只青蛙需要多少經(jīng)費,他認為學校的實驗經(jīng)費十分有限,根本無法按大綱的要求開設出應有的實驗課。城市的重點中學如此,其他中學的實驗課可想而知。不可否認,政府應該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學校領導應該在經(jīng)費困難的情況下,盡可能改善實驗條件,但是自然科學教師是否也應該來一個“腦筋急轉彎”,考慮在現(xiàn)有條件下,充分利用大自然提供的環(huán)境資源。君子善假于物,陶行知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人物,他在科學教育的理念上師承杜威的“從做中學”,但陶行知并沒有照搬“學校即社會”的教育思想,而是依據(jù)國情,提出了“社會即學?!钡男掠^念。這一詞匯順序的移動,反映出科學教育思想觀念的變化。在“社會即學?!钡闹鲝埾?科學教育的資源大大增加了?!霸瓉泶蠹艺`會得很,以為施行科學的教育,一定要大大地花一筆錢,不知有些科學不十分花錢,有些教學簡直一錢都不花。我們在無錢的時候,可以做無錢的科學,玩些不花錢的科學把戲?!碧招兄J為,有錢便做有錢的布置,無錢便做無錢的事業(yè)。例如,可以利用現(xiàn)成的東西,“一只杯子、一個面盆、一根玻璃管、一張白紙,可以玩二十套把戲?!薄拔覀儧]有玻璃管,便可用蘆柴管通個孔來替代,內(nèi)地如果買不到軟木塞,可以用濕棉花來做瓶塞,破布爛紙,都可以利用。從不花錢的地方干去,這是很有興趣的。”[5](P437)把大自然當實驗室,讓科學教育越出學校的圍墻,美國的科學教育非常重視校外自然科學資源的利用,在《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一書中,就清楚地表達了這樣的教育觀點,認為學校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如名勝古跡、河流、山脈、考古遺址、自然保護區(qū),都可以用作學生學習自然現(xiàn)象的活的實驗室。學校不論是坐落在人口稠密的市區(qū),還是坐落在民宅稀稀落落的城郊,也不論是坐落在小鎮(zhèn),還是坐落在農(nóng)村,學校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不但可以而且應該用作自然科學學習的資源。為此,教師要同校內(nèi)的其他員工、校長、教育當局一道,加強同當?shù)厣鐓^(qū)官員及其他有關人士的聯(lián)系,努力把這些校外科學資源變成為學生們所用的財富。
強調(diào)科學教育中的“做”,也要講究做的方法,例如,科學教育中的實驗特別是生物實驗總免不了與活體動物打交道,有的學校做了大量的動植物標本,并引以自豪。其實對這種標本制作很有反思的必要。陶行知曾經(jīng)批評說:“小學中的教師,捉到一只蝶兒、蚱蜢,便用針一根,活活的釘在一塊木板上,把它處死,說是做標本?!边@樣做的問題在于:一是把生物變成了死物,“我們觀察生物,是要觀察活的生物,要觀察生物的自然活動。如今將活的生物剝制成死的標本致將生物學變成了死物學,生物陳列所變成僵尸陳列所?!盵5](P438)生物不應當把它處死做標本,只可待它死了以后,再用防腐劑保存。二是把活的生物處死,太殘忍,無意識地養(yǎng)成了人的殘酷心理。我們教小孩子仁慈,又豈可隨意濫殺生物?我們應當教小孩養(yǎng)生,不應當教小孩殺生。這是我們進行科學教育時必須考慮的一點。陶行知的話語現(xiàn)在聽來仍然很有啟示。
現(xiàn)在提倡素質(zhì)教育,呼吁減輕學生的學業(yè)負擔,減少書面作業(yè),這對科學教育來說,無疑可以對“讀科學”的偏向起到某種限制的作用,但是否就能形成“做科學”的教育觀念并指導學生“做科學”,在讀與做之間實現(xiàn)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這依然是一個大大的疑問。校內(nèi)讀的少了,家里讀的就多了,“校內(nèi)少讀家里補讀”的現(xiàn)象是一道新的景觀,或者校內(nèi)少讀,家里沒有補讀,但也沒有去“做”,沒有去探究。就客觀條件而言,沒有探究的活動場所和物質(zhì)條件,學校、家庭和社會給學生提供的探索空間不能說沒有,但是很少。就主觀愿望而言,沒有指導和鼓勵學生去探究的思想觀念與方法意識。精雕細刻、細嚼慢咽式的科學教育就像蘇州園林的小橋流水一般,設計者們獨具匠心,讓莘莘學子沉醉于曲徑通幽處的深邃而又秀麗的“書本景色”之中。事實上,包括教師和學生在內(nèi)的國人大都深受“讀書”觀念的束縛,在“讀書”觀念的框架內(nèi),不少教師都在努力探索如何讀好的問題,而沒有突破“讀書”的陳舊觀念。面對知識的苦海,難道就只能走“回頭是岸”的老路嗎?在各種習題集堆成的書山中,難道就只有“勤”的唯一通道?突破和超越“讀”的觀念,強化對“做”科學的認識,在讀與做之間尋求動態(tài)的發(fā)展,也許可以讓我們的科學教育走向一片更廣闊的天空。
[1] 托·亨·赫胥黎.科學與教育 [M].單中惠,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 赫德,加拉赫.小學科學教育的新方向 [M].劉默根,譯.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3] 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J].教育研究,1997,(10).
[4] 盧梭.愛彌兒 [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5] 陶行知.生活教育文獻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by Reading and Learning by Doing in Science Education
LIU De-hua,XIE Juan
(School of Education,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1,PRC)
Both learning by reading and learning by doing are important concepts in science education.Learning by reading
more emphasis in the early history of science education.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much importance was attached to learning by doing.More weight is still being put on learning by reading in scienc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In reforming the science education,it is vital to keep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concepts of learning by reading and by doing.Learning by doing is a way of exploration,not just playing.Learning contexts should be created in schools for students to be involved in exploratory and discovering activities.
science education;educational concept;learning by reading;learning by doing
G 40-03
A
1674-5779(2011)02-0096-05
(責任編輯張永祥/校對一心)
2011-03-01
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2010年度科學教育研究專項課題、教育部重點項目“基于均衡發(fā)展的農(nóng)村中小學科學教育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研究”(GQA106006)的階段性成果
劉德華 (1963—),男,湖南桃江人,湖南師范大學教授,教育學博士,主要從事科學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