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萍
(上海對外貿(mào)易學院 上海 201620)
英漢語篇連貫的異同研究及其對英語寫作的啟示
葛萍
(上海對外貿(mào)易學院 上海 201620)
在語言學的研究過程中,語篇研究的提出對語言學習者具有重大的意義。語篇與語境相結(jié)合,能表達我們交際中的整體意義,是語言交際的基本單位。而語篇的銜接與連貫更是評價語篇質(zhì)量的重要標準。通過對英漢語篇連貫的對比研究,指出如英語偏外顯,漢語偏內(nèi)聚;英語更注重語法照應,漢語注重詞語的重復;英語是主語突出性語言而漢語是主題突出性語言等銜接上的異同,進而給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在英語寫作上的建議,從而使他們更好地避免漢語作為母語對英語寫作的負遷移影響,寫出高質(zhì)量的語篇。
語篇;語篇連貫;英語寫作
在英語寫作中,內(nèi)容統(tǒng)一,段落連貫,句子之間的語義銜接自然,能使讀者自然地由上文過渡到下文的英文作品才是好質(zhì)量的作品。要做到這一點,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寫作技巧之外,在寫作過程中尤其要注意英漢語篇的銜接與連貫的異同。本文通過對英漢語篇連貫體現(xiàn)方式的異同進行分析,并以此為依據(jù)提出英語寫作上的建議。
語篇研究的理論是英國著名語言學家韓禮德、哈桑在《英語的銜接》一書中提出的,該理論的提出是對語言結(jié)構(gòu)的最初級單位——音系及其后續(xù)層次的語言組織如形態(tài)和句法等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對語言學習者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該理論認為:語篇一詞在語言學中是指一個任何長度的、語義完整的口語或書面語的段落[1]。國內(nèi)研究學者胡壯麟也認為,語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語法約束的在一定語境下表示完整語義的自然語言,通過語言這個媒介實現(xiàn)具體的交際任務或完成一定行為[2]。語篇并不是與句子同類,或者說只是比句子大的單位,它從本質(zhì)上有別于句子。語篇應該被視為一個語義單位,它表達的是意義而非形式。因此,它和小句或者句子之間并不是大小關(guān)系,而是體現(xiàn)關(guān)系,即一種符號系統(tǒng)在另一種符號系統(tǒng)中的體現(xiàn)[1]。如發(fā)生火災時人們的緊急求救“火!火!”或者該情況下的英語表達“Help!Help!”雖然只有一個漢字或者英語單詞,表達的卻是完整的意義,因此可以被看成語篇。又如:
例1:倫敦在英國。今年他 18歲了。天氣很冷。
例2:Another reason why we distrust thinking is that it seems unnatural.Human beings are a social species, but thinking is an activity that requires solitude.Consequently,we worry about people who like to think.(Carolyn Kane Thinking:A Neglected Art)
很明顯,例1在讀者看來不具備完整意義,讓人感覺不知所云。而例2所傳達的意思很清楚,原因就在于在例2中連接詞but、consequently的使用把段內(nèi)的幾層意思連接起來了,使得例2成為一個語篇。
通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將語篇和不相關(guān)的一組句子區(qū)分開來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語篇的連貫性(coherence),而這一點,也正好說明了王治奎教授關(guān)于“語篇的連貫性是語篇內(nèi)聚力的體現(xiàn)”這一論述[3]。英漢兩種語言都運用了宏觀層面的語篇語義發(fā)展結(jié)構(gòu)和微觀層面的語言粘連銜接手段,兩者的有機結(jié)合使得語篇內(nèi)部的句子之間形成一個一個的語義鏈,從而形成整個連貫的語篇,也即使用詞匯和語法方面的銜接手段,進而達到連貫的效果。但由于不同語言偏重不同的方法,因此,英漢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不能一概而論。
根據(jù)學者顧文利[4]對英漢各50篇短篇小說的銜接手段進行量化分析得出的數(shù)據(jù),在英語的50篇小說中,語法照應使用的比例為63.5%,大大高出漢語中30.9%的比例。在左巖關(guān)于語篇銜接的分析中[5],英語中人稱代詞和指示代詞的使用頻率分別為49.4%和32.1%,也高出了漢語中28.8%和9%的比例。兩者的研究成果說明,英語偏重語法和連接詞等外顯的銜接手段。韓禮德、哈桑在《英語的銜接》一書中的研究對象為英文語料,提出了英語中主要使用的語法和詞匯兩種粘連銜接手段,其中,語法手段主要有照應、替代、省略和關(guān)聯(lián);而詞匯銜接手段主要有復現(xiàn)和同現(xiàn)[1]。這些銜接手段的具體應用可以從以下例子中看出:
例3: Yang Zhi thus journeyed on for many days and he went toward the eastern capital.He came into the city and found an inn and there settled himself to rest.The farmer gave him the bundle and received some silver and went back alone.(摘自《水滸傳》英譯本Pearl S.Buck譯)
在該語篇中,連詞and的多次使用,代詞he,him以及冠詞the的使用,使得讀者對于事情發(fā)生的順序、地點以及人物等理解得清清楚楚。對于例3,其漢語的原文為“楊志取路,不數(shù)日,來到東京;入得城來,尋個客店,安歇下,莊客交還擔兒,與了些銀兩,自回去了?!彪m然該段落中并未出現(xiàn)諸如“然后,接著”等連接詞,但是并不影響讀者的理解。
由此對比可以看出,英語常用各種形式手段連接句子,注重顯性銜接(overt coherence),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結(jié)構(gòu)完整,注重以形顯義[6]。而漢語總體來說是意合性語言,漢語文章有時候并不需要用一定的語法手段或其他手段來表現(xiàn),而是靠層次內(nèi)容之間的自然銜接。也就是說,語篇內(nèi)的連貫更多是依靠語義,依靠句子表達的事件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內(nèi)在邏輯來實現(xiàn)連貫的,因而,漢語更具有內(nèi)聚的特點。
在韓禮德與哈森關(guān)于英語的銜接的理論中,語法照應是非常重要的一種銜接手段。照應是指語篇某一語言成分與另一語言成分之間在指稱意義上的互為解釋關(guān)系。語篇中照應的使用使語言簡潔、語篇流暢、語義連貫[1]。如:
例4:Efforts on the part of the developing nations is certainly required.So is a recording of priorities to give agriculture the first call on national resources.(Takashi Oka:The Hungry World)
在例4中,代詞so替代certainly required形成了照應銜接。
例5:Behind the wall of my backyard you can see two trees.They are date trees.The night sky above them is strange and high and I have never seen su ch a sky.[3]
在該句中,they和such分別替代了前文中的two trees和strange and high。
相對于英語的照應習慣,漢語的連貫往往通過詞語的重復來實現(xiàn),關(guān)于這一點,美國人Dorine S.Houston作了精辟的評論[7]:
Speakers of English place value on writing that shows coherence,cohesiveness,and unity.These traits are represented by an effective introduction of the topic,a clearly started and defined thesis,adequate development of the ideas with sufficient and relevant supporting details,a logical organization of ideas,effective and accurate use of transitions,and a clear and relevant conclusion.In contrast, I sense that Chinese writers are more likely to stress such literar y devices as repetition to show cohesiveness and unity.(相反,漢語偏向用重復來達到連貫及統(tǒng)一的效果。)
在漢語中,由于沒有像英語那樣有嚴格的主—謂—賓,也即施—動—受的語法結(jié)構(gòu),句子間很難通過語法照應來實現(xiàn)連貫。因此通過詞語的重復來達到連貫就成為較為普遍的手段。例如:
例6: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在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jīng)]有見過這樣的奇怪而高的天空。(魯迅《秋夜》)
在例6中,通過“一株”、“棗樹”、“奇怪而高”等詞語的重復,達到了連貫的效果。
通過對比例5和例6可以發(fā)現(xiàn),在語篇的連貫上,英語更注重語法照應的運用,而漢語往往使用詞語的重復來達到同樣的效果。
英語是主語突出型語言,句子的主語往往不能省略,這也是英語中主—謂—賓的句子結(jié)構(gòu)決定的。它需要依靠主語代詞的照應,達到外顯的聯(lián)系,構(gòu)成連貫的篇章[3]。如:
例7:
The Olympic Games is a festival of sport held at Olympia by the ancient Greeks until abolished by the Roman emperor in AD393.The games were revived by the Frenchman Baron de Coubertin as an amateur championship of world sport.Since the first of the modern international sports was held in Athens in 1896, the Olympics have taken place at different venues every four years.
例7整個段落談論的是“the Olympic Games”,句子主語不能省略,通過主語代詞的前后照應,連貫整個段落。
相對于英語而言,漢語是主題突出型語言,主題突出的語言是一種重篇章型的語言。因為主題常??梢詫⑵湔Z義范圍擴展到數(shù)個句子形成一個主題串(topic chain),而且句子之間不需要用連接詞,因此主題既可能在句子中充當成分,同時也是語篇內(nèi)在組織的依據(jù)。
例8:柯靈,生于1909年,浙江省紹興人,中國現(xiàn)代作家。1926年發(fā)表第一篇作品——敘事詩《織布的婦人》,1930年任《兒童時代》編輯,1949年以前一直在上海從事報紙編輯工作,并積極投入電影、話劇運動。新中國成立后,曾任《文匯報》副總編輯,現(xiàn)任上海電影局顧問。(《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談》上冊)
例8的整個段落不使用任何銜接手段,而是采用了省略性的“零指稱”。雖然沒有外顯的語法代詞照應,但并不影響段落的連貫,因為這幾句的主題都是“柯靈”,從而構(gòu)成了一個“話題鏈”[8]。在整個語篇中,一個鏈子連接著另一個鏈子,分別介紹了主題“柯靈”的生辰、籍貫、身份、代表作以及職業(yè)生涯。讀者理解起來沒有任何困難。
通過以上三方面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英語重形合,而漢語重意合。英語主要通過照應、替代等語法外顯手段來達到語篇連貫的效果,而漢語多用詞語的重復以及語篇內(nèi)部層次之間語義的自然銜接來彰顯篇章的連貫性與內(nèi)聚力。另外在英語語篇中,即使是同一主語的反復使用,主語也往往不能省略,而是用代詞、名詞等對其進行替代使得篇章銜接連貫。而在漢語中,主題一般具有突出地位,即便各句子的主語皆省略,也不會影響篇章的連貫。
對于以漢語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而言,漢語在語篇連貫上的負遷移是顯而易見的。通過對英漢語篇的連貫對比研究,能使學習者在進行英語寫作時盡量避免母語的負遷移影響。如:
例9:We usually spend four years at the university.We have a lot of dreams about our bright future after graduation.When we graduate from the school and get into the society,we find everything is different from what we thought.We would be disappointed.We would be frustrated.We would be afraid to face the real world.
這是一位英語學習者以“大學學習是否有用”為命題的一篇議論文中的一部分。意思一層一層下去還是能夠理解的,但連貫性不強的毛病卻非常明顯,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文章的質(zhì)量。很顯然,對于該命題,作者似乎意欲通過重復的方法來強調(diào)“大學所學”和“社會所需”之間的脫節(jié)。然而在寫作時,作者似乎沒有考慮到英漢兩種語言在語篇連貫上的差異,采用了漢語的思維模式和寫作模式來處理這篇文章。不妨對此文嘗試作一些修改,譬如利用英語“形合”的特點,加些合適的過渡詞,情況就不一樣了。
修改如下:Usually,we have to spend four years in the university and we have a lot of dreams about our bright future after graduation.However,when we graduate from the school and get into the society,we find everything is different from what we thought.We would be disappointed and even frustrated.In the en d,we would be afraid to face the real world.
通過以上劃線的連接詞的使用,語篇內(nèi)部的層次關(guān)系就非常清楚了,大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對畢業(yè)后的生活充滿了美好的期待。然而,當大學生真正畢業(yè)進入社會之后,才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和以前的期待與夢想完全不一樣。于是,大學生們失望,甚至感覺受挫,最終,害怕去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
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在寫作時一方面應了解英漢文化的差異,了解英語文化中的規(guī)則和模式,提高駕馭語言的能力;另一方面還應意識到漢語對英語所產(chǎn)生的影響,擴大正遷移,減小或者避免負遷移[9],否則寫出來的文章會產(chǎn)生缺乏連貫性或重點不突出的弊病。
英語和漢語在布局謀篇上具有各自的特點,英語重形合,多使用顯性的連接手段;而漢語重意合,多靠語義來表達句子的內(nèi)部關(guān)系。英語語篇中多用照應,從而使語言簡潔,語篇流暢;而漢語中多出現(xiàn)部分詞語的重復,以達到語篇連貫的效果。在英語中,段落或者篇章的主題往往十分突出,使讀者了然于胸;而在漢語中,位于突出和明確位置的多為主語,而非篇章的整個主題。英語學習者通過了解英漢兩種語言在語篇連貫上的差異,有利于其在寫作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符合各自語言習慣的語篇連貫模式,避免母語思維方式對英語寫作的負面影響,以促進其寫作能力的不斷提高。
[1] Halliday and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1-23.
[2] 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1-27,44-84,188-200.
[3] 王治奎.大學漢英翻譯教程(修訂本)[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262-296.
[4] 顧文利.成人教育大學三級考試[J].成人高教學刊,1996(2):23-26.
[5] 左巖.漢英部分語篇銜接手段的差異[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3):37-42.
[6] 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8-64.
[7] 毛榮貴.中國大學生作文評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7:1-55.
[8] 蔡基剛.英漢寫作修辭對比[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98-140.
[9] 湯潔.系統(tǒng)功能語法體系下的英漢名詞化隱喻比較[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84-86.
Analysis on Discourse Coherenc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nglish Writing
GE Ping
(Shanghai Institute of Foreign Trade,Shanghai 201620,China)
The theory of cohesion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language learners in their foreign language study and research.As the basic unit of bilingual communication,a nice combination of discourse and context is favorable for integrated and comprehensive expression in our communication.Discourse coherence also makes great contribution to a good discours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discourse coherence and it proves that English is featured with the use of explicit knowledge,reference of grammar and highlight of theme,while Chinese,with implicit knowledge,repetition of words and phrases and highlight of subject.This paper also proposes suggestions on English writing for writers to defend themselves against some negative influence of mother tongue.
discourse;coherence;English writing
H 315
A
1672-2434(2011)03-0072-04
2011-04-16
葛 萍(1982-),女,講師,從事研究方向:翻譯、商務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