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人民公社時期農村政治發(fā)展述評

2011-08-15 00:48于春洋
創(chuàng)新 2011年5期
關鍵詞:基層政權人民公社時期

吳 磊 于春洋

人民公社時期農村政治發(fā)展述評

吳 磊 于春洋

人民公社時期農村政治發(fā)展體現(xiàn)在政治社會化、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國家與農村社會關系以及民眾政治心理等四個方面。研究這一時期農村政治發(fā)展的意義在于:一方面豐富了人民公社史的跨學科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重新審視人民公社在近現(xiàn)代中國政治發(fā)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公社;農村政治發(fā)展;作用;意義

從1958年第一個人民公社成立到1984年宣告解體,中國農村在人民公社制度下度過了26年。人民公社時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重要的階段,時至今日,在農村基層的權力結構、組織體制和農民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中我們仍然能看到公社的影子。

從1950年代人民公社成立伊始,學界對人民公社制度及公社化運動的研究就從未停止過。進入21世紀以來,由于學術界整體研究角度有了新的轉變,人民公社史也有了突破,開始注重多學科交叉、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研究,一度呈現(xiàn)欣欣繁榮的景象。

對于人民公社時期農村政治發(fā)展的探討則主要集中于政治社會化、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國家與農村社會關系以及民眾政治心理等四個方面。

一、政治社會化

政治社會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維持和改變的過程。[1]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和含義:一方面,它強調了政治生活領域的個人通過教育或者其他媒介獲得一定的政治認知、政治情感和政治態(tài)度,從而逐漸成為一個政治人的過程。另一方面,是政治系統(tǒng)通過教育社會成員遵循系統(tǒng)的規(guī)則,履行其應承擔的角色,使得社會成員接受某種特定的政治態(tài)度、政治心理和政治價值觀。

由于國家政權體制以及基層政權組織的特點,人民公社時期政治社會化的途徑具體包括黨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符號、大眾傳媒、家庭的政治社會化、階級斗爭和政治革命。

第一,黨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民公社時期的政治教育以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共產主義教育為主要內容。中國共產黨對廣大農村基層群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主要有會議、傳播媒體、工作隊(團)等形式,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是“體制上,大力推行共產主義制度”;“政治上,強化階級斗爭,樹立對領袖的崇拜意識”;“思想上,加強大公無私的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教育”以及“心理上,抓住農民‘均平’‘求富’的心理,吸引農民走公社化道路”①詳見陳彬《人民公社時期黨在農村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研究》。。

第二,政治符號。政治符號的表達也是農村政治社會化的重要途徑,人民公社時期的政治符號往往以標語口號等形式來表達特定的政治含義?!跋笳餍苑柺强伤艿模M管它被完全扭曲,但它還能保持內在能量,即動員、激勵以及強力的力量?!盵2]有學者認為這一時期的標語口號具有來源特定性、標語制作材料多樣性、動員效果鼓動性的特征。[3]標語和口號一般都具有言簡意賅、通俗易懂以及極富影響力的特點,人民公社時期國家及地方各級政權通過標語口號這種政治符號的表達形式,向農村社員宣傳黨的政策方針、重大會議精神以及最高領導層領袖人物(如毛澤東)的思想。

第三,大眾傳媒。大眾傳媒作為一種重要媒介,從來就不是獨立存在的。它通過反映、闡明、報道各種社會現(xiàn)象與社會問題,實現(xiàn)其社會價值,同時也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諸種關系的束縛和控制。人民公社時期最為常見的大眾傳媒方式是報紙雜志、有線廣播、樣板戲等。人民公社化運動中,新聞媒體所傳播的黨的思想教育信息具有很強的政治導向性。報紙雜志如《人民日報》、《紅旗》、《新聞半月刊》等成為人民公社宣傳的陣地,激勵著廣大社員在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發(fā)揮勞動積極性,投入到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中。而最普遍的場景就是田間地頭有線廣播的大喇叭播放著一些諸如“最高指示”、“會議精神”等這樣的節(jié)目。一項統(tǒng)計資料顯示:1958年農村人民公社有廣播站5000個,農村的廣播網基本建立起來了。[4]農村社員在這些大眾傳媒的影響下,不同程度上接受了黨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了政治的農村社會化進程。

第四,家庭。在“成分論”、“階級論”、“血統(tǒng)論”的輿論大背景下,家庭也不可避免地成為政治體制與社會關系互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人民公社時期的家庭政治社會化不同于以往普遍意義上通過兒童的政治潛意識來完成,而是借助于現(xiàn)實的內部政治氛圍來影響其所有成員特別是成年人的政治心理、政治認知、政治評價、政治態(tài)度等個體政治文化的諸方面。在人民公社時期,特別是“文革”時期,“家庭的血親關系”就是以一種新的政治化形式而存在并成為了分配社會政治和經濟資源的基本依據。這就是曾經流行多年并決定了許多人命運的“成分論”。

最后,階級斗爭和政治革命。這是人民公社時期政治社會化最常用和最具影響力的途徑。從人民公社建立伊始,中國的農村便開始進行了一系列規(guī)模不等、打擊對象不同的“階級革命”。在農村實現(xiàn)政治、經濟和文化整合的過程中,黨和政府通過階級斗爭以及發(fā)動政治革命來實現(xiàn)國家對于基層政權的滲透和控制,并將對普通民眾進行社會主義教育和共產主義教育。

農村政治社會化在當時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有學者甚至將其看做是“農村社會整合的軟性要件”,[5]這種軟性相對于法律、紀律、行政命令等硬性要件,政治文化以一種無形的力量整合著農村社會的政治經濟秩序,并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通過政治文化的傳播,廣大的農村社員從公社成立之前的“經濟人”逐漸向“政治人”發(fā)生著轉變。此外,在政治文化自上而下的強制性傳播過程中,廣大農村群眾表現(xiàn)出了對主流政治文化極高熱情的支持和認同,他們也逐漸開始擁有政治意識、政治態(tài)度和政治認知,從而開始卷入到政治革命的浪潮之中,構成了政治社會化中上層政治與下層社會互動有機結合的全部過程。

二、農村基層政權

基層政權問題是研究鄉(xiāng)村政治必須涉及的重要問題。農村基層政權是聯(lián)系國家與普通民眾的重要紐帶,它一方面保證了國家政策自上而下的貫徹和執(zhí)行,另一方面還傳達著下層普通民眾的利益訴求。人民公社時期的基層政權具有特殊性,它是“一大二公”的集權體制,一直實行“政社合一”的制度,即把基層政權機構(鄉(xiāng)人民委員會)和集體經濟組織的領導機構(社管理委員會)合為一體,統(tǒng)一管理全鄉(xiāng)、全社的各種事務。這屬于典型的“社政式”管理模式。[6]人民公社不僅具備了一級政權的性質,而且置生產、流通、交換、消費于公社的監(jiān)管之下,而且還履行著政治管理、社會管理、文化管理以及軍事管理的職能。人民公社體制也成為國家對基層進行微觀管理的重要制度基礎。

學界對于農村基層政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此時期基層政權治理模式的探討上。徐勇認為人民公社時期的治理模式為“理治”,這個“理”是指社會理想和革命領袖的政治口號。①詳見徐勇的《鄉(xiāng)村治理與中國政治》和包先康、李衛(wèi)華的《國家政權建構于鄉(xiāng)村治理理念的變遷》。國家通過政治教育、階級斗爭和政治革命等途徑將社會理想和政治口號自上而下傳播到基層社會,并通過基層政權即公社(也包括各級黨組織)來控制基層社會的方方面面。一個具體表現(xiàn)是人民公社時期所實行的“組織軍事化、行動戰(zhàn)斗化、生活集體化”。張靜和紀程將農村基層政權與國家政權建設相聯(lián)系,并認為人民公社的體制變遷深刻地反映了國家政權建設的過程。正如吉登斯所言:“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產生,其目標是要造就一個有明確邊界、社會控制嚴密、國家行政力量對社會進行全面滲透的社會,它的形成基礎是國家對社區(qū)的全面監(jiān)控?!盵7]但是不可否認,人民公社時期的國家政權建設(或可稱之為民族國家構建)存在著兩方面的致命弊端:一方面,由于后發(fā)國家急于迅速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愿望和壓力,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的國家政權建設的集權特征由于其人為的、“計劃”的痕跡而更為明顯。[8]而另一方面,由于基層政權利益與農民的社會利益沒有新的結構支撐,社會利益由于公社體制的限制(如取消自留地、限制發(fā)展副業(yè))進一步受到約束,這種分離結構的延續(xù)造成了基層政權多種問題的出現(xiàn),如“公社不以農民利益為上,而以上級要求或自身利益為準繩、基層政權對社會利益的恣意行為等等”。[9]于建嶸則將公社基層政權組織形式定義為“集權式鄉(xiāng)村動員體制”,國家通過對土地所有制等經濟制度的改造和意識形態(tài)的動員,建立了以集體經濟為基礎的“集權式鄉(xiāng)村動員體制”,國家行政權力沖擊甚至取代了傳統(tǒng)的社會控制手段,地方政府及鄉(xiāng)村干部通過代理方式實現(xiàn)了對鄉(xiāng)村社會權力的壟斷。[10]

人民公社時期的國家政權建設最終于1984年宣告終結,取而代之的是以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為基本土地制度的現(xiàn)代鄉(xiāng)鎮(zhèn)管理模式,社政式的管理模式從此在中國鄉(xiāng)村銷聲匿跡。但是,正如不能否認人民公社的歷史地位一樣,人民公社時期鄉(xiāng)村基層政權建設同樣在中國鄉(xiāng)村政治變遷中具有著深刻的影響意義。它不僅有機地整合了鄉(xiāng)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等資源,而且為改革開放以后的農村基層政權體制建設提供了良好的過渡平臺。

三、國家與農村社會關系

國家與社會關系也是研究人民公社時期鄉(xiāng)村政治的一條重要路徑。人民公社時期,農村土地制度從耕者有其田、土地入股到集體化;農民從個體農業(yè)經營者到變成公社社員;農村基層政權從鄉(xiāng)政并立到政社合一;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從新民主主義轉向過渡時期,所有這些,都是在國家工業(yè)化話語下進行的。[11]國家已經通過公社這種新型的政治體制將社會納入到自己的軌道中去,而社會也在不斷適應中與國家發(fā)生著互動。公社體制下國家與社會關系的特點是社區(qū)政權化、社會國家化,即形成了所謂的“國家社會”。[12]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計劃經濟體制。國家通過行政手段對農村實行了公社集體化,將農村經濟成分納入到國家計劃經濟框架之中,從而扼殺了市民社會的前提——市場經濟。第二,社會高度政治化。國家通過政治教育、政治宣傳、階級斗爭和政治革命等形式,廣泛地在社會進行政治動員,從而造成了社會的高度政治化。第三,農民成為“公社人”、“組織人”。廣大的鄉(xiāng)村社會的農民被納入了公社體制之中,國家與社會保持了高度的一體化,農民在組織內逐漸喪失了獨立的地位。有學者提出了“資源—體制”框架來分析國家與鄉(xiāng)村社會的關系,即一方面經濟資源的需求成為了國家介入鄉(xiāng)村社會的主要動機,另一方面鄉(xiāng)村社會的經濟資源狀況決定了鄉(xiāng)村社會機制選擇及其運轉的主要因素。[13]

在“強國家、弱社會”體制下,國家對社會的控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在國家與鄉(xiāng)村這場博弈中,鄉(xiāng)村社會逐漸喪失了自主性與活力。通常是上層自上而下的政策甚至是非理性、不切合實際的政策也會暢通無礙地被貫徹和執(zhí)行。

國家對鄉(xiāng)村社會的過渡干預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民公社制度的徹底瓦解。在公社模式下,國家集體主義抹殺了農民在農業(yè)中的主體性地位,在民主政治層面忽視了群眾政黨民主參與意愿的表達,在經濟層面過度干預從而造成了農業(yè)經濟形式單一和農業(yè)產出效益比不高的局面。當國家與社會的博弈一旦出現(xiàn)不均衡,社會利益的需求超越了國家意志之時,國家權力隨之在控制薄弱的地方逐漸退出,政治體制變革也就不遠了。

四、民眾政治心理研究

政治心理通常是指人們對政治過程和政治生活的一種不系統(tǒng)的、不定型的、感性的反映,表現(xiàn)為一定的政治動機、政治態(tài)度、政治情緒、政治信念等。對于世代居住于鄉(xiāng)村社會的廣大農民而言,人民公社制度的嵌入無疑是在外部對傳統(tǒng)村落的沖擊的互動模式下產生和建立起來的。公社化如一場前所未有和極具變化的浪潮沖擊著農村社會和農民的生產生活,并對普通民眾的心理產生著重大的影響。而隨之變化的民眾政治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人民公社體制施加著某種無形的影響效應,并促使著人民公社制度的調整和變革。

人民公社時期的民眾政治心理糅合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感性與理性,并隨著國家上層政策方針的變化而逐漸調適。其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傳統(tǒng)的平均烏托邦思想與共產主義理想的結合。中國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等大同的平均主義思想,公社化運動所宣揚的“一大二公”、“人民公社是天堂”等口號與普通民眾心中的大同理想是不謀而合的。其次是對于領袖權威的極端崇拜。人民公社時期,民眾建立起了對于領導人尤其是毛澤東的極端崇拜,“影響民眾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fā)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盵14]51這種方式正是輿論的宣傳與動員。第三是群眾團隊歸屬心態(tài)。勒龐曾指出:“從社會心理學看,每個個體均有社會集群傾向即團體歸屬感。尤其在社會動蕩時期更為迫切,有的為了尋求力量支持,尋求社會承認,有的人則是尋求心理上的安全感,在某種程度上緩解或擺脫恐懼、孤獨、被歧視甚至被迫害,具有更強烈的集群心理。人多勢眾的原則似乎成了惟一的歷史原則。心理的需求轉化成組織行為,個人只有結合成組織,希望在組織中以求得保護和發(fā)展。”[14]9人民公社時期由于劃分階級成分,鄉(xiāng)村傳統(tǒng)的等級和秩序被打亂并重新洗牌,以往高高在上的地主和富農反而成了階下囚,而貧農得以翻身并且享受更多的政治資源和更高社會地位。因此,在階級隊伍上,群眾對于團隊的歸屬具體表現(xiàn)在對于無產階級的靠攏。最后是“巨大的社會遵從和行為依附”心態(tài)。集權的公社體制超越了原本傳統(tǒng)的自然村落,農民在公社之下失去了以往小農經濟的自主權,心態(tài)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在強大的政治氛圍和巨大的政治壓力中,農村普通民眾具有著巨大的社會遵從和行為依附心理。在“組織軍事化、行動戰(zhàn)斗化、生活集體化”的公社制度之下,廣大民眾在知覺、判斷、信仰及行為上自覺不自覺地跟隨別人的思想行動反應。由于意識形態(tài)領域高度集權的特征,個體無形中產生巨大的政治壓力,只能從本能出發(fā),被動地隨社會潮流而動。[15]

五、結 語

以往對于人民公社的研究大多從歷史學的角度進行敘述和評價,近些年來由于跨學科研究的興起,一些學者開始應用制度分析理論、產權理論探討人民公社制度建立、發(fā)展及其瓦解的原因,人民公社史研究的思路和領域也有了較大的突破,但是缺乏對于這一時期農村政治發(fā)展的探討和研究。人民公社史作為中國現(xiàn)當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但是如果單純從歷史學或者經濟學角度去敘述人民公社的發(fā)展過程,往往會忽視公社的制度背景、制度變遷以及制度意義。人民公社時期鄉(xiāng)村政治發(fā)展研究其實乃是運用“政治—社會”互動的研究路徑去看待制度與社會變遷、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演變。[16]運用政治學的方法和路徑進行人民公社史的研究,旨在總結中國在當代跌宕起伏的政治發(fā)展進程中所積累的經驗與教訓,為進一步探討中國特色的民主化道路提供歷史借鑒。

[1][美]阿爾蒙德,等.比較政治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29.

[2]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M].杭州: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10.

[3]韓承鵬.標語口號的特征分析[J].上海黨史與黨建,2009,(7).

[4]國家統(tǒng)計局.偉大的十年[M].人民出版社,1959.

[5]匡和平.政治社會化:農村社會整合的“軟性”要件[J].寧夏社會科學,2007,(6).

[6]歐陽兵.從社政式治理到社團式治理:鄉(xiāng)村公民社會成長的 60 年[J].嶺南學刊,2009,(5).

[7][英]吉登斯.民族、國家與暴力[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146-147.

[8]紀程.“國家政權建設”與中國鄉(xiāng)村政治變遷[J].深圳大學學報,2006,(1).

[9]張靜.基層政權:鄉(xiāng)村制度諸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3-40.

[10]于建嶸.岳村政治:轉型期中國鄉(xiāng)村政治結構的變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218.

[11]吳毅.村治變遷中的權威與秩序:20世紀川東雙村的表達[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12]謝志巋.論人民公社體制的組織意義[J].學術界,1999,(6).

[13]彭勃,金柱演.國家與鄉(xiāng)村社會關系的發(fā)展沿革——“資源—體制”框架的可行性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1999,(1).

[14][法]勒龐.烏合之眾[M].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51.

[15]葉青.“文革”時期群眾組織產生與社會心理探析.黨史研究與教學,2009,(4).

[16]徐永志.中國近現(xiàn)代政治社會史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D6;K27

A

1673-8616(2011)05-0032-04

2011-05-22

中央民族大學“211”三期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項目《人民公社時期農村政治社會化研究》(0212110309100424)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吳磊,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2009級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1);于春洋,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2009級博士研究生、呼倫貝爾學院馬列部副教授(北京,100081)。

潘麗清 實習編輯:潘復添]

猜你喜歡
基層政權人民公社時期
毛主席來過的小山村
——舒城舒茶人民公社
文藝復興時期的發(fā)明家
開心一刻
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 農村基層政權大有作為
清代時期
基層政權和組織研究
新時期的向善向上
當前影響農村基層政權穩(wěn)定因素研究—以南昌縣為例
在高考試題中重新理解歷史知識——以2015年山東高考文綜卷第39題“人民公社體制”為例
FOOD FIGHT
商丘市| 河池市| 沙湾县| 鄂伦春自治旗| 阜南县| 刚察县| 嘉善县| 蒲江县| 滦平县| 民权县| 吴旗县| 新民市| 三明市| 安乡县| 巴南区| 连南| 达拉特旗| 华蓥市| 门头沟区| 高尔夫| 隆昌县| 平邑县| 玉山县| 湖州市| 民勤县| 昂仁县| 荔浦县| 牙克石市| 景泰县| 齐河县| 兰坪| 伊宁县| 荣成市| 台东市| 随州市| 固原市| 兰溪市| 鄄城县| 绍兴县| 山阴县| 宝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