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艷霞
淺析《眼睛》中主人公的倫理道德
龍艷霞
納博科夫小說《眼睛》的主人公是一個偷窺成性的卑瑣小人物,是一個毫無道德可言的社會邊緣人。但在其作為人的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中,讀者看到了人性的回歸與升華,并從中獲得道德倫理的啟示與反思。
偷窺;《眼睛》;道德
納博科夫的文學動機向來如孩童般單純,除玩樂之外別無所騖。然而在智力和感覺的敏銳度上,他又是一個閱書無數(shù)、功力深厚的老江湖。兩相結(jié)合,他的絕大多數(shù)作品都可視作高級的精神游戲。在 《眼睛》中,納博科夫把人類最古老的謎題——靈魂,塑成一個魔方,弄亂后交給讀者。
書中的人是納博科夫在文學青年時代情有獨鐘的人物:生活在柏林、巴黎或倫敦的俄國流亡者。小說的主人公斯穆羅夫正是 “20世紀20年代”、“旅居德國的”、“年輕”、“潦倒”的“俄國知識分子”。 斯穆羅夫和有夫之婦瑪?shù)贍栠_的關(guān)系被其丈夫發(fā)現(xiàn),遭到一頓羞辱和毒打。斯穆羅夫絕望之下回到家中開槍自殺,卻被救活。本來就喜歡“睜大眼睛”“審視自己”的斯穆羅夫,被那一槍打得靈魂出了竅:“自從那一槍……之后,我一直懷著好奇而不是同情觀察自己……”[1]21“至于自己嘛,我是一個旁觀者。 ”[1]21“眼睛”想要借助周圍人對斯穆羅夫的印象還原一個斯穆羅夫的本相?!把劬Α迸杂^自己、旁觀別人、旁觀別人眼中的自己、自己眼中的別人……旁觀不夠,還要帶入感情,要為愛情心潮起伏,讓事態(tài)愈加復(fù)雜。結(jié)尾,“眼睛”和斯穆羅夫兩片分裂的靈魂終于合而為一。
從斯穆羅夫那雙形神分離的大眼睛里,我們看到了故事,通過別人眼里的斯穆羅夫與斯穆羅夫本人眼里的自己,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斯穆羅夫本人——一個自大、自戀、自卑、滿口謊言的偷窺狂!斯穆羅夫的卑瑣正在于此!他自恃淵博、不同于常人,但他的流亡生涯又讓他空虛、寂寞,對生活無所適從,在他的自傲中表現(xiàn)出極大的自卑;他為了達到目的不折手段,隨口編造謊言;他無時無刻不在準備著偷窺,想盡一切辦法,用盡一切手段,不僅偷窺別人,還要偷窺別人眼里的自己,然后活在一己的幻想中!
從斯穆羅夫的形神分離中,我們看到了納博科夫那奇妙的敘事手法。一個故事,一個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人的眼里發(fā)生并展開。許多人在看《眼睛》的時候,常常摸不著頭腦,直至最終斯穆羅夫的形神合一,這時才引得讀者哈哈大笑。納博科夫的作品《眼睛》需要讀者不停地思考,思索文學作品中的故事,看誰能最快發(fā)現(xiàn)作者埋下的“引子”。原因在于納博科夫采用了獨特的敘事手法。他用偵探小說的結(jié)構(gòu)講述了一個“慘痛”的愛情故事。
用作品里不同人物的視角,將故事進行下去,并使讀者在游戲、思考中獲得對作品主人公的看法,納博科夫的藝術(shù)魅力盡在于此。通過這些奇妙的藝術(shù)手法,加上讀者自己的思考,才能真正認識納博科夫筆下的斯穆羅夫。
在斯穆羅夫自己的眼里,他博學多才、風流倜儻、樸實、專情、聰明、與眾不同,還深受異性青睞??勺x者決不會因此掉進斯穆羅夫的陷阱,輕信他對自己的評價,因為這些只不過是斯穆羅夫假借他人而產(chǎn)生的對自己的想象。斯穆羅夫在自我吹噓的時候,往往會露出破綻:他學識淵博,卻在編織戰(zhàn)爭英雄謊言的時候,不知道雅爾塔沒有火車站;他專情,卻又有了一個接一個的情人;他樸實,卻偷窺成性,肆無忌憚地進入他人住所,偷看信件;他聰明、與眾不同、還深受異性青睞,全都是他活在自己的幻想當中!
另外,我們確確實實看到了“眼睛”看到的其他人對斯穆羅夫的各種印象。和平主義者瑪麗亞娜醫(yī)生在斯穆羅夫身上看見的是“一個殘暴、出色的白衛(wèi)軍軍官,不問青紅皂白見人就絞的敗類”[1]42;飽經(jīng)世事,老于世故的穆欣,則一眼看破了斯穆羅夫為自己編排的華麗軍旅傳奇,知道他的酷,不外是羞澀膽怯加經(jīng)歷蒼白,“我從來沒有想到你是這么一個大混蛋”[1]74;保守傳統(tǒng)的書店老板魏因施托克總是對斯穆羅夫給他講那些下流的風流韻事厭惡至極;精于算計的商人赫魯曉夫只看見斯穆羅夫領(lǐng)帶上的洞,認定他窮困窘迫,是“一個最丑惡意義上的賊”[1]65;還有對于斯穆羅夫來說最最重要的萬尼亞,萬尼亞沒有對斯穆羅夫說一句狠話,在失去自控的斯穆羅夫緊拽著她的手的時候,可憐的、閱歷不深的萬尼亞用溫和的語言向斯穆羅夫以及讀者傳達出她對斯穆羅夫的看法:“你的一切我都喜歡,甚至你那富有詩意的想象,甚至有時候你那言過其實的品性。不過我最喜歡的,是你的善良,因為你非常善良,非常愛每一個人,所以你總是又荒唐又迷人。不過,請你還是別抓我的手,要不然,我索性站起來走掉了。”[1]72委婉地,我們知道了斯穆羅夫撒謊、濫情、荒唐,也明白了萬尼亞拒絕斯穆羅夫的理由。對比斯穆羅夫與眾人對他的看法,讀者會更相信誰呢?當讀者看到斯穆羅夫自述的破綻、意識到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時候,對斯穆羅夫的自吹自擂、自命不凡便產(chǎn)生了鄙夷的情感。
納博科夫在描繪以上各人對斯穆羅夫的看法的時候,并沒有停下筆來讓故事停滯不前,而是在不停地讓故事在各個人的身上和思想里展現(xiàn),進而讓讀者了解到,這個卑瑣的小人物,從來沒有停止過卑瑣。這樣的一種印象直接扎根于每個讀者的心中:他對自己的欣賞,對自己的嘲諷,甚至有時愚蠢的作為。他偷偷闖進鄰居的家中,花了3小時,只為找尋是否在別人的存在中有斯穆羅夫的蹤跡,是否萬尼亞對他也有愛意。他還用愚蠢的方式截取波戈丹諾維奇的信,查閱信中是否會提及斯穆羅夫的點滴。而當他看到波戈丹諾維奇對他的看法是如此偏頗時,心里難以釋懷,因為他想象中別人對于自己的看法是如此高大。他漸漸地把自己逼入更深處,最終遭到了萬尼亞的拒絕,因為他以為萬尼亞其實是愛他的。于是,他還是回到了原點,和意識的自己重疊。通過納博科夫獨特的敘事手法,我們看到了各式各樣的斯穆羅夫,而最終又能前后貫穿,將其整合為一個卑瑣、荒謬的斯穆羅夫!
正是這種從不停滯、前后貫穿的印象,也使得讀者在作品結(jié)尾讀到斯穆羅夫最終幻想的時候,大驚失色,與前面整部作品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
然而,我快樂。對,快樂。我發(fā)誓,我發(fā)誓我快樂。我已經(jīng)認識到世界上唯一的快樂就是觀察,刺探,監(jiān)視、審視自己和別人,不做別的,只做一只略帶玻璃色的、有點兒充血的、一眨不眨的大眼睛。我發(fā)誓,這就是快樂。我有點兒賤,有點兒臭,沒有人欣賞我身上引人注目的一切——我的想入非非,我的廣見博識,我的文學天賦……那又何妨?我快樂,因為我能凝神只是我自己,因為任何人都是引人入勝的——是的,確實引人入勝!這世界,盡管它可以竭盡全力,但傷害不了我一根毫毛。我是刀斧不入、堅不可摧的。假如她跟別人結(jié)婚,我擔的哪門子心?每隔一個晚上,我都夢見她的衣物在一條沒頭沒尾的幸福的晾衣繩上,在一股永不停息的占有的風里蕩漾,而她的丈夫永遠也不會知道我如何對待這個跳舞的女巫的絲毛綾羅。這就是愛的極致。我快樂——對,快樂[1]79!
雖然這個一直以來都不快樂的家伙還是帶著那么點兒猥瑣,可是居然在他對萬尼亞的幻想最終破滅時學會了控制自我,讓所有行為止于幻想?!跋胂蟮牧α拷K歸是善的力量,這些力量依然穩(wěn)穩(wěn)地駐留在斯穆羅夫一邊,而事實證明備受煎熬的愛的苦澀,就像它最銷魂的回報一樣,令人陶醉,催人奮起。”[1]5斯穆羅夫?qū)θf尼亞的愛并沒有得到回報,從始至終他都在煎熬,但是,他最終選擇在現(xiàn)實中的放棄。而理想中的堅持,讓我們對他那無奈的放棄并能獲得自我快樂的阿Q精神,似乎有了那么丁點兒的欣賞。當我們明白他不會再有下一步實質(zhì)上的偷窺,不會再由于自己對他人的幻想而有進一步行動的時候,我們感覺放心了,輕輕地舒了一口氣,而且竟然也會有那么一點點兒的心酸。這么一個卑瑣的家伙,能夠激起讀者的憐憫之心——當然是在他稍稍恢復(fù)正常之后,誰能說讀者沒有體會到道德的力量呢?
我們看到,無奈的斯穆羅夫猶如阿Q精神般的自慰,快樂地生活在自己現(xiàn)實、自知、卻無邊無際的想象中時,是否也體會到了這樣一個道理:當人一事無成的時候是很容易墮落的。但是,他若能在某一方面,僅僅是一個方面,能夠有起色、得到賞識,這個人就會很快恢復(fù)到正常的狀態(tài)中來。斯穆羅夫正是這樣的一個例子:他是個無家可歸的逃亡者,雖然算是個知識分子,但是并沒有得到學生的尊重。他沒有愛情的時候有了情人,卻被發(fā)現(xiàn)了暴打一通,丟盡臉面。想要自殺,槍卻開錯了地方,叫人恥笑。他愛上萬尼亞,講了一個故事,又被人發(fā)現(xiàn)了破綻。與女傭偷情,結(jié)果女傭偷了主人的東西送給他,他卻又被發(fā)現(xiàn)而受到了鄙視。他追求萬尼亞,遭到了拒絕,等等。斯穆羅夫就是一個失敗者,他一事無成,得不到任何肯定,所以破罐子破摔,無所顧忌。但是,最終他被人“提拔”了,受到“賞識”了——我們暫且不說是不是靠他的真本事?lián)Q來的——他立即就發(fā)生了改變,變得“善”了許多。當然,真正的善,還需要一個過程,不過這已經(jīng)足夠帶給我們驚喜與憐憫了。斯穆羅夫就如同學校里的一個“壞”學生,越是說他壞,他就更壞,而且壞得肆無忌憚。但是,如果某天、某人不經(jīng)意地表揚了他,第二天就能發(fā)現(xiàn)一個不一樣的他,并從此更好地表現(xiàn)下去。那么,我們期待斯穆羅夫會變得更好吧?;蛟S,人,這種有思想的動物,狂暴的駕馭無法使之屈服,反而是那似乎不痛不癢的軟鞭子更能發(fā)揮作用,使之向善!
“精神分析學認為,人的本能中有二重性,一是以原始的姿態(tài),以沖動的傾向或攻擊的傾向出現(xiàn),所以需要社會的規(guī)范和道德來加以約束和管制。另一是對潛意識的壓抑,或?qū)_動的禁止,這一般是通過超自我的檢閱傾向使之走向社會化?!保?]在斯穆羅夫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這樣的雙重性,看到了他的人格的心酸歷程,最終他從沖動走向自我壓抑,超越了原始的自我,從而脫離了社會的邊緣走向了社會化。
其實,我們又何嘗不是扮演著斯穆羅夫的角色,總是想探測別人腦中關(guān)于自己的形象。而別人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萬千個自己。因為我們總是想用自己的想象去改變這種折射。如果折射的效果是好的,那么自己欣喜若狂;但如果折射的效果和自己的想象背道而馳,我們就會試圖想要去改變這種折射。有太多面鏡子,又有太多雙眼睛,讓我們迷惑而失去方向。其實,我們總是想在別人的眼睛中看到自己,而忽略了自己本身的眼睛。也許我們有時不是迷失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更多的是迷失在了別人的鏡子中。
[1]納博科夫.眼睛[M].蒲隆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2]徐光興.世界文學名著心里案例集序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
I106
A
1673-1999(2011)08-0095-03
龍艷霞(1979-),女,重慶人,碩士,南方醫(yī)科大學(廣州廣東510515)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
201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