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春蘭
(東莞理工學院政法學院,廣東東莞 523808)
家庭自治與針對兒童家庭暴力的國家干預
景春蘭
(東莞理工學院政法學院,廣東東莞 523808)
基于性別平等考慮,一般都認為婦女是遭受家庭暴力最多的人群,似乎兒童比婦女更少受到家庭暴力侵犯。但據(jù)調(diào)查,童年時期受暴經(jīng)歷可能是青少年心理和社會問題的重要潛在原因,而童年時遭受的身體傷害26%來自父母。針對兒童家庭暴力的司空見慣、普遍、合理的存在,我們有必要對家庭自治正當性和針對兒童家庭暴力的原因進行思考。司法是家庭暴力受害人保護的最后屏障,而國家進行必要和適度的司法干預是禁止針對兒童家庭暴力的最有效途徑。
家庭自治;家庭暴力;針對兒童家庭暴力;國家干預;直接干預
(一)家庭自治。家庭是基于婚姻、血緣或法律擬制所形成的一定范圍的親屬組成的社會基本單位,屬于私法自治范疇。家庭成員之間是親屬關系,具有私密性和倫理性,不以追求經(jīng)濟效益最大化為目的。國家奉行“最少干預主義”,相信家庭可以自動地維持自身的良好秩序。家庭成員之間以婚姻關系為基礎以血緣聯(lián)系為紐帶,其權(quán)利義務有依據(jù)法律也有依據(jù)親情,正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國家對家庭事務內(nèi)部事務的干預的確也有操作困難,國家擔心過多介入非但不能維系親情,反而會加劇親情的破裂。而且現(xiàn)行國家法律規(guī)則和組織系統(tǒng)不適合家庭糾紛的處置,特別是在我國沒有專門的家庭法院或?qū)iT家庭法庭,處理家庭糾紛的法官就是處理市場經(jīng)濟糾紛的法官,干預過多或?qū)彶檫^細可能有侵害家庭或個人隱私的嫌疑。
根據(jù)自然法理,一個智力健全的人是一個理性人。理性人具有獨立的人格,是自己最大利益的最佳判斷者和決策者,因而享有自主權(quán),其基本權(quán)利應當受到憲法保護。家庭自治是個人自治的聯(lián)合,是個人自治的合理延伸,因為家庭內(nèi)部事務只與家庭組成人員有關,與家庭外任何個人或任何組織包括國家沒有任何關系。所以,盡管近現(xiàn)代各國都普遍信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仍然實行“家庭自治”,法律只進行最低限度的調(diào)解,國家也不介入家庭內(nèi)部事務,除非有嚴重虐待、剝削或緊急情形。
筆者認為:家庭自治具有合理價值,保護隱私的實體需要和國家干預的程序困難進一步強化家庭自治的正當性;家庭自治是民事主體的個人自主權(quán)和個人隱私保護的自然延伸與正當要求;現(xiàn)代國家不應僅僅賦予家長以家庭自治權(quán),而且應賦予家庭內(nèi)的各個民事主體,包括未成年子女以家庭自治權(quán),并受到憲法人權(quán)保護;家庭成員相互間地位權(quán)力平等,對有關自己的事務享有自主權(quán),對有關全體成員的事務享有民主決策權(quán)。
(二)家庭暴力。暴力起源于同態(tài)復仇。隨著同態(tài)復仇發(fā)展為現(xiàn)代各國侵權(quán)行為法制度,私力救濟幾乎不被國家法律允許。與家庭暴力相對,國家壟斷了暴力資源,產(chǎn)生了大量的公共暴力,如戰(zhàn)爭暴力、強權(quán)暴力、廣場暴力等?;舨妓拐J為,家庭是通過暴力而獲得的國家的一個特例①。家庭暴力源于人類對暴力的崇拜。實際上家庭領域的暴力體現(xiàn)出暴力行為的私密性、普遍性、復雜性、多樣性、持續(xù)性以及暴力后果的嚴重性等特點。②
暴力的歷史告訴人們:暴力可以維護權(quán)威,可以支配、控制他人,暴力的施展容易招致暴力的反抗,于是在公共領域中受到挫折的暴力資源就會在自己所能控制的家庭環(huán)境中大量地釋放出來。因為在自己所能控制的家庭環(huán)境里,男人不會因為傷害婦女、成人不會因為傷害兒童、年輕人不會因為傷害老人而害怕遭受懲罰③。因為“家庭自治”導致“家庭暴力合法化”,家庭成員不能獲得法律上的有力救助和保護。可見,最少干預主義傾向于“保護和尊重父母在家庭中的自治權(quán)威,更多分配給子女的是服從和謙卑的道德義務,在一定意義上,其更深層的理論假設是,子女權(quán)利的擴張會威脅到父母自治利益和家庭穩(wěn)定秩序”④。
然而家庭私領域中權(quán)力濫用使得女性受到不平等對待,兒童得不到家庭合理照料,老人們晚景凄涼。這些社會及婚姻家庭中的弱者因為親歷家庭暴力而人格扭曲,已經(jīng)嚴重地損害維持婚姻家庭存續(xù)的家庭倫理價值觀念,于是國家紛紛將家庭置于法制監(jiān)督之下,對家庭進行控制和規(guī)范?!皣以趦和Wo和照顧方面的干預擴張被合法化,政府被附加了保護孩子的義務,政府的職能不限于消極地介入家庭關系,更應積極地通過法律和福利等手段主動介入家庭事務,避免兒童遭受虐待、忽視和不適當?shù)恼疹櫋@麌腋缮嬷髁x傾向于保護子女的個人權(quán)益,更多分配給父母的是養(yǎng)兒育女的責任和義務,其暗含的理論假設是,父母不總是有責任和盡心盡力的,父母不總是以子女的權(quán)益為出發(fā)點的,賦予父母對子女完全自治的權(quán)利對兒童的權(quán)利是有危害的?!雹?/p>
1996年湖南省長沙市通過《關于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規(guī)定》,這是中國出臺的第一個反對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政策;2000年3月,湖南省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決議》,這是中國第一部反對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規(guī),“家庭暴力”一詞第一次出現(xiàn)在中國的法規(guī)中。2001年《婚姻法》第3條明確規(guī)定“禁止家庭暴力”。隨后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司法解釋》(一))、2008年9月六部委聯(lián)合出臺的《關于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中都規(guī)定:家庭暴力是指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后果的行為;持續(xù)性、經(jīng)常性的家庭暴力構(gòu)成虐待。盡管這些規(guī)定都只指向婚姻家庭私領域的身體暴力,但同樣成為受害婦女尋求法律保護的武器,涉及家庭暴力導致離婚的案件以女性為原告的占90%以上。
《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和保護未成年人權(quán)益禁止對未成年人的家庭暴力,但司法實踐中針對兒童暴力的訴訟案件卻少之又少。難道兒童比婦女受到暴力侵害的機會更小嗎?2007年3、4月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wèi)生研究所副教授陳晶琦對廣東、浙江、湖北、陜西、北京、黑龍江等6個省市4327名中學生問卷調(diào)查顯示,男孩更容易受到軀體虐待和精神虐待,女孩更容易受性騷擾和性侵犯,其中被調(diào)查的學生童年期軀體和情感傷害主要來自父母、教師和同伴,發(fā)生的主要場所是家庭和學校,被調(diào)查的學生童年期的性騷擾和性侵犯傷害主要來自熟悉的未成年人。近來校園暴力頻頻發(fā)生讓我們深思:90后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和暴力行為來自哪里?陳晶琦認為,青少年心理和社會問題的一個重要的潛在原因,可能是隱藏在童年期的受虐待經(jīng)歷,而童年時遭受的軀體、情感傷害,來自父母的約占26%⑥。針對兒童的家庭暴力的產(chǎn)生,主要有幾方面原因:
(一)社會對子女撫養(yǎng)的安排成為暴力根源。生命是有限的,生物個體的斷隔與社會文化的延續(xù)成為一組絕大的矛盾。成年前子女不具有獨立意志,子女的撫育成為父母的責任,除了血緣外沒有生物上的保障,因而必須求助于社會力量。社會賦予了承擔撫育責任的父母代表社會來征服孩子不合于社會的個性,因而社會與個人的沖突轉(zhuǎn)化為施教者與被教者的家庭沖突。“孩子碰著的是一個為成人們方便所布置的園地,他闖進來并沒有帶著創(chuàng)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沒有服從舊秩序的心愿”⑦,按自己意志行動時總受到父母粗暴干涉?!耙粋€孩子在一小時所受到的干涉一定會超過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會指責的次數(shù),在最專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會比一個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過日子為難”⑧。粗暴干涉成為傳統(tǒng)家長權(quán)的行使特征,代際之間權(quán)力極為不平等,涉及子女個人事務的決策過程極為不民主、不公平,成為針對兒童家庭暴力的制度根源。
(二)代際矛盾是激化產(chǎn)生家庭暴力的誘因。從主觀方面說,父母面臨“現(xiàn)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矛盾而失去自信,感覺懊喪,嚴重的可能成為病態(tài)或是自殺,而把“理想自我”轉(zhuǎn)移到子女身上是最好的調(diào)適辦法⑨。父母把理想自我寄托到子女身上,難免以較高標準要求子女,從而產(chǎn)生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代際沖突,嚴重的演化為針對兒童的家庭暴力。
(三)親權(quán)人“必要懲誡權(quán)”的設定成為暴力產(chǎn)生的普遍且合法的理由。權(quán)力是社會控制個人的力量。“家庭自治”要求有一個人可以適當代表家庭,于是社會分派父母承擔對子女的教化責任,子女行為不恰當時父母難辭其咎。因而父母用自己標準,甚至高于自己的社會標準來要求子女,父母之于子女就如同社會之于個人。為了完成子女從“生物人”到“社會人”的教化過程,國家往往賦予父母以適度懲誡權(quán),這成為針對兒童的家庭暴力的合理借口,使家庭暴力被合法化而且司空見慣。
(四)社會轉(zhuǎn)型時期家庭倫理變遷成為暴力升級的現(xiàn)實原因。社會道德和家庭倫理是在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系中,在特殊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綜合作用而產(chǎn)生的,是家庭各成員應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它調(diào)整著家庭成員之間的利益關系和情感關系。社會處于轉(zhuǎn)型時期,傳統(tǒng)家庭倫理價值觀發(fā)生變遷,家庭內(nèi)的道德沖突也就不可避免。從個人角度說生育子女是一件虧本的事情。在市場價值理念的影響下,父母把物質(zhì)利益的追求擺在了至高的位置,并企圖通過物質(zhì)利益的滿足來實現(xiàn)自己的精神價值、情感價值。家庭成員無情地丟棄了原有的溫馨與和睦,代際之間的親情變成了冷酷無情,或者忽視親情,造成代際關系緊張。市場功利思想使家庭利他主義道德力量弱化,家長權(quán)力過分地行使勢必演化為家庭暴力。
(五)人格不健全、精神壓抑是暴力產(chǎn)生的心理因素。家庭成員之間不能進行平等交流,缺少應有的信任,在社會和家庭中他們精神孤獨;社會競爭壓力造成的憤怒和攻擊性情緒無處排解。生活在這樣一個自然而非理性的領域里,體能處于弱勢的婦女、智能和體力都處于弱勢的兒童和老人遭受暴力侵害似乎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在世界發(fā)達國家,針對兒童的暴力行為無論鄰居還是其他任何人都有權(quán)也有義務向政府舉報和向警察或檢察機關投訴。如果有證據(jù)表明兒童暴力存在,政府或檢察機關將強制使兒童與施暴人隔離。甚至美國還有些州采取了強制性起訴的政策,對于投訴來的家庭暴力案件一旦立案不得撤銷,無論自訴或公訴案件,檢察官沒有自由裁量權(quán)來討論是否提起訴訟,而是必須要向法院控訴。筆者認為,針對兒童家庭暴力國家應當實行適度的直接干預,這不但符合法治精神,而且有利于禁止兒童暴力,有利于兒童“最大利益”原則的實現(xiàn)。
(一)現(xiàn)代法律承認公民個人是法律主體,是法律關系的權(quán)利主體。兒童具有法律上的人格,其人權(quán)受到憲法保護。我國已經(jīng)把“尊重和保障人權(quán)”寫入憲法,這是歷史性的進步,對處于弱勢地位的婦女、兒童、老人等具有特別的意義。隨著兒童權(quán)利意識的增強,中國在涉及兒童利益的立法、司法中確立了“兒童優(yōu)先”。但“兒童優(yōu)先”并非等同于“兒童最大利益”?!皟和瘍?yōu)先”的參照物是成人,當和成人的權(quán)利發(fā)生沖突時,優(yōu)先考慮兒童利益;而“兒童最大利益”不僅將兒童從與成人對立的二元關系中解放出來,還擴大了其權(quán)利范圍,強調(diào)父母責任。
(二)現(xiàn)代社會的家庭自治并非絕對。家庭自治的相對性決定了家庭成員的個人利益應當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國家法律不得借口家庭自治聽任處于弱勢的主體遭受家庭暴力傷害?!半S著現(xiàn)代契約關系的沖擊,父母子女關系中隱含的生物性和身份性漸漸衰退,其親密性和隱私性也遭到普遍的質(zhì)疑”⑩。國家有必要介入親子關系,平衡和協(xié)調(diào)父母子女之間的沖突,促進良好家庭秩序的建構(gòu)。
(三)家庭自治是家庭成員的自治領域,應當實行家庭民主決策。據(jù)調(diào)查:(11)在有關自己問題的決策上,渴望“父母做主”的學生僅占1.0%,71.4%的學生希望在“向父母征求意見后自己做主”;在處理自己的問題時,如果與父母意見不一致,只有4.2%的學生會“直接聽從父母的意見”,雖然有71.8%的中學生會“看哪種意見更有道理”但仍有18.5%的人要“想方設法說服父母”,甚至還有5.5%的人“不管怎樣 ,都按自己的意見行事”。子女有自己的個性,不應該受到粗暴干涉?!皞€人的行動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利害 ,個人就不必向社會負責交代。他人若為著自己的好處而認為有必要時,可以對他忠告、指教、勸說以至遠而避之,這些就是社會要對他的行為表示不喜或非難時所僅能采取的正當步驟”(12)。子女也是家庭一分子,應有家庭生活的民主參與權(quán)。
(四)暴力的實質(zhì)是強制并使人產(chǎn)生恐懼,影響受暴人自主權(quán)的行使。針對兒童的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父母往往通過暴力手段把自己意志強加給受暴子女,剝奪了其個人生活決定權(quán),影響其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而且暴力行為違背平等原則,影響到和睦家庭關系的建立。家庭成員雖然有長幼之別,但他們作為公民在法律意義上都是平等的。家庭暴力扼殺了家庭成員之間的平等,破壞了家庭關系。家庭中若出現(xiàn)暴力行為,必然會破壞和諧的家庭氣氛。家庭是個人早期社會化的基地,它對人的初始社會化也會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發(fā)生家庭暴力的家庭常常會給孩子的幼小心靈蒙上一層陰影,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五)施暴者應為自己所作的涉他行為的后果負責?!瓣P于對他人利益有害的行動,個人則應當負責交代,并且還應當承受或是社會的或是法律的懲罰,假如社會的意見認為需要用這種或那種懲罰來保護它自己的話”(13)。加拿大學者安拉利絲·艾科恩認為:那些在陌生人之間的關系中,國家有責任保護的個人權(quán)益,在家庭的親近關系中同樣應該得到保護。
(六)現(xiàn)行法律對針對兒童家庭暴力過于寬容。按《司法解釋 (一)》和《若干意見》的規(guī)定,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實施身體暴力并且造成一定傷害后果的行為才構(gòu)成家庭暴力。這使得有些實施了暴力但沒有傷害后果的家庭暴力行為逃避了法律制裁。“持續(xù)性、經(jīng)常性的家庭暴力構(gòu)成虐待”的規(guī)定,更難區(qū)分一般的暴力行為、虐待行為和虐待犯罪??梢?我國對家庭暴力實施者是多么寬容。而新西蘭1996年7月施行的《家庭暴力法案》對家庭暴力作出了較為寬泛的解釋,在內(nèi)容方面包括了身體、性和心理傷害,在主體方面不僅包括異性夫妻,而且包括了“伴侶”和“任何按照婚姻的本質(zhì)關系共同生活的人”。只要兒童處于這些家庭關系中受到暴力侵害都可獲得保護。由此可見,外國法對家庭暴力的解釋伸延度大,注重生活事實,不局限于依據(jù)婚姻、血緣和法律關系維系的家庭成員之間的暴力,比如母親的同居男友實施針對兒童的暴力也屬于家庭暴力。
(七)針對兒童暴力的程序正義缺乏?!痘橐龇ā返?5條規(guī)定:“對重婚的,對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構(gòu)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公安機關應當依法偵查,檢察院應當依法提起公訴”。我國刑事法律在訴訟程序上將家庭暴力造成輕微傷害和輕傷害的案件列為自訴案件,實行“不告不理”原則,司法機關介入這些案件是以被害人的告訴為前提的。而我國法律規(guī)定父母是子女的法定監(jiān)護人,父母作法定代理向法院提起訴訟,父母怎會讓自己成為被告而接受法律懲罰呢?國家直接干預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總之,針對兒童家庭暴力的國家干預涉及的是家庭自治(父母適度懲誡權(quán)、撫養(yǎng)權(quán)權(quán)利與義務)與兒童權(quán)利之間的平衡問題。家庭自治不能淪為家長的一人之治,否則就成了家長專制。家庭自治的事務只是家庭生活方式、家庭生活計劃等內(nèi)容,但侵害家庭成員權(quán)利的法律問題必須由國家實行公權(quán)干預。
家庭暴力與公共暴力一樣具有強制性和破壞性。家庭是相對國家干預的自治,任何人、任何組織都不能以家庭自治為借口放任侵犯個人權(quán)利的暴力現(xiàn)象存在。父母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子女,甚至暴力相向。如果家庭領域發(fā)生侵害兒童身體權(quán)、性權(quán)利、人格尊嚴權(quán)、自主決定權(quán)和隱私權(quán)的行為時,國家進行適度的直接干預合乎法理。司法是家庭暴力受害人保護的最后屏障。國家適度的司法干預成為禁止針對兒童實施家庭暴力的最有效途徑。當然,這需要全社會都必須樹立一個意識:兒童利益和兒童最大利益必須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同時應當健全立法,使任何人都可以舉報或投訴家庭暴力,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應當重視家庭領域的暴力案件,實施必要的國家干預職責。
注:
①②轉(zhuǎn)引自周安平《基于性別的家庭暴力及其人權(quán)問題》,http://www.yadian.cc/paper/48390/。
③轉(zhuǎn)引自周安平《基于性別的家庭暴力及其人權(quán)問題》, http://www.yadian.cc/paper/48390/。
④⑤⑩張揚:《國家介入父母子女關系的法理基礎及限度》,載《法制與社會》2010年2月第266頁。
⑥陳娟:《兒童家庭暴力 今天對你說不》,載《人民日報》2005年5月24日。
⑦⑧⑨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生育制度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66頁,第203頁。
(11)鮑東明:《我國當代兩代人價值觀比較和分析 》,《中國教育報》2003年8月24日。
(12)(13)轉(zhuǎn)引自胡玉鴻 ,《法律與自由:密爾法律思想之分析》,《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第2卷第1期第119~120頁。
Fam ily Autonomyamp;State I ntervention of Fam ily 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
Jing Chunlan
(Donggu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Law School,Dongguan,Guangdong 523808,China)
Based on considerations of gender equality,women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the most victims of domestic violence,and children seem to be fewer than women in domestic violence.But according to the survey,battered childhood experiencesmay be the key potential causes for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problems of young people, and26%ofphysical injuries they suffered in childhood came from theirparents.Domestic 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 is so common and reasonable thatwe have to reflect on the reasons for legit imacy of family autonomy and domestic 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Judicature is the lastprotection barrier for vict imsof domestic violence,and it is themost effective way to prohibit domestic 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 by the state’s necessary and appropriate judicial intervention.
D923.9
A
1004-342(2011)02-28-04
2010-11-09
景春蘭 (1969-),女,東莞理工學院政法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