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衛(wèi)文
(廣東商學院公共外語教學部,廣東廣州510320)
語境視角下的英語語篇寫作教學*
米衛(wèi)文
(廣東商學院公共外語教學部,廣東廣州510320)
英語語篇寫作一直是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難點。語境語言學理論對英語語篇的寫作具有指導意義,其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認知、文化與思維、語境遷移等方面。教師應充分利用語境,培養(yǎng)學生的語境、語體、語篇與文化意識,有效提高學生的語篇寫作能力。
語境;寫作;認知;遷移
長期以來,英語寫作一直讓中國學生望而生畏,阻礙并制約著學生英語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英語寫作不僅涉及到遣詞造句,也涉及到寫作過程,即構思策略的構建、寫作個體的差異、寫作過程的自我調(diào)控,還涉及教學手段與方法,如體驗性教學與寫作,英語寫長法,另外,英語寫作也涉及到在某種特定的語境中如何進行恰如其分的語篇表達。我們學外語,不僅要學正確的語言形式,還要學與正確外語形式匹配的真實語境[1]。本文擬從語境語言學理論入手,從認知、文化與思維、語境遷移等方面分析語境對英語語篇寫作的影響,并探討如何充分地利用語境,有效地提高語篇寫作能力。
我國的寫作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沿用傳統(tǒng)的成果寫作教學法。教師習慣于將語言當作獨立的知識來傳授,注重字、詞、句子的單獨訓練,注重學生的語言錯誤,甚至不辭勞苦、不厭其煩地糾正學生的語法錯誤,卻很少從思維、文化等角度指導學生的寫作實踐。范文寫作雖直觀地給學生提供了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文本,但機械地仿寫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近年來,教師加強了寫作的語篇訓練,強化主題句和各種各樣的銜接與連貫手段的使用,但效果不明顯。學生要么是不顧文章的內(nèi)容和語境,將各種銜接和連貫手段生搬硬套地運用到文章之中,為銜接而銜接,為連貫而連貫;要么就是按照自己的思維和文化習慣進行英語寫作,完全不顧題目所設定的具體情境,中式英語的痕跡明顯。缺少對語言文化的了解,學生很難根據(jù)具體的語境選擇不同的話語基調(diào)和話語方式實現(xiàn)有效的話語表達,有效地達到寫作交際的目的。
自從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率先提出語境的概念之后,語境已成為語言學研究的重要范疇。弗斯發(fā)展了馬林諾夫斯基的思想,認為語境不僅包括“語言的上下文”,而且還包括“情景的上下文”。功能語言學創(chuàng)始人韓禮德則將語境分為文化語境、情景語境和上下文語境等,文化語境對應于語篇體裁,情景語境對應于語域,上下文語境則對應于語言表達形式[2]。情景因素又可歸納為話語范圍,即社會交往發(fā)生的具體環(huán)境,其中包括話題以及參與者所從事的活動;話語基調(diào),即參與者的社會角色、社會地位以及角色之間的關系;話語方式,即文本的結構、修辭方式以及語言交際所采用的渠道或媒介[3]。同時,語境的研究又呈動態(tài)性,任何一個因素在交際過程中的變化都會影響語言的使用。
語篇作為語言使用單位,是任何長度的、在語義上完整的口頭或書面語的段落[4]。語篇知識主要由詞匯和句法知識、文本結構知識以及修辭知識三部分知識構成。詞匯和句法知識主要指作者所掌握的詞匯的豐富程度以及如何把不同的詞聯(lián)結成有意義的句子的規(guī)則。文本結構知識包括文本結構的分類知識及如何把與主題有關的信息組織成文本的知識。修辭知識涉及作者對文章的理解[5]。語篇知識恰如其分的運用還與豐富的語境知識密不可分。語篇通過對語境變量和配置的選擇,實現(xiàn)不同的語言功能。任何語境配置都是“一組實現(xiàn)語場、語旨、語式的值”[6],其中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化不僅會影響學生根據(jù)主題信息對詞匯、句法和及物性的選擇;還會影響學生基于參與者的身份和地位對語氣、情態(tài)和意態(tài)的選擇;更會影響學生對主、述位關系和修辭方式的選擇,影響讀者對文本的理解。語篇還能反映出特定的社會、文化所表達的所有意義。不同社會人們所擁有的語言思維、行為規(guī)范、道德觀念都可通過文化語境表現(xiàn)出來。由于語篇是使用中的語言,有關某一語篇的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都與語篇的組成部分密切相關[7],因此學習者在從事語篇寫作時,不可離開語境的因素獨立地進行純語言的構思和創(chuàng)作。
語境是產(chǎn)生語篇的環(huán)境與依據(jù),沒有任何一個語篇的產(chǎn)生與理解能脫離語境的幫助[8]。語境對語篇寫作的影響可從認知、文化與思維及語境遷移等方面加以闡述。
認知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建構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對客觀世界的概念化、圖式化的認識。認知語境是以概念表征的形式存在于人們大腦中的一系列假設,是人們語言使用的有關知識,是與語言使用有關的、已經(jīng)概念化或圖式化了的知識結構狀態(tài)[9]。
認知的影響首先表現(xiàn)在語篇的鏈接,語篇連貫不僅取決于各種銜接手段,認知、心智上的連貫,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如Jane was invited to Jack’s Birthday Party.She wondered if he would like a kite.She went to her room and shook her piggy bank.It made no sound[10]。咋一看,這是一段毫無意義的語篇,句與句之間沒有任何的連接詞,但如果將這段話置于birthday party這樣一個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讀者可根據(jù)語句所提供的信息和讀者業(yè)已存在的有關birthday的認知圖式,激活語句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邏輯關系,在心智上建立一個意義連貫的完整語篇。
認知的影響還表現(xiàn)在作者和讀者必須擁有相同的認知語境?!敖y(tǒng)一的認知世界”是生成和理解語篇的必要條件[10],也是構成語篇話語基調(diào)的根本。要正確理解語篇,作者和讀者之間不僅需要形成一種良好的話語基調(diào),而且還必須根據(jù)話語和語境的關聯(lián)進行推理和理解活動。因此作者和讀者須擁有相同的認知知識,作者在寫作時既考慮到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又考慮到讀者意識,即語篇的讀者的認知能力。作者與讀者具有相同的認知,才能在語篇理解上產(chǎn)生共鳴,達成語篇理解的共識。
語境構建的實質(zhì)是文化的構建。語篇模式實際上是人們在特定文化的具體語境中使用語言完成其交際任務的習慣性方式和程序[2]。中西文化和思維的差異決定著人們在進行語篇寫作時必然按照本民族約定俗成的慣例構建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語言表達。從恭維語和自謙語的使用中即可見一斑。對同一句話的回答,西方人和中國人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如:What beautiful handwriting!I like it very much.西方人大都會有禮貌地說聲:Thank you.或It’s very kind of you to say so.而中國人則會自謙得多:那里,我還寫得不好,還要繼續(xù)努力。
中西文化差異的影響突出地表現(xiàn)在語篇的組織上。受儒家和道教思想的影響,中國文化含蓄、內(nèi)斂,反應在寫作上就是語篇呈螺線型發(fā)展,文章過多地繞圈子,而不直接切入主題展開討論。而西方文化受文藝復興和亞里士多德思想的影響,其嚴密的邏輯推理表現(xiàn)在:英語語段主要呈直線形式發(fā)展,每一段圍繞一個主題句或闡述、或論證或說明,線性式地發(fā)展其思路??梢哉f,文化語境決定著人們的寫作和思維習慣,左右著人們的篇章結構和遣詞造句。
二語學習中,語境對語言學習的影響就是決定何時或以何種方式利用人們頭腦中業(yè)已形成的跨語言聯(lián)想[11]。在外語環(huán)境里,學生往往不知道所學的外語形式與何種情景語境互動或匹配,甚至潛意識地將外語和母語的情景語境等同起來。于是,大腦中的母語語境知識自動介入補缺,與外語形式互動,常常造成外語形式與語境知識錯配,影響外語使用[1]。學生對源語言知識的熟練和精通程度、學生對目的語的掌握和可接受程度都或多或少地在特定的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中影響語篇的表達。
語境遷移反映在句子的結構上。漢語句子較隨意、開放,且結構相對松散,既可用一連串的動詞連綴構成連動式或兼語式,也可按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順序打造“流水式”的構造。而英語則以動詞為核心,控制句內(nèi)各成分之間的關系,非謂語動詞、定語從句、狀語從句重重疊疊形成空間型的構造。這種漢語的影響隨處可見,所謂的“雜糅句”就是典型的情況。如:There are three reasons account for the phenomenon.又如:Some students appreciate taking part-time job can get valuable experiences and be beneficial to their future career.司空見慣的漢文化遷移妨礙了學生對英語句型的理解和把握。
語境遷移還表現(xiàn)在在不同的情境語境中學習者對漢語語用知識的掌握常常會影響到英語寫作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運用。在漢語的寒暄語中,人們見面常常會說:“你去哪兒啊?”“吃過飯了嗎?”而在進行英語寫作時,由于缺乏相關的體驗,人們常常會把該情境照本宣科地運用而造成語用上的失誤。
由于語境對語篇寫作的影響,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如從語境的視角入手,有意識地加強語篇訓練,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Lyons認為語言能力是說話者能否根據(jù)語境因素的要求得體而有效地傳達意義[8]。“得體而有效”不僅關系到選擇合乎語境的正確的語言交際形式,也涉及到學生語篇模式與語體意識的培養(yǎng)與形成?!白陨隙隆钡拈喿x模式有助于學生對語篇模式的整體把握。學生可借助各種語法和詞匯連貫手段從認知上實現(xiàn)對語篇模式的理解,從文章整體語境著手快速而準確地獲取整個語篇意義,而不僅僅是拘泥于句子的語法與結構分析及句子的字、詞、句用法。
語體意義與語境密切相關,語言的使用必須與具體的語境相匹配才能達到交際目的[12]。在進行閱讀活動時,教師可利用語境促進學生語體意識的形成以進行有效的寫作。目前我國大學英語多采用主題式教學,每一單元圍繞一個主題展開,在圍繞主題進行聽、說、讀、寫一體化教學的同時,也方便教師利用相同主題的語篇,具體分析不同語境對語篇體裁、語篇模式、語篇意義的影響,以促進學生對語境與語篇關系進行深入透徹的理解,增強其語體意識,理解文章語境的差異對文章的遣詞造句、語篇構建、語境的人際關系,即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關系的影響。教師還可從語篇體裁類型如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科技文的語體差異,書信、小說、社論、散文的語言形式差異,以及寫作目的、寫作對象和寫作視角引導學生從話語范圍、話語基調(diào)和話語方式等方面考慮語言的選擇,從而在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體意識和篇章組織能力。
作為語篇產(chǎn)生的環(huán)境和依據(jù),語境決定著語篇的內(nèi)容、話語和基調(diào)。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真實的上下文語境和文化語境,多媒體技術、網(wǎng)絡資源、英語影片、圖片等都可作為有效的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虛擬的語言和文化環(huán)境。教師還應提供盡可能與語境相符的語言輸入,要求學生根據(jù)具體情境進行句子、短篇文章的仿寫和創(chuàng)造,為學生建構寫作語篇的平臺。
文學作品作為真實的語言創(chuàng)作不僅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語言范例,還可提供真實的具體語境和文化語境。“在幫助學生將某種語言內(nèi)化時,文學是有價值的;它能提供真實的語境?!保?3]現(xiàn)階段大學英語教材選取了不少英、美著名作家的短篇小說作為課文閱讀材料,這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語言輸入,另一方面也展現(xiàn)了在具體的語境下如何進行生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寫作活動。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材料,具體分析語篇是如何依靠語境的力量而生成語境對語篇的制約與促進作用,以便學生能寫出優(yōu)秀的作品。
為了強化學生的語境意識,教師還可進行旨在幫助學生提高語體意識的英語寫作活動。寫作活動可采取語篇比較、語篇轉(zhuǎn)換和語篇仿寫等基本的寫作形式。語篇比較可比較不同語篇對相同事件的寫作,由于受語篇環(huán)境、語篇類型、寫作目的和對象的影響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和表現(xiàn)風格。對同一事件的描述如采用新聞報道和純敘事的形式則會產(chǎn)生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語篇比較可比較在相同的語境下,由于人們的文化思維、目標受眾群體和文體視角的不同,語篇所呈現(xiàn)的完全不同的風貌,如對同一篇新聞事件的報道由于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所呈現(xiàn)的語篇必然大相徑庭,甚至出現(xiàn)完全相反的觀點。語篇轉(zhuǎn)換指改變語篇的敘事角度,如:Michael makes more money than I do.可改寫成:I don’t make as much money as Michael does.通過人稱的改變,如從第一人稱轉(zhuǎn)換為第二、三人稱,改變句子的主位和述位,從而改變語篇的語境。語篇轉(zhuǎn)換既可對同一事件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場或以不同的身份加以改寫;也可將某一體裁的語篇改寫成另一體裁的語篇,如將敘事文改寫成日記式的體裁,從而改變語篇的語境。語篇仿寫指學生根據(jù)所提供的范文,通過分析范文的語篇體裁、寫作風格、話語基調(diào)、詞匯語法等特征,以范文的語境為基本語境,模仿范文的體裁所進行的再創(chuàng)作活動。語篇仿寫有助于學生深刻地領悟某一體裁的語篇結構和語言特點,從而規(guī)范學生的寫作,提高學生的語篇創(chuàng)作能力。
漢英語篇各自的特征與它們之間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語境的不同所導致的[2],作者的文化和思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語篇的構建。由于外語教學中本民族文化、思維、價值觀的干擾,也由于對國外文化知識的了解甚少,寫作中大量的外國語境被轉(zhuǎn)換成本國語境,造成了大量的語用失誤。因此,在寫作實踐中,教師必須強化學生對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鼓勵學生用英語本族人的認知思維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并依據(jù)學生自身對文化現(xiàn)象的領悟,在認知、情感等方面作好應對多元文化情境挑戰(zhàn)的準備,教師應提醒學生時刻從跨文化的角度觀察和理解西方文化的價值道德、思想信念、風俗習慣。其次,使學生了解中西文化不同的內(nèi)涵,如不同語境所具有的獨特的意義,相同語境所表現(xiàn)出的迥異的文化習慣,不同的思維所呈現(xiàn)的語篇結構和句子結構的差異,相同詞匯和不同詞匯所包含的不同的內(nèi)涵和外延,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思維的習慣,以至于在跨文化寫作中,不再張冠李戴,隨心所欲地將本民族的文化思維運用于英語語言的寫作中;才能在語篇寫作中實現(xiàn)語言的正向遷移,使語言文化與具體情境有機地結合起來,正確、流利、得體地表達自己的思維和觀點。
[1]王初明.論外語學習的語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3).
[2]許力生.跨語言研究的跨文化視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3]Halliday M A K.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4]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1994.
[5]戴健林,朱曉斌.寫作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蔡慧萍.論英語短文寫作“提示”與“范文”情景語境的統(tǒng)一[J].外語教學,2005,(1).
[7]黃國文,葛達西.功能語篇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8]朱永生.語境動態(tài)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9]熊學亮.認知語用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10]何自然.認知語用學:言語交際的認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11]Scott Jarvis,Anetta Pavlenko.Cross-lingu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M].Oxon:Routledge,2008.
[12]朱瑜.語料庫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界,2009,(3).
[13]Marcus Cunlife.The litera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M].Hong Kong:World Today Press,1985.
(責任編校:陳婷)
H315
A
1008-4681(2011)01-0146-03
2010-09-05
米衛(wèi)文(1966-),女,湖南湘潭人,廣東商學院公共外語教學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語言教學。